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兒童節,朋友圈都熱鬧得像過年,各位大齡巨嬰們都愛搬出四驅兄弟、魔卡少女櫻、七龍珠這些全民回憶來緬懷過去,殊不知連「酷兒」這樣的飲料界小咖也被加入了追憶的名單中。
說起來,對於酷兒變成了童年回憶這件事我一直耿耿於懷,所以今天心血來潮想搜一下,酷兒到底為什麼突然間就消失了。
Google一下發現網友又在開玩笑了:
▲ 網友說的黃色皮膚戴著彩色假髮的OPEN醬是這隻東西,臺灣地區71便利店的吉祥玩偶,簡直就是酷兒的升級版
玩笑開完,以下開啟專家分析模式:
酷兒其實是由可口可樂公司面向青少年群體生產的一種非碳酸飲料,同屬可口可樂公司旗下的同類果汁產品還有美汁源(沒想到吧)。
剛推出時的酷兒在廣告裡愛學大人樣,偷擦媽媽的口紅,偷玩爸爸的剃鬚泡沫;雖然也幫做家務,可是又會出槌把碗打破,賤賤的樣子著實就是每個被爸媽操控著的小孩心目中的理想狀態。
這樣的卡通形象可愛之餘又欠揍,抓住了無數孩童的心。因此可口可樂公司便乘勝追擊推出更多的趣味廣告,酷兒也隨之風風火火地入駐了各個小賣部的冰櫃。
當然,最後幫自家小屁孩買單的還是家長,所以可口可樂公司意識到,抓住了小朋友的心的下一步,就是要讓他們爸媽心甘情願地打開錢包。
在商家對陣消費者的博弈中,經營者總是玩得最溜的那個。為了讓家長掏錢,可口可樂公司將酷兒包裝成以添加維生素C和鈣質為賣點的健康飲品,「好喝又健康」,但它真的如廣告所說的好喝又健康嗎?
產品雖然是「果汁」,但實際上的果汁成分不到1%,大部分由化工原料調製而成。所以家長對酷兒的評價大多是「喝起來有一股化工味」、「色素水」或是「喝起來像沒氣的芬達汽水」。
如此多的惡評和口感不佳導致了後期的營收節節敗退,讓Qoo果汁無法承擔更多的廣告和行銷費用,曝光度下降,酷兒就逐漸被效益更好的同系列產品給pk下去了。(沒錯,就是美汁源。)
爸媽不買單,我們掏錢買呀,但身為酷兒的忠實消費者卻沒能拯救他的沒落,長大了才後知後覺地緬懷他,too shame。
-看段廣告緬懷一下我們逝去的童年-
不像我們在酷兒消失後才後知後覺地在朋友圈開啟大型集體懷舊式緬懷活動,香港的幾名有志青年對自己的童年回憶做了一件更有意義的事——在網上開了一間線上士多店。
線上士多店「Ztore Store」由都是80後的岑迪贊、梁子琦和凌俊傑創立,他們為了保留屬於老香港的味道,搜集了各式懷舊零食在線上販賣。
玩失蹤的眼鏡朱古力、史密夫軟糖、麥克風糖、瓶裝綠寶等7080年代的回憶,只需要你動動手指就可以送貨上門
網店創辦人Jack坦言,開實體店租金太貴,而且香港士多文化的日漸式微,讓一些有歷史感的零食逐漸退出市場。
但在「Ztore Store」,香港市民可以買到一般市場上罕見的懷舊商品,幾位好青年可謂是打出了一手絕妙的情懷牌。
▲「綠寶」橙汁來自美國,最初由香港牛奶公司代理,出錢出力大賣廣告之下,在香港打響了名堂。
▲ 新包裝的綠寶還是能在線上士多找到的。
▲ 史密夫軟糖來自香港本地的一間老字號糖果廠,後期有大陸制的山寨版,顏色渾濁發黃,比起香港製造的透徹晶瑩要差得遠。
▲ 有個問題困擾了我許多年:為什麼人類總愛把任何八字型的物件放在眼前?(眼鏡朱古力)
談起香港人的士多文化,腦中自然就會浮現粵語殘片中的屋邨街市或是馬路邊。一排排用晾衣架夾著零食的小店鋪,就是當時的香港街頭文化。
發展到了七八十年代,香港公屋大量興建,人們對士多的需求大增,當時的士多店可謂開得成行成市,但後期便利店和超市的出現讓士多的地位變得十分尷尬。
論貨品多寡,士多肯定比超市少;論便利性,士多也比便利店差。隨著這種市場情況發展,士多被邊緣化變得無可避免。
「我們」沒能拯救酷兒這類的童年零食逝去,其實也只是個強行扣帽子的玩笑話,畢竟大家都心知肚明:在利益至上的人類社會中,誰落後了,誰就要被淘汰。
說到底,無論是童年零嘴的更新換代,抑或是香港士多文化的消逝,都是社會發展新陳代謝的產物。
同質化的產品會被喜新厭舊的市場淘汰,做一個有態度的年輕人才不會成為被下架的loser;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優等生的成績好或許是由他的天賦造次,也可能是他在學業上的態度感動了哪個神;
排名倒數的人或許有其他方面的堅持,在他們身上,不是沒有進階成為一個(街頭小霸王)街頭藝術家的可能性的。
不妥協,心要野,跳出眼前的舒適圈,找到自己,才是我們當下應有的態度。
編輯 ▏M
文案 ▏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