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電影:詩和聖潔的田野

2021-02-18 創作評譚

  肖毛,男,1969年生於哈爾濱。出版譯作有《小燕鷗》《佛蘭德斯的狗》《小貓杜威2:杜威的九生九世》《我所知道的野生動物》《恐怖隧道》《山羊茲拉特及其他故事》《胡椒罐大樓的小偵探》等。

對於許多中國觀眾而言,捷克電影是個陌生的名詞,印象中的捷克電影,似乎只有《好兵帥克》和動畫片《鼴鼠的故事》。有人或許會把《布拉格之戀》當成捷克電影,而那其實是美國人拍攝的,儘管電影的內容源自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高曉松寫過一首歌,叫作《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其中有這樣兩句歌詞:「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在我看來,捷克電影的永恆主題正是——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而是詩和聖潔的田野。在市場化大潮席捲全球時,捷克電影人的理念卻是心系田野,永不苟且。不少捷克電影展現的都是鄉村或小城鎮的絕美風光與田園生活。那些金色田野、淳樸民居,那些雞鴨貓狗、家長裡短,都是捷克電影裡最常見也最感人的畫面。就算電影拍攝的是布拉格那樣的大城市裡的故事,故事裡的主人公也往往一心只想賦「歸去來」,唯有在回歸田園之後,才會得到真正的快樂與安寧。至於捷克電影裡的人,往往讓我想到哈謝克與拉達用文字和畫筆共同打造的「好兵帥克」:因為他們看起來就像帥克一樣性格開朗,風趣幽默,表面上渾渾噩噩,在面對大是大非時卻毫不糊塗,時刻為了和平與自由而抗爭,只是每個人採取的抗爭手段不一樣。當然,捷克電影裡還有其他類型的人,有的沉迷聲色,有的自命不凡,有的隨遇而安,有的脾氣火爆,有的性情溫順……他們就這麼平凡,誰也不想當英雄,但每當需要捍衛和平與自由或者說詩和心中的田野之時,他們多數人都會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至少也不會去助紂為虐。也就是說,捷克人是最快活也最懂得生活的,所以永遠也不可能被長久奴役,這就是蘇聯最終從捷克撤軍的原因之一,也是捷克最終成為捷克的原因之一。相比電影術語和手法等,我心中的「好電影」標準更在於電影局部或細節,比如一段場景,一首插曲甚至一隻風度翩翩的貓。因為我相信布萊克的話:「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世界文學》的主編高興在談到捷克文學時說,當代捷克作家裡面,不是只有中國讀者熟悉的昆德拉、塞弗爾特和克裡瑪,捷克人更愛的當代作家其實是博胡米爾·赫拉巴爾,因為他們覺得他「最有捷克味道」,可以說是「始終不缺席的作家」。那麼赫拉巴爾是誰呢?起初我也沒有關注過,直到看了根據他的小說改編的電影《嚴密監視的列車》。赫拉巴爾(1914—1997)是捷克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過於喧囂的孤獨》《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等等。妻子病故後,赫拉巴爾一度想要自殺,卻因愛貓如子而堅持活了下來,天天去林子裡餵野貓。遺憾的是,他最終還是熬不過病痛的折磨,在1997年2月3日從布拉格的一家醫院裡墜樓身亡,終年84歲。不知道是因為愛貓所以寫得好,還是因為寫得好所以愛貓,反正許多世界頂級作家都與他的貓形影不離,比如薩特和「虛無」,黑塞和「獅子」「老虎」。但赫拉巴爾顯然對貓咪愛得更深,因為他愛著一群貓,那些貓也願意跑到他身邊,等著他來喂,就像另一位著名的貓奴作家維吉尼亞·伍爾夫說的,「貓總是會跑到好人的身邊」。在《你讀過赫拉巴爾嗎》(劉星燦譯)一書中,作者甚至專門用一節的篇幅來寫赫拉巴爾與貓,題目是《視貓如子》。其中引用了他的一句話:「我想,我對戀人也從來沒像對貓咪們這樣關懷備至。我和它們在一起,感受著一種驚人的情侶症候群。」事實上,赫拉巴爾從小就與貓難捨難分,這種貫穿始終的貓之愛,讓他的作品顯得更有靈氣和自由精神,同時也更有人性和泥土氣息。赫拉巴爾的作品生來就有改成好劇本的潛質,把它們拍成電影的又是捷克著名導演伊利·曼佐(Jirí Menzel,1938—)——這兩位大師的合作,必然會擦出精彩的火花。

