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怕被笑死
電視劇《情債》是拍攝上映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一部農村題材電視劇,與現在動輒大成本、大製作號稱布景精良、特效逼真的「大片」相比,這部《情債》顯得很寒酸,好像一隻眼睛瞧上去這部農村題材電視劇就有一股子農村特有的野草、泥土甚至是豬狗圈等所特有的氣息。似乎連篇幅都不好意思加長,只有二十幾集。
電視劇《情債》劇照
但是,正是這樣一部農村題材電視劇,卻和那個年代的多數影視劇一樣,有著當代影視劇、影視創作大多缺少的一種東西:真情。
無論是劇情還是演員們的表演,無不讓人感受到一種真摯的情感,讓觀眾仿若置身於電視劇中,恍惚覺得劇中的朱四、齊三荒子或者是每一個人,仿佛就生活在我們身邊,就是我們身邊一個個活生生、真實存在的人。
真實就是力量。
這種「真」不但表現在電視劇創作過程中的一種用心,也表現在電視劇中所涉及到的一種真實狀態。
《情債》的核心內容是圍繞東北地區舊社會中一種名為「拉幫套」的真實舊習俗展開的。
電視劇《情債》劇照
所謂拉幫套,是化用了馬車運輸中的一種情況和術語。在馬車運輸中,當運輸重載或者是遇到道路狀況較差的情況時候,僅僅依靠拉車的駕轅馬拉行吃力時,人們往往就會另外使用一匹馬從旁幫助這匹駕轅馬拉車。
這就是所謂的拉幫套的本意。
後來,拉幫套也用於指代人們婚姻家庭生活中的一種現象。一般是指,當一個家庭的主要勞動力也就是男人因故喪失勞動能力或者不能養活家庭時,這個家庭以類似招贅的方式,找另外一個男人加入這個家庭,以幫助這個家庭生存。
這就是所謂的拉幫套。
電視劇《情債》劇照
拉幫套這種現象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存在於舊社會的東北地區。所謂存在即合理,拉幫套的存在也具有一定合理性和現實意義。
比如,當面對東北地區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廣泛依賴於人力的落後生產力時,一個家庭失去了家庭主要勞動力後,就意味著這個家庭一步步走向死亡的邊緣。這時候,拉幫套的出現,則有可能挽救一個家庭,挽救這一家數個家庭成員,尤其是未成年子女。
但是,隨著時間推移社會發展,拉幫套這種舊習俗已經失去了現實意義,變成了一種舊社會的陋習。
其實,舊社會中國的婚姻家庭生活陋習並不單單有如電視劇《情債》和電影《三個人的冬天》中所表現的曾經出現在東北地區的「拉幫套」一種,還有很多。
《三個人的冬天》劇照
比如比較典型且具有代表性的娘妻和典妻。
關於娘妻,有一部名為《娘妻》的同名電視劇。和電視劇中所表現的一樣,所謂「娘妻」曾經是客家人的一種家庭婚姻習俗。是指一個家庭替年幼的兒子娶一個年齡較長一些的媳婦,一邊照顧年幼兒子的生活起居一邊等待著年幼的孩子長大成人圓房完婚。
其實,娘妻在很多方面也算童養媳的一種。
和「拉幫套」這樣稍有些委婉的說法相比,典妻這種封建社會舊習俗則直白很多。所謂「典」即賣也。
也就是將妻子當成是一種商品買賣。
這種現象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並不罕見也持續了極長時間,早在《漢書》中就曾經有「賣妻」的記載。事實上,每逢朝代更迭戰爭四起,亂世人不如太平狗的時候,將妻子當成商品買賣的事情便時有發生。
當然,所謂形成習俗制度的典妻並不是單純指賣妻,而更像是一種婚嫁制度。
比如典妻雖然可以看作是一種臨時性的家庭婚姻生活方式,但與婚嫁一樣,也很講究程序性和儀式性。比如媒證、下聘以及迎娶等等環節都要有,並且要訂立契約,約定諸如期限、價格以及期間生育子女歸屬等等事項。
影視劇中「典妻」相關劇情
從現存的一些典妻契約中,還能看到關於被典妻子在典期中不得與原丈夫見面更不能發生性關係的記載。
