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座城市,同一種飲食文化,同一種食材,卻能在不同人手中,演繹出紛繁味道!在廈門、成都、西安這三座新舊文化交融的城市裡,一場關於美食的battle正在進行。鳳凰網旅遊攜手食尚小米、阿滋楠、七色地圖、潘那白、CX滿、瀾曉溪、李雙喜7位大咖兵分三路,透過華為暢享9S 2400萬超廣角AI三攝記錄「一城兩視 傳統味道新IN像」,挖掘獨具當地特色的美食,感受傳統與新派的碰撞!
最後一站,CX滿和瀾曉溪共赴西安,分別尋找老陝鍾愛的傳統和新派麵食。想要了解西安,先咥一口面吧!
文:CX滿
圖:李雙喜、氣流與光、一佳
前幾日,加班到凌晨的我拖著步子往家走,經過建國路一道巷,漆黑巷道裡,唯有張家的牛肉塊扯麵招牌還明晃晃地亮著。三兩食客圍著桌上拌好的面,一邊喝啤酒剝著蒜,一邊諞閒傳聊著天。時逢下雨天,巷子裡夜市攤人不多,在稀鬆細雨間,食客話語聲之外,唯聞呲溜吸面聲,穿過幽暗的小巷聲聲入耳……西安人愛吃麵,早已到了一日三餐甚至宵夜都離不開的程度。
華為暢享9S超廣角+夜景拍攝
說起西安,不得不提的是麵食,而說起麵食,不得不提的也是西安。一個堅持生酮飲食減肥的朋友告訴我「在西安想要零碳水減肥,簡直比登天還難!」。
這句話確實沒錯,大部分西安人愛吃麵食,也離不開麵食。西安麵食涉及種類繁多,除快要稱霸全國的肉夾饃外,光是泡饃的變化就能多達十幾種,更別說扯麵、麻食、油潑麵、臊子麵、漿水面等眾多麵食,在西安吃麵,每天不重樣可以吃幾個月。
華為暢享9S超廣角+夜景拍攝
西安人愛麵食近乎到了痴狂地步,這種喜好還要追溯到中國南北方的飲食變化歷程中。我國自農耕文明興盛起,玉米與稻米就成了最主要的農作物,遠古時期的中國已形成北方「粟文化」與南方「稻米文化」雙雄並立的局面。及至秦朝小麥傳入中國,並逐漸滲透到北方的農業區域,過去種植的粟米漸漸被小麥所取代,開啟了西安的麵食文化。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麵食已經發展出了相當多樣式,唐朝更是將其廣泛普及,加上國外匯集於長安的新式食材和香料,麵條也發展出了更多口味。在《齊民要術》、《關中志》等歷史文獻中都有不少麵食及麵條的記載,儘管禮失求諸野,在如今代代相傳的西安本地麵條中依舊能發現歷史的印記與味道。
華為暢享9S超廣角+夜拍模式拍攝
地域因素也是西安人鍾愛麵食的原因之一,位於祖國中心的陝西因一座秦嶺被分作南北兩地。位於陝北的關中有著悠久的小麥種植史,當地人愛吃麵的風俗習慣自然代代流傳下來。
八百裡秦川埋得了皇上,更長得出好莊稼。西安人捨棄不下這口面,究其根本還是面好吃。一碗好面,除了澆頭與麵條製作方式,製作麵條的麵粉也很講究。特別是關中西府等地,各縣的小麥要經過秋冬春三季與生長期後方可收割,漫長的成長是件為小麥積累了充足的營養物質,也為本地優質麵粉的出產打下了基礎。
西安人對於麵食有自己堅持的信仰,口味上不同於南方清雅、西南麻辣、東北醬香,西安麵食的特色就是直來直往的香辣。麵條最少不了的搭配一定是醋、生蒜、油潑辣子等,要是走進西安某個麵館卻不見桌子上有這幾樣調味料,一定會被老陝說不正宗。
華為暢享9S AI模式拍攝
就用人們最常吃的油潑麵來說,一碗扯麵盛入碗中,調面師傅熟練地將花椒粉、辣椒麵、五香粉、蔥花香菜等調料撒上,同時熱鍋燒上菜籽油,待冒煙的時候澆入碗中,瞬間整個後廚就能被這一碗麵帶動得熱鬧起來,各種調料的香味四處奔流。提氣的「滋啦」聲拖著長長的餘音,對於一個餓著肚子的關中漢子,就算是波士頓龍蝦也換不來他對著一碗油潑麵的渴望。