伊利·曼佐

伊利·曼佐導演是新浪潮中堅,他最負盛名的《嚴密監視的列車》由赫拉巴爾同名中篇小說改編,充斥著欲望的詩意,不無諷謔與荒誕,榮獲第4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這是一部黑白電影,故事發生在二戰時遭德軍入侵的捷克一個小鎮的車站。最新入職的見習員米羅是個小夥子,沒什麼學識,也沒有什麼大志,只想跟在車站工作的女友來一場戀愛,卻在關鍵時刻舉而不起,於是失去生活希望,割腕自殺。但是人們發現得及時,把這個小夥子救活了,而他的自殺原因很快就傳遍了整個車站。獲得第二次生命之後,米羅偶然了解到,負責照看他的同事是風流子胡比克,他竟然是捷克遊擊隊員,準備炸毀納粹的軍用火車。不久,一個女遊擊隊員為胡比克送來炸彈,胡比克趁機讓她去教米羅應該怎麼跟女人相處,而她順利地完成了這個特殊任務。第二天,米羅精神煥發,覺得擁有了無限的力量與勇氣。可是,就在胡比克準備去炸毀即將經過火車站的納粹軍用火車時,上級領導過來調查某事,於是米羅鎮定地拿過炸藥,替胡比克走出車站,順利地把炸藥扔到軍火車上。他自己卻不幸被納粹打死,與火車一起灰飛煙滅,成為真正的英雄。乍看起來,這些情節不無荒誕,荒誕之後卻有著合理與必然,更有著捷克特有的堅定信念與美好情感。《失翼靈雀》根據赫拉巴爾的小說《售屋廣告:我已不願居住的房子》改編,拍攝於1969年,1990年公映。這部電影講述的是20世紀50年代捷克「共產勞動營」裡發生的故事。一些不聽話的「資產階級分子」被安排到破工廠幹活,時刻受到監視,卻依然賊心不死,甚至膽敢談戀愛……電影表達了苦中作樂的人性追求,儘管在1969年就拍攝完成,但直到1990年才允許公映,並獲第4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獎、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金黃色的回憶》,根據赫拉巴爾的自傳性三部曲《河畔小城》的第一部《一縷秀髮》改編。故事以赫拉巴爾的童年經歷為藍本。他小時候家裡有座自營的啤酒廠,母親迷人大方,父親勤勞內向,平和的家庭卻因為叔叔宛如不速之客的介入,而起了波瀾。令人爆笑的喜劇就此在鎮上展開,而會長的哥哥和妻子爬上煙囪的那段戲,最是令人難忘……本片把前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共和」的那個逝去的黃金時代重現銀幕,除了影片開頭的殺豬場面有些鬧劇,電影充滿暖心的捷克式幽默。《雪花蓮節》根據赫拉巴爾的小說《雪絨花的慶典》改編。故事發生在兩個小村鎮之間,那裡有怕媳婦的老頭子,有為豬肚湯送命的收藏家,有帶著羊坐汽車兜風的隱士,更有動不動就互掐的村民……導演用靜心而又親切的鏡頭環顧了這個村莊有趣的人們。《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根據赫拉巴爾的同名小說改編,榮獲第5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費比西獎。這部電影的內容多半由回憶構成,講述一個小人物從一無所有到不擇手段地富起來的個人拼搏史,但就在他真正變得有錢時候,所得被沒收了,他被丟進監獄,此時剩下的也就只有回憶了。我記住了片中的一句臺詞:「世界上最大的公司是天主教教會,他們賣的都是誰也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而我們稱之為上帝。」