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杜月笙與舊時上海灘的眾多大佬坐立不安,大家應何去何從?
當時的杜月笙面臨著三種選擇:
1、跟著蔣介石去臺灣。
2、留在上海灘。
3、去相對中立開放的香港。
我們逐條分析各種可能。
1927年,蔣介石為了控制上海局勢,找過杜月笙幫忙。隨後,在1937年爆發的抗日戰爭中,杜月笙成立抗日後援會,為抗日捐款捐物。杜月笙一直深得蔣介石青睞。
蔣介石如此看中杜月笙,完全是因為杜月笙當時在上海灘的影響力。如果去了臺灣,杜月笙已然沒有利用的價值了,完全是熱臉貼著冷屁股。他知道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
其實早在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就宣布收回了上海的所有租借地。租界從此成為歷史,杜月笙從此失去了一個保護傘。意味著蔣介石不再需要杜月笙這樣的青幫勢力。
杜月笙被蔣徹底冷落了,甚至在國民黨的報紙上,對他的評價也是「時代渣滓」。杜月笙徹底的心灰意冷了。
1948年,蔣經國來到上海,將杜月笙的兒子杜維屏以「囤貨炒股、投機倒把」的罪名逮捕入獄,判刑六個月。杜月笙對蔣介石徹底失望了。所以杜月笙沒有選擇去臺灣。
那留在上海呢?隨著新世界的到來,杜月笙之前所經營的黑生意,肯定要被取締,在上海,他也沒有立足之地。更重要的是,他一直站隊蔣介石,留下可能得不到什麼好果子吃。所以他必須要離開上海。
權衡利弊之後,杜月笙選擇折中的那條路,去相對中立的香港。中國人講究落葉歸根,杜月笙選擇去香港,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重回上海,那個夢開始的地方。
奔走香港
臨走前,杜月笙去看望了他的恩師黃金榮,打算帶著黃金榮一起去香港,也好有個照應。然而黃金榮拒絕了,他已經80歲了,身體也經不起再奔波了。無奈,杜月笙只能自己收拾行囊,帶上家眷,奔赴到香港。
到了香港不久,可能因為水土不服,也可能因為思鄉心切,杜月笙得了一場重病。據杜月笙的大女兒杜美如回憶:總理親自寫信給杜月笙,請他回大陸。
杜月笙收到信後,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因為思鄉,他每天都看大陸的報紙。在他桌子上有一張報紙,刊登的是黃金榮的懺悔書,以及一張黃金榮掃大街的照片。
當杜月笙看到報紙上的這張照片後,感慨萬千。一方面,他慶幸自己當年離開上海灘,躲過一難。另一方面,舊上海赫赫有名的青幫頭目黃金榮,落得個掃大街的下場,令杜月笙深感惋惜。
他勉強將黃金榮的懺悔書讀完後,面色發白,身子發顫,氣喘得更厲害了。
客死他鄉
叱吒上海灘一輩子的黃金榮落得這般田地,讓杜月笙徹底死了回大陸的心。他終究還是沒有落葉歸根,最終客死異鄉,1951年在香港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