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廈門的老街巷裡穿行,洞簫悠長的吟詠、琵琶華美的挑撥與溫潤優雅的歌聲緩緩流轉,古樸的閣樓上,弦友們莊重地演奏,在婉轉的音樂聲裡忘卻世俗,思緒回到千年前的古中國。曾幾何時,這樣的情境在廈門隨處可見,如今已然成為老一輩的舊時回憶。
對於自1999年起年復一年堅持整理、校訂南音曲牌的音樂工作者林素梅老師來說,南音是家的感覺,是遙遠鄉音的精神寄託。也許典雅綿長的南音難以在浮躁的音樂市場贏得人心,卻是閩南音樂文化的見證,展示著中華民族歲歲年年傳承守護的古雅和大氣。
南音起源於前秦,興於唐,形成在宋,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2009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林素梅老師說,南音的音樂包括「指、譜、曲」三種,曲是演唱的歌樂;指是幾首經典演唱曲組合成演奏的套曲;譜是純音樂演奏的器樂曲,如同西方交響曲。但南音和交響樂區別甚遠,林老師將其比喻為水墨畫和油畫之分。油畫色彩靚麗飽滿,而水墨畫只需一滴墨汁落於紙上,便化作煙水瀰漫、古淡幽深的空靈世界。交響樂追求和弦的豐富,而南音琵琶與洞簫、二弦、三弦都基於同一個音,講究的是意境和韻味。不求熱鬧豐富、精彩絕豔,只追求平淡天然、蕩滌機鋒,包含著中國獨有的哲學思想。
南音演奏中,琵琶是南音演奏的骨架,洞簫在骨幹音的基礎上按一定的規律加花、潤腔。「琵琶好比人身上的骨骼。」林素梅老師解釋,「洞簫為骨頭上的肉,而二弦為皮膚、毛髮。」南音是一門綜合的藝術,舊時的南音工乂譜為刻字印刷或書法謄寫,俊秀齊整的字體和鮮紅豔麗的畫圈搭配充滿音樂的靈性,獨具匠心。老一輩奏南音以修身養性,加花潤腔還與五行息息相關,有著調養身心的作用。
2009年南音申遺成功後,傳承境況大有改觀。申遺提高了人們對南音的認知度。從閩臺對渡文化節到泉州國際南音大會唱、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文藝晚會,南音從本土的鄉村城鎮、田頭裡巷走向了國際舞臺。
千年歲月流逝,南音仿佛每逢過年過節用以祭拜神明的貢品,人們對它仍充滿溫情和敬意。但南音藝術的典雅精深漸漸讓人們望而卻步,老一輩南音藝術家一邊守護著「御前清音」、「宮廷雅樂」的恢弘與壯麗,一邊擔憂著這漢唐遺韻和千年積澱後繼無人。
當今南音的樂手除了政府編制的專業南樂團的專職樂手、民間專業團體的表演隊員,也有兼職演出的愛好者、純粹喜愛的業餘愛好者,還有以參賽為目的的學生。對於許多藝術形式,高手薈萃、一決高下的競賽可打磨技藝、學各家之所長,而近年來南音的比賽雖然促使無數南音新秀的誕生,但是比賽的評分標準、公平性和參賽者的整體水平還有待提升。南音比賽、大會唱因有時間的限制只能演唱入門級或簡單的「碗面曲」,而緩慢、高難度的「大撩曲」少有人唱,聽眾也沒有機會一飽耳福。
南音精華曲目難度極高,而商業化的市場環境中願意潛心研究南音藝術的學習者極為罕見,南音精華少有人問津。林素梅老師深感近年來各地的南音傳習、研習班均以入門級為主,尚未有針對中級、高級的研習班出現。當今出現的怪像是:初級的南音教師成為「香餑餑」,初級學員難尋突破機會,在技藝上便難以精進;而願意四處拜師、不恥下問的學生又極為罕見,「高手在民間」卻無用武之地,相比過去現在更難出高水平的南音藝術家。
南音彰顯著千年古樂的詩意與氣度,但面對創新,更多的卻是無奈和惋惜。南音創新的困境,問題不在於古樂與現代音樂的衝突。「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南音就加上了爵士鼓,現在甚至出現了交響南音,將南音與交響樂結合,也和馬來手鼓、印度手鼓、搖滾樂甚至踢踏舞混搭表演。」林素梅老師並不反對南音與各種現代表演形式結合,甚至覺得這樣的南音充滿了新鮮感,「什麼都有人做過,新潮的南音像偶爾享用的快餐,會有新鮮感,但快餐不能每頓都吃,南音也一樣,傳統的南音才聽不膩。」
