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閱讀——《伊豆的舞女》

2021-02-19 南安市廣播電視臺

小說所表現的是一段經典的日式愛情,恬靜清淡而又蘊含了極其深厚的人生況味,被譽為昭和時代的青春之歌。《伊豆的舞女》發表於1926年,是川端康成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川端康成1899年6月14日生於大阪。幼年父母雙亡,親人又相繼病故,也因此形成了感傷與孤獨的性格。他曾說過:「這種孤兒的悲哀可能是我全部作品、全部生涯的潛流吧。」川端康成從少年時代就開始閱讀日本古典文學,這些作品大多帶有佛教的無常思想。1920年9月 ,他進入東京大學。在學期間,接受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影響並成為日本新感覺派的中心人物。新感覺派反對傳統的現實主義,主張不再通過視覺進入知覺、把握客觀規律認識世界,而是通過變形的主觀來反映客觀世界,描寫超現實的幻想和心理變態;強調藝術至上,認為現實中沒有藝術,沒有美,因而在幻想的世界中追求虛幻的美。後來川端康成與新感覺派決裂,另闢新徑,將日本古典文學傳統和西方現代派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1968年,川端康成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川端康成一生創作小說100多篇,其中表現出的虛無與《源氏物語》中的物哀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在他唯美主義的作品中,瀰漫著一種淡淡的憂鬱。但人們沒有想到,這種憂鬱最終會成為他自殺的前兆。1972年4月16日,他選擇煤氣自殺,未留下隻字遺書。早在1962年,他就曾寫下這樣的話:「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

《伊豆的舞女》寫的是川端康成的一段親身經歷。它情節簡單,描述的是高中生「我」在伊豆旅行時邂逅舞女的故事。小說以「山路變得彎彎曲曲」起筆,「自始至終都帶有一種淡淡的哀愁」。「我」對舞女的好感和思慕之情,確實始於舞女的美貌,並因她的身份、職業產生過一時的邪念,但最終因為舞女的纖塵不染、純真無邪和質樸善良淨化了「我」的心。

小說這樣寫道:「我一開始朗讀,她就立即把臉湊過來,幾乎碰到我的肩膀,表情十分認真,眼睛裡閃出光彩,全神貫注地凝望著我的額頭,一眨也不眨。」

「她剛在我的面前跪坐下來,臉就臊紅了,手不停地顫抖,茶碗險些從茶碟上掉下來,於是她就勢把它放在鋪席上了。茶碗雖沒落下,茶卻灑了一地。看見她那副羞澀柔媚的表情,我都驚呆了。」

「突然舞女赤身裸體地從昏暗的浴場裡跑了出來,伸著雙臂,似乎在向我和榮吉呼喊著什麼。看到此場景,我起初驚訝,後來轉念一想舞女真的還是個小孩子,大姑娘是不會做出這種行為的。舞女的天真無邪之美,令我滿心喜悅,我的頭腦好像被衝刷過了一樣,快活興奮起來,臉上也泛起了微笑。」

正是通過這一美感體驗,作者完成了自我救贖。

作者曾在《少年》中回憶道:「我二十歲時,同巡迴演出藝人一起旅行的五六天,充滿了純潔的感情,分別的時候,我落淚了。這未必僅僅是我對舞女的感傷。就是現在,我也以一種無聊的心情回憶起舞女,莫不是她情竇初開,作為一個女人對我產生了淡淡的愛戀?不過那時候,我並不這樣認為。我自幼就不像一般人,我是在不幸和不自然的環境下成長的。因此,我變成了一個頑固而扭曲了的人,把膽怯的心鎖在一個渺小的軀殼裡,感到優鬱與苦惱。所以別人對我這樣一個人表示好意時,我就感激不盡了」。事實上,在以後的歲月中,每逢遭到精神上的打擊,川端康成就會前往湯島,伊豆湯島儼然成了他心靈的避難所。

川端康成曾是日本文壇「新感覺派」的代表人物。他沿襲了新感覺手法,再加入了日本傳統的文學理念——物哀,從而形成一種川端康成獨特的寫作風格,即西方現代意識與日本傳統文化思想相融合的寫作風格。

