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8 18: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開欄語
「你曉得,天下黃河幾十幾道灣哎,幾十幾道灣上有幾十幾隻船哎……」一首黃河曲唱出了九曲迴腸、洶湧奔騰的滔滔黃河水那粗獷豪邁,也仿佛聽到昔日黃河兩岸人民一步一個腳印的艱辛生活和心酸故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吹響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進軍號。鄂爾多斯沿黃河728公裡岸邊的幹群鼓足發展幹勁,奮發做為,實現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歷史新跨越。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鄂爾多斯沿黃河岸邊的村莊,去看看他們如今的美好生活。
黃河岸邊的笑聲 之
青春在希望的田野綻放
——達拉特旗展旦召蘇木16名返鄉青年聯手種糧記
黨的農村牧區政策,吸引青年圓夢鄉村。達拉特旗展旦召蘇木黃木獨村16名青年聯手返鄉種糧,走上了富裕道路。
黃木獨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亮(來源:黃木獨種養殖專業合作社)
初見李亮,他正與前來銷售玉米的村民交接。年輕的臉,凍得通紅。
作為黃木獨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李亮的2020年格外忙。「敕勒川糖業的5000畝甜菜訂單和蒙聯生態農業的7000畝籽粒玉米訂單,終於完成了。」站在小山一樣高的玉米堆旁,李亮面露喜色。
向日葵長勢喜人(來源:黃木獨種養殖專業合作社)
忙碌的社員們(來源:黃木獨種養殖專業合作社)
付出與回報往往成正比。「今年甜菜和玉米每畝純收入分別達到800元和300元,加上牛羊養殖、飼料加工等其他收入,合作社預計淨盈利810萬元。除去預留發展資金,我們每人至少可以分紅16萬元,比去年翻了一番。」談起今年收入,在座社員難掩激動。
農業的回報實打實。而13年前的李亮,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2007年,李亮21歲,興衝衝奔向城市。
「跑工地,攬工程,忙活一年,到手沒有幾個錢。」事業沒有起色,回到農村的想法在李亮心中愈發強烈。
思忖再三,2010年李亮下定決心,返鄉創業。次年成立黃木獨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當起「莊稼漢」。
從種植自家土地開始,到承包本社所有土地,李亮一步一個腳印地走。「肯付出、腦子活、眼界寬」,是周圍人對他的評價。這與傳統農民相比,已有了很大區別。
眼見第一個「吃螃蟹」的李亮嘗到甜頭,黃木獨村不少外出青年也萌生了返鄉種糧的念頭。「李亮的合作社搞得不錯,我們自幼相識,志氣相投,想一起幹番事業。」回憶起加入合作社的原因,社員王易軍說。
春季機械化播種(來源:黃木獨種養殖專業合作社)
正在烘乾玉米(王銳娜 攝)
玉米豐收(王銳娜 攝)
2012年到2018年的6年間,陸續有15名青年返鄉加入合作社。此外,李亮還邀請了同村3位種田能手「入夥」,指導大家種糧。合作社的「爐灶」旺了起來。
2019年開始,合作社迎來大發展,土地託管面積逐步達到如今的12000畝。這緣於他們搭上了當地龍頭企業——蒙聯生態農業的快車。
二者「牽手」,是巧合,更是必然。
說巧合,是因為蒙聯生態農業的掌門人杜春霖,同樣是黃木獨村一名返鄉創業青年。創業艱辛,這位年輕企業家深知眾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
合作社合作夥伴、蒙聯生態農業負責人杜春霖(王雅田 攝)
社員王易軍(王雅田 攝)
說必然,是因為農業已發展到了「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新階段。單打獨鬥行不通,抱團取暖才有出路。
沒資金,杜春霖擔保貸款;少勞力,社員們相幫出工;缺農機,集資購買合作運營;愁銷路,龍頭企業拉來訂單。如此,合作社想不發展都難!
「明年,我們打算繼續擴大種植規模,爭取每名社員託管1000畝土地!」李亮告訴記者。
夕陽西下,場院裡的玉米堆愈發金燦,恍若金山。看這片廣闊農村,已有了「李亮們」的一番天地。
鄂爾多斯日報全媒體記者 溫都蘇 任君
原標題:《青春在希望的田野綻放》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