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農村「拉幫套」這種事,過去有不少小說,現在也有電視劇,但很多年輕人對這個詞仍然是陌生的,他們不懂什麼叫拉幫套。
多數人提到這個詞時,會想當然認為這是個貶義詞,但依黑嫂來看,這是個中性詞,它說的是一種人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想出來的辦法。是一種對生活和家庭的無奈。
也有人說這是一種民俗,其實哪裡有這樣的民俗呢?不過是人們在無奈之下,形成的一種約定俗成,形成的一種生活方式。
所以,我們在看待拉幫套的問題上,一定得抱有客觀的態度。
那有人會說,你說了這麼多,究竟什麼是拉幫套呢?這究竟是怎麼形成的?現在還有這樣的現象嗎?黑嫂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Ⅰ:啥是拉幫套
所謂的拉幫套,以前泛指幾匹馬同拉一輛車,原本是個東北詞彙。我們可以想像成一匹馬拉一輛車,但道路泥濘,一匹馬拉不動,甚至是受傷了也拉不動。於是,就另外再套上一匹馬來拉,兩匹馬同拉一輛車。
這就是拉幫套,車就是家庭、是生活、是人生,而這兩匹馬,則是拉動著家庭、生活、人生的主要工具。
這裡說的是拉幫套的原意,但後來人們把這用到了人身上。
我們可以把兩匹馬想像成兩個男人,一個男人拉不動生活和家庭這輛大車了,於是又增加了一個男人,兩個男人共同拉動這輛大車,使這個家庭不至於停步不前。
這就是拉幫套。
那有人會問,兩個男人拉動家庭這一輛大車,那這個家的女人呢?兩個男人共同擁有。是的,你沒有看錯,是一個女人,兩個男人共同擁有。也就是說,一個家庭中,主心骨是有三個,兩個男人,一個女人,三個人共同生活。
那又有人會不解了,這簡直就是不折不扣的陋習啊,三個人共同生活這叫什麼事?這豈不是違背了我們最基本的秩序嗎?
還是那句話,沒人願意這樣,都是無奈之下想出的辦法。凡是拉幫套的家庭,一般情況下都是家裡原本的男人重病了,或者是殘疾了,它們失去了勞動能力,他們無法讓這個家庭繼續下去。
可是,女人還不願意離婚,或者是捨不得孩子,或者是不忍心拋棄這個男人。可生活還得繼續啊,那怎麼辦?就再找個男人來使生活能夠繼續下去。
而原本的男人因為自己有病或者是殘疾了,他們也只能同意。
雖然這有點駭人聽聞,但簡單歸為陋習有點太過主觀,這是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
Ⅱ:拉幫套是如何形成的
如果刻意去了解的話,拉幫套多的地方,集中在東北、山西、陝西等一些地方。
為啥在這樣的地方呢?以前逃荒的就愛去這些地方。以前河南逃荒的人愛去山西,山東逃荒的愛去東北。
大量單身男人逃荒去了這些地方,他們到了那邊後需要生活,由於是一個人,他們會到一些人家裡幫工,如果是有些人家出現了無法使生活繼續的情況,那就會形成拉幫套的形式。
拉幫套的形成是個複雜的原因,但這是個主要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黑嫂在這裡完全沒有針對某些地方的人,因為黑嫂就是河南人,這裡只是說一個客觀事實。
事實上,黑嫂村裡現在就有人在山西給人拉幫套,而且這個人還算是黑嫂的一個朋友,他以前在山西包民房建築,後來出了事賠了錢,媳婦就跟他離婚了,他也沒臉回家,現在在山西呂梁地區某個山裡給人家拉幫套。
其實,拉幫套是種無奈的方法,這樣的人生是沒有保證的,對於男人來說,等於是在養活別人家的家庭和孩子,而這家的孩子也不會跟他們親近。由於黑嫂對這個感興趣,也接觸過這樣的幾個人,對於他們的生活方式是不贊成的。
但是黑嫂也絕不鄙視,還是那句話,這是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一種無奈之下的選擇,不管對於男人還是女人來說都是如此。
Ⅲ:提到這個拉幫套,很多人就會說這是舊時代的產物,現在肯定是沒有了。其實現在的山村裡面,仍然有很多拉幫套的現象存在。
而且就這種形式來說,過去有,現在有,在未來仍然還會有。如果硬要比較的話,黑嫂認為這並沒有那麼可鄙,一個家庭,男人病了或者殘疾了,女人如果就此離開,這個男人的家庭會陷入絕境,以拉幫套的形式,則要比直接離開的好。
但當事人究竟有多少的心理掙扎和痛苦,這個則是黑嫂無法預估也無法得知的,只有當事人能夠明白,我們不能去胡亂猜測,您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