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經驗:潛陽封髓丹在臨床上的運用

2021-02-07 成都呂氏三才

新朋友點擊關注↑↑↑,


老朋友請點讚轉發(*´゚∀゚`)ノ




吳榮祖老師系溫陽派大家吳佩衡先生長孫,著名的「吳附子」傳人,雲南省著名中醫。吳榮祖老師在繼承家傳附子的運用經驗的同時,精於傷寒六經辨證及內經經典的研究,對命門水火、六經氣化等理法有體會較深,臨床上運用溫陽派的溫水潛陽法,靈活廣泛運用潛陽封髓丹,以之調控人身水火坎離的變化,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筆者有幸跟吳老師臨證數年,現將自己管窺之得整理如下:


離位之相火一直被歷代醫家所關注,對其的認識及其治療理法提出了若干種不同的說法,比如李東坦把離位之相火稱之為「陰火」,認為「陰火」多為脾胃氣虛或元氣損耗所致,「陰火」被其視為「元氣之賊」,治療上多以「甘溫除大熱」之法益氣瀉火治之,如補中益氣湯中「少加黃柏……瀉陰中之伏火」,「更加黃芩……」等。


朱丹溪在繼承東坦的相火為「元氣之賊」的基礎上,續以「損有餘而補不足」的路數,倡「陰常不足、陽常有餘」論,方以降火為主,佐以滋陰,如大補丸、三補丸等降火,大補陰丸、四物湯加知柏等降火兼滋陰治之。


趙獻可認為知柏天冬一類苦寒損胃傷腎,對陰虛火旺者只宜以六味丸「壯水之主,以鎮陽光」;雷龍之火有「得水則熾、得火則滅」的特點,「唯太陽一照,火自消滅」。故需用八味丸,以地黃滋養水中之火,以桂附直入腎中,溫補天真之火,雷龍火方可得引之歸原。


鄭欽安將虛寒和實寒均歸納為「陽虛」,而陰虛所致的虛熱和外邪所致的實熱均歸為「陰虛」,各有其診斷指標。對符合「陽虛」指徵的離位妄動之雷龍火,認為用藥必須扶陽抑陰,如不扶其陽,更滋其陰,則為雪上加霜。桂附類藥力能補坎離中之陽,火旺而陰自消。對治療陽虛之陰火妄動,宜納氣歸腎、溫水潛陽,特製潛陽丹(附子8錢、龜板2錢、砂仁1兩、甘草5錢)和封髓丹(黃柏1兩、砂仁7錢、灸甘草3錢)等方治之。


此兩方雖然臨床療效佳,但因其中之龜板與黃柏,以往被醫家視為滋陰要藥和降火中堅,雖然鄭欽安先生在《醫理真傳》也對黃柏在封髓丹一方中的藥性作出了點評,但仍然容易被後學視之為滋陰降火類藥,不易理解其扶陽抑陰的理法,在臨床上容易被誤解而錯誤加減,導致臨床療效的下降。


吳老師在深刻把握扶陽抑陰法理法的同時,臨床上習慣將潛陽丹和封髓丹兩方合一,對其加以補充完善,獲得較佳的治療效果。現臨床習用的「潛陽封髓丹」組方如下:制附片100克;炙龜板15克;砂仁10克;炒黃柏4-10克;肉桂15克;細辛6克;骨碎補15克;白朮15克;生龍牡各20克;紫石英20克;灸甘草10克。


與鄭欽安的潛陽丹方相比,從原來8錢(24克)增加到了100克,附子用量的大大增加,突出加強了本方的溫腎補命火之功效。


潛陽丹中龜板原來2錢(6克),現在增加到15克,而且改為灸龜板,增強了潛陽入陰、鎮攝虛火的功效,而又降低了對部分中焦虛寒者脾胃功能的不良影響。


封髓丹中黃柏原用1兩(30克),現改用炒黃柏,減其量為4-10克,在瀉相火、堅陰氣、調和水火的同時,也是防止其過於苦寒而損傷陽氣的一種做法。


方中肉桂,色紅,入血分,在增強附子溫養命門火的同時,可直補少陰君火,心之君火得旺,如日中天,陽光所至,陰霾不起,「離照當空,陰霾自散」。此為桂附類藥「引火歸原」之根本原因。


