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
國 際 素 食 日
朕 愛 吃 素
贊 頌 仁 愛 無 比 的 康 熙 大 帝
菩薩頂
[清] 康熙
四十餘年禮世伽,本來面目是天家。
清涼無物何所有,葉鬥峰橫問法華。
康熙信佛
天下之福也
萬民之福也
康熙皇帝-玄燁,清入關後第二代皇帝(1654-1722),姓愛新覺羅氏,順治帝福臨第三子。康熙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最長的一個皇帝,8歲繼承皇位,14歲親徵,在位61年。他自幼苦讀,好學不倦,身體強健,騎射嫻熟。一生勤奮治國,學貫中西,是清代最偉大的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君主。
康熙大帝像
康熙帝佛緣深厚
康熙的祖母太皇太后孝莊文皇后信佛,史料記載,孝莊文皇后參禪中有境相現前,康熙帝的父王順治帝也是信佛的,所以對於康熙來說,從小就受到佛學深遠影響。
康熙祖母太皇太后孝莊文皇后
康熙帝的父王順治帝
據說康熙皇帝篤信觀音菩薩,所以他在位時有意將普陀山建為中國佛教第一聖地,他曾數次下江南,雖未親臨普陀山,但他與普陀山,與觀音菩薩的因緣都是非常深的。康熙每次南巡,都給普陀山帶去福音。(註:廈門南普陀有「千年古剎」之稱,因寺院是觀音菩薩的主要道場之一,又在我國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之南,故稱「南普陀寺」。)
康熙大帝像
相傳他第二次南巡時,有一天從會稽山朝拜大禹後返還,他乘坐的小舟經過一座橋時,看見一位老婦人,頭插一朵紅花,獨自駕著小舟來到他的御舟前,神態自若,毫無避讓之意。見到這一奇怪的現象,康熙便令定海總兵黃大來上龍舟詢問舟山情況。黃大來向皇上詳細講述了普陀山觀音道場百廢待興的事項。晚上,康熙細想白天所遇到的老婦人,和黃大來所啟奏的普陀山廢狀,感到奇怪,突然間省悟這奇異的老婦人定是觀音菩薩顯身。於是決定重建普陀山普濟寺大圓通殿。聖令一傳出,八方信眾紛紛解囊,共襄盛舉。
1699年,康熙第三次南巡。三月,御駕杭州。普陀山法雨寺住持性統法師等因為建造寺院短缺琉璃瓦而苦惱,於是便啟奏皇上發善心布施,康熙當即布施黃金千兩,又恩準將金陵明朝故宮舊殿的琉璃瓦和頂梁結構拆運到普陀,蓋建前、後兩寺大殿。並賜額「普濟群靈」,改名寶陀寺為「普濟禪寺」。又賜題「天花法雨」和「法雨寺」額。1703年二月,康熙第四次南巡時,又遣侍衛進香普陀,賜普濟寺御書心經一卷,幣金二百兩。在以後的幾年裡,康熙又兩次南巡,相繼多次賜碑文、題額、幣金、佛像、寶印予普陀山。
作為一代帝王,康熙帝大發菩提心,廣為布施,並一直在供養普陀山等寺院,一直在為興建寺院,弘揚佛法全情奉獻著,為子孫後代廣積福德。所以康熙皇帝在位時建立了多民族統一,領土最大的國家,政治上採取了很多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措施,發展了社會經濟,成就了中國歷史上的「康乾盛世」,盛世長達115年,從他自己到兒子雍正,再到孫子乾隆。
茹素的君王
據史料記載,康熙帝是一位很有修為的君王,嚴守戒律,不殺生。康熙皇帝主張吃素,而且勸導當時全國的百姓慈悲茹素,以善引善。這是康熙皇帝吃素的根本原因。
朕 愛 吃 素
康熙的養生之道,在《庭訓格言》中有多處記載,為今人養生有諸多可吸取之處。他也是對醫學頗有造詣的「醫生天子」,尤其是他的飲食觀,給今人以啟迪。康熙非常強調藥食同源的作用,反對隨意攝取,主張合理飲食。
飲食有節 起居有序
此為康熙的養生之要。康熙曰:「節飲食,慎起居,實卻病之良方也。」
他說,不可暴飲暴食,要「起居有常,」不可「貪睡」、「貪食」,更不可「沉湎於酒席中」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
作為皇帝,膳食無疑要比一般人豐富得多,但康熙皇帝卻比較簡單。他說:「朕每日進膳二次,此外不食別物,菸酒及檳榔等物皆屬無用。」他不吃補藥,也不要人按摩,「惟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如是而已」。
雖有豐盛的滿漢全席
但朕只鍾愛玉米粥、白菜豆腐這一口噢!
