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臣和武將之間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君王在亂世之中創業,自然需要有能力的武將大肆攻伐,而一旦事業成就之後,文臣便因強大的守業能力而躋身上流。
劉邦手下的曹參與蕭何便是一個例子,當年劉邦在登基之後論功行賞,西漢武將之首曹參和文臣之首蕭何,馬上就因各自的封地問題交惡。以曹參為首的武將集團認為「曹參軍功第一」,封地理應比負責後勤的蕭何大,為此劉邦「尊蕭抑曹」的封賞令他們相當不滿。
還是看破一切的張良最為智慧,他知道自己的身份只是一個謀士,為此婉拒了劉邦賜給他的「三萬戶食邑」,選擇了陳留這個小地方以避免受到武將集團的衝擊。
早在戰國初期的齊國,便出現了文臣與武將之間互相攻訐的事例,而這一事件最終則是以武將的全面敗退而告終。
這兩位主人公大名,大家絕對都聽說過,因為這兩個人實在是太有名了。文臣的一方是著名的鄒忌,使得他流芳千古的故事就是「鄒忌諷齊王納諫」,想必大家對他的那句「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印象相當深刻吧。
而武將的一方更是如雷貫耳的大人物,他的名字叫作田忌,「田忌賽馬」這一典故便是出自於他,他在齊國最大的貢獻倒不是賽馬,而是為齊國引進了孫臏這個軍事天才。
在我們的印象中,美男子鄒忌與伯樂田忌似乎沒有什麼交集,但實際上他們分別是齊國文臣和武將的代表人物。鄒忌這個人在當時被稱為「三鄒」之一,其他的兩個人分別是陰陽家鄒衍和亞聖孟子(孟子是鄒國人),鄒忌能與這兩人齊名,可見他在齊國人心中的地位。
而田忌更是不得了的人物,他本身就是齊國的王室,他直接指揮了歷史上兩次著名的戰役: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圍魏救趙」這個成語便是出自於他。
按照一般的道理,齊國的這兩位人才應當團結一致,共同將齊國建設為霸主一般的強國才對,但可惜的是,英雄之間未必惺惺相惜,反而多有嫉恨,這兩人就是如此。
公元前341年,在齊國發生的兩件大事,都有田忌的身影。第一件就是孫臏參與了齊國對抗魏國的「馬陵之戰」,他首創「減灶法」引誘魏國大將龐涓深入,使得龐涓中了埋伏之計在樹林內自戕,田忌是這場戰役的總指揮,孫臏是副指揮。而就在「馬陵之戰」結束後不久,田忌迎來了他人生中的重大挫折,從此開始了他漫長的逃亡之路。
當田忌回到齊國後,遭到了鄒忌的嫉恨,鄒忌開始尋求機會攻擊田忌。鄒忌在門客公孫閱的建議下,開始實行了一條極為陰毒的計策,這條計策的關鍵人物就是一位算命先生。
鄒忌派人喬裝打扮成為鄒忌的門客,然後向街邊的一位算命先生提問:「田忌將軍三戰三捷,如今想成就一番大事,不知有多少勝算?」算命先生還未說出答案,埋伏在旁邊的人便將這位問卜的人抓了起來,然後買通算命先生做證人,告到了齊威王那裡。
齊威王本身就忌憚手握重兵的田忌,算命先生的言辭正好使得他確認了此事,而鄒忌則趁機在一旁添油加醋,田忌最終不得不連夜逃亡楚國。
其實早在田忌班師回朝之前,孫臏就看出了田忌回去後必然兇多吉少。
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
孫子謂田忌曰:「將軍可以為大事乎?將軍無解兵而入齊。使彼罷弊老弱守於主。若是,則齊君可正,而成侯可走。不然,則將軍不得入於齊矣!」田忌不聽。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告誡田忌,讓田忌不要解除軍隊武裝,而是帶兵直達王城去謀反,如此就能掌控齊國,而成侯(鄒忌)就能被田忌逼走。如果不如此,回去之後田忌將大難臨頭。可是田忌不聽,結果果然應驗。
手握重兵的田忌一旦解除了武裝,馬上就陷入了相當被動的局面,最後敗在了文臣鄒忌的手中,不得已之下逃到了楚國。可即便是田忌逃亡楚國,鄒忌還是相當不放心,為此鄒忌派遣他的謀士杜赫給了田忌最後一擊。
杜赫來到楚國對楚王說:「鄒忌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權復於齊也。王不如封田忌於江南,以示田忌之不返齊也,鄒忌以齊厚事楚。」
杜赫勸楚王給予田忌封地以安身立命,並且利用鄒忌和田忌之間的矛盾,來平衡齊國與楚國的關係,楚王最終採納了他的建議。田忌在得到了封地之後便沒有回到齊國,而鄒忌則由此成為了齊國熾手可熱的人物,權勢滔天。
直到齊威王去世之後,繼位的齊宣王才為田忌平反,並且將他接回了齊國。齊國文臣與武將之間的鬥爭以鄒忌等文臣勝利而告終,田忌這樣的武將離開了齊國之後,齊國再也沒有打過一場像樣的戰爭,這對於齊國來說是最大的損失。
鄒忌之所以能如此輕易的就扳倒田忌,無疑是利用齊威王對田忌的忌憚,如果齊王不忌憚田忌,那麼怎麼可能僅憑一個小人物的一面之詞,就對此信以為真呢?歷史上君王忌憚大將而導致大將下場慘澹的例子數不勝數。
韓信就是如此,與田忌相同的是,韓信在攻克齊國之後,已經擁有了極大的實力,幫楚則楚勝,幫漢則漢勝。
此刻他的謀臣蒯通就建議韓信自立:
方今為足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叄)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勢莫敢先動。
對於這一點,韓信不聽,隨後蒯通多次給韓信陳述利弊,告知韓信「野禽殫,走犬亨;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說倘若韓信幫助劉邦取勝,韓信也不會有好下場的。
其實蒯通分析的相當透徹也確實有道理,可任憑蒯通如何勸說,韓信依舊不聽,結果下場慘澹無比。
正所謂伴君如伴虎,讀了《資治通鑑》,讀了書中田忌的故事,更讓人理解這一點。因此,《資治通鑑》不僅是一本史書,同時也是一本人性之書。我們做人做事,都要有大格局,要懂人性和退讓。通過《資治通鑑》,我們能學到做人、做事的很多道理。畢竟在所有史書中,《資治通鑑》幾乎是一本,能夠讓人各方面素質都全面提升的書,看完等於多活了1300年。
但是對於普通大眾來說,閱讀文言文還是比較吃力的。因此,陶陶向大家推薦一套好書——精裝四冊版白話《資治通鑑》。本書組織全國百名大學教授進行了整理,並以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商務印書館等權威機構進行校勘。
從內容、版本上力求精準、科學。曾國藩對《資治通鑑》愛不釋手,梁啓超認為「司馬溫公《通鑑》,亦天地一大文也」,絕對值得購買。
因為編纂此書的學者本都是國學大家,因此這套書絕不是現在市面上,那些粗製濫造、攜帶私貨的資治通鑑。而是尊重原文,逐字逐譯,不多增一個字,以求貼近、還原《資治通鑑》本義。不以「現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葉。
作為歷史愛好者,入手這一套非常划算,因為這一套在做活動,一套六大本,現價69元。可以說是很超值了。大家可以點下面的連結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