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花椒之味》改編自張小嫻小說《我的愛如此麻辣》,導演麥曦茵。
劇情簡介:「如樹」(鄭秀文飾)有一天突然得知父親(鍾鎮濤飾)死訊,並由此發現原來自己在臺北、重慶兩地各有一個同父異母的二妹「如枝」(賴雅妍飾)及三妹「如果」(李曉峰飾)。來自三個不同地域、性格迥異的三姐妹,在父親的葬禮上首次碰面,明明陌生卻有著血緣的牽絆,同樣面對著父母離異的創口與生活的惶惑;「如樹」毅然決定繼續經營父親留下的火鍋店,獲得重新認識父親的契機。三姐妹因上一代人的愛恨糾纏,在破碎家庭關係中成長,也因此相遇相知,互相依存,重拾修復關係的勇氣,成長創口得以療愈。
以下通過該片,闡發一些想到的。
1 東方四世同堂的輓歌
這一部分先講大背景,再切入影片中的家庭情況。
國際化、城市化的發展,給中國的家庭結構和代際關係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幾千年來的家庭倫理、祖先崇拜等民族心理和觀念,遭到了進一步的衝擊。
1.1 城市化的代價
城市化了,人口是可以流動了,鄉村甚至小縣城的人可以去更大的城市工作、定居。的確改善了過去世世代代的生活狀況和眼界,但卻往往容易忽視其背後的代價,甚至有意不提。
有多少萬年輕人還沒能和遠方的父母甚至小孩住在一起或者近鄰?
有多少萬年輕人一輩子的工資抵不上一套住房?
有多少萬年輕人的孩子不能和本地人一樣上同樣好的學校?
有多少萬年輕人註定將陪著老人去北上廣等大城市求醫問藥?
1.2 親情淡漠
從影片中,中秋節夜晚舞龍的場景,表面看是民俗節日的凋敝,其實也是親情的淡漠,是一個象徵。
主動出去看的只有遠道而來的「如枝」和「如果」兩姐妹,主要也是遊客的心態。其他本地人夥計都穩坐飯桌,而大姐「如樹」是被拉出去作陪的。大家只知道中秋節的小團圓,還關心不到外面的世界。
中秋夜舞龍是第二次出現。第一次是父親在世時,招呼女兒「如樹」一起跟來,女兒憤恨地轉身離去。
1.3 怨恨父親
大概是抱怨父親沒有隻和她說話,不是只關心她母女倆的小家,而是還關心別的女人,還關心火鍋店的顧客們,還關心街坊們的節日活動。
這第二次,「如樹」仿佛又看到了父親,落淚迎上前去。父親舞龍時的回眸,自然還是第一次記憶裡的樣子,先笑(看到女兒出來)、後淚(發現女兒轉身)、再轉身繼續舞龍(無奈)。如樹這兩次的表現(轉身離去 vs 迎上前去),疊加在一起,形成了影片中的淚點和最高潮。當時影院內,泣淚聲此起彼伏。
母親將對父親的怨恨,從小就種在了女兒的心裡,「爸爸不愛我們了」。又加上女兒工作繁忙,不常回來吃飯,父女聚少離多。當父親去世後,女兒從新發見和回憶出父親的偉大。東方式的祖先崇拜、家庭倫理,此時戰勝了西式的代際關係的淡漠。
之前在一日日無盡的工作中,「如樹」沒有意識到父親會老。多種重病纏身,也沒告知女兒,她工作忙。很容易想到一個對比:子女小時候生病時,父母肯定會緊張地送醫院。這種不對稱的虧欠,大概足以抵消三十年的怨恨,換回一個不再轉身離去。寫到此處,筆者又落了淚。
1.4 棄老拋幼
俗話說「尊老愛幼」,但在影片中卻出現了一個「棄老拋幼」。在重慶的三妹「如果」,其母親先與香港人生下她,又去了加拿大,將孩子拋給外婆,同時也是拋棄了自己的老母。
這在傳統宗法社會是大逆不道的問題,但在現代社會卻常常只是道德問題,無奈甚至扯皮。
把「如果」拉扯大之後,已經八十多歲的外婆,還要操心其婚事,甚至親自去像周末於山腳下那樣的地方貼相親廣告而摔傷。而「如果」只願與外婆相依為命,只染彩發不相親。但按常見的活法,終究是會嫁人別離,就像小津安二郎電影不厭其煩的主題。
1.5 重組家庭
在父親離開臺北返回香港照顧病妻後,在臺北的二妹「如枝」的母親也嫁人重組了家庭。
雖然大腹便便的繼父隨和慈祥,但終究母親又生了弟弟妹妹。在「重組家庭」中,難免會有點局外人的意味,也造成「如枝」較為敏感和獨立。
便自己在外面租房住,以撞球(撞球)為事業,取得了一些成績。
1.6 長輩的努力關懷
由於種種原因,長輩想要對年輕人有所了解和關懷,甚至常常還要付出種種小心翼翼的努力,藉助一些工具。
例如:小時候錄音機的留言,女兒「如枝」撞球賽的電視轉播,父親和女兒們的頻繁簡訊交流,老人睡前看外孫女的微信朋友圈等等。
