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最愛 山楂樹之戀 伊豆舞女 2012-11-8 15:51

2020-10-20 牧馬人的藏書


    張藝謀的《山楂樹之戀》,與他以往推崇追求唯美畫面的風格不同,他在《山楂樹之戀》中用了自然,接近寫實的拍攝手法,他也儘量用平靜的口吻向我們講述一個真實、自然、感人的愛情故事,而真實、自然的東西才感人,才會刻骨銘心。《山楂樹之戀》改編自同名小說。小說《山楂樹之戀》,被稱為史上最乾淨的愛情。故事發生在1975年前後那段貧窮而飽含理想的歲月。張藝謀放棄了色彩上的極鮮極豔,沒有了風格上的極俗極土,沒有了大製作和轟轟烈烈的場面,張藝謀把故事推向了極純極美。喜歡走極端的張藝謀沒變,正如他自己所說「他喜歡強烈的東西,變化的是某些人的心態」。他這次做的是「極純」,他在講一個純情的故事。

   影片極力渲染專屬於那個年代的青澀的愛情,娓娓道來,讓人為之動容。「每個男人都想娶靜秋,每個女人都想嫁老三」。張藝謀用這種平中見奇的手法為故事的高潮鋪墊。電影的高潮部分在結尾:無情的現實、生命的無助,最後一面的訣別,這種生命的缺失和遺憾才使得他們的愛情具有了巨大的悲愴和震顫。生活中沒有完美,就像維納斯的斷臂一樣。愛情也是有殘缺的。結尾老三在日記本的扉頁上寫著:「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個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歲了,但是我會等你一輩子。」。這句經典的臺詞讓我們過目不忘!

   在影片的製作上,由於刪除的內容較多,張藝謀不得不用頻繁的字幕切入來做劇情的交代,這不僅影響了影片的節奏,也會暴露敘事能力的不足,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影片的觀賞性。

    影片對時代背景的復原是不遺餘力的:貧窮凋敝的農村生活,純樸甚至有些傻裡傻氣的人物,隨處可見的革命標語和口號,以及那種盲目狂熱的戰天鬥地的豪情,都有一種很強的時代切入感。尤其是靜秋排練的那段戲,忘我投入的革命熱情和幸福感、對領袖的崇拜之情躍然眼前。而這種恍如隔世的感覺,一定能把特定觀眾群體拉回到那個百感交集的年代。當然,張藝謀在影片中也有意把老三和靜秋的愛情純潔化,這種純潔化並不單純是在意境上的純潔化,兩人不敢拉手、不敢約會等等情境,在那個特定的年代是真實的。兩人之間的那種若即若離欲說還休的情感正是那個時代的基本特徵,具有真實性。當年,有無數情意相合的人因為「成分和出身的問題」,因為「政策」的問題,而落得勞燕分飛、天各一方。這種過往歷史的自傷情懷不是今天這些喪失了愛情基本原則,隨意性很強的新新人類所能體會得到的。

 從故事情節看,老三和靜秋的接觸和交往有很多雕琢和堆砌的痕跡。靜秋對老三的好感始於靜秋對老三的先入之見和他的「小資」氣質,老三對靜秋的接觸則是「別有用心」「步步為營」,有一些「套」,這些套是世故的人才會有的。靜秋的單純就顯得有一些「傻」,給觀眾留下些許被「算計」的感覺,這種「被算計」可能是很多情竇未開的少女所必經的初戀的感情歷練吧。

   選角的問題。從我個人的角度,竇驍的選用並不是很理想。竇驍的外形有些俊朗,偏帥。如果複製當年《廬山戀》郭凱敏的形象和氣質,那將是很完美的。關鍵是郭凱敏的形象氣質很貼近那個年代,他的表演也很厚重、可靠;而竇驍沒有做到這一點。他俊朗的外形對人物的塑造來說,有些單薄,缺少一些厚重和凝鍊的東西。張藝謀力排眾議選用周冬雨這樣一個業餘演員,這樣一個高中的女孩,是看中了周冬雨在鏡頭面前的可拍性(可塑性),張藝謀做到了,周冬雨幾近懵楞、平實、本色的表演也沒有讓張藝謀失望。