細辛,味辛,性溫,善走十二經脈,疏風散寒,通痺散結,發鬱火,散水氣,用在此方旨在搜提裡寒,既可激發腎陽,又可貫通相火下行之三焦通道,為相火回位開闢道路。


骨碎補,味苦,性溫,善補骨節傷碎,腎主骨,骨碎尚可補,可見其封腎補骨之功,故常用於腎虛腰痛、腎虛久瀉、耳鳴耳聾、牙齒鬆動等症。用於此方中即是為增強腎水之秘藏功能而設。


白朮:健脾除溼,補益脾土升提中氣,補土伏火。


龍骨、牡蠣:龍骨能斂戢肝火,斂火安神、逐痰降逆。陳修園曰:龍得天地純陽之氣,龍屬陽而潛於海,能引逆上之火、泛濫之水而歸其宅。今兩者同用於此方,一在天為龍,一在海為介,取其潛鎮,導龍入海之意。


紫石英:味甘,性溫,具有補中氣,益心肝,通血脈,鎮墜虛火使之歸元之功效。


灸甘草:蜜炒甘草,仍取其補中焦,補土以伏火之意。


從潛陽封髓丹的整個處方構成來看,始終抓住腎水虛寒、相火越位這一病機來溫水潛陽,由於組方嚴謹,配合得當,此方在臨床上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


潛陽封髓丹除了針對上熱下寒,諸竅上火明顯,能有效地溫腎水潛鎮越位相火外,還可大量運用於臨床內科諸多雜證。所謂疑難雜證,多於久病,治之不當或失治,波及多個系統的症候群,有器質性和功能性錯雜的病理反應。對此,中醫治療一定要以治本為主,調整陰陽,以平為期。若僅注重標證的治療或所謂對症處理,是難以從根本上扭轉病機,收到遠期療效的。



據筆者不完全統計,潛陽封髓丹可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發熱、汗證、失眠、牙周炎、結膜炎、乾燥性鼻炎、慢性咽炎、喉炎、扁桃體炎、口腔潰瘍、復發性口瘡、系統性紅斑狼瘡、硬皮症、銀屑病、白塞氏症候群、乾燥症候群、過敏性紫癜、糖尿病、高血壓、腎病症候群、糖尿病酮酸中毒、甲亢、便秘、痔瘡、前列腺肥大、尿路感染、煩躁、耳鳴痤瘡、蕁麻疹、末梢神經炎、三叉神經痛、面神經炎、偏頭痛、腦萎縮、老年性痴呆、帕金森氏症、美尼爾氏綜合症抑鬱證、心臟神經官能症、結核病、心臟早搏等四十餘種西醫疾病。患者只要臨床四診,有上實下虛的腎陽不足、相火不潛證侯時,均可臨證選擇使用,常獲佳效。


此方在臨床的廣泛運用根於對「天一生水」的深刻理解:


所謂「天一生水」者,即為一坎卦之意:一陽爻潛於二陰之中。可理解為先天命火潛於腎水之中,方為腎之功能。鄭欽安《醫理真傳》:「天一生水,在人身為腎,一點真陽,含於二陰之中,居於至陰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種子也。」此「一點真陽」之命門火須潛於水中,腎水方得溫,腎之氣化功能方能正常進行,腎之陽氣為人體五臟陽氣之本,水溫-木升-君火主位等一系列臟腑功能方能正常運行。《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陽密乃固」之「陽密」,指的亦正是指此先天命門火須潛於水中,腎水得一,水火包融,方能蒸騰氣化,五臟之正常功能方能以此為根正常完成。如果陽不能密,「兩者不和」,則「若春無秋,若冬無夏」,正常的人體陰陽世界正常循運規律被打亂後,天不為天,地不為地,穩定平衡狀態被破壞,諸疾必然紛起。知此理者,方可明溫水潛陽法可治大量疑難病之機。


