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知道了」!從曹雪芹爺爺和康熙皇帝的密折說起

2021-02-13 江蘇文脈

一本中國人一定要讀的《紅樓夢》,凝聚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更是流淌在江蘇文脈中的一股洪流。

曹雪芹這部曠世之作的誕生,離不開他的家族血脈。今天,我們就溯流而上,來說道說道他的祖父曹寅。

曹寅為人風雅,喜交名士,通詩詞,曉音律,主編《全唐詩》,有《楝亭詩鈔》八卷、《詩鈔別集》四卷、《詞鈔》一卷、《詞鈔別集》一卷、《文鈔》一卷傳世。

當然,除了文學上的造詣,曹寅更為人所知的身份是江寧織造。江寧織造的任務是督理織造事務,但曹家在南京所承擔的任務,實際上遠遠超出了這些。

曹家哪來這麼大的權力?曹寅父親曹璽的夫人孫氏曾經做過康熙皇帝的保姆,所以曹家跟康熙有著特殊的主僕關係。康熙南巡時,稱孫氏為「吾家老人」,可謂榮耀之極。康熙二年,皇帝任命曹璽為首任江寧織造,曹璽死後,兒子曹寅任職,後來曹寅的兒子曹顒做第三任織造,曹寅兄弟的兒子曹頫(過繼給曹寅),任第四任織造。曹家三代四任江寧織造,曹家祖孫三代四人連任江寧織造達65年之久。

康熙賦予了曹家在江南地區的密奏權,所以江寧織造實際上成了康熙的耳目。曹寅與康熙往來奏摺的原件都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內,江寧織造博物館內也有資料可尋。

曹寅奏摺的內容包羅萬象,監督漢族官員的思想行動、收集反滿抗清活動的情報;安撫、籠絡江南前朝遺老、文士名流;奏報當地的氣候、年景、水旱病蟲,以及米價行情的變化等等。像南京明孝陵的塌陷、修補,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種種傳聞,曹寅先後奏報了多次。

曹寅奏明孝陵下榻情形  網絡圖片

看這些奏摺發現了一件有意思的事,康熙批覆奏摺經常會說「知道了」。皇帝怎麼說起大白話來了?

比如,康熙朝發生了一次重大的江南科場弊案,曹寅將他了解的情況向康熙一一密報。看看康熙的硃批,「朕安」「再打聽再奏」「知道了,再打聽」「可笑」「……再打聽再奏」「知道了再打聽奏摺來」,除了其中一張奏摺康熙做了較長的硃批,其他都是非常簡潔的語言,兩條寫著「知道了」。

曹寅奏報科考案   網絡圖片

曹寅奏報米價,康熙硃批「知道了……」;曹寅奏報刊刻全唐詩,康熙硃批「知道了」;曹寅復奏摹刻高旻寺碑文,康熙硃批「知道了」……

曹寅奏刊刻全唐詩集

從奏摺上看得出,曹寅的奏報,因為是呈給皇帝的書面語言,所以比較文縐縐,但是皇帝寫硃批,沒有那麼多顧忌,口語化的語言隨處可見。原來,這種口語化的說法早就有了,並不是我們現代人的專利。

曹寅奏鹽課積欠情形

當然,康熙也並非所有硃批都簡潔,曹寅病重,李煦為曹寅病重請皇帝賜藥的奏摺,康熙的硃批洋洋灑灑一大段。曹頫上一個請安摺子,康熙也硃批了很多話。曹頫奏江南蝗災情形,康熙也有一段硃批。

原來,皇帝硃批奏摺是根據不同事情進行批示。如果皇帝認為沒有必要發指示另行處理,就寫「知道了」「是」等簡潔的話,但若還有其他事情要辦,他就會一一寫明,所以硃批的內容也跟奏摺內容有關。

事實上,不僅是康熙,清代皇帝奏摺中都有這種寫法,不足為奇。

記者在南京圖書館找到了《清代皇帝御批真跡選》(簡稱《真跡選》),分三冊選用了藏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親自批閱的硃批奏摺,除了康熙愛寫「知道了」,雍正、乾隆也都這麼寫過。