所謂物哀,是悲與美的結合體,物哀之美是日本的傳統文學理念。《伊豆的舞女》自始至終都瀰漫著一種若有若無的傷感,它的物哀之美是通過少男少女男女朦朧戀情、社會下層女性的淳樸美以及自然景物之美三個層次表達出來的。

川端康成說:「《伊豆的舞女》一切都按『我』的所見來寫,包括舞女的心理和感情,尤其是寫到最後我與舞女不得不分手時,那種惜別的哀怨,熾烈的傷感以及感情深處的波瀾,都是通過作者的主觀感覺來表現的。」在作者看來,邂逅就是告別,告別就是永別,什麼都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了。小說是這樣描寫告別的:

船已駛遠,我頭腦空空如也,沒有了時間的感覺。淚水撲簌簌地滴在書包上,連臉頰都覺得涼了,我處在一種美好的空虛心境裡,聽任淚水向下流,我的頭腦變成一泓清水,滴滴嗒嗒地流出來,以後什麼都沒有留下,只感到甜蜜的愉快。

淡淡的悲與真實的美交匯創造出一種悲哀美的抒情世界,體現出日本「一期一會」的傳統理念。

在川端康成看來,空虛的心境是「美好」的、「甜蜜而愉快」的。日本文學研究者吉田精一曾評價指出:「川端康成的風格,偏向於傳統的作風,富於抒情色彩而內心隱藏著無情的虛無主義。《伊豆的舞女》正是他那種純潔的抒情詩體和不太過分的多情善感的果實。這一部小說中的新鮮的、日本式的純潔感情,加上他的某種哀愁感……就是形成川端康成的要素之一。」

既有現代精神,又有一些禪意;既以日本的山河為靈魂,又注入作者自己的生命體驗。這就是川端康成小說的藝術特色。正如川端康成自己所說:「我們的文學雖然乘西方文學的潮流而動,日本文學卻是看不見的河流。」他的一生都在探索一條如何容納西方現代意識於本國傳統文化,使二者融會貫通渾然一體,而開其先,當推成名作《伊豆的舞女》。

《伊豆的舞女》是一部擁有超時空藝術魅力的文學作品。以往的研究常將它看作是青春愛情小說。其實《伊豆的舞女》所呈現的遠遠不止少男少女的情愫,它更重要的是體現了當時日本社會底層群體不因低微而自卑的心態。是一部具有深刻的社會價值訴求和人格反省力量的經典之作。

小說採用的是第一人稱敘述者「我」與聚焦者相重合的敘述方式。敘述者進行的敘述是回顧性的,往往會出現兩個不同的自我:「敘述自我」和「經驗自我」。敘事視角的相異導致不同的敘事效果。作品中「我」和舞女之間的情感,始終帶有朦朦朧朧的不透明性。在整個小說文本中,作者都是通過對舞女外部動作和形態的描寫展現其內心活動。在讀者看來,這段青澀初戀顯得若隱若現,縹緲不定。

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中用「敏銳的感受,高超的敘事技巧,表達了最具民族本性的日本」來評价川端康成的文學創作技法。而《伊豆的舞女》,無疑是其成功典範。研究川端文學的敘事技法,不僅有助於我們欣賞並借鑑一代文學巨匠的創作特色,還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日本文學和文化,探尋日本人的內心世界。

