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浩導演的《心花路放》記錄了兩位好基友在自駕遊路上的奇遇,這又是一部公路喜劇電影,影片圍繞著「公路尋愛」作為母題鋪開,以「離婚——失意——開始獵豔之旅——失敗——釋然——再一次找到真愛」為敘事主線,以意想不到的巧合來增加笑點。
電影中男主各代表著兩個極端,一個是為真愛付出和犧牲的好男人,另一個是不把真愛當回事,處處留情的渣男。他們倆在同一輛車上開啟獵豔之路,而最終能獵到的是那位渣男郝義,最後成功走進了婚姻殿堂,而另一位「被小三」的男主耿浩,在路上沒有獵到,卻是在郝義的婚禮上遇見了一位音樂老師,二者相談甚歡,也許會發展為新的另一半。
影片中存在著很多消費符號,這也是寧浩的風格,努力地適應市場,但是又保持著自己風格化標誌。他的風格便是很接中國的地氣兒,專注於現實中的小人物創作,無論是得意還是失意,芸芸眾生,乃至社會亂象,都讓我們心有戚戚。而寧浩的電影《心花路放》卻是映射了現今社會小人物的真愛難求,只要認真就輸了,而且會輸得滿地雞毛。在這個社會上真愛竟然成了奢侈品,在那布滿情慾的路上,有多少人是會付出真心,又有多少人只是為了一夜狂歡,那些為愛付出的人逐漸淪為了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的犧牲品。
影片中的音樂與場景是非常搭的,裡面有兩首歌曲,一首是《去大理》,另一首是《輕輕地放下》。《去大理》是詩和遠方的開端,女主康小雨生活感情一團糟,因為聽到了這首歌,決定踏上去大理的路,開啟自己的尋覓真愛之旅。《輕輕地放下》是生活中對苟且的無奈,康小雨因為耿浩唱的那首《去大理》而對他一見鍾情,並走進了婚姻殿堂。耿浩當時只是個小眾歌手,康小雨再怎麼喜歡音樂,再怎麼追尋觸動心扉的那種感覺,生活中的種種柴米油鹽醬醋茶也終會磨滅真愛的激情。康小雨覺得她再也找不到戀愛當初的那種感覺了,可是耿浩卻是個為了真愛願意為柴米油鹽醬醋茶屈服的人,他不是不愛音樂了,而是希望讓康小雨過得更好,但康小雨想要的卻不是這些。
再高雅的藝術都需要有財力的支撐,藝術能夠觸動人的心弦,但又是極其殘酷的,出名與不出名的懸殊很容易使人放棄堅持。而康小雨所追求的浪漫真愛正是缺乏了生活的苟且的支撐,所以最後她還是出軌了高富帥,說明在追尋詩和遠方前必須得先滿足生活的苟且。
郝雲的民謠《去大理》,歌曲中「不知道誰在何處等待,不知道後來的後來」與大理湛藍的天空,蔚藍的洱海相融合,不需要主人公有任何的臺詞,就能營造出令人心曠神怡的意境。而康小雨因為這首歌踏上了去大理的旅程,她希望能尋找到迷失的自我,忘記過去才能更好的重新開始。在她聽到這首歌的時候,洗手間的水管正爆裂漏水,她一個大齡剩女獨自一人處理著這種狀況,一不小心摔倒,而當她好不容易處理好的時候偶然間就聽到了這首歌,當觸動到她心弦的那一刻,水管又開始了漏水,這時便更加地觸發了她出發的衝動,立馬打電話訂了機票。這一幕也觸動了很多大齡單身女的心弦,儘管什麼事情都能夠自己處理,但是外界的壓力,工作的壓力,讓她們在尋覓真愛的路上越來越迷茫,曾經美好的嚮往,沒想到會到達如此窘迫的境地。
影片的主題曲《輕輕地放下》烘託了感情的失意,那兩句:「會有一個早已刪了卻不會忘記的號碼,永遠不會再打,但永遠不會忘記她。」樂曲緩慢又悠長,抒發著耿浩心中的不舍情感,是康小雨和耿浩的愛情的真實寫照。
在耿浩離婚後再次回到他與前妻相識的梧桐客棧,在旁邊的「夜色」酒吧中看到了一段詆毀前妻的視頻後,耿浩交涉無果跟酒店的老闆們大打出手。老闆問他前妻跟他還有關係嗎?他當時老老實實地回答沒關係,後來他想了想,霸氣地回覆:
我之前失敗的婚姻,它是我人生中的陰影,對吧?但那也是我人生的一部分。那剛才你們侮辱我前妻,就是在侮辱我的人生啊,所以這跟我有關係啊。
這句話,印證了歌詞裡面的想放下又沒那麼容易放下,它會潛藏在心中的一種內涵。
這部影片講的是路上的故事,但路上始終離不開的一個符號是美女。這個美女是個消費欲的符號,是個商品包裝的符號,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消費欲。寧浩有意將這一符號作為一種商業的價值,也極大地扭曲了感情的價值觀。雖說這一路上的主要目的講的是成長,但是成長就要用各色的女色消費來充裕嗎?
