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市界
文 雷彥鵬
編輯 劉肖迎
河南有一個特別的稱呼——「中國人的廚房」。
作為農業大省,河南生產著全國近十分之一的糧食;作為畜牧業大省,河南的肉、蛋、奶產量,均位居全國前列。基於此,又輔以中原腹地鄭州的全國綜合交通樞紐、物流中心功能,助攻河南成為了糧食轉化加工大省和畜牧產品加工基地。
方便麵、火腿腸、辣條、速凍水餃、速凍湯圓、調味品……你家廚房裡的很多食品,都是河南製造。
河南的知名食品類企業眾多,如雙匯、三全、好想你、春都、科迪、白象、衛龍、王守義十三香、蓮花味精、牧原、雛鷹農牧……還有一些食品巨頭,在河南設有生產基地,如康師傅。
這些公司之中,有很多是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很是活躍,並且這個隊伍還在繼續壯大。
近期,又有一家河南的食品加工企業開始衝擊IPO,它就是鄭州千味央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千味央廚」),被稱為「餐飲界的富士康」。
01
肯德基、必勝客的「後廚」
你可能不了解千味央廚,甚至可能未曾聽說過,但是,你大概率吃過這家公司的產品。
千味央廚是肯德基、必勝客、華萊士、海底撈、真功夫、呷哺呷哺、永和大王、大娘水餃、漢堡王、楊國福、小肥羊、老鄉雞等知名餐飲企業的供應商,主要為其供應速凍面米製品。
你在這些餐飲店吃的油條、蛋撻、芝麻球、麵點等,極有可能就出自千味央廚。
中國的速凍食品行業,早已是充分競爭的狀態。千味央廚成立時間並不算早,但是闖出了一條自己的路。2017年到2019年,千味央廚營業收入從5.93億元增長至8.89億元,淨利潤從0.47億元增長至0.74億元。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千味央廚的差異化競爭策略——渠道的差異化和產品的差異化。
我國速凍食品行業在2018年市場規模達到1149.25億元,速凍面米製品是速凍食品市場中最大的細分市場,在速凍食品的總市場份額中佔比超過50%。
中國速凍食品大致可分為速凍面米製品、速凍調製食品、速凍其他食品等類別。其中,速凍面米製品最常見,如水餃、湯圓、油條、芝麻球等。
三全食品、思念食品、灣仔碼頭,是速凍面米製品這個細分行業的「三巨頭」,它們佔據了65%市場份額,其餘大大小小的品牌競爭也很激烈。
水餃和湯圓是速凍面米製品行業最主要的兩大品類,也是「三巨頭」的核心產品。但千味央廚繞開了巨頭們的主力產品,它的主要產品為油條、芝麻球、蛋撻皮、地瓜丸、卡通包等。
在渠道客戶方面,千禾味業給自己的定位是「只為餐飲,廚師之選」。也就是說,千味央廚並不面向零售市場,而是聚焦在餐飲市場。
從客戶類型或消費場景進行分類,行業主要面向兩大市場,即零售市場(C端)和餐飲市場(B端)。C端市場以家庭、個人消費為主,產品的銷售渠道主要為大小商超、零售網點和農貿市場。B端市場主要通過直接採購、餐飲批發或經銷商配送等方式,到達餐飲後廚。
這正是千味央廚與三全食品、思念食品和灣仔碼頭最大的區別。長期以來,其他幾家企業主要是以零售市場為主,而千味央廚主要為餐飲企業(含酒店、團體食堂、鄉廚等)提供定製化、標準化的速凍面米製品。
差異化的策略,使千味央廚在市場中很快立足,但其中也隱藏著一定的風險。
在千味央廚的客戶群中,對百勝中國可謂深度綁定。百勝中國是肯德基、必勝客、塔可貝爾在中國的運營主體,還完全擁有小肥羊、東方既白等連鎖餐廳品牌。
百勝中國及其關聯方是千味央廚的第一大客戶,從2017年至2019年,其在千味央廚的營收中佔比分別為29.95%、30.20%、30.72%,千味央廚堪稱肯德基們的「後廚」。
