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孫臏田忌圍魏救趙,可他們結局你知道嗎?老師肯定不會說

2021-01-10 阿鬥不傻

《趣讀通鑑》23:圍魏救趙孫臏精明博弈論,說透人性,也預示結局

孫臏田忌故事,國人幾乎人盡皆知。

一個靠圍魏救趙聞名,一個以田忌賽馬出彩,兩人都因這成語廣為人知,成知名人物。他們卻有大才,謀略無上,悍勇無比,配合相得益彰,當得起如此褒獎。

不過人才也需伯樂,當時齊威王就絕對稱得上伯樂。要不也不會讓這兩人打配合,就不會有圍魏救趙和馬陵之戰的成功。

(伯樂齊威王)

話說戰國時,魏國首霸,經歷魏文侯武侯兩代人後,魏惠王成了魏君,這魏惠王是個標準狂徒,好戰成性,藉助魏國強盛國力,沒事就喜歡東西南北到處開戰。

這仗打的太多,難免得罪人多,但他卻依舊樂此不疲,不停折騰。

這不,圍魏救趙前,魏國就連續戰鬥,陸續攻擊了三晉中的趙國和韓國。

三晉雖然同出一脈,但當時的關係已勢同水火,鬥爭起來成不死不休的局面。

如果魏國滅了韓趙,獨霸三晉大地,無疑意味著曾經的超級大國晉國又回來了,這對於東方強國齊國而言,就有點不寒而慄感覺了。

因此,魏國的不斷開火,四面作戰,讓齊國很是不安。

(魏國格局)

由此才有了齊威王幹涉魏國戰爭的結局出現。

在幹涉戰爭之前,睿智的齊威王召集大臣開戰略部署會,大臣各抒己見,有人說及早救韓,有人說不要救韓,吵的不可開交。

齊威王就將問詢的目光投向了從魏國逃亡而來的大才孫臏,知己知彼才知勝利之道嗎。

孫臏和魏國的仇恨那可不是一點點,按理說應是主張立馬打擊魏國的堅定份子,可在那一刻卻保持了冷靜。

(孫臏的睿智)

他先尋思了下國際形勢:戰國時代,屬多國博弈的時代,齊國救援趙國和韓國,不是出於道義上的所謂國際義務,而是爭霸天下的需要,和削弱魏國的訴求。

齊國實力有限,統一天下不允許,那麼維持實力均勢就成重點,讓所有對手不超過自己就是目標。

基於此,才有了孫臏均衡國際形勢的實際操作,圍魏救趙的出現。

先讓韓國這個變法後強了些許的國家,消耗魏國的實力,等到生死攸關的時刻,齊國大軍在出手救援,即讓魏國和韓國受到最大消耗,又讓韓國實力受損,最後成齊國死心塌地的跟班。

如此眼光,孫臏無愧傑出軍事家和戰略家之稱。

(戰爭從來都是最後選擇)

好的軍事家,從不是硬碰硬的鐵頭族,而是深知制衡、權謀、算計,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人,雖然慘烈,但大獲成功的圍魏救趙出現。

以這個基礎為戰略指導,經過後續十多年消耗。

外交層面的勝利,讓齊國佔盡優勢,魏國無數不甘的怒吼和戰爭,仿佛困獸之鬥,四面出擊,成了速死之道,隨後一戰功成。

孫臏用減灶之計,誘敵深人,在馬陵設伏,讓曾經的同學龐涓中計,中計之後的龐涓自知窮途末路,無奈說了句遺言:遂成豎子之名!

就拔劍自刎了。

(宿敵報仇雪恨)

孫臏也報了之前的仇恨,哎這兩人曾是好友,又是同學,最後卻兵戎相見,生死相搏,不知老師鬼谷子見了做何感想。

戰爭大獲全勝之後,志得意滿的孫臏,還有戰功彪炳的田忌回到了齊國。

英雄光環下,這兩人成齊國全民偶像,聲威大振同時,也引發了無數非議。

非議來非議去,難免就有禍事啊。

這不,回來沒多久,孫臏的好搭檔田忌就被著名的齊國相國鄒忌給陷害了。

陷害的手法很是拙劣,這鄒忌派人到街上去找人算卦,讓這人自稱是田忌派來的,問卦師的問題也特別有意思:我為將三戰三勝,欲行大事,可乎?