相關焦點

  • 《伊豆の踴子(伊豆的舞女)》-山口百惠
    如果想與筆者分享一份弦外之音的快樂,不妨寫信給筆者,郵箱地址:15245703@qq.com,或加微信號:QQ15245703)【日歌經典回顧】《伊豆の踴子(伊豆的舞女)》-山口百惠(原博文2017-04-07發布於新浪博客【日本經典歌曲300首】)《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和成名作
  • 伊豆舞女,伊豆風情在~
    伊豆半島依山傍海,盛產獨有新鮮的魚貝類,山菜,山葵,芥末等名產,慕名而來的遊客不斷.四季溫暖,氣候宜人.豐富的自然景觀,伊豆半島顯現著四張不同的面孔,名泉密集東伊豆,歷史舞臺南伊豆,修善寺・天城越知名的中伊豆,夕陽亮麗的西伊豆。 1  名副其實的溫泉之鄉
  • 伊豆的舞女,如何一種迷人的存在?
    —川端康成 《伊豆的舞女》 不知你是否看過?這是日本首位諾貝爾文學獎作家川端康成於1926年發表的短篇小說《伊豆的舞女》裡的一段話。小說描寫了20歲的「我」,一個日本舊式高中的學生,在去伊豆天城山旅行時,與一位14歲的舞女發生的初戀故事。初戀的感情朦朦朧朧,而且發生在伊豆這樣美好的地方,就形成了川端康成最為唯美的文字。
  • 伊豆的舞女
    晚上翻開了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我不知道書中主人公是否是他自己,只是想來不是他自己也是以自己為原型吧。大文豪的文字真是細膩宛若天成,我現在的水平真是如何也無法與他比肩。我跟隨著他的文字去到了那上個世紀的日本。
  • 【名著選讀】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點上方藍字關注世界名著每日讀,陪你有品位閱讀
  • 【日本演歌】伊豆の踴子(伊豆的舞女)|山口百惠
    《伊豆的舞女》是以作者19歲(1918年)之時的伊豆之旅為素材而創作的自傳體小說,描寫了一段恬靜清淡、朦朧純真而又蘊含了極其深厚的人生況味的經典日式愛情。為了排解並從令人窒息的憂鬱情緒中逃脫出來,作者踏上了伊豆的旅程。
  • 伊豆的舞女——奈何你我情深緣淺
    很早之前看山口百惠版《伊豆的舞女》,記憶裡都是對川島懦弱的憤怒。後來看小說,已經稍稍能理解川島當時所做的決定了,而現在再重溫的時候,卻覺得這本書瀰漫著一種不可言說的悲哀。——伊豆的舞女 二十歲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吧,川端筆下的燦爛年華,給了一次山明水秀的跋涉,遇到了那山間駐留時的老婦,遇到南伊豆溫泉的紙商人,遇到那一路陪伴他的榮吉、千代子、百代子,和那個與自己互生情愫的燻。
  • 夜讀|伊豆的舞女(節選)
    夜讀伊豆的舞女(節選)作者:川端康成山路變得彎彎曲曲,快到天城嶺了。這時,驟雨白亮亮地籠罩著茂密的杉林,從山麓向我迅猛地橫掃過來。那年我二十歲,頭戴高等學校的制帽,身穿藏青色白花紋上衣和裙褲,肩挎一個學生書包。我獨自到伊豆旅行,已經是第四天了。
  • 在伊豆,舞女是最不值得一提的邂逅
    提起伊豆,腦袋裡便會蹦出川端康成的小說《伊豆的舞女》,然後浮現出一位身穿浴衣,腳踏木屐的妙齡少女朝你走來……
  •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溼漉漉的世界第一初戀
    一段無疾而終的日式愛情,一場高中生與舞女之間的隱秘暗戀,伴著秀麗迷離的南國風光和「我」的淚水,川端康成為我們繪製了一幅日式傳統浮世繪。和服,少女,浴場,溫泉旅館……川端康成筆下縈繞的日式元素,具有典型的個人風格。不少人第一次閱讀此書時,以為這是從書中截取的一段文字——突然的開頭,意猶未盡的結尾。
  • 日本電影《伊豆的舞女》
    點擊左上方關注「圖說老電影」本片改編自川端康成著名小說《伊豆的舞女  即將就讀東京某高等學校的川島(三浦友和)趁開學前的暑假前往伊豆旅行,在乍晴乍雨的山道上,他遇到一群巡迴賣藝的歌舞伎藝人,因被其中一個梳著古代髮髻、背著大鼓的嬌小玲瓏舞娘吸引,他決定與他們一起上路,路上,他得知該舞娘叫燻(山口百惠)。