所以以潛陽封髓丹為代表的溫水潛陽法正是要將這離位的先天乾之一陽重攝於水中,保證命門火深固秘藏於腎,以達到這「陰平陽密」的最佳生理狀態。


現舉筆者所觀察到的吳榮祖老師臨證數案,以說明之:


1)抑鬱症:


陳XX,女,48歲,2003年12月18日就診,一年前因丈夫與父親一周內突然死亡,又遭遇下崗,造成患者焦慮,驚怕,多次自殺未成。經省精神病院診斷為「抑鬱證」,住院西藥治療效不顯。


刻診:憂鬱,焦慮,多疑,不與人交往,不多講話,畏寒,神疲乏力,胸悶氣短,失眠,面發青,背部骨蒸盜汗,腰痛,記憶力下降,小便灼熱,舌胖大紅嫩,苔少,脈沉細。


方:川附片100g,灸龜板15g,細辛6g,焦柏9g,砂仁10g,肉桂15g,骨碎補15g,炒白朮15g,生龍牡各15g,灸麻根15g,灸遠志10g,白花蛇舌草20g,烏梅5枚,續斷30g,益智仁15g,甘草6g 五付




2003年12月25日二診,服上方後諸症皆減,守前方再進。此後數年均守潛陽封髓丹加減治療,半年後,情緒明顯好轉,背部骨蒸感消失,腰不痛,臉色恢復正常,大量減少西藥量。恐懼感消失,性格改變,可與人交流,諸症均改善。1年後恢復正常狀態,至今5年均未復發。




按:現今公認的抑鬱症診斷標準所規定的主要症狀,其絕大部分屬於中醫「虛證」範疇,以心、腎二髒虧虛為主,兼有肝鬱症狀。肝的生理功能包括調暢全身氣機、保證情志活動得以正常進行。肝的疏洩功能正常,則氣機調暢,經絡通利,臟腑、器官等的活動正常和調。而肝的調暢氣機、調達情志的功能依賴於肝之清陽的溫升,肝陽之根本又在於腎之溫水。黃元御《四聖心源•天人解》:「肝木即腎水之溫升者也,故肝血溫暖而性生發。」故遇此心腎陽虛、相火不潛,兼有肝寒鬱滯之症,以「陰平陽秘」立法,投之以潛陽封髓丹,引火歸源,腎水得溫,肝木方升,情志調暢順達,「精神乃致」,此遣方之深意耐人深思。


2)頑固性失眠




李某某,女,45歲,2007年6月17日初診。患者嚴重失眠一年,一年來經多方求治無效,患者神疲乏力,煩躁、心悸、口乾,飲水不解渴,曾久服六味地黃湯、酸棗仁湯等方效不顯。舌嫩紅,苔薄白,脈沉細,寸略旺,兩顴紅。投以潛陽封髓丹川附片100g,灸龜板15g,細辛6g,焦柏9g,砂仁10g,肉桂15g,骨碎補15g,炒白朮15g,生龍牡各20g,灸遠志10g,益智仁15g,灸甘草10g 五付,6月23日複診,效大顯,由原來通宵難眠改為可入眠4-5小時,心悸、口乾均得改善。守此方一月後,諸症息消。第二年因感冒就診,一直未復發。




按:吳老師曾說:「陽入於陰則寐,陽出於陰則寤。失眠者,多由陽不能歸於陰為多見。『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入夜不寐,多乃相火不潛於腎水之中浮起而擾神。神無以守舍,寐之安有哉?」失眠因陰陽失調,心腎不交為主要病機,治法重在引火歸源,使其水火既濟,自然神安寐安。下元虧虛,腎火妄浮,容易導致心腎不效而失眠。本例因腎陽虛相火浮虛,擾動心神,心腎不交而見心悸、不寐等諸症,故在大劑附子溫腎水輔以肉桂等壯君火,復以龍牡龜板等諸潛鎮之品交泰水火,細辛、遠志等開三焦通道,使相火秘藏,腎水得溫,膀胱之水上濟君火,心腎相交而諸症悉除。