此外,赫拉巴爾的小說《過於喧囂的孤獨》在1996年被改編為電影。這個小說的中譯本是楊樂雲女士翻譯的,她還翻譯過《鮑·聶姆佐娃中短篇小說選》《卡·恰佩克戲劇選》《小城故事》等,於2009年12月14日去世。茲旦內克·斯維拉克1936年出生於布拉格,是捷克演員、幽默作家和編劇,也是捷克最受歡迎的文化人物之一。1989年,他是第3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評審團成員之一。他與伊利·曼佐合作的電影《森林邊緣的寂寞》是一部反映老年生活的電影,斯維拉克本人還在片中出演了年輕的丈夫Lavicka。他帶著妻子和一對兒女來到鄉下,想要購買一個鰥居的老人的房子,當作度假別墅。老頭歡迎他們住下來,但就是遲遲不肯搬走,因為他已經孤獨得太久。Lavicka的妻子最終不耐煩,吵著要回城裡,直到事情出現轉機,老人因病住院,他們終於可以買下房子。可是Lavicka和孩子們漸漸對老人有了感情,再也捨不得與他分開……這部電影最出色的是唯美的畫面,把捷克的鄉村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

《我的甜蜜家園》榮獲第5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這部電影類似《金黃色的回憶》,講的也是捷克小鎮的生活,但更有思想,表現了特別而又感人的父子情懷——儘管片中二人並非父子。故事的主角是個心地善良的智障孤兒奧提克,負責給機靈的農場司機當徒弟——徒弟瘦得像麻稈,師傅胖得像皮球(簡直與拉達畫的好兵帥克沒什麼分別),彼此相映成趣。胖司機喜歡瘦徒弟,瘦徒弟愛胖師傅,最終他卻要被胖師傅遺棄,因為他老是惹麻煩。至於最後的結局——師徒步伐一致走在鄉間的路上,讓人感動。這是伊利·曼佐導演的最好看的電影。在當代捷克影壇上,有一個著名的「父子兵團」:父親善於創作和表演,尤其擅長扮演沉默寡言但父愛如山的慈父;兒子留在幕後,把父親的精彩表演拍攝下來,引起觀眾的共鳴。這個「父子兵團」,就是捷克著名演員、幽默作家和編劇茲旦內克·斯維拉克和他的兒子捷克著名導演揚·斯維拉克。《青青校樹》榮獲第6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提名,這也是我個人感覺或許是捷克電影裡面最精彩的一部。故事發生在捷克的一個鄉鎮小學裡。二戰結束後,「布拉格之春」爆發前,生活中有陰影、有淚水,也有歡笑和陽光,就像恐怖海峽樂隊(Dire Straits)在Why Worry裡唱的那樣:「Why worry, / thereshould be laughter after the pain / There should be sunshine after rain / Thesethings have always been the same / So why worry now」(你何必悲傷?痛苦之後一定有歡笑,雨水之後一定有陽光,世事就是這樣,所以現在還是不要悲傷吧)。從表面上看,《青青校樹》不過是有關小學生和親人、鄰居的流水帳,卻反映了有關父愛、師道、教育、生活等等多方面的內容,思想內涵要比同題材的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深刻豐富得多——如果《放牛班的春天》可以得85分,《青青校樹》則可以得100分。茲旦內克·斯維拉克在片中扮演的父親,看上去窩窩囊囊,笨嘴笨舌,態度粗暴,內心卻有著最真摯深切的父愛。在電影的最後,一直瞧不起他的兒子終於發現,他的父親才是全世界最可愛的人。當父子兩人相互擁抱在一起,相信每個觀眾都會覺得,茲旦內克·斯維拉克扮演的父親,乃是全世界最偉大的父親之一。與《放牛班的春天》一樣,《青青校樹》裡面也有著動人音樂,而且是經典音樂。在《青青校樹》的最後,你會聽到《喀秋莎》,而貫穿電影始終的則是捷克最著名作曲家德沃夏克的著名交響曲《自新大陸》第二樂章的旋律——《念故鄉》。在《青青校樹》的中段,兩個男孩跳進火車,在捷克的美麗鄉野上穿行時,《念故鄉》的旋律就那麼不可抵擋地傾瀉出來,牽引著我的心,重現著我的夢,歸還著我的愛,慰藉著我的生,洗滌著我的靈,讓我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地重看那個不足三分鐘的美妙片段。我甚至希望自己也在那列火車裡,永遠也不要下車……

