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英俊於1954年出生於臺灣臺中市的一個客家人家庭,1977年從淡江大學建築系畢業。服兵役期間,於部隊擔任陸軍建築工程官。考取建築師執照後,年輕的謝英俊將建築事務所設在新竹。隨著臺灣半導體行業的興起,他得到了許多新竹科學園區的高精度的、複雜系統的廠房設計任務。謝英俊曾在一次講座中,指著PPT上廠房的照片,笑稱:「那時候業界一個流傳,全世界懂得這種工廠的人,不超過一打,這個傢伙自信為裡面的一個」。
▲臺灣茂矽電子晶圓廠(網絡圖片)
在1999年臺灣中部的921大地震之後,謝英俊的工作重心開始轉變,把「高科技廠房」都拋到腦後,致力於為各地災民或難民提供臨時住房和災後重建,有臺灣、四川、尼泊爾、甚至有芬蘭的難民營。另一方面,2004年,謝英俊結識了「三農專家」溫鐵軍教授,隨即在河北的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完成實驗性質的生態廁所,次年便開始投入在大陸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至今有數千棟農宅建成。用他自己的話講,「我放棄了城市裡30%的權貴富豪們,那些事情大把建築師在做,不需要去擠,我可以為廣大農村70%的群體進行建築實踐」。在這過程中,謝英俊逐漸摸索出一套適用於災區和偏遠鄉村的建築技法,核心觀點被他概括為「開放系統、適用科技、簡化構法、居民參與」,簡稱為「協力造屋」。在面對他人的讚賞時,謝英俊調侃道:「哪有那麼高尚。我不過是個學建築的,對自己的技術有點自信,幫窮人蓋幾個破房子而已。」
▲921社區重建(網絡圖片)
在「高科技廠房」、「災後重建」與「新農村建設」之間的這一段時期,謝英俊在臺灣本土完成了一些公共建築的設計項目。
新竹文化中心
新竹文化中心(新竹縣立文化中心)採用「聚落」的空間組織形式,分別有「展覽、觀演、知識傳播、社區參與及藝術展覽」五大功能區,將演藝廳、展示廳、圖書館、露天廣場等功能沿東北向西南的軸線對稱排列。謝英俊在形態上主要借鑑了客家土樓與客家合院的形式,與周邊鄉村的景色融合為一體。建築主要使用了清水混凝土、紅磚、水洗石、卵石、鋼材、輕鋼等具有地方特色又多元化的建築材料。多樣的建築形態組合,多種建築材料,以及多重的建築結構與構造處理,新竹文化中心體現了謝英俊關於「文化中心應該是反映多元文化融合再生的具體存有物」的設計構思。
▲鳥瞰圖(網絡圖片)
礁溪劇場
為了吸引更多的遊客以及豐富當地人民的娛樂生活,宜蘭縣政府在2004年建成了這座礁溪劇場。劇場主要為鋼結構,場地內分布著前、中、後三對水洗石基座,每個基座上有四根斜柱,支撐起了鋼桁架結構的屋頂,舞臺上方的屋頂材質採用歐松板加上聚氨酯彩鋼板。觀眾席上座位上方最開始採用延展式設計的雨棚,可在雨天用於遮陽和擋雨,晴天時打開,因此當時又被稱為「帳篷劇場」(後來被改造為了與舞臺上方同樣的固定式雨棚)。劇場內的其他一些設施也稍有改動,只有鋼結構的體系未變動。劇場內的舞臺及觀眾席的地板與座位大量運用杉木板,在冰冷的鋼構架下加入平易近人的材料(後來變為水洗石地面,鋼+木的座椅)。
「除了演員舞臺的自由度外,探尋觀眾的自由度。大部分的時間它是公園,短暫的演出由伸縮雨棚來支應,遠山、樹、花草、白雲是永遠的主角。」一座低調的小劇場靜悄悄躺在這片綠樹叢中,是整體環境中的配角。
▲平面圖(網絡圖片)
臺灣交通大學客家學院
謝英俊通過傳統客家建築的主題元素來打造客家文化學院的形象。建築主體是閩西客家土樓建築的意象,而在「土樓」北面兩側另加一圈半圓,則代表著粵東客家建築「圍龍屋」。建築與之前新竹文化中心的材料與構造形式稍有不同——鋼筋混凝土的結構,清水混凝土牆面,質樸的木質的窗框、格柵與欄板,水洗石地面,以及呼應客家土樓的部分夯土牆面,體現出客家傳統建築樸素和實用的價值觀。建築整體在形象上採用了具象的客家建築元素符號,即使幾乎沒有運用傳統的構造技法與材料,普通人也能一眼看出客家特色。
▲鳥瞰圖(網絡圖片)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是臺灣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的所屬園區。該項目位於臺灣省屏東縣內埔鄉,是為了保存、展示高雄市及屏東縣的十二個客莊行政區的客家生活風貌所成立的省級客家文化園區。該園區是目前謝英俊為客家文化相關的公共建築中規模最大的一個。
▲鳥瞰圖(網絡圖片)