康熙、雍正、乾隆的硃批「知道了」

看過《甄嬛傳》的人都知道年羹堯的妹妹是雍正的妃子,在《真跡選》中,就收錄了年羹堯為妹封貴妃謝天恩的摺子:「……奴才妹妹蒙聖恩冊封貴妃,一家榮寵……叩頭謝恩……奴才惟有益加勉勵小心謹慎……」

看看雍正的批覆,十分不解風情:「知道了。一切總仗不得。大丈夫漢,自己掙出來的,方是真體面。勉之。」

在《真跡選》中選錄的69件雍正硃批中,雍正只有8次硃批「知道了」,其餘多是「卿所奏,朕皆知矣」「覽卿奏之矣」等話。從硃批中看得出,雍正勤於政務,批閱奏章的文字多,內容豐富,有的多達三四百字。據說他每天批閱奏摺要上萬字。

文 |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王凡

圖 |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顧煒(署名除外) 

江蘇文脈整理與研究工程辦公室和現代快報

聯合推出「江蘇文脈」微信公眾號

↓↓↓

長按即可關注

相關焦點

  • 曹寅與康熙
    康熙年間,滿人還不是很自信,甚至都不能用流利的漢語,又不相信一般漢人會為朝廷效命,因此具有漢人血統但世代又以正白旗包衣身份的曹家就得到了重用
  • 曹雪芹:奴才兩個字到底是怎麼寫的?
    其中血淚,歷經了曹家滄桑巨變的曹雪芹刻骨銘心。他在《紅樓夢》中借賈府奴僕之口,說出:「你知道奴才那兩個字是怎麼寫的?」驚魂一語,內含多少感慨悲涼?「文章憎命達」在曹雪芹和莎士比亞的身上得到同樣的應驗,他們少年家境衰落,中年曆盡磨難,晚年痛失愛子,且都英年早逝,令人惋惜。但不同的人生經歷背後,卻是不同的曲折命運。曹雪芹終其一生的悽涼落拓,感愴悲零,想必中國的讀者早已不陌生了。翻開一部巨筆微雕、滄桑滿懷的《紅樓夢》,興衰之速、境遇之奇、人情之薄、悔恨之深,豈止「小說家言」,而是曹雪芹一生心路風霜的大折射。
  • 雍正皇帝手跡,朕知道了!
    臺北故宮博物院暢銷過一段創意品「朕知道了」膠帶,極其受大眾喜愛。「朕知道了」四字是康熙皇帝真跡的複製品,因康熙在批閱奏則時,愛在文末硃批「朕知道了」, 簡單4字,霸氣十足!經過13年的勵精圖治,使滿清帝國各方面在康熙時期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為康乾盛世的創建作出了巨大貢獻。  雍正帝子承父業,也「子承父字」呢,不信?你看!1.年希堯奏為妹封貴妃恭謝天恩折
  • 康熙皇帝是被雍正毒死的嗎?
    對於康熙皇帝的死因也有著各種傳言,而牽涉其中的依然是清朝歷史上爭議最多的雍正皇帝,因為有人說康熙就是被雍正害死的,這也是後世對雍正的皇位合法性持懷疑態度的原因,但到底康熙是怎麼死的,有著各種爭論,無論是哪一種說法都拿不出確鑿的證據。
  • 康熙、雍正的奏摺意外曝光,「別送了」!「朕很好」!「不許來」......
    但是最近意外曝光網絡走紅的奏摺門讓大家對於當皇帝又有了全新的了解原來康熙和雍正這兩位爺如此勵志啊每天忙到凌晨4點的奏摺了解一下?杭州織造:法雨寺住持圓寂,還有個叫仇兆鰲的文人前段時間也死了康熙:你把向朕請安的摺子和這個奏摺放在同一個封套裡面,欠收拾嗎?
  • 朕就是這樣的漢子!一個平凡皇子的逆襲