《給我一個爸》榮獲第6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第9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影片獎、1996年威尼斯電影節榮譽獎。故事發生在「布拉格之春」以後,至「天鵝絨革命」勝利時為止,內容深刻精彩,同時又不失幽默。茲旦內克·斯維拉克在其中扮演年過半百的「父親」盧卡。他原本是捷克交響樂團管弦樂隊裡的大提琴手,卻因為給販賣偽幸福的蘇聯人和捷克當局差評而只能去葬禮上演奏,賺不到幾個錢,窮得叮噹響。有人撮合他和一個來自俄國的孩子媽媽假結婚,以賺取外快,起初他不肯答應,卻又等著錢用,只能表示同意。「結婚」之後,那個孩子媽媽以他的夫人的名義獲準出國,去西德與情人團聚,把年幼的兒子科裡亞留給母親,母親卻突然去世,人們只好把孩子送給盧卡。為了藝術,盧卡始終未婚,突然得到這麼一個「兒子」,自然惱火得很,總想把孩子弄走,孩子起初也討厭他。不料雙方漸漸產生了父子情,誰也不願離開誰。就在他們準備永遠在一起時,政府部門卻想把孩子帶走,於是他們兩個開始四處躲藏……父子深情,令人動容。《布拉格練習曲》榮獲2008年捷克獅子獎最佳導演、最佳攝影獎等獎項,也是反映老年生活的電影。內容是一對居住在城市裡的老夫妻的生活與追求,其中隱含著對於人工智慧的反思——儘管那時的技術還沒有現在發達。茲旦內克·斯維拉克在片中飾演的老教師託克倫,不願面對有錢人家的子弟,決定提前退休,卻又閒不著,就去當快遞員,卻把自己摔傷了。好轉之後,他去商場裡打雜,負責回收和整理各種飲料瓶,認識了形形色色的人。但商場老闆認為僱人不划算,買來一臺飲料瓶自動回收機,頂替了託克倫的崗位……豆瓣網友評論說:「退休老頭的生活熱情,有點兒捷克版閒人馬大姐的感覺。一趟老派電影的溫暖重溫,也是一曲對過去富有人情味的時代的戀戀不捨的輓歌。」《赤腳》故事發生在德軍入侵捷克之後,與《青青校樹》一樣,《赤腳》也是以男孩的視角展開,反映了他的成長和認知過程。內容不如《青青校樹》精彩,但畫面要美上數倍。事實上,《赤腳》不僅僅是電影,更是流動的詩篇、迷人的風景畫,每一幅畫面都是那麼引人入勝。《一天一隻貓》榮獲第16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特別獎與技術大獎,沃依採克·雅斯尼導演。這是一部寓言式的電影,內容一般,創意不錯。電影講述有個魔法師來小鎮演出,帶來一隻戴著眼鏡的貓,只要摘下貓的眼鏡,被貓看到的人就會變成不同的顏色:撒謊的變成紫色,竊賊變成灰色,常跟隔壁老王來往的變成黃色,戀愛的變成紅色。所以你不難猜到,很多成年人都希望弄死那隻貓,它卻不知道跑到哪兒去了。最後,一個孩子找到那隻貓,興高採烈地抱著走,一群孩子簇擁著他,到處溜達。而凡是被貓看到的成年人,紛紛變成了不同的顏色……總之,這個電影的好處有二:一是新奇的創意,二是其中的貓貓可愛至極。《花園》,馬丁·蘇力克導演,這是一部奇特的電影。在《我的甜蜜家園》裡面扮演師傅的胖演員,在此當上了爸爸,只是戲份不多。電影的開頭,看起來還挺普通:城裡的裁縫給一位女顧客改衣服,她卻趁機溜到裁縫兒子的房間,與他抱到一起。裁縫很生氣,打發兒子去鄉下收拾祖父留下的老花園,免得女人再來糾纏兒子。裁縫的兒子來到老花園之後,奇蹟一件件地發生了。他遇到一個神秘女子,甚至還遇到了盧梭和維根斯坦,每天都對生活有著更深的感悟。電影的最後,裁縫兒子的黑貓逃出城市,前往花園。當裁縫也去了花園,與兒子進行拳擊,父子倆消除一切隔閡,那個神秘女子竟然從桌面上飛升起來……整部電影幾乎難以用語言解釋,仿佛充滿象徵意味的哲學筆記,讓人聯想到伊甸園與亞當、夏娃,而這一切都是為了生活的最終目標——遠離塵世,回歸田園。