  當下除了火爆的商業大片以外,也不乏優秀的文藝片,這其中包含一些低成本製作的電影,也贏得了不錯的口碑。在張藝謀的《山楂樹之戀》之後,同樣也是攝影師出身的顧長衛,雲集眾多明星大腕拍了一部《最愛》。


    《最愛》曾取名:魔術外傳、罪愛和魔術時代。取材於中國
20世紀90年代中期發生在河南的一個封閉小村莊裡的真實故事。村裡人靠獻血、賣血賺錢而集體感染了愛滋病。影片的取材立意於社會性,通過它的無知和愚昧所帶來的無奈和悲劇性,昭示深刻的社會反思。悲劇的愛情作為濃重的一筆更加強烈地揭示了這種命運的悲愴。當然出於票房的考量,顧長衛雲集了眾多的明星大腕兒。我倒覺得影片的愛情,不是故事的主題。如果說張藝謀的《山楂樹之戀》帶給我們的是一個悽美的純樸的愛情故事。那麼顧長衛要給我們講述的則是一個悽慘、絕望的愛情故事。從而引發人們對人生深層次的思考。從這個角度說,影片取名罪愛(罪孽之愛)The love of sin倒是比較貼切。顧爺最後給電影起的名是《最愛》,大概是要說兩個命如草芥、遭受拋棄的不幸人(甚至連做人都快不夠格了),他們依然還有思想、追求與嚮往,還在希望有人能夠認可自己、喜歡自己、慰藉自己,甚至期望死了以後還能夠與那人埋在一起,——做了鬼以後,別再像活著的時候那樣孤苦伶仃。所以,他們在這種情形下找到的愛,的的確確可以稱得上是「最愛」了!顧長衛讓他們悽慘地生病,嘻哈地生活,艱辛地尋愛,短暫地狂歡,快速地死去,為的就是讓他們得到永久的幸福,成全這對草芥在陰間裡美美地享受「最愛」。在短暫的生命歷程裡,他們的愛情是那麼渺小和無助,他們必須面對死亡,而且死神會不期而至,如此迅速地迫近他們。在精神層面,他們的愛情又無視死神的存在,忘我的愛又超越了時空。現實的殘酷無情又扼殺和壓縮著他們理想主義的空間,讓他們窒息。最愛的內涵:真實的愛,不為所求。長相依;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海枯石爛,不離不棄————珍惜擁有。活著,真實的活著,超越時空的愛,無懼無畏。

  「不能人人都生在蘇杭,但人人都能住在天堂!」「多活一天是一天」。

   結局是悲劇,可是生活不需要悲劇。人情的冷暖,人們對愛滋病的無知與對病人的冷漠讓我們心寒和愧疚。有時悲劇是能避免的。

 關於明星大腕

 《最愛》裡有很多大腕參加,比如濮存昕、陸川、馮小剛、姜文等,顧長衛是怎麼說服他們參與的?對此,顧長衛說:"我在生活中是特別不善言辭的,我怎麼能說服得了他們,他們都是衝著劇本來的,如果這樣的故事放在我面前,我也一定會參演。" 如《立春》一樣,顧長衛在《罪愛》裡,還是把蔣雯麗拍的很醜,甚至還有一場騎豬的戲,顧長衛說:"雯麗是美女,大家都知道的,毋庸置疑,很多美女總愛盯著鏡子看,希望自己越來越漂亮,但雯麗不是這樣的美女。因為在電影裡,她就不再是雯麗了。很多人說,看她的電影,會慢慢忘記這個人是蔣雯麗,我覺得作為演員,她是成功的。"蔣雯麗飾演得了"熱病"的一個彪悍的村婦,衣著邋遢,頭髮蓬亂,不僅要舉著大掃帚瘋狂揮舞,還有一些小偷小摸的癖好,最顛覆的是,她還將在片中騎豬狂奔。談起騎豬狂奔的戲份,連蔣雯麗自己都哈哈大笑起來:"說實話,當導演跟我說要我騎在豬上時,我都覺得不可思議,為什麼非得要騎豬啊。"蔣雯麗說,為了這事兒,她和顧長衛還爭執過,但最後導演說服了她。"他跟我說,這是一個有點魔幻的影片,所以會有不常規的事兒,後來,我看了成片,真是這樣,如果不騎豬,這個人物不會那麼出彩。"王寶強大概是與《魔術外傳》的農村背景氣場最貼近的演員了,他的角色也是最與片名貼合的,因為王寶強演繹的是《魔術外傳》中唯一一個會魔術的人,「不過我不用刻意去學,因為我演的大嘴每次變魔術,別人都能看出破綻,但他自以為表演很成功……」