圖片


3)遺精


張某某,男,22歲2007年1月初診。中醫學院學生,一年前開始夢遺,曾自服知柏地黃丸、四逆湯等,效不顯,嚴重時一周夢遺5-6次。刻診:神疲乏力,面色夾青,畏寒肢冷,易上火。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弦,雙尺無力。投以潛陽封髓丹合補腎湯,川附片100g,灸龜板15g,細辛6g,焦柏9g,砂仁10g,肉桂15g,骨碎補15g,炒白朮15g,生龍牡各20g,紫石英20g,續斷30g,杜仲20g,菟絲子20g,益智仁15g,灸甘草10g 五付。2007年7日重遇患者,言自服此方數周后,諸症消失。




按:丹溪曰主封藏者腎,主疏洩者肝,兩髒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屬心,心君火也,為物所感而動,動則精自走,雖不交會,亦暗流而疏洩也。可見遺精一症,涉及腎之封藏、肝之疏洩、心之守神等,而其間之主導,可分屬心失所主和相火妄動兩大病機。潛陽封髓丹除了主方抓住陽虛之命火不潛為治療根本以外,方中肉桂有壯心所主之能,龜板、龍牡等均有重鎮安神、交通心腎之功,故投之後使陽氣振作而得潛藏,不致躁擾不安,腎水得溫、肝木得達、心火得主,故對此遺精證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其他學派常認為溫陽派濫用熱藥,上火時也常亂用不已,殊不知溫陽派在提出和重視「命門火」這一理論時,已將命門抽離出通常的五臟之外,賦予了獨特的功能。「天一生水」的理念妙悟坎離,不但確定了人身以「火」立極的根本,而且在臨床上用溫潛法來付諸實踐,彌補了過去對四逆湯的過分依賴。而據筆者觀察,吳老師臨床上很少有病人出現所謂附子「排病反應」的情形,這應該與充分考慮和防範病人的相火妄動,提前用藥物治療幹預密不可分。


近年來溫陽派的影響漸漸擴大,常見莘莘學子們臨床常以一個四逆湯通殺一切陽虛病人的情況,而遇到相火妄動的病人時,如四逆湯配伍不當,常易產生或加重諸般「上火」症狀,給病人帶來痛苦,畏懼「熱藥」,產生思想上的顧慮,以致依從性下降等問題。這些不良弊端常易導致初學者進退維谷,對溫陽理論產生懷疑,改弦更張重回傳統時方辨證模式的舊路。這既有初學者臨床經驗不足的一方面,也與現有文獻對此類問題重視、強調不足有關,這應該是附子最好用也最難用的原因之一。




看病歌 + 診斷歌



看病歌


(王錫鑫)


淺學醫理已多年,精微奧旨豈敢言.


閱歷自信知症處,不敢秘密載簡編.


有病先要望氣色,面色光澤病易痊,


赤紅如潮血虛極。實火唇紅並口乾,


口唇白者陽分弱。鼻孔紅燥肺火炎,


耳疼腎熱或君火。心熱舌紅又燥煩。


肝肺有熱現於面,左肝右肺見兩顴。


面色青黑肝腎損,白主氣虛宜培元,


色若黃滯脾有積。眼下青色定主痰,


鼻青腹痛病主死,目赤面青命難全。


陽虛腹痛按即止,按之轉甚食火痰。


臍腹疼痛少陰證,小腹疼痛厥陰寒。


再看舌胎分表裡, 紅黃有火清即安.