園區中除了有一些遷移重建的客家歷史建築外,最醒目的就是謝英俊為該園區撐起的六把鋼結構的「巨傘」,意為「為大地撐傘」(只能遮陽不能擋雨),傘下散落著各種小建築與構築物,也任憑各種植物在其間自由生長,使遊客仿佛穿行於原始的熱帶叢林之中。這樣的設計是為了達到一種鬆散、模糊的空間體驗,同時也呼應了六堆片區的熱帶自然環境。建材方面,大量採用可拆卸、可重複利用的材料,可隨功能需要靈活調整。例如傘下的小建築牆體採用貧配混凝土構築(水泥含量佔混合料總重僅6%左右)、剩餘土方以及黏土構築,以呈現客家土樓夯土牆的質地,優點是拆除後可直接填回土壤裡,極大減小對環境的破壞。園區的行政中心置於園區入口附近,以清水混凝土材質為主的半圓形體量與方形體量結合,中間留出了三層的中庭。輕鋼加耐候鋼網構成的外層表皮與鋼桁架加半透明的屋頂將兩個體量統一,表皮上掛滿了綠色植物用於遮陽。
到此時,謝英俊在有關地域性文化意涵的體現上,較之前的設計而言更加隱晦,甚至是刻意迴避,更多的是關於建築主體性的思考與探索,「讓居民發揮創作力,參與構築,呈現多種多繽紛的樣貌,讓文化詮釋權回到社區居民手裡」,謝英俊稱之為「善治素地」。這是對自然的敬畏,也是對人類古老文明的尊重。
批判地域主義的視角
謝英俊通過運用現代的建材、技術以及設計方法,提煉出地域特色的元素,在建築中重新組合併加以利用與詮釋,以消解全球化帶來的衝擊,最終產生地方與社會的認同特徵。這是對謝英俊在臺灣一系列公共建築的設計思想的一種概括。
半導體廠房作為謝英俊建築師早期的設計實踐,使其熟練掌握了工業化生產的建築材料的特點與構造特性,在之後的幾乎所有設計中,特別是鋼構與輕鋼的結構中,都體現出簡潔、適用、精準、可持續的態度,建材與構造的表達直觀清晰,不作過分修飾。在價值觀的體現上,謝英俊的公共建築與「協力造屋」在一段時間分別獨立發展後,也開始相互影響,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的設計中體現尤為突出,逐漸降低建築師在項目整體中的「存在感」,提供有限度的框架,讓環境融入、讓普通人加入,建築在鬆散的秩序下自然地表達出地域性的文化。
感悟
有幸在臺北聽了謝英俊在實踐大學所舉辦論壇中的講座,主題為「以居民參與為主體的重建」。期間他講述了自己在各地的重建工作和一些建築展的故事,強調了以居民為主體來建造的可能性和重要性,並笑稱「違建也是一種達成方式」。我們對於這樣一位願為底層的平民百姓「修房子」以及為兩岸交流做出貢獻的臺灣同胞,應該表示讚賞和尊敬。
回過頭再來看謝英俊的建築實踐歷程,從工廠到城市,再到災區和鄉村。他敏銳地把握住了時代發展機遇的同時,也證明了自己的實力,可謂時勢造英雄。這些豐富的經歷也使其對建築設計與建築師所承擔的角色有了更深刻的認知。在一次與有方的對話中,謝談到:「建築設計行業的不景氣,在大陸是最近幾年才出現,而在臺灣已經持續了二十幾年…我們過去習慣的設計院與事務所的工作,需要做相當大的調整,才有辦法適應新的時代。真正的「新常態」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種狀態。怎麼樣調整自己的心態跟做法,是現在非做不可的事情。建築市場也不一定全部在城市裡,廣大鄉村也同樣可以進行建築實踐。說到底,這是一個觀念問題。在過去傳統的建築領域之外,建築師可以做很多事情。」
如何在不斷變化中的市場條件下找準自身定位,不斷吸收和更新知識技能,積極地適應新環境,這或許是我們這一代建築學子在更需要從謝英俊身上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將建築的權力還給人民——訪建築師謝英俊
[2]何處是客家——謝英俊的客家建築
[3]謝英俊建築實踐的構築性意涵1990-2009s
[4]有方空間:建築師在做什麼125 | 謝英俊:先「洗腦」,才能真正在鄉村造房子
[5]現代性與地域主義——解讀《走向批判的地域主義——抵抗建築學的六要點》
[6]維基百科:國立交通大學竹北校區
[7]六堆客家文化園區
[8]http://hakka.nctu.edu.tw/zh_tw/_contact1/contact1
[9]https://www.hsieh-ying-chun.com/
精彩推薦:
【建築一點點】臺灣建築攻略
【建築一點點】遇見.姚仁喜
真實的謊言|建築攝影
建築師的30歲|85後建築師的困境
自戀的建築師
建築師的情懷與節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