陶澤如也是影視界中一位著名的實力派演員,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影帝,向來以正面人物示人的他總是給觀眾一種剛強硬朗的形象。《黑洞》中一心為公的好警察劉振漢,《生存之民工》裡落魄悲慘的陸長有,陶澤如塑造的許多形象都已深入人心。

濮存昕在影片中作為千夫所指的角色,從外形上做了醜化。刻意安裝的假牙讓他說話能做到呲牙咧嘴,走路誇張的外八字等等。他為弟弟和弟妹也是做了善事的,譬如幫他們領結婚證,為他們的後事準備了上好的棺木,當然這些是為突出故事的諷刺性,始作俑者是在挽救他的愧疚和罪孽,是對命運救贖的一種補償。悲劇的人物造就了命運的悲劇。

當然在演出陣容裡,最耀眼還數章子怡和郭富城的加入。問題是他們的加入對眾多粉絲來說,影片的欣賞性會大於《最愛》的故事性。

    無論是張藝謀的《山楂樹之戀》還是顧長衛的《最愛》都是寫實的作品。尤其是張藝謀追求極美極豔和極土極俗風格,近年來他所極力推崇的商業大片《英雄》《滿城盡帶黃金甲》《三槍拍案驚奇》等作品的失敗,除了票房的收入和炒作之外,一無是處。高票房沒有帶來藝術上的高成就。他所忽略的恰恰是電影的故事性。《秋菊打官司》和《山楂樹之戀》做到了,《千裡走單騎》也做到了。

 經典的作品才有生命力,有生命力的作品才會經久不衰。這讓我想起了早期我看過的川端康成的《伊豆舞女》。
 

 《伊豆舞女》是三浦友和與山口百惠首次合作的影片。出演這部片子時,三浦友和22歲,山口百惠15歲(周冬雨第一次拍《山楂樹之戀》19歲,竇驍22歲)。《伊豆舞女》大膽用了第一次登上銀幕的山口百惠,就把一個流浪的舞女演得身世悲哀、令人堪憐;再加上她婉轉的歌喉如泣如訴地唱出了舞女的哀愁,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平心而論,山口的外貌屬於中等,並不出眾。只是她的一雙眼睛,能表達內心情感。悽楚的神韻、甜美的微笑和純情的氣質,深深打動了我們。

   《伊豆舞女》先後拍過6版,而1963年的吉永小百合版和1974年的山口百惠版都是西河克己拍攝的。1974年拍《伊豆舞女》,15歲的山口百惠已是炙手可熱的歌星,西河克己說,我第一次見到她,就覺得她很像燻子。男主角是通過公開招聘進行的。由於川端康成原著的影響力和山口百惠的超高人氣,選角很火爆,最後勝出的演員叫三浦友和。日本人說《伊豆舞女》是對經典最完美的、無法超越的詮釋。

  《伊豆的舞女》以青年學生「我」與流浪藝人結伴而行的七天伊豆之旅為情節主線,以「我」與小舞女的戀情為主要內容展開故事。作者大量描寫了旅途中所見的普通人的生活。這些與故事中的戀情一起,構成了煩惱滅盡,常樂我淨的境界,藉以歌頌東方古典的虛幻。在整個創作過程中,作品的基調始終處於一種淡淡的感傷美,飄渺的虛幻美之中。不論是對旅途景物的描寫,還是主人公與舞女之間的感情描寫,甚或是對生活美、人情美的描寫,都處於這樣一種經驗之中。

    青少年時期的不幸與創傷,一旦在心靈上生根,就會激發出人的非凡意志力和自創力。人是壓抑的動物,有壓抑就需要釋放,人有自我解救的本能,釋放壓抑便是這種本能之一。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釋放方式,藝術家們善於用「白日夢」的方式來解放自己,通過創作來宣洩情感。因此,痛苦對於藝術家來說,卻並非完全不幸,因為偉大的藝術作品總是出自於巨大的痛苦。「千古絕調,必成於失意不可解之時。唯失意不可解,而發言乃絕千古。」