真正的挑戰在於保持南音藝術性,然而當今許多南音學習者缺少了不恥下問、精益求精的求知慾,與南音本身的深厚積澱之間差距過大,而南音的創新者卻需要有極高的音樂和國文素養,除了掌握南音曲牌的特點之外,還要深入了解曲詞的平仄聲調,這也是林老師尤其重視和強調的。「南音的唱腔藝術,有「依字行腔」的法門。現在的南音如同千年老樹,如今葉子掉落了,但枝幹還在,根基極為深厚。但如今許多人還未仔細研究南音的傳統,僅學了些許皮毛便開始創新,導致缺失了傳統、古典的基礎知識,作品仿佛塑料製成的花。」
賴以為生的職業有很多,但林素梅老師做的,絕不能稱為一種謀生的手段。她更是在傳承一種意志,擔負起一份對南音的責任。從馬來西亞,到臺灣,再到廈門,南音,是她在斷開一千裡的命脈裡固執著的傳承。
在採訪中,不斷被林老師提及的,就是錄南音。很簡單的三個字,卻沒有幾人敢做,沒有幾人願意做。那些已有的南音專輯,零碎而大同小異,缺了骨幹,缺了心臟,不能拼湊出綿延百年的南音大地圖。而福建南音成為世界非遺項目後,在普及的廣度上了一層樓,但卻失於深度和高度。
目前南音雖沒有進行專業的分級,但如果按照難易程度對南音進行十級的劃分,如今不論是授課教學還是演奏錄輯的曲子,大都處於五級以下,停留在十分淺顯的層面,沒能觸及南音的核心,限制了現有的水平,「人才沒有機會向更難、更高的程度深造和上升」,但正是那些高難度的曲目才構成了南音最精華的部分,是先人的智慧,今人的財富。所以,林老師希望將這些精華全部錄製下來,「以防老一輩的(南音藝術家)不在了,這些都將成為天書,沒人去碰,也沒人聽了。」這不止僅僅是南音的困境,也是千年中國源遠流長的許多古老技藝面臨的一大困境,當那些曾「以身相許」於古文化中的「活化石」永遠地離開,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的遺忘,失傳是否意味著這些珍貴的恩賜走向終點?
另一方面,林老師說:「觀眾的水平是可藉由南音藝師引導的」,如果藝師的藝術水平不斷提升,觀眾也會跟著進步的。她希望能讓人們聽到難度係數更高的南音,從聆聽與品味中,提升他們的南音欣賞水平。
南音傳承的這份空白,林老師從90年代,她大學剛畢業那會兒,就已經跟臺灣南管大師、南管作曲家卓聖翔老師著手填補了。兩位老師希望收錄整套有體系的南音曲庫,形成全面的規模,把古時就流傳下來的、完整的南音也這樣留存下來。從南音曲牌的整理、譯譜、修詞,再到錄製,堪稱一項「愚公移山」的大工程。老師們心裡早已有了譜,從最難的,也就是那些七、八、九級的曲目(七撩曲)為始錄製,截至目前已經完成了一半--足有三百多首,接著錄中級、初級,最後錄南音之精萃--指譜大全。
「現在最大的任務就是錄音」,但曲目又長又難唱,而且很多詞又與譜難以匹配,唱之前必須對詞進行「校對」、「修正」,揣摩每個樂章中曲調節奏與指法技法的內在意蘊,以有機地契合,最大程度地還原古人的初衷,演奏的同時傳情達意,而浩渺曲庫中的千首曲目都要如此,數量龐大,實在是一份精工而苦重的活,「所以沒有人做」。可她深明南音的魅力,不憚這份勞苦,不願以功利的眼光去糟蹋南音的純粹,南音這棵千年古樹是祖先種下培育的,幼小時她受南音的惠澤,如今她要反哺、歸巢,把這份傳承的責任攬下來,她是為南音而來的。
福建南音網的出現,使錄音工作如虎添翼。錄製好的音頻可以上傳至南音網,既滿儲存之需,又可予人聆聽,不失為妙。福建南音網是由林素梅老師於2006年發起創辦的一個垂直類門戶網站,內容橫跨新聞、曲庫到等教學欄目,概攬南音各方面的活動和信息,可謂於此共南音。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目前全國各地都開始了「數字中國」建設。林老師說:「南音也需要數位化,希望把福建南音網打造成為數字南音資料庫,將有關南音的樂理、樂譜、曲子、視頻、理論等進行系統的分類匯總,以便更好地查找、儲存和完善資料,成為一個資源共享的友善平臺。」
同時,福建南音網更像是一個南音愛好者共同學習、交流、互動的大家庭。在這裡,南音網作為一個總體來調度各地的活動,所提供的教學更好地傳承知識、育人成才,信息共享互動更好地溝通了南音文化各地的關係。
這每一份的努力,都有發自心底的對南音的熱愛、對先人的感激與神明的敬畏。文化的傳承中,飽含的是一種精神和信仰,時代的變遷,都無法阻擋,古月照今人,只要人們追求未來,就不能丟失過去。血脈中的傳承,一代代人無論怎樣身經顛沛流離都生生不息地,這種堅定,讓人心生暖意。