面上桌了可不能急著開吃,懂吃的人會提前把竹框裡的大蒜剝好,愛吃酸的來些香醋或是陳醋,麵湯早已經從前臺的水壺中倒在了小碗裡。一氣兒攪拌均勻,吸溜著咀嚼著,一邊咬上一口蒜,也不懼怕其中的嗆與辣,不一會兒一碗麵見底,溫熱的麵湯下肚,這一天必定是圓滿的。
華為暢享9S AI模式拍攝
除了口味,麵條的樣子與製作程序也是各有各的講究,面工們當日手工揉壓擀制的麵條像是被揉入了靈魂,口感絕非機器壓制能比。
而從麵條樣式來說,扯的、拉的、切的、揪的不一而足,搭配上不同的澆頭與烹調方式,就能成就一道經典的關中麵食。比如臊子麵得配韭葉面;油潑麵就要扯麵來掛味;吃蒜蘸片片的就是揪面片等,什麼面搭配什麼味道,西安心裡有本明帳,若是亂了陣勢是會被同桌的老陝瞧不起的。
澆頭方面當然也有講究,特別是關中的臊子麵,在過去有些村裡這可是考驗新媳婦能力的重要環節之一。嫁過來的嫂子能夠為一家人或者是客人端上好吃的臊子麵,那一定會給家裡或是男主人長臉。關中臊子麵的臊子一般菜碼比較多樣,土豆、豆角、木耳、胡蘿蔔、攤出來的雞蛋皮等全部切成大小均勻的顆粒狀,提前炒制,湯底若是條件好就用肉湯打底,一鍋臊子做好就煮麵條,乾麵撈出澆上湯底要上兩三湯勺臊子,再滴上幾滴香油就能上桌。小時候,家裡的奶奶擀麵、切面、製作臊子麵,那味道至今我還深深印刻在腦子裡。
西安的大街小巷,無論是商場還是美食城,最少不了的就是麵店。有時候一條背街小巷,光是賣油潑麵扯麵的就能開上三四家,一路都能聽到師傅砰砰有力地甩著麵團,這是西安人認可的硬氣。
華為暢享9S AI模式拍攝
很多臨街的麵店會將大部分後廚直接放在門口,人來人往之間擀麵揉面,煮麵撈麵,一根不知從何處引來的水管放在鍋上方以備隨時加水。當然最多的還是做biángbiáng面的店家,面工扯麵的時候,筋道的麵條與金屬板面相互接觸又分開的響亮聲音,仿佛隨時都在提醒著我身在家鄉行,這是最美味的麵食,也是最正宗的味道。
有人曾說若是了解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最直觀的方式莫過於觀察他們的飲食生活。過去人們對於食物的基本要求無非是充飢,隨著時代發展,人們不僅要吃得飽還要吃得好,漸漸的,一地風味就會被賦予更多的文化意義。麵食對於西安人來說,代表的是這座城市對於美食文化的熱愛,甚至是很多西安人骨子裡那種豪爽不羈,硬氣又實在。
華為暢享9S超廣角拍攝
只要是老陝們認可的館子,不管麵館招牌是否還能在油煙的燻烤下看得清楚,前腳還沒踏入店門,大嗓門就喊著「來倆三合一,多要辣子,誒!夥計有蒜麼?來一骨碌,麵湯在哪呢?」夥計拿著紫皮大蒜過來,上桌客人吃完剩下的碗筷幹練地一收拾,桌子一抹蒜一放就走了,顧客與夥計還有老闆之間不用多說一句話。因為店裡人多聲音嘈雜,夥計從廚房端出面就扯著嗓子喊「125號,誰滴三合一多要辣子」,一句話就能吸引一票人突然轉頭,幾秒鐘的安靜後麵館又恢復前刻的喧囂。蒼蠅館子的環境,但卻貼合味覺需求的食物,西安人其實並不會過於看重這點,畢竟在西安很多地道美食都來源於這種店面。
華為暢享9S暗光拍攝
柳巷面,一個被很多西安人和外地人推薦的麵館,儘管有部分吃家會吐槽,「這家麵館做的一年不如一年了」,也許是因為物價上漲,也許是因為西安好吃的麵館層出不窮,一成不變的傳統口味讓一些食客「審美疲勞」。儘管如此,柳巷面依舊不乏忠實的擁躉,比如我,前幾年住在西一路,平均每周去兩次,畢竟這裡是西安麵食風味與文化的代表之一。
華為暢享9S 美食特寫拍攝
早些年,柳巷面開在靠近騾馬市的北柳巷,店名不甚起眼。但是面好吃,新老顧客連番光顧,知道這裡的人請客咥飯都會來一句「走,到柳巷吃麵去」,於是就有了柳巷面這個招牌。