白滑裡寒溫中急,白澀裡熱黃滑寒。


火之深者黃多燥,胭脂舌向陰虛探。


若是白胎小便赤,疫熱在裡飲達原。


舌黑原來分數種,仔細觀察要心虔。


火極似水生芒刺,誤服熱藥喪黃泉。


水極似火氣息冷,回陽救急妙如仙。


腎氣虛極舌胎黑,滋陰潤燥莫遲延。


精液枯極舌燥黑,回陽八味妙通玄。


瘟疫舌黑皮自脫,先下後清自然安。


惟有傷寒不易治,分辨陰陽要的端。


陽證心煩身惡熱,陰證聲低體畏寒。


陽證氣粗兼口臭,陰證蜷臥並懶言。


陽證面紅思飲水,陰證面青閉目眠。


七日以前若誤下,轉成漏底病難痊。


傷風發熱身有汗,壯熱無汗是傷寒。


不思飲食定傷食,脾虛健脾自安然。


喜飲冷水知有火,好飲熱湯是有寒。


陽虛自汗氣不足,陰虛盜汗不歸元。


血虛五心多內熱,氣虛時常體畏寒。


陰氣衝陽耳鳴閉,陽氣限陰腹鳴弦。


口苦膽虛並心熱,肝經有熱口常酸,


脾熱口甘胃熱淡,肺熱口辛腎熱鹹。


腰痛宜分寒與溼,腰酸房勞不待言,


色慾頭昏腰膝軟,氣虛頭暈神不全。


風腫皮膚多淋閉,氣腫時消又時旋,


食積腫來肚腹痛,血腫皮膚赤脈纏。


陽水腫兮小便澀,陰水脾腎兩虛看。


上腫下消宜發汗,下腫上消貴培元。


手陷起遲知水腫,手陷隨起氣使然。


朝寬暮腫血虧損,暮寬朝腫氣虛傳。


脫肛不痛氣血弱,脫肛腫痛風火連。


晝瘧表邪兼補氣,夜瘧補血並疏肝。


化痰消積更利水,虛者補之始能痊。


痰熱流走瘡瘍見,痰寒凝結在胸前。


寒勝則痛火勝腫,風麻溼麻木氣滯。


氣鬱結者胸脅痛,溼鬱周身痛不安。


痰鬱氣喘多脅痛,血鬱四肢無力焉。


肝氣痞塞胸脅脹,脾氣不升頭昏眩。


中風脈浮手足暖,中氣脈沉手足寒。


腹滿時痛為不足,腹滿有餘痛纏綿。


痛在瀉前為實積,痛在瀉後是虛元。


咽痛紅腫三陽熱,咽痛不渴三陰寒。


病系假寒清內熱,病系假熱溫真元。


胎前宜涼疏兼補,產後溫補逐瘀先。


真陰將亡小便絕,真陽將脫面紅鮮。


陰證脫兮眸子暗,陽證脫者見鬼牽。


初病實熱苦寒用,病後虛熱宜甘寒。


實而誤補猶堪解,虛而誤攻命難延。


如此望聞問的當,方才切脈細心研


圖片


診斷歌


作者:中醫陳禮權


1、表寒證:傷寒惡寒身發熱,鼻塞無汗浮緊咳。中分惡風脈浮緩,頭項強痛自汗出。


2、表熱證:表熱熱重惡寒輕,微渴有汗咽腫紅。咳痰粘稠脈浮數,舌紅苔黃銀翹靈。


3、裡熱實證:裡熱實證高熱狂,煩譫口渴喜飲涼。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數有力舌苔黃。


4、裡寒虛症:裡寒虛症腹痛滿,嘔吐清水氣息短。納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脈沉緩。


