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武陵山旅遊發展高峰論壇在吉首舉行
武陵山片區旅遊產業將「抱團」發展
湖南日報記者 孟姣燕
9月18日,在2017湖南旅博會開幕前夕,首屆武陵山旅遊發展高峰論壇在吉首舉行。產、學、研、政各界精英共聚一堂,為湘西乃至武陵山片區全域旅遊發展和旅遊扶貧建言獻策,探索武陵山生態文化旅遊區跨省合作、協同發展的新路子。
探索武陵山片區旅遊聯合發展路徑
武陵山片區包括湖南、湖北、重慶、貴州4省交界地區的71個縣市區,旅遊資源豐富,旅遊業是重點培育的支柱產業。近年來,大湘西地區旅遊業佔據整個武陵山片區的半壁江山。
湖南省旅遊發展委員會主任陳獻春說,在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和推進旅遊扶貧背景下,全域旅遊被寄予厚望。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精準扶貧的首創地,探討當前武陵山片區全域旅遊與精準扶貧面臨的新情況和發展對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論壇現場,吉首大學發布的《武陵山片區旅遊扶貧發展報告》顯示,武陵山片區旅遊業發展迅速,旅遊人次從2011年的1.2億人次,增加到2016年的3.5億人次;旅遊總收入從2011年的665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2450億元,年均增長率顯著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和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
與會專家表示,得到國家層面支持,武陵山片區的各相關省市、縣區應進一步打破行政區劃限制,錯位發展、抱團取暖,聯手打造精品旅遊線路和特色旅遊項目,打響武陵山旅遊品牌,把武陵山片區建設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旅遊目的地。
推動湘西旅遊業轉型升級
「自治州民族風情濃鬱、自然資源豐富,發展旅遊業是湘西發展最大的門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委書記葉紅專說,近年來,全州全力推動旅遊業轉型升級,成為全國旅遊高增長地區,生態文化旅遊業井噴發展,旅遊接待人次、收入等指標均保持20%以上增速,旅遊業已經成為富民強州的主導產業。
「未來湘西第一景,應該是矮寨大橋,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個這樣的景觀。」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鄭新立表示,湘西旅遊發展要與航空運輸業結合起來,大膽嘗試景點建直升機場,這樣從矮寨大橋到鳳凰古城可以坐直升機,也可以滿足遊客從空間看湘西的需求。
湘西發展全域旅遊條件得天獨厚,但一流的旅遊資源沒有形成一流的旅遊產品,這是目前湘西旅遊產業發展的最大問題。湖南省人民政府經濟顧問、遠景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北冰表示,以鳳凰為龍頭、吉首為集散中心,高品位打造以鳳凰古城、老司城、裡耶古城、矮寨大橋4大旅遊黃金板塊為主的世界級精品旅遊景區,加快土家族苗族兩條生態文化村鎮遊精品線開發,通過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把景點串聯起來,使全州成為一個田園式大景區。
推介全域旅遊與精準扶貧結合的「湘西樣本」
2016年,湖南省政府表彰的100個脫貧攻堅示範村中,有32個是旅遊扶貧重點村。湖南省旅遊發展委員會副主任高揚先介紹,在建設以「錦繡瀟湘」為品牌的全域旅遊基地戰略引領下,重點打造張吉懷精品旅遊帶、張崀桂旅遊經濟走廊,把湖南武陵山片區旅遊資源聚集的地方,打造成國內外遊客嚮往的目的地;同時,把發展全域旅遊與旅遊扶貧結合起來,開展全域旅遊示範縣和旅遊扶貧示範縣「雙創」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
「扶貧路徑怎麼實現?一定要提倡鄉賢引領,發揮社會資本的作用。」 吉首大學副校長李定珍說,懷化雪峰山旅遊功能區在社會資本主導下,創新旅遊扶貧機制,3年來創建2個國家3A景區,被學界總結為「旅遊扶貧的雪峰山模式」。
湘西已經發展出景區連村建設型、產業融合帶動型、公司帶村型、能人影響型等旅遊發展模式,把綠色發展與精準扶貧結合,探索出具有湘西特色的綠色產業體系。中國城鎮化促進會副主席、中國發展研究院院長王彤說,在全域旅遊背景下,貧困人口可以從事文化旅遊、民間工藝加工等低碳綠色產業,形成農、茶、文旅等特色文化旅遊,提高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