一句欲行大事,可乎?就讓大將田忌悲劇了,當時齊威王,要麼缺根筋,要麼就因田忌功高震主心有芥蒂,居然以這個肉眼可見的構陷舉動,命人來捉田忌。

(拆散這對搭檔)

不願成階下囚的田忌,只能逃亡楚國,就此,孫臏的好搭檔成了流亡犯,那麼孫臏下場如何?

史書無有詳細記載,不過看齊威王對待田忌的做派,還有君王普遍的猜忌心理,孫臏的下場肯定好不到哪去。

按照最理想的結局看,這個軍事家在田忌出走齊國之後,深感這世間不過名利場,就連鄒忌這樣的所謂君子,都是陰謀構陷的小人,就連齊威王這樣睿智的君王,也會被猜忌心蒙蔽雙眼。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心灰意冷的孫臏選擇淡出仕途,看淡功名,功成身退後隱居深山之中,專注《孫臏兵法》的撰寫。為後世留下了一部兵家奇書!

這一切到底為什麼咧?我們回到博弈論再看看!

博弈從無處不在,無處不在,從個人對外交往,到社交、組織直到國家,都存在博弈。

戰爭,屬國和國之間的博弈,抓大放小,統一戰線,拉攏分化都是手腕。

可對於政治家而言,也需要博弈。處於高位的君主,博弈的是臣下,臣下太傲,要敲打,臣下太強要削弱,臣下太弱要提拔,目的則在於平衡。於是功高震主後的兩人,成了需要平衡的對象。

(博弈無處不在)

打擊誰?田忌在齊國根深蒂固,按姓氏看和王族同姓搞不好還有繼承權,相較於客卿出生的孫臏,當然威脅更大。

於是,清算從田忌開始,至於主刀之人,政局博弈中,處於下風的鄒忌當然是最佳人選。

打擊田忌,順帶讓孫臏失去依靠,扶持鄒忌,齊國朝堂的博弈,就會恢復制衡,君王的位置,當然就穩了啊。

原典再現:周顯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龐涓伐韓。韓請救於齊。齊威王召大臣而謀曰:「蚤救孰與晚救?」成侯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則韓且折而入於魏,不如蚤救之。」孫臏曰:「夫韓、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韓受魏之兵,顧反聽命於韓也。且魏有破國之志,韓見亡,必東面而於齊矣。吾因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則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王曰:「善。」乃陰許韓使而遣之。韓因恃齊,五戰不勝,而東委國於齊。