更有甚者,連原來的孩子都不能見。
縱觀諸如拉幫套、娃娃親、娘妻以及典妻等等舊社會婚姻家庭生活陋習。我們很容易就會發現這樣一種事實:在這些陋習中,受傷害的往往是女人。
比如拉幫套習俗中,被拉幫套的女人不但要承擔家庭的生活重擔,照顧因故喪失勞動能力的丈夫以及年幼的孩子,還要夾雜在兩個「丈夫」之間,受到別人的議論和蜚語。無論是身心還是情感,都註定備受煎熬。
《情債》劇照
並且,按照「劈犢子」這一拉幫套舊習俗中最重要、約定俗成的「規矩」之一,一旦一段時間之後,拉幫套的選擇離開這個家庭,那麼就有權帶走在這個家庭生活期間女人所生育的一半子女。
也就是說,在拉幫套陋習中,女人不但要面對「二夫」這樣身心煎熬的狀況,還有可能面臨骨肉分離的悲慘結局。
在「娘妻」陋習中,女人的遭遇通常也不會比「拉幫套」陋習中境遇好什麼。
一般而言,在「娘妻」習俗中,女人的年紀通常要比丈夫大六七歲甚至十來歲的。也就是說,女人十六七歲正是如花一般的年紀時,她的小丈夫可能才六七歲,還是流著鼻涕玩泥巴的年紀。
《娘妻》劇照
而且,會替兒子娶娘妻的家庭,一般也就只是中等甚至是並不富裕的家庭,而非大富大貴。在這種家庭中,在小丈夫沒有成年、沒有圓房之前,女人實際上只是不過是傭人、丫鬟和保姆的角色。
不但要照顧年幼的小丈夫,還要應付各種繁重的家務。
操勞是一方面,還要飽受情感和生理上的煎熬。從十五六歲結婚,一直要等到小丈夫成年才能圓房。動輒近十年的等待,必定熬人。
而且,漫長的等待還可能是一場空。
當小丈夫長大成人,面對已經過了最當午的女人,很可能會抗拒自己的婚姻,以至於女人在等了多年之後再空等一生。
《娘妻》劇照
至於「典妻」陋習中,女人的遭遇往往更是悲慘,完全就是「貨物」的角色,沒有被賦予任何感情色彩。
對於原丈夫而言,不過是隨手可以拋棄換錢的貨物。
對於典到女人的男人而言,不過是發洩慾望的對象或者生兒育女的工具。
而且,絕大多數「典妻」註定要飽受骨肉離別之苦。
可以說,在舊社會的種種陋習之下,很多女人從一出生就註定了悲劇的一生。
大概有幾個原因。
首先,舊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力是最主要的生產力之一。
在這種情況下,由於男女性在身體生理上的差別,體型更大、體力更好的男性自然會逐漸佔據社會的主導地位。
當男性佔據社會、家庭的主導地位已經是既成事實的時候,出於本能,他們當然會維護自身的利益。當一個家庭註定要有人做出犧牲時,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所犧牲的自然就是女人了。
小到家庭大到社會,都一樣。
比如縱觀封建王朝,很多朝代都曾經用「和親」的方式去解決邊患。在這種和親事件中,女人是根本沒有任何話語權的。
歷數這些和親的女子,從有名的王昭君、文成公主等等到一眾淹沒於歷史中的無名女性,幾乎無不是曲折和悲劇的一生。
第二,長期的封建禮教、男尊女卑讓女人養成了逆來順受的習慣,不會也不敢反抗。
比如在「拉幫套」習俗中,不考慮其他因素,女人在男人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完全可以拋下喪失勞動能力的丈夫,選擇遠走再嫁。
但是長期的封建禮教以及道德教育,讓女人面對此類選擇時,往往選擇犧牲自己而成全別人。
第三,相比男人,女人更習慣感情用事而不是理智思考得與失。
很多事實都證明,當面對選擇時,女人更習慣感情用事,而不是理智的思考對比各種選擇的得失後再做出選擇。
結束語:
好在,隨著時代發展社會進步,女性地位不斷提高,很多舊社會陋習也逐漸被摒棄,越來越多的女性能夠自主決定自己的命運,而不是只能選擇被動地隨命運逐流。
可以說,生在當代、生在中國,女性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