    雍正後來說:朕向者不特無意於大位,心實苦之。前歲十一月十三日,皇考始下旨意,朕竟不知。朕若知之,自別有道理。皇考賓天之後,方宣旨於朕。--《上諭內閣》這是說,他從來沒有想過當皇帝,也不願意當這個苦差事,如果他早知道,說不準會把皇位讓出來。那麼,康熙去世的當天,究竟發生了什麼?康熙是如何傳位的?
  • 曹雪芹為何沒有莎士比亞運氣好?
    有一次,曹頫忽然感覺屏風在動,繞到背後一看,竟是他的兒子曹雪芹。原來曹雪芹每次都悄悄躲藏在屏風後面,和父親一起聆聽那些引人入勝的故事,聽得入了迷。按照中國的禮法,婦女和兒童是不許參與這種正式場合的,幼年曹雪芹被父親狠狠責罵了一頓。這個有趣的故事記載於1874年出版的《龍的帝國》一書中,是菲得浦的孫兒威廉追述他祖父的回憶錄。
  • 康熙皇帝一廢太子胤礽和二廢胤礽有什麼不同點?
    如果讀者只是認為皇太子胤礽的被廢就是因為「窺伺御帳」和對幼弟病重的漠不關心這兩件事情,那基本上就是判斷錯誤了。其實這兩件事情是都太子胤礽被廢的導火索,真正的實質原因就是康熙皇帝與皇太子之間日積月累的不信任導致的今天的結果。其實也是皇權與儲君之權的一次碰撞。康熙皇帝老年讀書像康熙皇帝在廢黜胤礽之時,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從前索額圖欲謀大事(可能就是廢立之事),朕知道了,從而把他殺了。
  • 廢話連篇的垃圾奏摺背後,是皇帝的寵溺和心機
    在這之後,皇帝過了新鮮感,才對滿保說「京城各處均已種植,不必再進」。不僅是芒果,滿保還喜歡給皇帝進獻西瓜。最早是康熙給了滿保一匣子西瓜籽,讓他帶到福建試種。滿保把大部分西瓜籽送到了臺灣,到了收成季節,他開始主動加戲。第一次,他把西瓜作為貢品獻給康熙品嘗,但受到了康熙的批評。康熙說,此物,朕未曾令爾呈送,只是說在臺灣試種。
  • 康熙皇帝最寵愛的宜妃,為何會被雍正皇帝厭惡?
    但是康熙皇帝最寵愛的宜妃,在雍正皇帝這裡就不好使了,當康熙皇帝去世後,雍正皇帝不僅對這位稱作「母妃」的長輩不尊敬,而且還在公開的場合羞辱過宜妃。此事還要從受寵的宜妃說起。在康熙的妃嬪中,宜妃可謂是風光無限,因為康熙皇帝對她相當寵溺。
  • 朕愛吃素 | 康熙大帝-國際素食日
    康熙皇帝主張吃素,而且勸導當時全國的百姓慈悲茹素,以善引善。這是康熙皇帝吃素的根本原因。作為皇帝,膳食無疑要比一般人豐富得多,但康熙皇帝卻比較簡單。他說:「朕每日進膳二次,此外不食別物,菸酒及檳榔等物皆屬無用。」他不吃補藥,也不要人按摩,「惟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如是而已」。
  • 康熙(的Mail)來了
    金庸的武俠小說我想大家應該很早以前都讀過了,但我是在大學畢業之後才開始接觸,而且最近才終於讀完「鹿鼎記」這個長篇。結尾金庸大師寫了一篇附錄,是關於「康熙朝的機密奏摺」,讀了覺得相當有意思,不知道看過鹿鼎記的人有沒有印象?這篇講的主要是康熙皇帝為了能掌握地方輿情,建立了一套非正式的通訊機制。原本地方官吏奏事給皇上要透過「通政使」這樣的通訊部門,奏摺需經過層層審核和批示才會傳到皇帝手中,類似現今的公文制度。
  • 史景遷為什麼要寫曹雪芹家族的歷史故事?
    在這些繁雜的研究成果中,歷史學家史景遷翻出了《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背景故事,成書《曹寅與康熙——一個皇帝寵臣的生涯揭秘》(Ts'ao Yin and the K'ang-hsi Emperor:Bondservant and Master)。