   在《伊豆的舞女》中,作品一開始就以纏綿之「雨」來表達「我」對舞女的無限思戀,且以鼓聲一息來暗示「我仿佛想透過黑暗,看穿這寂靜意味著什麼」,「我」心煩意亂,「那舞女今晚會不會被人玷汙呢?」甚至「我」突發奇想:「就讓那位舞女到我房間來(住)吧」。當「我」要回校時,碼頭上看見舞女的那一幕「更牽動我的情思」。和她分手後,「我滿腦子空空,全無時間概念」,只能任淚水「簌簌地滴在書包上」。心裡頓湧起一股空虛的情緒,直到遇上同齡少年,感覺才稍然改之。作家追求的就是這樣一種淡淡的、抒情的、夢幻式的情感。

    在《伊豆舞女》中,主人公「我」始終對那天真純潔、無邪的小舞女抱有一種美好的幻想,猶如天使一般。「我」始終與她保持著一種距離,不敢過分的奢求。在「我」的印象中,一直認為「她已經是十七、八歲了」,其實「她還是個小姑娘呢」。但小舞女見「我」時的那種羞澀感和表現出來的朦朦朧朧的情意卻總讓我思戀,至而總讓「我」嚮往著那純潔的肉體。

   「莫非我是個可憐的幸福人?」(《文學自敘傳》)實質上,連日本文學家林房雄也對作家這樣評說:作者對女性的身體具有少年般的憧憬,真是不可思議。以至作家「從戀愛來說,我覺得至今我還不曾握過女性的手」,(《文學自敘傳》)也許是真的了。創作,創作幻想使川端康成直立了起來。作家這樣認為自己的創作,「宛如殘燭的火焰,行將完蛋的血突然燃燒起來,這就是作家。」

   《伊豆的舞女》之所以讓讀者如此混淆現實和創作的界限,我想,在於它的美。無論是作品中的「我」還是現實中的「你」,都沒能擁有。不能擁有的美就是一種完美。薰子既天真又有風情,天真是她那個年齡的本性,風情是她的職業習慣所然。 準確地說,這只是一個忘情的故事。邂逅和告別,告別也就是永別,這中間是一個情竇初開和自持自省的過程,什麼都沒有開始就結束了。整個故事就像一朵蓓蕾,叫人不忍心又不甘心。

  我們曾經少年的莫名的心動和初戀,那種永留心底的不能複製的揮之不去的情愫,那種每個人都曾經擁有的悵然和遺憾,那種「發乎情止於禮」緣分,在西河克己的鏡頭下表現的細膩而富有感染力,哀而不傷。猶如微風,宛如細雨,「潤物細無聲」。潛入我們的心田,使我們得到審美的愉悅,難以釋懷。

   渡輪的分手,戀人沒有道別,沒有相約,沒有誓言,更沒有表白,只有心底的渴望,只有對愛的期許,只有這種愛的朦朧,遺憾,不曾擁有。想像的總是比現實的完美,留在心裡的才刻骨銘心。
   之所以我看了《山楂樹之戀》而想到了《伊豆舞女》,是覺得同樣作為純情的愛情故事,《伊豆舞女》的情更「純」,川端康成也不愧是諾貝爾文學獎的大師。而作為導演的西河克己在鏡頭的表現力方面,比張藝謀更為細膩和多了一些韻味。

   一句話:
《山楂樹之戀》就是老謀子用心的講了一個動情的愛情故事。這個故事是純情的,而沒有煽情。
《最愛》用愛情這種方式對悲劇命運的救贖,做了一種詮釋。
《伊豆的舞女》是用夢幻的方式宣洩了「我」對夢幻的愛情的渴望。

