/寫在開話匣子前/
今天請到三位朋友來做第一次關於英文原著的讀書分享~
三位姑娘在我眼裡都是十分有個性、十分獨立、十分自律的人,我真心覺得能認識她們是我非常大的榮幸。
本來是想以問答的形式進行排版,但是因為三位的文字都十分流暢,而且各有節奏,所以最終只為她們配了一首音樂,原封不動地把她們的文字呈現給大家。希望大家能在這個炎熱的周末放慢節奏,感受同在一片茫茫書海中的三段不一樣的奇妙旅程。
我今天和大家一樣,搬好小板凳認真聽她們講她們的讀書故事和心得。下面,我們開始吧~
Hi 大家好!我是祝雅思,一名今年即將步入大學的愉快考古學生。
我這個人對於一切遙遠的事物都有一種天生的探索欲,並且熱衷於觀察、幻想與反思,而讀書恰好是一項可以滿足我以上一切癖好的活動。於是,本著體驗另類人生、增長知識、尋找共鳴、放鬆心情等多重目的,從我挺小的時候起讀書就已經成為了我的一個習慣。
至於閱讀英文原版書,其實是始於我的一次「衝動消費」——作為一名忠實哈迷,11歲的我在書店裡看到那套英文版的《Harry Potter》時一咬牙就買下來了。從那時起,我就開始在讀中文書的同時摻雜少量英文書來讀,而隨著英文水平的增長,現在基本上是兩種語言的書混著看啦。
由此可見,我讀英文書是相當隨性的,甚至有點「漫無目的」。不去刻意想著要提升英語水平,也沒有專門記單詞,而純粹是憑著興趣找書來看。這樣不給自己主觀上施加壓力,反而更容易堅持下來,而只要一直堅持英文閱讀,英語水平自然也就得到了提升:)
同時,剛開始接觸英文原版書籍的時候,可以先去選擇自己已經讀過中文譯本的書,這樣一是可以根據已知的故事大意來推測自己看不懂的地方,二是對那本書已有的熱愛更容易支持著你把它讀完。畢竟,有興趣才能產生動力嘛!
我所看的書的種類也大多與自己的興趣有關,即考古相關的專業書籍、文學類書籍(以俄羅斯文學為主)和歷史/文化研究相關的大眾向讀物或紀實文學。其中,專業書籍我都會選擇英文閱讀(關於我國的考古研究的書暫時除外),這樣可以更好地和未來的學習接軌嘛。同時,我個人的習慣是專業類的和後兩類的書夾雜著看,而且讀不同種類的書時的習慣也不太一樣。
讀專業書籍時,我會專門找出一段時間來連續性地集中注意力到專業知識上,並會做大量批註和筆記;而讀文學類和偏大眾讀物的書籍的話,就成了利用各種碎片時間進行閱讀了,比如睡前、坐地鐵時啥的(特別吸引我的書我甚至會挪用做其他事情的時間…)。舉例來說,我最近同時在讀《Analytical Chemistry in Archaeology》和《Is Paris Burning?》,而後者接替的是我之前讀完的《Petersburg》。這樣綜合來看,我目前一個月大概能看1到4本書,而其中啃專業書籍花了挺大一部分時間lol
至於如何挑選書籍,我其實也比較隨緣。專業類書籍我會參考一些大學給出的推薦書單,但其他書我基本上從來不參考書單或是評分,而是傾向於自己走進書店去探索:翻一翻簡介和目錄,看看封面上的推薦語,甚至只是看看書的名字,然後就憑感覺帶走那些書。這樣一來,我便有幸讀到了不少所謂的「冷門小眾」書,也逐步對一些陌生的領域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有很多時候我會直接不假思索地購買我喜歡的作家的書,大概是比較信賴他們吧lol
最後到了安利環節啦!我個人最喜歡的top 3應該是
《Crime and Punishment》(《罪與罰》),
《The Master and Margarita》(《大師與瑪格麗特》),
《The Little Prince》(《小王子》》。
鑑於我喜歡《小王子》有很大的個人情感共鳴因素,而陀翁的描寫方法又比較「勸退」,我在這裡就重點推薦一下《大師與瑪格麗特》啦!這可以是一部不斷重演的關於怯懦與救贖的歷史寓言,可以是一出充滿政治諷刺意味的怪誕喜劇,可以是一段不畏一切世俗束縛的不朽愛情故事……
整本書的情節極其引人入勝,在Bugakov筆下,2000年前的耶路撒冷往事與蘇聯時期的莫斯科群像相交織,魔幻與現實重疊。我至今仍記得那個凌晨一點,我坐在宿舍的床上讀到了臨近尾聲的那句「You’re free! You’re free! He’s waiting for you!」時,那種無法抑制放聲大哭的震撼。
那麼,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喜愛的英文原版書並堅持讀下去吧!