  • 《康熙王朝》容妃死的那一刻,康熙只說了句朕累了,寓意何為?
    因為容妃理解康熙皇帝,皇帝雖然富有四海,但是每天也是公務纏身,所以皇帝來到後宮只是想好好的找一個人聊聊天,釋放一下自己壓力,善解人意的容妃經常開導康熙皇帝,這也是康熙皇帝喜歡去找容妃的原因。    整部《康熙王朝》看下來,康熙、容妃、藍琪兒三人最像是一家人,康熙像一名慈父,容妃是一位慈母,而藍琪兒活潑可愛,這是多麼和諧的一幕啊,最讓我感觸的一句話是康熙說的,藍琪兒生日,康熙皇帝送了藍琪兒一隻玉兔,藍琪兒嗔怪的說到
  • 古代皇帝為何都愛自稱「朕」?你把「朕」拆開來念,就明白了
    於是他廢棄了謙遜稱呼的「孤」、「寡人」,就連西周時期的「餘一人」都沒有採用,反而使用了當時所有人都可以使用的自稱「朕」,這是為何?其實把「朕」拆開就可以知道原因。 「朕」的本意就是「我」,屈原在《離騷》中有一句:「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在這裡,「朕」就是屈原的自稱,《說文解字》也記載:「朕,我也。闕。」
  • 《紅樓夢》作者曹雪芹
    曹雪芹的曾祖母孫氏做過康熙帝的保母,祖父曹寅做過康熙帝的伴讀和御前侍衛,後任江寧織造,兼任兩淮巡鹽監察御史。在康熙、雍正兩朝,曹家祖孫三代四個人主政江寧織造達五十八年,家世顯赫,有權有勢,極富極貴,成為當時南京第一豪門,天下推為望族。康熙六下江南,曹寅接駕四次。不過,曹雪芹晚生了幾年,本人並沒有親歷康熙南巡盛事。
  • 【八卦】康熙皇帝其實很好色,曾納自己姑母為妃
    然而,風俗習慣的改變並非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譬如愛新覺羅.皇太極,先是娶了自己姑姑博爾濟錦氏,生了三個女兒;接著又娶了博爾濟錦氏年僅十三歲的侄女,後被封為莊妃,生了順治帝福臨和三個女兒;後來還娶了博爾濟錦氏另一個二十六歲的侄女,也就是莊妃的親姐姐,生過一個兩歲即夭的兒子。在皇太極死後就發生了孝莊太后下嫁攝政王「多爾袞盜嫂」的事件,而當時滿洲皇族視之為滿洲習俗理所當然,並不為恥。
  • 《少年康熙》——霸道皇帝的養成計劃
    本書是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介紹「康熙皇帝」少年時代的歷史故事書。《鹿鼎記》裡的韋小寶,有個最好的朋友,就是清朝的康熙皇帝。但康熙不僅是小說中的《好皇帝》,更是中國歷史上傑出帝王的典範,從少年時期就可看出他的不凡之處。 想認識康熙,想學習他的成功之處嗎?就從這本書的第一頁開始吧!
  • 從朱元璋不自稱「朕」,閒聊古代皇帝自稱的演變
    在一些明代的影視劇中,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經常發生「不自稱朕,直接稱咱」這樣的事情,那麼這是真的嗎?在中國歷代開國皇帝中,朱元璋都是最窮、出身最低、文化水平也最低的一個。朱元璋的父親爺爺乃至他自己一開始連正規的名字都沒有;為了生存,他從一個賣豆腐的農家孩子變成和尚乃至乞丐,從小的生活經歷鑄就了他傳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