衣著潔淨 室內溫馨
愛乾淨,講衛生,好習慣。康熙曰:「凡居家在外,惟宜潔淨。」就是說,不論在家裡或出門在外,都應該乾淨整潔。
他說:「人平日潔淨,則清氣著身,若近汙穢,則為沌氣所染。」
戒酒戒菸 藥補慎用
古之帝王,大多偏愛補藥,而康熙對補藥則有所戒。對補藥,他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服補藥大無益。藥性宜於心者不宜於脾,宜於肺者不宜於腎。朕嘗諭人勿服補藥。藥補不如食補。夫好服補藥者,猶人之喜逢迎者。天下豈有喜逢迎而可為善乎?先年滿州內老人皆不服藥,朕也從不服藥。」
康熙討厭抽菸和飲酒。他認為菸酒對身體傷害很大,本來康熙皇帝是吃煙的,但是為了健康戒菸,也給眾人做出表率。美酒也同樣如此,自己不喝以作代表,讓人們認識到酒的危害。康熙皇帝認為,人體之所以有這麼多疾病,心志被擾亂其實與喝酒有很大的關係。他也告誡群臣要遠離菸酒。但大臣史貽直和陳元龍,卻嗜煙如命,成天菸袋不離手。康熙打算讓兩人把煙戒掉。
一年,康熙去江南出巡,史、陳兩人也隨行。皇帝御車在山東的德州駐蹕。康熙當面賞賜兩人各一枝水晶杆的菸袋,讓他倆當眾抽吸。
倆人鬧不清康熙的真正用意,還有些受寵若驚,馬上裝煙點火抽起來。誰想,剛一用力吸,隔著透明的煙杆清楚地看到了火星順杆直往上冒,劈啪作響,直到唇邊,還發出更響的爆裂聲。史、陳二人到這時才明白康熙的真正用意。這時,倆人再也不敢吸菸,並且從此戒了煙。
飲食物中 水為最切
水源是最為珍貴的,人體內有大量的水,水是生命之源,所以康熙皇帝對於自己飲用的水極為講究,在皇宮時喝的是各地上貢的水,外出巡遊的時候又要另外準備清水。康熙皇帝甚至著有一本《水性記》,載入史冊中成為經典。
清虛棲心 神靜心和
「寡慮」、「寡嗜欲」、「寡言」,是康熙養生之道的另一招方。他引庚桑子之言日:「毋使思慮營營。」就是說,不要使你的思慮焦憂不安。
康熙以「寡思慮」養神,以「寡嗜欲」養性,以「寡言語」養氣,方可以「養生」。
康熙曰:「心靜則心和」,「心和而形全」。
因形體是盛放生命的器具,而心是形體的主宰,精神則是心聚會的東西。
此外,康熙多次批判了好逸惡勞的思想,他說:「世人皆好逸而惡勞,朕心則所謂人恆勞而知逸。若安於逸則惟不知逸,而遇勞即不能堪矣。聖人以勞為福,以逸為禍也。」康熙精於養生之道,他在這方面的觀點和論述,值得今人借鑑。
康熙晚年所作的詩頗能概括他養生之道:「淡泊生津液,清虛樂有餘。鬢霜漸薄德,神憊恐高譽。苦好山林趣,深耽性道書。山翁多耄耋,精食並園蔬。」
據《皇帝御膳》記載,宮廷御膳多為魯菜,他一日兩餐,早晨,二十幾品,肥鴨子,肥雞居多。但是康熙自己愛吃蔬菜和水果,到了晚年,愛吃豆腐。康熙喜歡吃的蔬果有佛手、香園、荔枝、百合、木瓜、茭白、桔子;茶,以綠茶為主,並將民間的「嚇殺人香茶」改為「碧螺春」,康熙皇帝也是比較愛吃巧克力的。呵呵!好有意思的皇帝噢!