那「如枝」母親最愛喝的紅酒,大概就意味著家人親情。「一家」火鍋店的招牌火鍋裡缺少了這個,就會差一點味道。這也是之前生意興隆的原因。
父親還有其它一些守護親情或者守舊的方面,比如捨不得扔掉大女兒「如樹」小時候的紀念物品。
2 男性的博愛
影片中父親與三地(香港、臺北、重慶)的三個女人,生下了三個女兒,這是影片一開始慢慢揭開的懸念,也頗吸引人眼球。
容易使人想到,這是由於男性生理上造成的「博愛」,但從影片中父親的言行舉止和為人來看,當不僅限於此。
2.1 吾往
他與三個女人應該都有較深的感情,尤其是港臺的兩位。最終回到香港這邊,香港女人(大女兒「如樹」的母親)的生病大概是重要原因。臺北女人(二女兒「如枝」的母親)或許是他更愛的,但她也沒法獨自帶著女兒生活,後來也只好嫁人了。
對臺北女人、重慶女人(三女兒「如果」的母親)的感情也表現在他香港的工作生活中,比如火鍋大概與那重慶女人有關,火鍋中的紅酒又是那臺北女人最愛喝的。火鍋的麻辣可以抑制心裡的痛。
母親和女兒常常是捆綁在一起。他難以分身去別的地方,所以「吾往」的道路在這裡走不通。最終只能選擇一個女人,也就造成了與另外兩個女兒的分開。但親生的就是親生的,被「如枝」歸結為不愛老婆愛女兒,這話說出來後,挨了母親的巴掌。
而共同生活的這個大女兒又對他充滿了怨恨。他至死都沒有來得及看到大女兒的原諒,更沒有能夠盼到三個女兒一起家人佳節團聚吃火鍋。
確實是對母女六個女人帶來過長遠的傷害,但父愛依然如山,靜默無言。
2.2 他來
以上都還只是家人和血緣的層面,其實他還有更大的愛。不僅是前面提到過的參與街坊們的中秋夜的舞龍,還有對待其火鍋店的店員:有從少管所出來沒出安身的少年跑堂,痞子一樣的廚子,洗碗的老婆婆,前臺收銀的大媽等等。
從他們口中,都能看出老闆(父親)對他們長期的諒解或優待。因而店員們也就愛護店招,敬愛老闆,也從老闆口中熟悉其女兒,尊稱其為小姐,那自然就把老闆當老爺看待了。
此外,大女兒的男朋友(劉德華飾)、醫院裡萍水相逢的麻醉師(任賢齊飾)等,他都能談得來,甚至提供建議和啟發。
所以雖然在兩性關係上無法「吾往」,但在工作和朋友上他卻可以招致和關懷大家,也就是「他來」。此中有大愛。
3 女性的路徑
這一部分內容跟之前提到的有所交叉,但視角主要是影片中女性的生活道路選擇。與男性相比,她們依舊面臨著更多的束縛,因而或許更加守護小家庭的利益。
3.1 攀高枝 vs 留守兒童
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由於發展的差距,有一些大陸女性嚮往甚至已經有港臺甚至外國伴侶,或者去了國外生活。比如影片中三女兒「如果」的母親。
像《圍城》中,方鴻漸父親說的,「嫁女必須勝吾家,娶婦必須不若吾家」。人往高處走,是不錯的,但不宜造成「次生傷害」。譬如永久性的,其「如果」的外婆變成空巢老人,「如果」變成留守兒童。
此外,若是「以色侍人」,甚至其自己最終也不一定會幸福。
3.2 家庭主婦 vs 以愛好為事業
這是二女兒「如枝」母女。母親並沒有自己的事業,所幸有大腹便便脾氣好的丈夫。她眼裡把工作和賺錢劃等號,並不認為女兒的愛好——無法賺錢的撞球比賽——是工作甚至事業。
此外,在家庭主婦生活中,由於得不到外來職場的規訓,以及自己長期作為受害者的心理和習慣,造成有一定的「毒嘴」嫌疑,長期影響了母女關係。
3.3 職業女性
這是新一代——大女兒「如樹」的選擇。繁忙的旅行社之類的工作,不光是騷擾電話響個不停,而且偶爾還要替有外遇的顧客隱瞞。
母親病逝。與在島外開火鍋店的父親聚少離多。對男朋友的要求也苛刻,要求男人結婚要說「想要」而不僅僅是「可以」,當然這也是上輩人留下的陰影。
3.4 網際網路經貿
這是三女兒「如果」,本可以在3.1節裡提的,但還是想另外再說一下。
「如果」在母親的幫助下,在加拿大也上過學,但後來還是讓她又回國和外婆生活。因此也不能說完全沒盡到一點責任。
但留學生「如果」並沒有做朝九晚五的工作,而是做直播賣衣服。她大大咧咧、心地善良。也很艱辛,比如她提到,雖然是真誠回答顧客的詢問,但還是有人差評之類。
2019年9月3日
夜汪涵聰作於旗山蒼霞湖
下午與李賢聖觀於臺江萬達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