  • 《伊豆的舞女》:能拂淨風塵的山口百惠
    1974年,山口百惠的第一部銀幕作品《伊豆的舞女》上映,這是她與三浦友和的第一次合作。1975年,她舉辦了第一次個人演唱會並第一次入選「紅白歌曲大賽」並且拍攝了電影《潮騷》、《初戀時代》、《絕唱》。1977年,獲得「日本歌謠大賞」銀賞及」日本唱片大賞「歌唱賞並拍攝了電影《霧之旗》。1979年,山口百惠正式宣布與三浦友和戀愛。
  • 《伊豆的舞女》,川端康成的柔情蜜意消解在伊豆的旅程中
    川端康成是日本作家中很出眾的代表人物,於196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傳統文化基礎上吸收借鑑了西方現代文學的表現手法和技巧,形成了對日本國民文化性的獨特表現形式,在他的作品中,經常會流露出一種獨特的物哀、幽玄美學,《伊豆的舞女》就是他早期作品中的代表作。
  • 《伊豆的舞女》,川端康成的溫柔融化在伊豆的旅程中
    川端康成是日本作家的傑出代表,他在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在傳統文化基礎上中,他吸收了西方現代文學的表現手法和技巧,形成了日本民族文化的獨特表現形式,在他的作品中,他經常流露出獨特的玄美學,《伊豆的舞女》是他早期作品中的代表作。
  • 看電影合集:名著改編經典愛情片《伊豆的舞女》完整版
    本片改編自川端康成著名小說《伊豆的舞女》。  即將就讀東京某高等學校的川島(三浦友和)趁開學前的暑假前往伊豆旅行,在乍晴乍雨的山道上,他遇到一群巡迴賣藝的歌舞伎藝人,因被其中一個梳著古代髮髻、背著大鼓的嬌小玲瓏舞娘吸引,他決定與他們一起上路,路上,他得知該舞娘叫燻(山口百惠)。
  • 瑞鳴唱片《伊豆的舞女[HQCD]》2018年11月[WAV]
    狀態報告結尾範圍狀態及錯誤已選擇範圍     文件名 F:\      峰值電平 100.0 %     抓取速度 2.0 X     範圍質量 99.9 %     複製 CRC 6851C191     複製成功沒有錯誤發生狀態報告結尾瑞鳴唱片《伊豆的舞女
  • 伊豆半島 戀戀風塵
    提筆之前,特地重溫了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南伊豆是小陽春天氣,一塵不染,晶瑩剔透,實在美極了。在浴池下方上漲的小河,承受著暖融融的陽光...」。那便從南伊豆說起,旅途本來就最易讓人心動,何況是在南伊豆踴子步道的布景裡,幽谷深邃,水聲潺潺,樹木參天,在雨天的茶館裡碰上美麗單純的舞女,殷勤的煮茶婦人。二十歲的川端康成,像是命定地在這裡寫下一篇旖旎故事,而如今天城山的山口還立著伊豆的舞女的雕像。
  • 伊豆舞女:曾經的日本,藝人地位非常低下,進村莊都不允許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和成名作,小說描寫了「我」和年少舞女之間微妙的情感波瀾,舞女的清純與天真如一股清泉淨化了「我」抑鬱陰沉的心靈,讓這場原本孤寂的伊豆之旅充滿了青春的悸動和初戀的浪漫。可在整個內容中,卻出現了多次對流浪藝人地位的描寫,也道出了當時日本的社會現狀。
  • 伊豆的櫻花
    《伊豆的舞女》裡的少年在美好而空虛中手足無措,去伊豆的列車上我讀完了這篇小說,小說最後一頁的情緒糾纏縈繞,揮之不去:"船艙裡的煤油燈熄滅了。船上的生魚味和潮水味變得更加濃重。在黑暗中,少年的體溫溫暖著我。我任憑淚泉湧流。我的頭腦恍如變成了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來,後來什麼都沒有留下,頓時覺得舒暢了。"  這時,我已進入這個城市。
  • 伊豆的山葵丨在路上
    不用說,我大老遠地來到伊豆這裡,心中也充滿了期望。不過,不夠風雅的我自然不是為了舞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