這一路上的治癒,依靠的是獵豔,可是最後療傷的那個人又能獵到什麼?這從間接上也暗示了「一夜情」最終帶來的沒有最孤獨,只有更孤獨。
影片中一路都在強調「一夜情」、「車震」、「情慾」等元素,這能很好的討好觀眾,還能滿足大眾的窺視欲,但這很明顯將女性物化了,片中的每一個女性角色都只是一個商品,而且是一次性商品,正如郝義說的「絕不睡同一個女人兩次」,而那個和他睡過兩次的「阿凡達女孩」卻最終成了他的老婆。
這也從間接上強調了當今愛情中的無奈,女人往往因為愛而性,男人因為性而愛。當女人竭盡全力去追求一份真愛的時候,卻依然擺脫不了那世俗中的低俗的侵襲。為什麼真愛這麼難找,那是因為物慾的社會下,人們的思想也已經跟著變質了。
當藝術被商品裹挾,而商品又套著藝術折射出人性的時候,二者便是相輔相成地變利。片中頗具玩味的人物,還有感情觀上的道德缺陷的不以為然,又怎的不是當今社會的真實寫照。大齡剩女們追求的真愛,要在道德淪喪的汪洋中海底撈針,這是一種悲哀,還是一種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如今愛情種類繁多,有曖昧的,有同性的,有一夜情的,更有隻戀愛不結婚的,也有為了結婚不顧一切......真愛是什麼?也許這一個詞的定義早已在人們的腦海中陌生,取而代之的只是肉慾的狂歡了。
片中有個片段,耿浩拿出一沓鈔票甩在桌面上,希望讓陪酒小姐真心地對自己說出「我愛你」,可是在金錢的誘惑裡又怎麼可能說得出真心話來,現實的愛情裡對於「愛」這個詞大多都是求而不得的,更多的是一種物慾 。
自古以來,女性對待感情是比較認真的,她們能為愛情犧牲一切,可是這部電影卻是反了過來。男性對待愛情都會用金錢和各方利益得失來衡量,要說愛,也許當時真的愛過,但是男人也會用愛的方式來傷害女人。所以,男人在戀愛中對女人的好大多是多巴胺的分泌,當這種分泌的激素消退以後,取而代之的就是冷漠。所以影片中用一個男人來表達對愛情的求而不得是不太符合常理的,但是也足以見證以女人為物的消費理念。他以為只要給錢,陪酒小姐會不顧一切尊嚴來對他討好,可是卻不知這位陪酒小姐也是可以收拾他的。
這也有一種暗示,當你受的傷要無辜的人來償還,最終報復的人還是你自己。
另外,還有關於郝義說的信仰,信仰在他眼裡只是個胡謅的騙女孩一夜情的工具,可偏偏那位「阿凡達女孩」相信了他的信仰,還專門跟著他,把他的信仰送到了他的身邊。這一滑稽的黑色幽默,在諷刺著「信仰」的虛偽,可後面劇情又反轉,「阿凡達女孩」成了郝義名正言順的老婆,似乎又有些讓人對真愛的期盼,也在暗示,有時候女孩應該在愛情上主動一些。
還有劇中擁有最淳樸的愛情觀的女孩康小雨,當初最不屑於紙醉金迷的她,最後還是出軌了高富帥了。婚前和婚後的反差,讓人不禁感慨,愛情終究會敗在柴米油鹽醬醋茶中。一切的詩和遠方恰恰是要靠金錢作為基石,而當你的前路鋪滿了基石的時候,你卻發現真愛已經不存在了,留下的只有俗氣的物慾滿足。
這部影片的價值觀本來就頗受爭議,一路上全靠泡妞成長,也太不尊重女性了,但是利用這一女色消費又讓人思考著人的本性就是在人性與物慾的縱橫交錯中存活。
康小雨很難讓人將她跟「出軌前妻」聯繫到一起,起初她踏上了大理之路去修身養性,種種對情慾的拒絕,讓人對這個世界的真愛產生了一種期盼,可沒想到結局卻令人大跌眼鏡。雖然影片沒有詳細說出她和耿浩之間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但是在旅途中她拒絕情慾的方式是砸鈔票,可以看得出她是個生活富足的人,她能夠一個人解決任何的事,她是不缺錢的。可是從她修理家中的水管弄得一頭糟,聽著《去大理》落淚的樣子,又可以看得出她需要的是安全感。
「夜色」酒吧的老闆多次慫恿她參與情慾遊戲,都被她拒絕了,為此她還賠了好幾次的錢,最嚴重的一次鬧到了派出所。康小雨的無奈也呈現出她對這個社會的感情觀的失望,直到遇到了耿浩,她終於找到了自己想要的那種感覺,可是耿浩只是個小眾歌手,縱使她不嫌棄,他們倆的生活方式還是有差異的。耿浩為了搞藝術自然要放棄社會上的浮華,但他為了愛情放棄了理想。可康小雨當初看上的正是他對理想的執著,如果他堅持理想,家中的經濟支柱就會全部落在康小雨身上。也許你會說康小雨是希望耿浩繼續搞音樂的,這一點沒錯,但是康小雨希望自己浪漫的生活繼續,是需要物質的支撐的,這也沒錯,不然她最後為何會選擇高富帥,而不是另外一個文藝男青年呢?
這個社會環境本來就是對愛情的褻瀆,耿浩成為了這個社會環境的犧牲品,而越來越多像康小雨的女性也會漸漸地淹沒於這股洪流中。
誰都渴望擁有一份純真的愛情,但是誰到最後都會迷失於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中。我們又何曾不想談一場永不分手的戀愛,又何嘗不想找個靠譜的男人踏踏實實地過日子。但是,在現今這個逐漸開放的社會,感情觀早已得不到有效的約束,情感的自由度越高,越容易讓人迷失於酒醉金迷中。有些人一直在死守,期盼著那份純淨的愛情,可是最終卻發現柴米油鹽醬醋茶才是婚姻的基調。愛情讓人覺得美好,也讓人覺得浪漫,長相廝守是一種美好的幻想,但是到最後卻發現真愛只是一條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