千味央廚也在招股書中表示,公司與百勝中國合作關係穩定,但未來仍存在訂單減少甚至終止合作導致經營業績下滑的風險。
同時,因為千味央廚依賴餐飲市場,而疫情對餐飲市場造成了直接的衝擊,所以,在2020年一季度,千味央廚的業績出現了較大下滑,營收和淨利潤分別下滑約10%、21%。
02
「割斷」思念,又逢舊敵
千味央廚的出身並不簡單。2012年,思念食品投資成立了千味央廚。思念食品的創始人李偉,正是千味央廚的實際控制人。
簡單來說,千味央廚早期就是思念食品的子公司,只不過後來為了規避同業競爭關係,在股權上獨立了,李偉也淡出了思念食品。
至於其中的緣由,得稍微追溯一下這個行業的發展歷程。
思念食品與三全食品是老鄉,二者同處鄭州,名氣也差不多大。但是在行業裡,思念還得叫三全一聲「大哥」。
三全食品是速凍食品領域的開創者,1990年,全國第一顆速凍湯圓誕生於三全食品創始人陳澤民之手。思念食品成立於1997年,作為後來者,思念食品是三全食品的「忠實模仿者」,水餃、湯圓、麵點、粽子、餛飩……思念緊跟著三全的步伐。
兩位同城老鄉較量了多年,但長時間保持著老大三全、老二思念的格局。而且,行業也發展到了一定階段,產品同質化嚴重,市場容量趨於飽和。於是,千味央廚誕生了。
李偉曾說,思念在「To C」市場做了20多年,而且思念已經是行業雙巨頭之一,從市場容量上來看,再想往上突破有難度,所以想試試「To B」市場。
千味央廚的前身叫千味有限,2012年4月由思念食品出資1400萬元成立。2016年,思念食品將持有的千味有限100%股權,以2624.09萬元轉讓給了共青城城之集。
股權轉讓時,思念食品與共青城城之集的實際控制人均為李偉。至於轉讓的目的,招股說明書中稱是為了將千味有限從思念食品體系中獨立出來,專注於餐飲渠道市場的拓展。
2016年6月,千味有限整體變更為股份公司,更名為千味央廚。在這前後,還有新股東增資。同時,李偉也加速從思念食品抽身。
2018年,千味央廚獲得了京東(宿遷涵邦)和絕味食品(深圳網聚)1億元的投資。
為了解決千味央廚與思念食品的同業競爭問題,李偉將持有的思念食品全部股權,轉讓給了思念食品管理層,並退出思念食品董事會;同時,思念食品管理層中的王鵬,將持有千味央廚的全部股權轉讓給李偉,並退出千味央廚的董事會。
至此,千味央廚與思念食品的同業競爭問題算是得到了解決,思念食品的股東中也沒有了李偉的身影。目前,李偉通過共青城城之集實際控制著千味央廚。
不過,在近幾年,曾經的舊敵三全食品也開始發力餐飲市場。
雖然零售市場是三全食品的傳統賽道,營收佔比接近90%,但是,餐飲市場正逐漸成為三全新的增長引擎。2019年,三全食品餐飲市場收入達7.84億元,同比增長40.45%。
同期,雖然千味央廚8.89億元的營收比三全食品餐飲端的收入高,但是同比增幅26.82%,遠不如三全食品。
2019年,三全在餐飲市場推出了茴香小油條系列、餡餅系列、點心系列等預製速凍食品,與千味央廚在產品上也開始了正面競爭,並且,其客戶裡面也有百勝、海底撈、呷哺呷哺……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告訴《市界》,三全食品以前主打零售市場,餐飲渠道的缺失是它的硬傷。不過,三全食品已經開始補足這一短板,將餐飲市場作為渠道深耕的重心。未來,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餐飲市場,千味央廚與三全食品避不開一場戰爭。
思念食品躲不過三全的壓制,長期位居行業老二的位置。而與思念食品斬斷關係的千味央廚,未來也躲不過與三全食品的正面競爭。
03
「油條大王」的另一張面孔
千味央廚雖然從股權關係上脫離了思念食品,李偉也不再是思念食品的實際控制人,但是,千味央廚仍有濃濃的「思念味」。