康熙帝有一個很好的生活習慣,即進膳後,自覺保持良好的心態,只講開心事,只說開心話,或者欣賞自己喜愛的古玩字畫,他認為這樣可以幫助消化,並說:「朕用膳後必說好事,或寓目於所愛珍玩器皿,如是則包含易消,於身大有益也。」
博覽群書 求知探索
康熙以中國傳統經史典籍為核心:「自古經史書籍,所重發明心性,裨益政治,必精覽詳求,使成內聖外王之學。」特別是對儒家經典,更是視為根本,反覆研習。他評論「五經」:《周易》有天人感應的奧義,《尚書》有帝王政事的法則,《詩經》有表達人情的道理,《禮記》有講求禮儀的內涵,《春秋》則有先聖的褒貶寓意。這些經典都是「智識精明,涵養深厚」,為「蓄德」(積蓄德性)之根本。
中外古今方方面面的書籍。從諸子百家、佛經道藏、醫卜星相、書畫法帖,康熙都有不同程度的研讀,可謂是博覽群書。
康熙對西方文化也十分感興趣,向來華傳教士學習代數、幾何、天文、醫學、樂理等方面的知識 ,並頗有著述。
康熙還特別撰寫了一篇《讀書貴有恆論》,告誡人們讀書學習就怕始勤終惰。只有持之以恆,敦行不怠,才能「智日廣而能日崇」,切不可朝勤夕懈、進銳退速,結果一事無成。
仁孝性成 智勇天錫
聖祖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聖學高深,崇儒重道。幾暇格物,豁貫天人,尤為古今所未覯。而久道化成,風移俗易,天下和樂,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後世想望流連,至於今不能已。傳曰:」又曰:」於戲,何其盛歟!他在「康熙」這一年號下,統治中國60多年,並成為17世紀的偉大人物。同時康熙又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一位精細的管理者,一位淵博的學者。
康熙皇帝上朝圖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孝莊皇太后六十大壽將至,不料突染沉痾,太醫用盡辦法,仍不能治。康熙十分著急,晚上做夢都想著讓祖母好起來,但皇太后的病就是不見好轉。
康熙年幼喪母,由孝莊皇太后撫養長大,對祖母一往情深,十分孝順。為了弄清皇太后的病因,康熙夜覽古書,每查到藥方,卻欣見「承帝事」請福續壽之說。意思是真命天子是萬福萬壽之人,可以向上天為自己或至親之人「請福續壽」。康熙心頭一陣驚喜,遂決定為祖母請福續壽。正式祈福前,他決定寫一個「福」字。但一連寫了三天,沒有一個讓自己滿意。
於是,他沐浴、齋戒、靜坐,也不臨朝。忽一日昏昏沉沉,茶飯不思。他倒頭睡下,一天一夜未醒。及至醒來,他抓起筆,一氣呵成寫下一個大大的「福」字,並隨手加蓋「康熙御筆之寶」印璽,取「鴻運當頭、福星高照,鎮天下所有妖邪」之意。這便是今天被廣泛傳播應用的康熙御筆:「天下第一福」。
孝莊太后得到這「福」字後,心情大悅,稱其為「福之本源」。見祖母喜歡,康熙徵召天下能工巧匠,把它雕刻在一塊大青石上,並背著這個「福」字碑,前往祈年殿拜祭天神。為示孝心,康熙大帝跪在「福」字碑上為皇太后祈福。祈福完畢,康熙大帝又將「福」字碑請回宮中,供奉在佛閣,日日上香供奉。
說來也真是神奇,經過康熙的祈福,皇太后隨後百病全消,身體奇蹟般康復了。十五年後,以75歲高齡得以善終。
民間沸騰了,稱這是康熙「請福續壽」帶來的福緣。稱此「福」為「五福之本、萬福之源」。話傳康熙那裡,他有些將信將疑,又提筆重寫,但無論怎麼運筆,卻再也寫不出其中的神韻,所以民間盛傳此福為「天賜鴻福」。寓意:多子、多才、多田、多壽、多福!
康熙書法《心經》,全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只有260多字。康熙帝玄燁不僅是一位親政愛民的好皇帝,而且作為滿人康熙帝非常喜愛儒家文化,尤其是書法,更是一生痴愛。康熙皇帝以書寫《心經》來彰顯君主的仁愛和祈福國家之安泰。
康熙的書法文雅遒勁,走的是董其昌流暢和美一路,行筆疾遲有序,氣脈貫通,同時也將二王的靈秀,晉唐的古樸及董其昌的逸氣熔為一爐,頗具大家風範。
康熙認為書法可修煉人的性情,緩解人的緊張情緒,所以是養生之妙道,可得壽:"人果專心於一藝一技,則心不外馳,於身有益。朕所及明季之與我之耆舊,善於書法者俱長壽,而身強健。復有能畫的漢人或造器物匠役,其巧絕於人者,皆壽至七八十,身體強健,畫作如常,由是觀之,凡人心志有所專,即是養身之道。"