會吃的西安人大多默認一個標準:吃麵不吃軟,軟面不頂飽,一如西安人倔強熱辣的性格。西安麵館間曾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寧願吃排著隊剛出鍋半生的柳巷面,也不願吃一碗軟面片」。不少外地人第一次吃柳巷面,都會感嘆說「這面怎麼這麼粗硬?」這話可千萬別在餐館裡說出口,說不定被哪位正在吸面的小夥聽到,隔著桌子也會飛來一個白眼。
即便許多人頭一回吃不慣,我依舊會帶外地朋友來這裡,吃麵之外,更多是感受西安原生態的人文風貌。比如麵條滿滿一大老碗上來,菜肉主食都有了——這是西安人的實在;進到館子吃麵從不拖泥帶水,點菜、拿號牌、找空座,但凡見到有人擦嘴準備起身,絕對下一秒就湊到近旁,椅子的溫度還沒涼,人就坐下——這是西安人的麻利。
華為暢享9S超廣角拍攝
西安地道的麵館大多是明廚操作,食客可以看到柳巷面的製作流程。一個夥計抓過麵團,拉扯揉搓,一套動作下來,扯麵直接進了鍋裡,另一個夥計馬上用長筷子攪動,鍋裡的白面綻開成一朵「蓮花」。面熟後即刻撈起,碗裡早已放好了牛肉、木耳紅蘿蔔等臊子,辣子香菜攪和在一起,幾秒鐘的盛面速度快得驚人。夥計從不會放錯調料,多年食客往來,老主顧的口味總有人銘記於心。
這樣的硬氣爽快,當然不止在柳巷面一家。油潑麵的燥熱、臊子麵的實在、扯麵的硬邦、蒜蘸片片的嗆辣……一盤素涼菜,一瓶冰峰或九度,搭配一碗吃到飽的麵食,就能將西安舊時光的味道展現得淋漓盡致。
每一碗麵中,上桌或是入嘴的那一刻,你都能發現西安人的各種性格特點,就好像西安人吃飯有一個專用的字——咥。吃至極致便為咥,基本特徵就是老碗盛食,「狼吞虎咽」的吃著,並且心情很愉悅。
華為暢享9S AI模式拍攝
當你用這種方式在西安吃下一碗麵的時候,便忽覺過去刻板印象裡西安人的「生冷蹭倔」,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極端。畢竟油潑辣子搭配著柔和的麥香,辛辣大蒜搭配著溫熱的麵湯,這個城市的人在硬氣背後還有熱情溫和的一面。若是日後有西安人與你做朋友,邀請你來街邊麵館咥面,那這段友情根本不用懷疑,一定能長久。
華為暢享9S超廣角+夜景拍攝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西安人對麵條喜愛的直接表現是一天三頓都放不下。畢竟種類多樣、口味豐富,大街小巷各種麵食怎麼吃都不會重複,但是在眾多的選擇之間,西安人又共同堅持追尋著帶有家鄉記憶的淳樸味道。
幾年前,我在南方某地出差過大半個月,實在是想要在這陌生的地方與關中麵食來個一「面」之緣。最終在某網站上找到一家陝西麵館,坐公交車20多站路,下了車走了10分鐘才尋到。進店收銀臺一站,試探性地用陝西話小聲蹦出一句:「老闆!來碗小滴三合一」。
華為暢享9S AI拍攝
這句話我已不記得在西安麵館重複了多少遍,店裡夥計定會下意識問你:「辣子蔥香菜要不要?」不過幾秒時間,客人吃什麼,廚子做什麼清清楚楚。櫃檯付了錢,入座、剝蒜、倒麵湯,順暢的流程可以檢驗你是否算一個真的西安吃貨。
沒想到,在異鄉之地,方才一句陝西話還沒落音,店裡的老闆立馬抬頭看著我,懵了幾秒後突然笑起來,用地道陝西話反問道:「西安滴?」,我與老闆會心一笑,此前懸著的心終於安頓了下來。
店裡的桌椅雖是現代設計的家具,但桌子上同時擺放的油潑辣子、剁椒醬和一瓶醋,讓我又找回了幾分家鄉的記憶,雖然對於老陝來說還少了一籃點睛的大蒜。打開油潑辣子一瞧,豔麗的紅油上飄著芝麻,沉底的辣椒渣一看就是自家熱油潑出來的,早前違和感瞬間消散了一半。