印象裡讀的第一本英文書是《Matilda》,講的是一個小女孩的冒險故事。小學畢業在百老匯看完同名音樂劇後,用了一個假期磕磕絆絆翻完的。進入高中後我才開始正式閱讀英文書。與初中相比更多的自主時間讓我收穫了許多沉浸式閱讀體驗。
高二意識到讀一些經典小說、政治哲學著作對於標化考試的作用,再加上我選的世界史課每周對於讀書量有要求,英語閱讀便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三選了AP Literature,在忙碌的申請季也算是沒停下讀書的腳步。這麼算下來,三年陸陸續續也翻了三十來本。
疫情期間消滅了很多積攢許久的書,包括之前望而生畏的《耶路撒冷三千年》原版。推薦這本書不僅是因為它極大地滿足了歷史愛好者,更是因為這本書會讓我在挑燈夜戰後連連感嘆宗教的影響深遠和文明的更迭交替之快,並獲得一些獨特的看當今局勢的角度和觀點,是一本絕佳的poliscience入門書籍:)
我的書單類別主要以歷史,現當代小說,傳記為主,大多數來自朋友推薦。有時也會刷刷Goodreads和小紅書,看一些國內外推薦的書單,緊跟時代潮流。
讀書的Tips嘛,佛系閱讀,享受過程,別讓讀書成為一種負擔就行。
我是Joanna,NYU2024er。
(感興趣可以b站搜索「Jio安吶_」了解更多)
Q:讀過的第一本原版書是什麼?契機又是什麼呢?
沒有很早,大概在初中左右。契機就是當時入坑了哈利波特,覺得中文版看起來可能沒什麼太大的壓力,就直接下手了一套英文原版。之後就一發而不可收拾地買了好多原版小說,都自己慢慢的啃完了。
Q:如何堅持下去?
我是一個有點拖延症的人,看書的時候還有可能走神。所以一定要給自己規定一個看的範圍,比如說看半個小時或者看50頁,不要有一邊看書一邊聽歌/玩手機的習慣。
如果是小說的話我覺得不用很擔心,因為情節就足夠吸引人了,用比較放鬆娛樂的心態看不會覺得太難。但是如果後來不可避免的要讀一些專業一些的書,因為確實詞彙和概念什麼的都不太容易懂,看起來可能沒什麼動力。那麼我的第一個建議是從事例比較多的專業入門書籍開始看,之後再看概念性的會好一些。
另外一方面就是給自己設一些小目標了,比如說,看完一章就能玩手機,這樣會讓自己比較容易集中精力啃書。
Q:現在在看哪一類書?
啊我現在看書特別雜,從初中高中買的中文小說存貨到編程書全都有在看,可能早上在看歷史類晚上就跳到商業。目前為止我想了解更多方面的知識,雖然有的比較淺顯,但是能帶動自己思考、改變的都是對自己有益處的書。
Q:從哪裡收集書單呢?
知乎!直接搜「大學生必讀書」會有很多不錯的建議。其他的也有些是逛書店的時候看上的就買來看(好隨意哈哈哈哈)。
如果是專業內的書的話,其實直接google就行,幾本書之間不好選的話可以去豆瓣搜索一下評論。
Q:看書大概的頻率是怎樣的?
上學的時候頻率比較低,也就是一個月一本的樣子。現在沒什麼事了就差不多5天一本的樣子。
Q:安利一本書吧?
那就安利一本之前在看的心理學入門書吧,喜歡或者想了解心理學的朋友們可以買來看看,叫《心理學與生活》。這是一本專業書籍,沒有過多的生活中的例子,娛樂性不強。但是總體講的很清楚,把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心理學中的實驗都講的通俗易懂,適合在直接學相關專業知識前先了解一下。
一些tips:
看書之前可以去網上買一根馬克筆,一定要選自己喜歡的顏色(越貴越好 劃掉)。看書的時候把覺得好的句子或者知識點啥的都可以畫一畫,好看的顏色讓看書更有動力。手邊也可以放個本子,寫寫你學到了什麼或者各種奇怪的想法。
按出場順序整理的今日分享的書單:
《Harry Potter》
《Analytical Chemistry in Archaeology》
《Is Paris Burning?》
《Petersburg》- Andrei Bely
《Crime and Punishment》
《The Master and Margarita》
《The Little Prince》
《Matilda》
《耶路撒冷三千年》(《Jerusalem: The Biography》)
《心理學與生活》(《Psychology and life》)
再次感謝三位的分享~
以上。
掃碼關注我吧~
歡迎大家在後臺和我互動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