相關焦點

  • 中美貿易戰打到了田忌頭上?和諧嗎?
    蘇蘇接著說,我最近看了一本書,裡面講了一個故事——田忌賽馬的故事。你應該知道這個故事,還記得講了些啥嗎?我說,這是個小學生都知道的故事:田忌和齊王賽馬,齊王的馬比田忌的好。馬被分為上中下三等。孫臏讓田忌用下等馬對齊王上等馬,用上等馬對齊王中等馬,用中等馬對齊王下等馬,最終使得田忌一敗而兩勝,贏得齊王千金賭注。
  • 為啥老師從不在課堂上講田忌賽馬後續?專家:他付出的代價太慘重
    「田忌賽馬」可以說是最著名的歷史典故了,在上學的時候是語文老師必教的一篇課文,但大多數的時候都是教到孫臏幫助田忌贏了齊威王,得了「千金」的重賞,之後便沒有沒有再提及其他的了。其實在田忌賽馬贏了齊威王之後還發生了很多的事情,在故事的最後一段記載:「於是忌進孫子於威王。威王問兵法,遂以為師。」,意思是說田忌將孫臏推薦給了齊威王,齊威王於是將孫臏當做了老師。
  • 孫臏給田忌出計贏了齊王,他和田忌在齊國的下場如何?
    在中學的課本中有這樣一篇故事,名為《田忌賽馬》,這篇文章意圖通過田忌賽馬中智慧的運用,來告訴我們做事要善用頭腦,講求方法與策略,只有這樣才能取得勝利。其中的主人公是著名的歷史人物田忌、孫臏以及齊威王。不過,故事以外,孫臏的結局又是什麼樣的呢?
  • 三十六計之圍魏救趙,學會改變自己的思維
    《孫子兵法》的計篇中有寫:「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而孫子提出的這些辦法,都是為了能夠攻擊敵人的「虛」。在圍魏救趙的歷史典故中,就有充分的使用到《孫子兵法》中的思想與辦法。
  • 田忌謀反,司馬光簡單文字背後的可怕真相
    打了勝仗,那是您策劃得好,大可居功;一旦戰敗,田忌假如不死在戰場,也必定枉死在軍法之下。」讀到這段,我不由地感嘆,古人真是聰明至極,直到現在,這種借刀殺人的計策,無論是政壇還是職場,都如出一轍。自然,憂心忡忡的鄒忌認為他說得有理,於是勸說齊威王派田忌討伐魏國。 2、一計不成,新的陷阱出爐。
  • 田忌賽馬、圍魏救趙的主人公,兵家亞聖孫臏,後來怎麼樣了?
    此外,沒有歷史數據可尋。自《隋書經籍志》以來,沒有《孫臏兵法》的記錄。即使是唐宋以後的古人也普遍懷疑是否真的有孫臏直到1974年,《孫臏兵法》竹簡在臨沂, 山東,銀雀山漢墓中被重新發現,孫臏和《孫臏兵法》的原始存在才被正式確認。
  • 圍魏救趙,挑撥離間,想不到吧!孔聖人的學生子貢也搞過
    圍魏救趙,是明的,實打實,硬碰硬,你打他,我就打你。挑撥離間,是陰損的,通常是背地裡搞見不得人的事。這兩個成語,一個光明硬朗,一個晦暗歹毒,但目的都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孔聖人的學生子貢就直接幹過這兩件事,而且還是得到孔聖人的默許和批准,想不到吧!
  • 孫子兵法:攻其必救,孫臏圍魏救趙,擊潰龐涓
    「攻其必救」的核心目的在於調動敵方的軍事力量,其中「必救」指的是敵人的軍事要地,就比如說後勤、政治或軍事指揮中心等,必然都是敏感而又薄弱的地方。如果向一個對敵方來說無關痛癢的地方發起進攻,敵人若是不為所動,就是將獲取主動的初衷變為了被動,亦或是此地對於敵方來說雖然重要,但卻已經有了堅固的防守,縱使發起猛烈的進攻,也無法調動對方的進行救援,我方一旦攻而不成,便是自損兵力。
  • 田忌打了場大勝仗,孫臏卻說:請將軍立刻謀反!否則將大難臨頭
    以曹參為首的武將集團認為「曹參軍功第一」,封地理應比負責後勤的蕭何大,為此劉邦「尊蕭抑曹」的封賞令他們相當不滿。還是看破一切的張良最為智慧,他知道自己的身份只是一個謀士,為此婉拒了劉邦賜給他的「三萬戶食邑」,選擇了陳留這個小地方以避免受到武將集團的衝擊。早在戰國初期的齊國,便出現了文臣與武將之間互相攻訐的事例,而這一事件最終則是以武將的全面敗退而告終。
  • 老師絕不會告訴你,這三段歷史背後的真正秘密
    明明義渠軍的許多高層已經對秦國諸多不滿,明明義渠人目無法紀都已經到了快無法無天的地步了,我們英明神武的太后羋月也都知道了,為什麼還是什麼都不做?義渠王對太后說:你的兒子要殺我。羋月說:他不會的。在他看來,這其實反映的是齊國君臣之間的鬥爭(田忌功高蓋主,鄒忌奉齊王之命設計陷害,田忌知道多說無益,圍一下國都給楚國納個投名狀就跑了)。我覺得,還挺有道理的。畢竟,歷史的趣味之處就在於,隱藏在表象下的真相,往往可以有多種解讀,你思考越深,往往也就越逼近真相。
  • 大話成語:我們常說的「圍魏救趙」啥意思,背後的典故引人深思
    比如我們今天要講的這2個成語,分別是孫龐鬥智和圍魏救趙,了解成語背後的歷史典故,才能讓我們對成語有個更加清楚地認識。那麼孫龐鬥智和圍魏救趙到底是什麼意思,下面和大家一起分享。孫龐鬥智這個成語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 文化之旅:成語故事說邯鄲