相關焦點

  • 伊豆舞女,伊豆風情在~
    伊豆半島依山傍海,盛產獨有新鮮的魚貝類,山菜,山葵,芥末等名產,慕名而來的遊客不斷.四季溫暖,氣候宜人.豐富的自然景觀,伊豆半島顯現著四張不同的面孔,名泉密集東伊豆,歷史舞臺南伊豆,修善寺・天城越知名的中伊豆,夕陽亮麗的西伊豆。 1  名副其實的溫泉之鄉
  • 【日本演歌】伊豆の踴子(伊豆的舞女)|山口百惠
    《伊豆的舞女》是以作者19歲(1918年)之時的伊豆之旅為素材而創作的自傳體小說,描寫了一段恬靜清淡、朦朧純真而又蘊含了極其深厚的人生況味的經典日式愛情。為了排解並從令人窒息的憂鬱情緒中逃脫出來,作者踏上了伊豆的旅程。
  • 瑞鳴唱片《伊豆的舞女[HQCD]》2018年11月[WAV]
    18:54.32 |  4:11.48 |  85082 | 103954       6 |  9:42.53 |  4:26.12 |  43703 |  63664       7 | 14:08.65 |  4:45.42 |  63665 |  85081       8 | 18:54.32 |  4:11.48 |  85082 | 103954
  • 《伊豆の踴子(伊豆的舞女)》-山口百惠
    如果想與筆者分享一份弦外之音的快樂,不妨寫信給筆者,郵箱地址:15245703@qq.com,或加微信號:QQ15245703)【日歌經典回顧】《伊豆の踴子(伊豆的舞女)》-山口百惠(原博文2017-04-07發布於新浪博客【日本經典歌曲300首】)《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和成名作
  • 在伊豆,舞女是最不值得一提的邂逅
    提起伊豆,腦袋裡便會蹦出川端康成的小說《伊豆的舞女》,然後浮現出一位身穿浴衣,腳踏木屐的妙齡少女朝你走來……
  • 伊豆的舞女
    晚上翻開了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我不知道書中主人公是否是他自己,只是想來不是他自己也是以自己為原型吧。大文豪的文字真是細膩宛若天成,我現在的水平真是如何也無法與他比肩。我跟隨著他的文字去到了那上個世紀的日本。
  • 周末閱讀——《伊豆的舞女》
    小說所表現的是一段經典的日式愛情,恬靜清淡而又蘊含了極其深厚的人生況味,被譽為昭和時代的青春之歌。《伊豆的舞女》發表於1926年,是川端康成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川端康成1899年6月14日生於大阪。幼年父母雙亡,親人又相繼病故,也因此形成了感傷與孤獨的性格。他曾說過:「這種孤兒的悲哀可能是我全部作品、全部生涯的潛流吧。」
  • 伊豆的舞女,如何一種迷人的存在?
    —川端康成 《伊豆的舞女》 不知你是否看過?這是日本首位諾貝爾文學獎作家川端康成於1926年發表的短篇小說《伊豆的舞女》裡的一段話。小說描寫了20歲的「我」,一個日本舊式高中的學生,在去伊豆天城山旅行時,與一位14歲的舞女發生的初戀故事。初戀的感情朦朦朧朧,而且發生在伊豆這樣美好的地方,就形成了川端康成最為唯美的文字。
  • 伊豆的舞女——奈何你我情深緣淺
    少年臨走的那天,舞女一個人蹲在岸邊,凝視著一個方向,一言不發。我猜那個時候,舞女一定想對少年想說聲再見,可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最深情的告別竟是相對無言。——伊豆的舞女 二十歲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吧,川端筆下的燦爛年華,給了一次山明水秀的跋涉,遇到了那山間駐留時的老婦,遇到南伊豆溫泉的紙商人,遇到那一路陪伴他的榮吉、千代子、百代子,和那個與自己互生情愫的燻。
  • 【名著選讀】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點上方藍字關注世界名著每日讀,陪你有品位閱讀    《伊豆的舞女
  •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溼漉漉的世界第一初戀