吟詩作賦 心境高遠
康熙帝的詩歌,大氣磅礴、詩意深遠,讀來回味無窮,是不可多得的帝王詩歌中的佳作。康熙皇帝擁有開放包容的胸襟,他熱心追求真理,在國事紛繁之際,不僅利用時間研究儒釋道經典和聖經,還常與明僧大德及遠涉重洋而來的外國傳教士探討靈性教義。進行東西方靈性領域的交流,由於他熟讀聖經和基督教歷史,曾寫過許多對聯和詩歌。現今流傳的《全能全知全美善,至公至義至仁慈》的名聯,就是康熙皇帝的傑作。
這是一篇體會基督受難即景的佳作。它告訴我們,康熙皇帝深深的感受到耶穌基督受難的經過;如自己感同身受一般,才會表達出十字架之血是「百丈恩流」,他特別領受耶穌在十字架上說的話,故有「七言一畢萬靈啼」的感觸。表明康熙有讓大清子民與西方人民一道分享基督寶血所成就的「百丈恩流」的真誠心意。康熙在他的另一首詩【生命之寶】裡,深刻表達了他對真理與大愛的領悟及赤子之心:
天上寶日月星辰,地上寶五穀金銀。
國需寶正直忠臣,家需寶孝子賢孫。
黃金白玉非為寶,只有生命一世閒。
百歲三萬六千日,若無生命最可憐。
來時胡塗去時亡,空度人間夢一場。
口中吃盡百和味,身上穿成朝服衣。
五湖四海為上客,如何落在帝王家。
世間最大為生死,白玉黃金也枉然。
淡飯清粥充一飢,錦衣那著幾千年。
天門久為初人開,福路全是聖子通。
我願接受神聖子,兒子名份得永生。
這些詩作只憑才學、閱歷和文採是絕對寫不出來的。唯有靈魂深處的巨大撼動,仿佛親眼看見耶穌基督被釘十字架時的情景,才能描述得歷歷如繪。
深研音律 鑽精藝術
康熙對西方的許多東西均非常感興趣,除了西藥和一些科技外,在藝術範疇內最喜歡的就是西方的音樂。當時在宮廷的傳教士奉康熙命令教授皇三子、皇十五子、皇十六子西洋樂理。要求教他們懂得音律要緊的根源,《康熙與羅馬世界關係文書》。
康熙對於西洋樂器的認識非常具有高度,認為藝術最重要的並非簡單表演而是熟悉其中蘊含的理論。曾擔任過康熙的特使的法國耶穌會教士白晉,回國向法王路易十四呈遞的匯報中這樣評價康熙:「他很喜歡西洋音樂的樂理、樂器極其演奏法。在親自處理國務之暇,他只要認真練習幾次,就能夠演奏中國及韃靼的大部分樂器一樣,演奏西洋樂器」《康熙皇帝傳》。
康熙皇帝的古鋼琴,簡直是神人之神人啊!!!
賞瓷藝術 清代之首
康熙時代的賞瓷藝術品,不似雍正清淡古樸的「文人審美」,也不似乾隆富麗堂皇的「貴族審美」,而是帶有康熙濃厚的人格魅力及性格特點:大氣、挺拔、雄偉、廣闊、沉著。康熙帝可以說是歷代帝王中,「鋼鐵直男」的代表。
是「大男人」審美意趣下的產物。
即使顏色再嬌嫩,
你也能從中看到一絲硬朗。
這才是一代帝王的氣魄,不是嗎?
清康熙畫琺瑯蓮花蓋碗 故宮博物院藏
清康熙 五彩加官晉爵圖長方瓷板 故宮博物院藏
清康熙 粉彩花蝶紋盤 故宮博物院藏
清康熙 素三彩暗花雲龍花果紋盤 故宮博物院藏
康熙五彩裝飾瓶 故宮博物院藏
康熙青花蓋碗 故宮博物院藏
康熙青花瓷器中,又以青花山水瓷最具特色。康熙青花的特點是色澤鮮明青翠,濃淡相間,層次分明。運用在瓷繪藝術中使其更具審美情趣,達到墨色交融、渾然一體的藝術效果。既使心靈和宇宙淨化,使心靈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脫的胸襟裡體味到宇宙的深境。康熙朝青花山瓷繪藝術正是在體現自然、把握自然的同時,廣泛極取大自然帶給人們內心深處的靈氣,來表現人化的自然中無窮無盡的意味。
康熙大帝,
作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最久的皇帝,
仁愛治國利益百姓,
也是屈指可數的茹素帝王之一,
他以身示法引領子民,
造福大清的繁榮與昌盛,
如此慧根深厚的明君,
美德及福慧廣大,
萬古流芳!
光耀寰宇!
願所有的人類與萬物一起,
珍愛所有過往的聖賢明師及明君的浩瀚慈恩,
採行純素和諧的生活方式,
創造一個和平、安全、有愛心的世界!
這是世人應得的樂園。
往期好文
動物溝通師Sonya Fitzpatrick | 人類與動物的心靈橋梁(視頻)
最新NEWS | 全球11258名科學家警告人類:地球處於「氣候緊急狀態」,聯合國發起「即刻行動」全球呼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