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年份茶的選擇,比價固然重要,但越比較越容易陷於茫然,因為這個領域並不存在可靠的尺度。
普洱茶行業向來價格混亂,年份茶尤甚。
先看看電商平臺。以2010年陳昇號老班章200克磚茶為例,官方旗艦店叫價15769元/磚,第三方經銷商最低叫價8200元/磚,最高叫價16000元/磚,價格差距將近一倍。
再以大益7542生茶為例,單餅2010批次(亞運版)網上報價跨度從230元至458元不等,價格差距也將近一倍。
至於線下渠道經銷的各種年份茶,價格更加不透明。老闆們習慣於「看人下菜碟」,網上能查到的茶品尚可參考報價,無名茶品的報價就全憑老闆一張嘴了。
年份茶市場普遍存在著如此之大的價格差,令眾多消費者在選購年份茶時左右為難——選擇低價的,擔心買到不靠譜的茶;選擇高價的,又怕吃啞巴虧。知名品牌的茶品尚且如此,那些雜牌、小眾品牌的年份茶報價更是一個深不見底的坑。
年份茶價格亂象,從積極的層面來看,恰恰反映了這個行業的活力所在。沒有一個品牌或渠道商可以壟斷價格,商家各自為政,報價完全從各自預期的利潤高低來衡量。品牌商的官方報價,一般意味著最高價,這是為了保護經銷商的利益。但最高價往往是品牌商的一廂情願,能否在線上成交並不重要,只要能襯託出經銷商的價格顯得更「實惠」即可,目的還是為了出貨。
從消費者角度來看,一味地追逐最低價,並非明智之舉。同樣一款年份茶,可能因倉儲環境不同,後轉化品質判若雲泥。品相不好的茶,或陳化出現各種問題的茶,自然賣不起高價,只能低價處理。同款未必同質,是個簡單的道理。知名品牌的明星產品,甚至還會有大量的仿品存在,消費者貪便宜買到假貨,可就是真的掉坑了。
「一分價一分貨」的說法,在年份茶領域並不成立。同款年份茶,一倍甚至更高的價格差,意味著處於不同梯度的經銷商都有錢可賺,卻未必意味著該款茶的品質存在如此之大的差異。
年份茶後轉化品質的不確定性,經銷商貨源來路的不透明性,消費者對年份茶認知的盲目性,共同造就了年份茶的「黑箱市場」。商家既要保持合理利潤空間,又要考慮消費者的承受能力;理性的消費者則更多考慮是否「買得值」,而非一味地要求便宜到底。買與賣的博弈始終存在,且愈演愈烈。
對於年份茶的選擇,比價固然重要,但越比較越容易陷於茫然,因為這個領域並不存在可靠的尺度。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新茶要遠遠貴過十年左右陳期的年份茶,不同品牌的年份茶存在極大的價格跨度,同一品牌的不同經銷商報價也會有相當的價差……還有真假難辨、品質難判等變量穿插其間,這些因素令年份茶的正常流通變得異常困難。
只有競爭充分的市場,商品的價格才會最大限度貼近價值。年份茶市場更需要的是充分競爭,而非品牌廠商一手遮天式的操控行情。年份茶價格也不應由他們說了算,而應該是消費者說了算。你盡可以標出天價,買家會用腳投票。
有價值的年份茶,應該來自於有價值的渠道。擯棄年份茶「黑箱市場」,行業呼喚更加充分有序的競爭!
文:老茶鬼(茶界獨立評論員)202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