    沒有百折千回的反轉情節,沒有盪氣迴腸的愛情故事,只是「我」前往伊豆的幾日旅行,途中偶遇一組流浪藝人,舞女「薰子」和我產生了若即若離的愛戀。後來在與人閒聊中得知,舞女薰子還是14歲的少女。我目睹她那不諳世事的模樣,毫無城府的待人方式,懵懵懂懂中生發出「愛」來。青澀的情感,柔順的舞女,躍然紙上的畫面讓人不禁回想起自己青春期的某些難言的情愫。
  • 夜讀|伊豆的舞女(節選)
    夜讀伊豆的舞女(節選)作者:川端康成山路變得彎彎曲曲,快到天城嶺了。這時,驟雨白亮亮地籠罩著茂密的杉林,從山麓向我迅猛地橫掃過來。那年我二十歲,頭戴高等學校的制帽,身穿藏青色白花紋上衣和裙褲,肩挎一個學生書包。我獨自到伊豆旅行,已經是第四天了。
  • 抖音我的山楂樹之戀是什麼歌歌詞 大能人《山楂樹之戀》哪聽
    抖音我的山楂樹之戀是什麼歌?最近在抖音上有一首歌裡面的歌詞是關於山楂樹之戀的,聽起來讓人感覺有些淡淡的美好呢,很多人都在問這首歌的名字,下面我們來看看。抖音我的山楂樹之戀是什麼歌:  這首歌的名字叫做《山楂樹之戀》,原唱是大能人。
  • 《伊豆的舞女》,川端康成的溫柔融化在伊豆的旅程中
    川端康成是日本作家的傑出代表,他在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在傳統文化基礎上中,他吸收了西方現代文學的表現手法和技巧,形成了日本民族文化的獨特表現形式,在他的作品中,他經常流露出獨特的玄美學,《伊豆的舞女》是他早期作品中的代表作。
  • 《伊豆的舞女》,川端康成的柔情蜜意消解在伊豆的旅程中
    川端康成是日本作家中很出眾的代表人物,於196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傳統文化基礎上吸收借鑑了西方現代文學的表現手法和技巧,形成了對日本國民文化性的獨特表現形式,在他的作品中,經常會流露出一種獨特的物哀、幽玄美學,《伊豆的舞女》就是他早期作品中的代表作。
  • 《伊豆的舞女》:能拂淨風塵的山口百惠
    1974年,山口百惠的第一部銀幕作品《伊豆的舞女》上映,這是她與三浦友和的第一次合作。1975年,她舉辦了第一次個人演唱會並第一次入選「紅白歌曲大賽」並且拍攝了電影《潮騷》、《初戀時代》、《絕唱》。1977年,獲得「日本歌謠大賞」銀賞及」日本唱片大賞「歌唱賞並拍攝了電影《霧之旗》。1979年,山口百惠正式宣布與三浦友和戀愛。
  • 山楂樹之戀
    在小編高三的時候,因為藝考的緣故,每天要看許多部電影,寫許多影評。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張藝謀的《山楂樹之戀》。我喜歡老三和靜秋那份純真的感情。等到上了大學,小編來到賀州學院,意外的是,竟然真的遇見了一場現實版的「山楂樹之戀」。小編認識了那麼一個人,他向我們講述了他二十年來與「山楂樹」邂逅結緣的「戀愛」故事。
  • 日本電影《伊豆的舞女》
    點擊左上方關注「圖說老電影」本片改編自川端康成著名小說《伊豆的舞女  即將就讀東京某高等學校的川島(三浦友和)趁開學前的暑假前往伊豆旅行,在乍晴乍雨的山道上,他遇到一群巡迴賣藝的歌舞伎藝人,因被其中一個梳著古代髮髻、背著大鼓的嬌小玲瓏舞娘吸引,他決定與他們一起上路,路上,他得知該舞娘叫燻(山口百惠)。
  • 《山楂樹之戀》觀後感
    《山楂樹之戀》是一部安靜得能使人靈魂出竅的電影,惜墨如金的背景音樂虛無飄渺,讓人完全沉浸在影片所營造的淡雅氛圍之內。撥開薄霧,是一個叫「西坪村」的鄉間,引入眼帘的是老三和靜秋的影子,還有他們永不褪色的愛情。  《山楂樹之戀》的故事基調起得很低,它講述的愛情並沒有那麼驚天動地,而是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一段生澀樸實的愛。
  • 周冬雨《山楂樹之戀》:老三給靜秋的愛,是在艱難歲月,至死不變
    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影片《山楂樹之戀》用著最質樸的語言描述最普通的故事,卻給人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在看這部影片之前,我對山楂樹之戀的理解是純真,是美滿,然而,我猜中了開頭,卻沒有料想到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