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的同學們用上了新版語文課本。
根據教育部要求,從今年秋季學期開始,全國小學生將統一使用統編語文教材,而這也意味著「一綱多本」的時代將會逐漸終結,語文教材將走向「大一統」。
小學一年級語文先學漢字
28日上午,記者來到青島大學路小學,看到一年級學生已開始上課。與以往不同的是,他們今年使用的語文教材是教育部的統編教材,新教材外形上比老教材大了一圈,封面設計也比較活潑。「相比原來的蘇教版教材,統編教材在編排上更加合理實用。 」青島大學路小學一年級語文老師董文靜介紹。以往一年級新生入學後都是先學拼音再學漢字。此次部編語文教材則打破了這一傳統,把拼音學習推後,讓學生們先認識一些漢字。入學教育後,學生們第一篇識字課文是「天、地、人、你、我、他」。學習完第一個單元的識字,學生們再學習兩個單元的拼音。把漢語、漢字擺到第一位,讓學生先形成對語文的初步感知,再接觸作為工具的拼音。
在拼音的學習中,統編教材體現出實用高效的原則。 「以音節te為例,一聲二聲和三聲沒有相應的字,是空音節,但之前的教材中,空音節也要求學生學習拼讀,現在這些空音節都去掉了,學生只需要學習四聲,『特別的特』這個拼讀即可。」青島萊蕪一路小學資深語文老師張瑞華介紹,這種精選音節的做法,使得學生在教材中接觸的每個音節都是生活中經常使用的,不斷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體現語文的實用功能。
語文教材版本多次更換
「在我印象裡,青島先後使用過人教版、北師大版、蘇教版三個版本的教材,這次又迎來了統編教材。」張瑞華說,她曾參與過由中央教科所組織的語文活動教學改革。她在執教期間,青島就已經使用過多個版本的語文教材。在她看來,比起北師大版教材,蘇教版相對更加簡約,課程內容設計也更加現代化,而統編教材則突出了「立德樹人、守正創新」的特點,做了進一步的修訂和改進。
現有的語文教材編寫出版仍是「一綱多本」,2004年新課改後各地陸續開始編撰更符合當地教學水平和特色的教材。拿語文教材來說,全國中小學語文教材版本大概有人教版、語文版、湘教版、長春版、蘇教版、教科版、冀教版、西師大版、滬教版、魯教版、北師大版、浙教版等10餘種。目前青島使用的多是蘇教版的語文課本,山東其他地市使用的則是人教版的語文課本。新學期小學中高年級仍在使用的蘇教版,去年也經歷了一次修訂,適當降低了教材難度。
傳統文化元素走進教材
記者留意到,新教材增加了古詩詞等傳統文化內容。以插圖為例,《西遊記》師徒四人頭像、花木蘭包龍圖京劇形象、胖娃娃剪紙年畫等元素都在教材裡出現了。古詩詞方面則選擇了漢樂府《江南》、五言絕句《畫》《憫農》《古朗月行》等多篇內容,在原有教材基礎中增加了古詩詞比例,新增了多篇傳統文化內容。
統編教材還注意將德育教育與學科教學相結合。「教材目錄之後的第一頁內容,描繪的是56個民族小朋友聚集在天安門前,用可愛鮮明的形象傳達『我是中國人』的概念,增強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和祖國榮譽感。 」董文靜說,以愛國這一主題為例,教材中並沒有生硬地出現概念化定義,而是用身著56個民族服裝的兒童形象,讓孩子對愛國有直觀感受。通過 「我是中國人」「我是小學生」和「我愛學語文」這三個活動板塊,引導學生順利進行角色轉換和身份認同,體驗語文學習的快樂,激發語文學習的興趣,初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