千味央廚的實控人李偉,目前並不在公司任職,不過,千味央廚的高管,大多出身自「思念系」。
千味央廚的董事長孫劍,曾在思念食品任職長達10年,並且還在李偉的地產公司中部大觀任職5年;董事、總經理白瑞,董事、副總經理、財務總監王植賓,監事會主席王向陽,監事史秋梅,還有5名核心技術人員,曾經都長期任職思念食品,追隨李偉已多年。
此外,李偉退出思念食品時,將所持股權轉讓給了思念食品管理層。其中的王鵬,更是思念食品的元老,近些年一直是思念食品的CEO。不過,他與李偉還有一層親戚關係——王鵬的母親與李偉系堂姐弟關係。
在速凍食品之外,李偉的另一張面孔,便是「資本運作高手」。李偉的資本版圖橫跨速凍食品、地產、白酒等領域,而且動作頻頻。
千味央廚實控人李偉,來源:千味央廚微信公眾號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向《市界》表示,李偉其人「善於資本運作,也善於利用資本市場」。
2006年,李偉帶領著思念食品在新加坡掛牌上市,2012年,又完成了私有化退市。對此,李偉解釋稱:「市場交投清淡、流動性差、再融資困難,這種情況下維持上市公司成本高昂,沒有意義。」
在當時的媒體報導中,這一筆資本運作被稱為「以退為進的資本遊戲」。因為思念食品上市不到7年,前後募集資金超20億元,但完成私有化時僅用了不到6億元。
在思念食品退市前,李偉控制的地產公司也完成了私有化。
早在2003年,李偉就已經開始「玩跨界」。當年,思念食品以子公司香港恆盛的名義收購了黃河大觀公司,成立了中部大觀地產公司。2008年,也就是思念食品在新加坡上市兩年後,這家地產公司也登陸新加坡交易所。不過,這段資本歷程,僅維持了3年。
當年,思念食品時任營運長賈國飈有一個理論,大概可以體現出「思念系」在資本市場的「進退哲學」。他說:「股票交易所跟鄭州的陳砦蔬菜批發市場沒太大的區別,都是低買高賣的行為。在企業和企業家層面,知進退,則是一種成熟的表現。」
值得一提的是,李偉控制的境內企業達47家,包括黃河大觀、海朗置業、瀚海置業等,主營業務幾乎都是房地產開發、經營、銷售。
不過,2019年,在這47家企業中,除了3家沒有財務數據,盈利的只有3家,淨利潤合計僅111.11萬元;其餘41家虧損額合計達3.93億元。
李偉的另一塊資本拼圖是白酒——豫酒「六朵金花」之一的杜康酒。
對杜康的重組,雖然在業內早已不是新鮮事,但是李偉未曾公開出現在杜康控股的活動中。杜康控股通過境外公司控制,十分隱秘,李偉只是若隱若現。
招股說明書顯示,李偉控制的境外企業有8家,主營業務均為投資。
此外,杜康控股總經理柳向陽、技術研發總監張獻敏、市場總監崔俊偉、生產總監魏寶林,均通過高管持股公司共青城凱立持有千味央廚股份。
杜康控股於2008年9月在新加坡證券交易所主板掛牌交易,並於2011年在中國臺灣以TDR形式成功上市,融資2.55億元。不過,在白酒行業擠壓式增長的這幾年,杜康酒的音量越來越小。
白酒行業專家蔡學飛向《市界》表示:「杜康由於企業內部管理以及企業戰略問題,已經無法代表豫酒。短期內看,由於整個河南酒類市場開放性很強,是川酒、徽酒的核心競爭市場。所以,杜康在擠壓的態勢下,近幾年品牌勢能不斷下降。」
不光白酒企業,李偉還間接持有酒飲銷售平臺壹玖壹玖的股份,但這家新三板掛牌公司已經連續虧損4年,2019年虧損5.30億元。
正在衝刺IPO的千味央廚,其實還面臨著一些壓力。2019年,千味央廚突增3000萬元的短期借款,資產負債率也從2018年的30.79%上升到了39.66%。
在李偉的資本版圖中,無論是地產還是白酒,日子似乎都過得不太好,有的甚至在沒落。如今押注的千味央廚,也面臨著不小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