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銀行存款幾乎關係到每個家庭的財富。不管是存款還是理財,老百姓的第一選擇永遠是安全保險的銀行,這導致我國的儲蓄率在世界範圍內一直高居不下。大家都知道,我國的銀行數量是非常多的,根據中國銀保監會公布的數據,我國銀行業機構有4073家。其中,最受人民信賴的,還屬國有六大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交通銀行。「背靠」國家的六大行,代表著我國金融界最雄厚的資本和實力。
想必不少對存款十分「上心」的儲戶們已經發現了,12月14日,國有六大行幾乎同時宣發了一份公告:「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存款利率和計結息管理的有關規定,自2021年1月1日起,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的個人大額存單、定期存款等產品,計息方式由靠檔計息調整為活期存款掛牌利率計息。」
也就是說,明年1月1日起,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的存款,則按活期計息。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首先我們先要了解什麼是靠檔計息。靠檔計息是指產品提前支取時不按照活期利率計息,而是根據存款已存的天數,按靠近已存天數相對應的定期存款利率來支付利息。
如果有位儲戶存了20萬的三年期大額存單,利率為3.85%,存滿2年後要提前支取,如果按靠檔計息,銀行就會按2年期大額存單的利率2.94%來結算利息,利息就是11760元。如果根據新規,不按靠檔計息,儲戶要提前支取,則按照活期存款利率0.3%計算,利息就只有1200元。
這也就意味著,六大行「叫停」靠檔計息後,儲戶提前取款,利息或少近萬元!
靠檔計息有助於客戶獲取更多存款收益,同時也有利於銀行「攬儲」。為什麼如今六大行都集體「叫停」呢?
因為,靠檔計息產品有高息攬儲的嫌疑,一旦銀行業都開始高息攬儲,勢必會影響整個銀行業的資金成本,從而推高借款人的成本。於銀行、於人民,靠檔計息產品都是不利於國家金融業長遠發展的。
所以最近這幾年,國家一直在不斷加強對各種不規範計息方式存款進行有效規範和約束。國有六大行這次同時宣布調整靠檔計息存款產品計息規則,也預示著銀行業不規範的計息方式將徹底終結並將得到整改。這一舉措也將影響到以下這4種銀行存款,儲戶要注意了!
第一種是智能存款。隨著國家對智能存款的清理和規範,一些小銀行的智能存款開始提前清盤,存款的本金雖然不會受到任何影響,但收益的影響幾乎是斷層式下降。
第二種是民營銀行的智能大額存單。因為監管政策,它被清盤的風險非常大,一旦清盤只能獲得活期利率。
第三種是結構性存款。銀行的結構性存款存量規模曾在今年前4個月突破12萬億元,監管明確要求結構性存款的整體規模要在年底逐步壓降至年初規模的三分之二,約為6萬億元左右。結構性存款中仍然有一些是靠檔計息的,新規下,這些結構性存款如若提前支取,利息會受到非常大的影響。
第四種是個人大額存單。有一些個人大額存單屬於個性化的靠檔計息產品。如果在2021年提前支取,新規下,利息會以活期存款利率計息。
所以,如果儲戶的存款存在「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的條款,要麼就合理安排資金,儘量不提前支取;要麼最好是在今年12月31日之前支取。如果在年後再提前取款,利息或少近萬元之多。而12月已經過去大半了,留給儲戶選擇的時間不多了。
本文由陸水財經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