《秋天裡的春光》榮獲2002年的克裡夫蘭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捷克金獅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女主角獎、最佳男配角獎、最佳劇本獎,捷克皮爾森電影節金翠鳥獎最佳影片獎,伏拉基米爾·米切爾導演。這部電影與《布拉格練習曲》和《森林邊緣的寂寞》一樣,都是反映老年生活的電影。《布拉格練習曲》講的是老夫妻晚年的衝突與理解,《森林邊緣的寂寞》講的是渴望驅散孤獨的空巢老人,而《秋天裡的春光》講的是老頑童範達和妻子對於死亡和子女的不同態度,內容感人,笑中有淚。「相對於西方國家,東歐的文學藝術同樣發達,波蘭、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匈牙利都為世界奉獻了一大批藝術大師。在世界電影的黃金年代,捷克電影1962年也掀起了強勁的『新浪潮』,略晚於大名鼎鼎的法國新浪潮。」願每一部捷克電影都能夠心系田野,永不苟且。本文刊發於《創作評譚》2020年第4期,轉載請註明。

相關焦點

  • 樂丨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來到人世間,為找到那片海不顧一切
  •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
    生活不止眼前的的苟且,       還有詩和遠方的的田野     在那些難熬的日子裡,許巍會對你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     或許現在的你正在被生活壓的踹不過氣,或許你現在對生活很迷茫,又或許你正在為了夢想而努力奮鬥。
  • 奇蹟暖暖摯愛聖歌套裝怎麼得 聖潔讚美詩活動介紹
    奇蹟暖暖最近的更新中推出了摯愛聖歌套裝,這款充滿聖潔與優雅的套裝該如何獲得呢?一起來看看摯愛聖歌的獲取方法吧!摯愛聖歌套裝獲得方法聖潔讚美詩7月12日5:00—7月18日23:59摯愛聖歌怎麼獲得
  • 捷克經典電影
    對這種絕對冷門國度的電影肯定了解得少之又少,其實呢,捷克電影你至少看過一部,哈哈,《鼴鼠的故事》就是捷克出品的!歐洲的喜劇電影毫無疑問以法國為首,無論是風格、題材、內容還是演員的表演都是集大成者,其次就應該數到前蘇聯和捷克了,捷克的喜劇電影不以數量見長,但以質量取勝。
  • 最愛捷克電影
    斯洛伐克電影《人質》的各版本海報 「你最喜歡哪國電影?」如果有人這樣問我,韓國?美國?西歐?日本?我的答案是:都不是,東歐特別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為方便起見,以下都簡稱捷克)、匈牙利,尤其是捷克電影才是我的最愛。波蘭電影如去年去世的瓦依達導演的《大理石人》、《鐵人》、《希望之人》三部曲雄渾而略顯冗長,匈牙利電影如《證人》詼諧又沉重,捷克電影如《失翼靈雀》、《天堂過客》,從十多年前關注起就如痴如醉看了好幾遍。而近兩年我看過最好的電影,也恰好都是捷克片。
  • 自潔進入神的平安祝福裡 聖潔講道匯集 上帝的聖潔標準
    神的正義是聖潔的正義,祂的智慧是聖潔的智慧,祂大能的膀臂是『聖臂』(詩98:1),祂的真理和應許是『聖言』(詩105:42),包含並表明祂一切屬性的名也被稱作『聖名』(詩103:1)。」(司提反.查洛克)。神的聖潔體現在祂的作為中。「耶和華在祂一切所行的,無不公義。祂一切所做的,都是聖潔」(詩145:17)。
  • 【讀詩】想起一部捷克電影想不起片名 王寅
