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延臣
(根據視頻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秋裡(1926.11--2008.5),中國音協理事、中國音協社委會副主任、中國合唱協會副理事長、中國合唱協會指揮委員會主任、中央樂團常任指揮。擔任指揮的曲目有《白毛女》、《永不消逝的電波》、《青春之歌》、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等二十多部。合唱有《黃河大合唱》、《紅軍根據地大合唱》等。已面世的著作有《合唱指揮知識》《合唱與指揮》等音樂論文多篇,並主編《合唱指揮基礎》,是中國較有影響的合唱指揮家。
一、關於歌唱的姿勢
要坐姿端正,不要前哈後仰。要有一定的興奮度。
二、關於歌唱的口形
要張開嘴,練習把後槽牙儘量打開,歌唱時一般保持二個手指的寬度。
三、關於歌唱的呼吸
(達到聲音統一的三個手段:呼吸、共鳴、位置——編者加)
首先是氣息要深。
具體呼吸方法有三種:
1、慢吸慢呼
主要是解決聲音平穩問題,吸氣時腹肌擴張,稍做停頓,然後平穩地呼出,發嘶音,最後把餘氣呼淨——仍然要保持氣息穩定,不要像撒氣。
2、快吸慢呼
主要是解決迅速換氣問題。吸氣時肩不要動,腹肌要撐開,吸氣要滿。稍停頓後唱哼鳴,保持氣息和聲音穩定,不抖。
3、快吸快呼
一是解決腹肌彈跳力問題,二是練習共鳴位置。唱a,往上(頭腔)掛。
合唱有三種呼吸方式
一是整體一起呼吸;二是唱多旋律復調作品時,各個聲部輪流換氣;三是循環呼吸,這是合唱獨有的。
循環呼吸要堅持兩個原則:一是不能減低音量;二是不要改變口形,始終保持一個狀態。要輕續輕出,保持均衡。換氣時間不要太晚,否則容易造成喘息的感覺,會影響音量。
先練習用循環呼吸唱五個母音a、e、i、o、u。再做1、3、5、i大和弦練習。
四、關於歌唱的共鳴
共鳴音已經不是自然聲,是經過修飾的聲音。解決的是音量放大與聲音共性的問題。用了共鳴,聲音穿透力更大。
共鳴、位置、氣息,是科學發聲的重要手段。共鳴重點是解決位置問題。
孩子只有頭聲,變聲後才開始有胸聲。
母音練習為什麼要前面加m音?就是為了掛上頭聲,更有力量。掛上頭聲後,聲音就沒有明顯的個性了。練習唱ma、me、mi、mo、mu。
五、關於歌唱的位置
有的人唱高音會喊,最損傷聲帶。
聲樂是感覺的藝術,老師要啟發大家歌唱時的感覺。
擴展音域,高音上不去怎麼辦?要靠高位置(掛頭聲)——軟顎抬起來——也就是找打哈欠時的感覺,這樣發出的聲音是加工音,是圓潤的、共性的(沒有個性的)聲音。
練習唱啊音並向下滑,軟顎始終是抬著的,舌根要放鬆,不要發咽音。
再唱ma、me、mi、mo、mu。要穩定,聲音不要晃動。當音域擴展時也要保持軟顎抬高的位置。
以輕聲帶假聲,以假聲找頭聲,擴大共鳴腔,抬高聲位,擴展音域,這是中學生聲音訓練的基本概念。
關於胸聲的訓練。要找咳嗽的感覺。腹肌彈跳,氣息下沉。先做仿咳嗽練習,然後變噪音為樂音。
低聲部練習用lao、hao、hau、hai音,練習hao音下滑,最後唱hai音。
用咳嗽的感覺唱ha,帶上胸聲,氣息下沉、再下沉。用腹肌彈跳,咳嗽四聲,然後唱5、3、1。
唱高音也要氣息往下走, 用111、333、555音,唱ha、hao、hai,音頭要有咳嗽的感覺,要強一些,但要用樂音,不用噪音。
總之,用打哈欠的感覺,聲音向上擴展;用咳嗽的感覺,聲音向下擴展。
一般而言,個人要能唱兩個八度,和聲要從婁C開始,能達到四個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