5、寒證:寒證面白畏寒冷,蜷臥口淡尿長清。便溏舌淡脈遲弱,陰盛外寒陽虛生。


6、實熱證:實熱高熱面目紅,汗出煩渴喜冷冰。登高而歌或譫語,舌絳脈洪和神昏。


7、虛熱證:虛熱骨蒸五心煩,盜汗乏力悸失眠。頭暈眼花腰酸痛,氣短咽幹痰少粘。


顴紅無苔脈細數,育陰潛陽治可愈。


8、寒熱錯雜(上熱下寒):上熱下寒錯雜證,胸中煩熱咳痰粘。口舌生瘡咽腫痛。腹痛便溏緊相連


9、上寒下熱:上寒胃脘拘急痛,嘔吐清水噦逆機急。下熱下腹脹悶痛,尿痛色黃尿意頻。


10、裡寒表熱:裡寒素有浮腫病,畏寒便溏四肢涼。復感表熱渴咽痛,發熱解表當助陽。


11、裡熱表寒:裡熱表寒素有熱,煩躁便秘渴咽幹。復感寒邪身軀痛,繼而發熱惡風寒。


12、真熱假寒:真熱假寒陽不伸,面色蒼白手足冰。惡熱煩渴喜冷飲,舌絳苔黃神不清。


13、真寒假熱:身寒假熱陽氣虛,舌淡尿清便溏稀。真熱口渴脈虛大,甘溫除熱好時機。


14、虛症:虛症形瘦無精神,心悸氣短汗淋淋。陰虛可見五心熱,陽虛面白肢不溫。


舌光無苔脈細弱,大便溏瀉小便頻。


15、實證:實證氣鬱精神狂,脅脘腹脹痰濁黃。便難裡急尿澀痛,舌紅苔厚脈弦長。


16、上實下虛:上實喘嗽壅勝痰,胸脘腹脹臥則難。下虛浮腫吸氣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虛下實:上虛心肺不足證,下實大腸溼熱凝。心悸怔中氣息短,裡急後重膿血行。


裡實表虛風熱壅,鬱在三焦表裡中。腹滿據按二便閉,發熱汗出痛惡風。


18、裡虛表實:裡虛表實食慾減,便溏食後腹脹滿。惡寒發熱頭身痛,素體陽虛又外感。


19、真實假虛:內有真實外假虛,體瘦神疲冷身肢。裡急後重或症癖,大實贏狀補益疾。


20、真虛假實:真虛假實腹脹滿,痛喜揉按而和緩。舌質胖嫩虛弦脈,反瀉含冤重危險


21、


陰證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語聲低。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遲