    送斧子的人來了我們的頭來了 朗誦 我不是一個可以把詩篇朗誦得使每一個人掉淚的人但我能夠用我的話感動我周圍的藍色牆壁我走上舞臺的時候,聽眾是黑色的鳥,翅膀就墊在打開了的紅皮筆記本和手帕上這我每天早晨都看見了謝謝大家謝謝大家冬天仍然愛一個詩人 想起一部捷克電影想不起片名 鵝卵石街道溼漉漉的布拉格溼漉漉的公園拐角上姑娘吻了你你的眼睛一眨不眨後來面對槍口也是這樣黨衛軍雨衣反穿
  • 資訊 《內在美》——詩和遠方的田野~雅依利 yairi DC-1300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來到人間為找那片海不顧一切
  • 最愛捷克電影|大象文摘
    ▍斯洛伐克電影《人質》的各版本海報「你最喜歡哪國電影?」如果有人這樣問我,韓國?美國?西歐?日本?我的答案是:都不是,東歐特別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為方便起見,以下都簡稱捷克)、匈牙利,尤其是捷克電影才是我的最愛。波蘭電影如去年去世的瓦依達導演的《大理石人》、《鐵人》、《希望之人》三部曲雄渾而略顯冗長,匈牙利電影如《證人》詼諧又沉重,捷克電影如《失翼靈雀》、《天堂過客》,從十多年前關注起就如痴如醉看了好幾遍。而近兩年我看過最好的電影,也恰好都是捷克片。
  • 這些捷克電影,可以致幻
    詳細圖文可關注LOFTER:xiediandy.lofter.com不定期提供推薦片子下載,可私信:微博:電影怪豆瓣:電影怪微信公眾號:邪典電影館>捷克人是最能夠苦中作樂,風趣且異想天開的民族,二戰和蘇聯的壓力一系列苦難讓波蘭人在陰鬱中爆發出了詭異和魔幻,而捷克的古靈精怪善於幽默讓他們創造出了個百花齊放且有趣十足的新浪潮時代,這些捷克電影,可以致幻。
  • 捷克電影五十年經典推薦
    為什麼一個小小的捷克有如此大的魅力,看看人家那些牛逼的電影就知道啦!以下推薦10部電影橫跨捷克半個世紀,環境遍及捷克乃至前捷克斯洛伐克的城市與農村,其內容風格也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統一的,那就是所有推薦電影都具有絕對強烈的「捷克風格」與藝術價值。
  • 電影《八佰》裡的捷克輕機槍
    最近最熱門的電影莫過於管虎指導的《八佰》,影片還原了發生在上海四行倉庫這段已然被塵封的困獸猶鬥。在淞滬會戰的末期,有四百多名戰士留守四行倉庫,遠不足八百人,卻為自壯聲勢宣稱八佰,「死守上海最後一塊陣地」。他們孤軍奮戰了四個晝夜,抵擋住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圍剿。
  • 沉浸在捷克電影中,從2016到2017 | 第52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捷克電影單元巡禮 Part 1
    他的劇情片《The Wild Bees》(2001) 以詩意的風格描繪了20世紀60年代捷克電影新浪潮,該片在多個國際電影節上獲獎無數。並且代表捷克共和國獲得了奧斯卡提名和歐洲電影獎。他執導的另一部影片《Something Like Happiness》(2005) 獲得了7座捷克雄獅獎和聖塞瓦斯蒂安最佳影片獎。
  • 追憶最好的100部捷克電影
    2018年4月13日,我們與又一位著名導演米洛斯·福爾曼告別,他的離世不免讓人緬懷捷克電影新浪潮的榮光,世界影壇的60年代因為神奇東歐的加入而格外光輝熠熠。相對於西方國家,東歐的文學藝術同樣發達,波蘭、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匈牙利都為世界奉獻了一大批藝術大師,在世界電影的黃金年代,捷克電影1962年也掀起了強勁的「新浪潮」,略晚於大名鼎鼎的法國新浪潮。
  • 在隱密處的敬虔和聖潔
    任何人在客串出演時都能演得不錯,但真正聖潔的生活,是在無人知曉時,可以有節制又敬虔的生活。聖潔生活是我們獨處時的生活狀態。最近我常常在思考:我喜歡在隱密處的生活嗎?享受在獨處時的時間嗎?而神喜悅我在隱密處的生活嗎?