    據考證,與邯鄲有關的成語典故,就有1500多條,因而邯鄲的歷史氣息與文化底蘊都非常深厚。邯鄲,戰國時代,趙國的都城,完璧歸趙、圍魏救趙的事就出自此地。圍魏救趙公元前354年,魏國進攻趙國,魏國龐涓指揮大軍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第二年,趙國向齊國求援,齊王任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領軍隊前往救援。
  • 五年級語文下冊第16課《田忌賽馬》教學設計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內容,了解故事的起因、發展、高潮和結局。3.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來感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點,了解人物的思維過程,體會孫臏的足智多謀,學習他認真分析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思想方法。
  • 五大元素學院PK史萊克學院,怎麼打都是田忌賽馬!大師安排得明明...
    文|曉海看動漫 魂師精英大賽,單元素學院PK綜合性史萊克學院,怎麼打都是田忌賽馬! 屬性單一,完全就給了敵人一個最大的信息——我們是什麼屬性,敵人完全可以按照屬性克制來一番「田忌賽馬」,所以,史萊克對戰五大元素學院完全就是白給! 火舞的抗拒火環技能放出,震懾住了很多對手,但是冒出來個「火免」的唐三,這就是屬性天賦賜予的不平等。要知道火舞的武魂可是幾位罕見特殊的火影武魂,以火舞為本體的影子武魂。
  • 孫臏被挖去膝蓋骨,裝瘋賣傻逃過一劫,看看他最終的結局會是怎樣
    這時他的師兄龐涓比他更早拜入鬼谷子門下,在這裡他們結成異性兄弟,龐涓並許下諾言:他日我龐涓成為大富大貴之人,一定不會忘記好兄弟孫臏,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可是後來這句話,早已拋之腦後。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龐涓耐不住寂寞,慢慢地他的品性開始暴露,連他的老師鬼谷子也發現他這種性格遲早會吃虧的。而孫臏則不一樣,他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氣,虛心向鬼谷子求教。
  • 瘋狂好聲音:孫子蘇東坡田忌三大導師給李宇春支招,如何排兵布陣
    田老師人狠話不多,他直接說:春春,你用我的賽馬策略,以上等馬對他們的中等馬,中等馬對他們的下等馬,下等馬對他們的上等馬孫子老師微微一笑,插話說:「重要的話講三遍,知己知彼,知彼,知彼。」這個彼,當然是對方主帥李健。要戰勝李健,就要研究他的性格特點和心理。李健,人如其名,性情穩健,這樣的人一般不會太冒險,講究後發制人,會把最重要的棋子留在最後用。這樣說有證據嗎?當然有。
  • 田忌賽馬,謝霆鋒「殺」紅了眼
    百度上的成語故事解釋說:「齊國的大將田忌,很喜歡賽馬,有一回,他和齊威王約定,要進行一場比賽。各自的馬都可以分為上,中,下三等。比賽的時候,齊威王總是用自己的上馬對田忌的上馬,中馬對中馬,下馬對下馬。由於齊王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馬強一些,所以比賽了幾次,田忌都失敗了。」好朋友孫臏對田忌說:你再同他賽一次,我有辦法準能讓你贏。 田忌疑惑地問: 你是說另換一匹馬來? 孫臏搖搖頭說: 連一匹馬也不需要更換。
  • 都知道司馬光砸缸救人,可你知道被救的小孩是誰?老師為何不說?
    都知道司馬光砸缸救人,可你知道被救的小孩是誰?老師為何不說?眾所周知,中國,是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有著5000年的悠久歷史。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東亞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國,同時也是世界民族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 齊國的陰謀:「圍魏救趙」不是「攻其必救」而是「誘敵輕進」
    如果實實在在的攻城,這下子魏軍可能匆匆忙忙、疲憊不堪的趕來,甚至連輜重都來不及帶上,但是這卻又有一個問題,春秋戰國時攻城的傷亡是非常慘重的,孫子說:「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去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