陽證神旺語聲粗,面目紅赤呼吸粗。高熱尿黃大便秘,舌紅苔黃脈洪浮


陰虛內熱顴唇紅,盜汗少寐夢遺精。五心煩熱脈細數,舌紅無苔臥不寧。


陽虛外寒面唇白,自汗欲寐虛弱脈,身倦畏寒尿頻數,陽痿帶稀體無澤。


失血脫水成之陰,口乾喜冷汗多粘。舌紅乾燥脈虛數,面色潮紅畏熱煩。


亡陽病變陽虛脫,手足厥冷汗出多。脈微欲絕舌淡潤,渴喜熱飲息微弱。


22、氣虛:氣虛五臟功能弱,呼吸氣促語低微。身疲肢倦食納少,心悸筋緩目發黑。


頭暈眼花腰酸痛,自汗脫肛內臟重。


23、氣滯證:氣滯主證脹悶痛,脹疼發作時重輕,竄痛噯氣矢氣減,兼證五臟各有型。


脘悶納呆脅脹滿,咳喘胸憋腰脊痛。


24、氣逆:氣逆病本肺胃肝,咳嗽喘息肺逆先。嘔惡噯氣呃逆胃,腫逆昏厥頭暈眩。


25、血虛證:面唇舌甲無光華,心悸失眠手足麻,經少衍期脈虛細,頭眩乏力眼昏花。


26、血熱證:身熱夜甚煩不眠,目紅鼻衄發疹斑。舌質紅絳脈細數,月經先期崩漏連。


27、血瘀:腫脹刺痛有定點,日輕夜重面色暗。口唇舌質青紫暗,舌邊尖部瘀點斑。


口乾嗽水不欲咽,肢體麻木或痙攣。脈沉細澀為要點,部位不同隨政見。


28、氣滯血淤:氣滯血淤肝鬱成,太息易怒脅脹痛。月經不調脅痞塊,舌紫脈虛診可憑。


29、氣血兩虛:氣血兩虛頭暈眩,少氣乏力懶語言。面白色淡脈細弱,自汗心悸兼失眠。


30、氣虛失血:氣虛失血屬內傷,倦怠少氣面萎黃。肌衄便血成崩漏,舌淡脈弱歸脾湯


相關焦點

  • 實戰精品:潛陽封髓丹在臨床上的運用!!!
    吳榮祖老師在繼承家傳附子的運用經驗的同時,精於傷寒六經辨證及內經經典的研究,對命門水火、六經氣化等理法有體會較深,臨床上運用溫陽派的溫水潛陽法,靈活廣泛運用潛陽封髓丹,以之調控人身水火坎離的變化,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筆者有幸跟吳老師臨證數年,現將自己管窺之得整理如下:離位之相火一直被歷代醫家所關注,對其的認識及其治療理法提出了若干種不同的說法,比如李東坦把離位之相火稱之為「陰火」,
  • 兩篇:潛陽封髓丹臨床實戰運用!
    第一篇:潛陽封髓丹在臨床上的運用作者:姚偉  指導:吳榮祖
  • 吳佩衡——潛陽封髓丹臨床運用
    這個方子當時用來降心火和滋腎水,治療虛火上炎導致的遺精滑精。從它的名稱和其中的「三才」來看,似乎可以想像,它就是現在「潛陽封髓丹」的鼻祖,但是,三才封髓丹治療的情況恰恰相反:是陰虛引起的,所以,「潛陽封髓丹」並不出自補土派的創始者,而是來自鄭欽安的兩個方子:原來各成一體的「潛陽丹」和「封髓丹」。
  • 潛陽封髓丹+潛陽封髓丹妙用+潛陽封髓丹的效果(一)
    ——————————————————————————————————臨床上習慣將潛陽丹和封髓丹兩方合一,對其加以補充完善,獲得較佳的治療效果
  • 吳佩衡老師——潛陽封髓丹臨床運用(值得一看)
    吳佩衡先生在臨床上把這兩個方劑結合起來使用,使潛陽丹和封髓丹的臨床應用得到了飛躍的發展,一個降虛火、一個溫腎陽的功效同時發揮了作用。下面是吳佩衡先生的一個醫案,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吳先生在繼承鄭欽安臨床思路的同時,又進一步調動出這兩個方劑的潛力,把傳統用活,為病人服務。
  • 吳榮祖潛陽封髓丹(轉)
    吳榮祖老師在繼承家傳附子的運用經驗的同時,精於傷寒六經辨證及內經經典的研究,對命門水火、六經氣化等理法有體會較深,臨床上運用溫陽派的溫水潛陽法,靈活廣泛運用潛陽封髓丹,以之調控人身水火坎離的變化,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筆者有幸跟吳老師臨證數年,現將自己管窺之得整理如下:離位之相火一直被歷代醫家所關注,對其的認識及其治療理法提出了若干種不同的說法,比如李東坦把離位之相火稱之為「陰火」,認為
  • 【吳佩衡】潛陽封髓丹醫案