  • 電影《岡仁波齊》,信仰與聖潔
    看到她點評的文字,大概得知這是一部有關藏區人民信仰的影片,告訴了朋友我會找時間去看這個片子,接下來的幾天,看到朋友圈陸續有人發觀影感受,便越發急迫想看這部電影。他們用自己的身體與大地對話,用靈魂和生命與神交流。在他們一次次的叩首中,我心顫到流淚。
  • 許巍:願這燦爛光芒,永遠照耀著你 | 以詩和歌
    我們臨水而居身邊的那條江叫揚子,那條河叫運河還有一個叫瓜洲的渡口我們在雕花木窗下吃蓴菜和鱸魚,喝碧螺春與糯米酒寫出使洛陽紙貴的詩在棋盤上談論人生用一把輕搖的絲綢扇子送走恩怨情仇。在許巍的歌中,藍蓮花象徵著智慧、聖潔、永恆和重生的佛祖化身,因為這個花只開在寒冷的雪山之巔,冰清玉潔、自由脫俗。而《藍蓮花》這首歌創作初衷,也是寫給唐朝著名僧人玄奘法師,表達著一種崇高的敬意,充滿著濃厚的禪學味道。沒有豪言壯語的歌詞,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曲調,只有一種平靜祥和的吟唱口吻,唱著自由的聲音,給予心靈一種澄澈之感,寫意又溫暖。
  • 看哪,聖潔的神人!
    今天,我們分享的經文是列王紀下4:9-10節:婦人對丈夫說:「我看出那常從我們這裡經過的是聖潔的神人。我們可以為他在牆上蓋一間小樓,在其中安放床榻、桌子、椅子、燈臺,他來到我們這裡,就可以住在其間。」藉著這段經文,我和弟兄姊妹分享一個主題信息:看哪,聖潔的神人!
  • 頂上回顧|毛唯辛,從文學到電影一捷克60年代電影新浪潮運動
    我從2015年開始就在做一些中國獨立電影和實驗影像的放映活動,已經持續了一年時間,做了六個專場。基本都是國內的一些年輕藝術家和藝術家導演的作品。這次來因為時間的問題,也沒有準備太充分,所以基本上是把我自己的一些庫藏包括我對東歐電影的理解和大家做一個分享,主要講從文學到電影,捷克60年代新浪潮的運動。我,毛唯辛。這幾年的藝術工作基本上涉及行為、影像、繪畫和裝置。
  • 沃爾塔瓦河:捷克民族繁榮昌盛的搖籃
    1824年,捷克音樂之父貝德裡赫·斯美塔那(Bedrich Smetana)出生了。斯美塔那自幼就顯露出了出色的音樂才華,他4歲開始拉小提琴和鋼琴,5歲已經可以演奏海頓的室內樂作品,6歲開始作曲。19歲時,斯美塔那已經形成了具何捷克民族特徵的音樂創作風格,並且成為當時蕭邦作品的最優秀的演奏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