南音發源於福建泉州,用閩南語演唱,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音樂。現在,大大小小的弦管樂團幾乎遍布泉州各處,民間組織與公辦樂團相得益彰,使悠悠南音迴蕩在小城的每個角落。也正是因為這樣濃厚的南音氛圍,使林素梅老師選擇在大陸定居,充分利用泉州、廈門、漳州等地的南音土壤,不遺餘力地保護並傳承南音文化。
林素梅老師是出生在馬來西亞的臺胞,雖長期遠離故土,但源自故土的南音文化卻仍舊在她的生命裡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她的先輩因戰亂不得不遠走他鄉,卻也因此將故鄉的文化帶到了更遠的地方。據林老師回憶:「我的祖父是從泉州永春去到馬來西亞。這要追溯到清末,那時戰亂不斷,民不聊生,為了養家餬口必須另謀出路,他就選擇了下南洋。」想要在異鄉紮根也並非易事,而受戰亂所迫,一切都要從頭開始。林老師的祖父就是頂著這樣的壓力,逐漸在馬來西亞站穩腳跟,她說:「戰爭很殘酷,生活很殘酷,有很多人在下南洋的半路上就已經葬身海底。最後活下來的人,才開始在那邊(馬來西亞)發展。祖父最初單槍匹馬來到馬來西亞,不得不白手起家。去那邊的船費都是湊出來的,所以他從幫人家打工做起,慢慢地才有起色。當時很多南洋的企業家,例如陳嘉庚,也是如此。」
後來,生活逐漸穩定,馬來西亞也成為了這些因戰亂背井離鄉的閩南同胞的第二故鄉:「在馬來西亞安定下來之後,祖父把親戚朋友都帶到那邊,所以基本上同鄉的人都住在一起,像我小的時候身邊大部分都是永春人。雖然當時技術也不發達,交通成本很高,往返故鄉與南海大概要幾個月的時間,但是祖父還是會每幾年就回來一趟。家鄉的文化也正是這樣被帶到馬來西亞。」
或許因為情感紐帶,或許是一種身份認同,又或許是血脈相連,移居海外的僑胞們更加重視文化傳統,對節日習俗如此,對南音文化更是如此。林素梅老師說,在東南亞以及海外各地,年節的氣氛都十分濃厚。而她雖生於馬來西亞,卻從小跟堂舅和表哥耳濡目染了南音文化。與當下功利的學習不同,南音是那個時代最動聽的精神食糧。不為了考試加分、不為了比賽獲獎的學習,獲得的是純純正正的悅耳絲竹,和蘊藏其中的精髓。
歷經幾次輾轉,最終自2006年林老師選擇在廈門定居。廈門優越的地理位置為林老師來往馬來西亞、臺灣等地提供了便利,而更重要的是,廈門也是閩南文化中心之一,在這裡能接觸到更多的來自泉州的南音「高手」。林老師說:「整個閩南地區南音人才比較多,很多高手散布在閩南各地,比如安溪、永春等等。此外,買樂器、買材料的地點也是以泉州為主。」
目前林素梅老師主要致力於南音的數位化和網絡傳播,將傳統南音曲目一首一首地錄下來。這項看似簡單的「錄音」工作,實則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將分散的、雜亂的曲目編排成體系化的、成套的南音曲集並非易事。林老師說,這項浩大的「工程」可能要五、六年的時間完成。廈門南音資源豐富,為林老師的工作提供了很多幫助,她說:「廈門資源很多,來幫助我做南音網的人才也很多,包括網頁設計、排版,以及視頻製作等等,很多人都是義務來幫助我。」
而除了這些客觀的因素以外,回到廈門,回閩南地區,更是林老師口中情感層面的「落葉歸根」。她說:「現在很多原本在海外發展的人也願意回到大陸來。我雖然小時候在馬來西亞學習的南音,但是它的發源地還是閩南這裡。我回來為南音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盡力,也算是一種回饋和反哺。」
悠悠南音,綿延千古。它是曾經的一種生活方式,是戰火紛飛年代的精神慰藉,也是現今寶貴的文化財富。南音文化不僅滋養了閩南這一方水土,它更是一條維繫海外僑胞們的精神紐帶。也正是因為有許許多多像林素梅老師這樣的南音文化工作者的不斷努力,才能讓更多的人在今日也能品味到南音之美。
一弦一柱,流淌了千年的旋律在指間迴蕩;宮商角徵,匠人之心源遠流長。在南音的旋律裡回頭望,仿佛還能看見唐時的月光。
採訪者合影(左起)張一諾 安昱穎 呂俊彥 餘彥姍
來源 | 臺轟情報局微信公眾號
採訪 | 呂俊彥 餘彥姍 安昱穎 張一諾
編輯 | 張一諾
供圖 | 福建南音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