    潛陽封髓丹由潛陽丹和封髓丹兩方化裁而來,潛陽丹最早見於火神派鼻祖鄭欽安所著的《醫理真傳》,由附子、砂仁、龜板、炙甘草四味藥組成,具有補火助陽、引火歸元之效,主要用治陽氣虧虛、虛陽上浮諸證;封髓丹始見於元代許國禎所著的《御藥院方》,亦見於《醫宗金鑑》《醫學發明》《奇效良方》等典籍,由砂仁、黃柏、炙甘草三味藥組成,具有納氣歸腎的功效,治療真氣上浮諸證。
  • 說說你知道的那個「潛陽封髓丹」
    最開始知道潛陽封髓丹應該是在王君濟老師那裡,有一陣子見他的方子裡經常有黃柏、砂仁、甘草、龜板、附子之類,因不明就裡故而發問,於是知道有了這麼個方子
  • 五種封髓丹,固元、納氣,潛陽,各有奇效
    1、三才封髓丹(來源《奇效良方》董宿) 處方:天冬、熟地、生地、黃柏(鹽水炒)、炙甘草各10克,黨參30克,砂仁(後下)20克、水煎服,每天1劑 方解:三才封髓丹的天(天冬)、地(生熟地)、仁(砂仁)加強了上、中、下三焦的滋補之功。
  • 封髓丹、潛陽丹淺識
    5、談耳病腫痛因腎陽虛而致者,由腎陽日衰,不能鎮納僭上之陰氣,其人兩耳雖腫,皮色如常,即痛亦微,唇舌必淡,人必少神。法宜扶陽祛陰,如封髓丹倍砂仁加安桂、吳萸;或潛陽丹加吳萸;或陽旦湯加香附、麥芽之類。從此條可以看出,封髓、潛陽丹的用處是「扶陽祛陰」。6、談喉蛾原由君火弱而不能制陰,陰氣上僭,逆於咽喉而生蛾子。
  • 反覆口腔潰瘍失眠牙齦出血,封髓丹這樣用解決你的上熱下寒
    大家千萬不要誤認為這是上火了,而盲目服用黃連上清丸等各種的寒涼清熱藥物,這樣可能當時解決了問題,但是長此以往會導致我們體內這僅有的真火被撲滅,你的身體可能也不會如從前那般好了。不扯太遠了,下面我來給大家分析一下封髓丹的作用跟臨床應用,敲黑板了,注意看哦。
  • 「封髓丹」治療這些病,其效如神!(轉載)
    在《醫理真傳》中,提及封髓丹凡八次(其中有封髓潛陽二方或選之條文),單獨提及潛陽丹者凡十次,單獨提及封髓丹未提及潛陽丹凡四次。   在《醫法圓通》中,提及封髓丹凡十二次(其中有封髓潛陽二方或選之條文),單獨提及潛陽丹者凡三次,單獨提及封髓丹未提及潛陽丹凡四次。
  • 封髓丹,其效如神
    為擬封髓丹: 黃柏50克,砂仁25克,炙甘草25克。用中藥粉碎機打成粉,一天兩、三大勺,熱水送下。 不幾日,朋友反饋:服此藥後,上夜班時再無失眠之苦,不到十一點就已昏然睡去,且睡眠質量極佳。 鄭欽安《醫理真傳》封髓丹釋義 筆者最初知曉封髓丹一方,是讀鄭欽安《醫理真傳》:「黃柏一兩,砂仁七錢,炙甘草三錢」。鄭氏對此方闡釋如下: 按封髓丹一方,乃納氣歸腎之法,亦上、中、下並補之方也。
  • 見證經方傳承與發展,分享臨床驗案與感悟丨第三屆全國經方實戰論壇...
    見證經方傳承與發展,分享臨床驗案與感悟丨第三屆全國經方實戰論壇隆重召開 2020-12-02 17: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17年微針水光與聲光電技術臨床運用高峰論壇召開
    4月11日,由中國整形美容協會微創與皮膚美容分會微針專業委員會主辦,山東壹美集團青島壹美整形美容醫院、廣州遠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承辦的「2017年微針水光與聲光電技術臨床運用高峰論壇」在青落幕。山東壹美集團四家醫院(濰坊、淄博、青島、煙臺)均被授予「伊膚泉品牌戰略合作單位」。
  • 炙甘草湯在臨床上如何具體運用?
    那臨床上治心動悸,脈結代,是否只要有上述症狀就全方照搬,一成不變的用全方?各位不妨看看陳瑞春老師是怎麼解答的~炙甘草湯在臨床上如何具體運用?答:本方是治「心動悸,脈結代」的主方。按照原方本旨是以桂枝湯「溫養陽氣,滋養陰血」的方義發展而來,故炙甘草湯是一個陰陽並補,氣血雙調之方。
  • 天王補心丹
    方藥分析:    天王補心丹為安神名方,出自《校注婦人良方》。本方以滋陰清熱,養血安神之功效,主治陰虛血少,虛火內擾證。臨床症見心悸怔忡,虛煩失眠,神疲健忘,或夢遺,手足心熱,口舌生瘡,大便乾結,舌紅少苔,脈細數。    本方治證,多由憂愁思慮太過,暗耗心腎陰血,以致心腎兩虧,陰虛血少,虛火內擾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