小碗三合一上來了,白花花的面在上頭,得用筷子攪和之後,才能看見底下的西紅柿雞蛋、炒土豆紅蘿蔔丁、肉臊子、蔥花和香菜,滿滿當當佔了碗的三分之一,確實是西安老字號麵館的做派。諸如西安的柳巷面、羅家面、馬虎麵館都是如此操作,提前炒制的肉臊子放涼了,鋪上保持溫熱的醬料蔬菜,再蓋幾層剛出鍋的熱面,即便在冬天,這碗面也不至於涼得太快。
面子、裡子都到位了,就差一口生蒜,還沒來得及開口,老闆徑直送來半頭大蒜、一小碗麵湯和一瓶易拉罐的冰峰,笑著說:「老鄉,請你滴。」所有元素到位,呼嚕嚕一碗麵下肚,再下最後一口熱湯,感懷在陌生的城市裡找到家的滋味。
華為暢享9S超廣⻆拍攝
陳忠實曾說:「陝西人撂不下那一碗燃面。」確實,這座古城大街小巷,從南到北,最不缺的就是麵館,它們的存在就是這座城市的加油站,或奢華或簡陋,只要有這一碗麵就足夠了。
兜兜轉轉,再次回到文章開頭那家深夜牛肉扯麵。這家麵館在我初中時就是當年的「網紅」鋪子,店老闆姓張,平時帶著金絲眼鏡,後來店名前直接加了「眼鏡張」的前綴。不論早晚,路過店門口總能看到他坐在高凳上,為人客氣,嗓門也大。客人前腳還沒踏進店裡,老張的聲音就傳到了後廚。「兩個大碗,蔥花香菜都要!」、「給這桌女子上點麵湯!」、「來吃麵裡邊坐啊!」,整個麵館都被「攪騰」得熱鬧非凡。
華為暢享9S超廣角+夜景拍攝
扯麵地道、老張熱情,自然客流不斷。當時,老闆包下三間門面,一氣兒打通,中間是帳房和廚房,兩頭全是用餐的地方。店裡雖不甚敞亮、門面尚算寬敞,但這裡永遠都是擠擠洽洽的狀態。一到中午飯點,旁邊作家協會來的,家長帶學生來的,還有開著寶馬奔馳專門來的,扎堆往麵館裡湊,就為了吃碗牛肉扯麵。就連店外三、四米寬的人行道上都坐滿了人,路過的行人全得扭著身子走。
來這兒的中年男人較多,女人很少,因為他家的麵筋道得實在不太好消化,一碗麵能頂一天。到了下午,店面多少能安靜會兒,其他時間全是男人們吸溜面的聲音,滿屋子山響。
老闆熱情大方,記憶力還特別好,但凡光顧過一次的食客,下回再遇見都能跟你點頭微笑。每回聽著老張大聲問「大碗麼小碗?」的時候,簡單一碗牛肉麵也如冬日裡生起的爐灶,暖著呢。
華為暢享9S超廣角+夜景拍攝
一座城市,一種味道。西安,在很多人心裡便是一碗麵的味道,也許是冬夜自家鍋中溫熱的旗花面,也許是夏日街邊小攤酸辣的漿水面……無論世上多少珍饈,這碗面永遠是老陝戒不掉的味道,也是這座城市深厚的韻味。
想要了解西安,請先咥一碗正宗的西安面吧!
覺得不錯,請點讚
本文由鳳凰網旅遊原創發布
轉載請聯繫後臺,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想勾搭主頁君,可以加我們私人號:
生活家LIFE+
ID: lifeofwealth2015
我們還為你準備了更多目的地實用指南
回復以下關鍵詞獲取:
國內:西藏 | 北京 | 港澳 | 臺灣 | 川渝 | 湖南 | 雲南 | 江浙 | 東北 |內蒙古 | 新疆
| 福建 | 西沙 | 甘肅
國外:日本 | 英國 | 美國 | 法國 | 德國 | 紐西蘭 | 俄羅斯 | 東歐 | 中東 | 非洲 | 歐洲 | 大洋洲 | 南亞 | 韓國 | 朝鮮 | 南美 | 東南亞 | 以色列
編輯:向可卿
主編:許玥
投稿:all_travel@ifeng.com
新浪微博:@鳳凰網旅遊
如果想獲取更多最新的旅行資訊,可以下載我們客戶端【鳳凰新聞】並訂閱【旅遊】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