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妻」是什麼?古代光棍中的潮流,一度比娼妓制度還興盛!

2020-12-23 藝術奇緣

繡衣年少朝欲歸,美人猶在青樓夢——北周·庾信《春日觀早朝》

鶯歌燕舞,紙醉金迷,這是古代文人騷客所嚮往的生活,儘管文人愛雅,卻也離不開這俗世中風花雪月的糾纏,曹操一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道盡了世間的灑脫,而青樓便是由此誕生的一個特殊時代產物。

提到青樓,或多或少會有人誤解,最初青樓是「雅舍」,多為達官貴人、文人墨客的院落,然而隨著「娼妓制度」的流行,去的人多數多是文人墨客,以此青樓有了如今的寓意。

公元前六四〇年左右,管仲設立了「妓院」,成為了鼻祖,娼妓制度在中國也開始了近1300年左右的歷史。晚清文學家吳趼人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提到「一路上只見各妓院門首,都是車馬盈門」這樣一句話,便足以證明娼妓制度在古代的興盛程度。

時至今日,娼妓制度已令人所不齒,成為了古代的一種陋習,無論在道德上還是在法律上,都被人們所摒棄,但在歷史上,還有著另外一種比其更羞於啟齒的制度,一度比娼妓制度還要興盛,名為「典妻」。

何謂「典妻」?從字面意思上來看不難理解,以「典當」為動詞,以「妻子」為名詞,而在廣義上來說,就是古代人們買賣婚姻的一種形式,只不過與眾不同的是,買賣的對象是自己的妻子。

典當自己的妻子,豈不是給自己「戴綠帽子」?對於現代主流價值觀來說,這種行為極其荒誕,然而在古代,「典妻」制度可謂是源遠流長,早在《漢書·賈捐之傳》便記載到「嫁妻賣子,法不能禁,義不能止」,並且作為一種正式的婚姻制度,還十分有講究。

常言道「寧跌到屎上,不跌在紙上」,在古代契約精神極為重要,正所謂口說無憑,因此「典妻」制度也講究「三媒六證」。

一般來說,典妻其實與娶妻差不多,都要經過媒證、訂約、下聘、迎娶四個步驟,然而有所不同的則在於訂約這個部分,其中表明了明確了生育、回家等規定,有些典當出去後甚至不得回家見自己的兒女,實則讓人羞於啟齒,但是很多人會好奇,明明能明媒正娶,為何要「典當」別人的妻子?

其實在封建觀念之中,人們對這種行為還是有所不齒的,然而在古代又講究著「延續香火」的觀念,正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因此「典妻」成為了古代光棍中的一種潮流。

這種潮流到了清朝時期,達到了一種巔峰,一度比娼妓制度還要興盛,很多地區也有著不同的稱呼,比如遼寧叫做「搭夥」,甘肅稱之為 「僦妻」,而最為流行的地方主要在南方,尤其是浙江一代。

2002年,浙江寧波的一個甬劇(浙江寧波的一種地方性戲劇形式)團,便以作家柔石的代表作《為奴隸的母親》為劇本創作了一個名為《典妻》的戲劇,讓人們再次熟悉古代這種羞於啟齒的陋習。

搭夥過日子的藉口,讓「典妻」成為了眾多窮苦光棍的救命稻草,以為了傳宗接代為理由,卻違背了道德觀念,那麼什麼人要典當自己的妻子,寧願「戴綠帽子」呢?

其實這種即使光棍之間的潮流,同樣是在古代貧苦人家無奈的一種行為,一般多數人都是由於貧苦,為了一家老小餬口,古代很多妻子都自願會要求典當出去自己。

而為何會比娼妓制度還有興盛呢?其實在古代,娼妓之地之所以稱之為「青樓」,便是由於這是眾多達官貴人出入的地方,很多貧困老百姓只是望塵莫及,同時古代「典妻」制度十分完善,一般以三到五年為主,能夠滿足很多光棍傳宗接代的期望,由此這種毒疾尤為興盛,但對眾多古代女人的傷害,比娼妓制度更加令人羞於啟齒!

相關焦點

  • 古代的「典妻」制度,為何會在窮人間受歡迎?連朝廷都屢禁不止?
    清朝時期,我國南方地區(包括浙江各地),廣為流傳一種惡俗——典妻。 一、「典妻」,是有原因的 典,法則、書籍、典故、典禮,又可指:把一方土地、物品押給另一方使用,換取一筆錢財,到期還款,收回原物,不付利息。 顧名思義,「典妻」,將妻子租借給他人使用,到期還回。
  • 典妻和租妻:畸形的契約婚姻
    在中國歷史上,典妻和商品交易中的物權轉移相同,男子典妻之後,失去了對妻子的佔有權,而承典人則相應地獲得了這種權利。儘管典妻婚姻是建立一種臨時的夫妻關係,卻也講究儀式,一般要經過媒證、訂約、下聘、迎娶等環節。從某種意義上講,典妻也是一種婚姻制度,至少是正式婚姻的一種補充。
  • 古代富人娶三妻四妾,娶不起媳婦的窮人咋辦?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按理來說,古代男人的比例應該比女人少,先不說一些顯而易見的自然災害,就算是連年徵戰也會讓男人的數量不斷耗損,甚至當時還曾出現過,到了耕地的時候很多家庭都沒有可以幹農活的男人,但就算這樣依然有大把的「剩男」。
  • 清末的典妻婚是一個什麼流程,明顯有違道德,妻子為何不拒絕?
    今天時針要和大家討論的就是「典妻婚」。這是清朝末年民間解決男多女少,為了傳宗接代而採取的方式。這時候您就要問了,晚清時期,當時「三妻四妾」現象並沒有被禁止,在當時每家都有一堆的小孩,怎麼還會出現這種現象。沒錯,三妻四妾是沒有被禁止,但在當時這是屬於官宦人家的配置,有銀子就可以購買窮人家的孩子去家裡當丫鬟,長得漂亮的還可以用來填充偏房,久而久之就會擠壓貧窮家庭裡的男丁。
  • 古代娼妓行業:男尊女卑下,古代名妓為何能得到文人墨客的追捧?
    背景《琵琶行》中,香山居士為我們描寫了一位古代樂伎跌宕起伏、悽慘的一生,本以為從良後能得到丈夫的關心愛護,哪知道作為商人的丈夫明顯更重視外面的生意情況,留她一人孤獨守在家裡,讓人不由心生同情。古裝電視劇中我們經常能看見關於「青樓」的描寫,不少文學作品中穿越到古代社會的女主角也似乎對「青樓」格外好奇,那麼娼妓這項職業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這就要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了,史書上記載,最開始的娼妓僅限於家庭私人圈養關係,在大街上公然開門做生意的還未流行開來。
  • 《慶餘年》中的監察院是什麼?中國古代監察制度又是怎樣演變的?
    其實縱觀中國古代歷史王朝,如監察院者不可謂之少,那麼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到底經歷了怎樣的歷史演進?又具備何種特點呢?從秦漢到明清,古代監察制度經歷了建立、發展、興盛、成熟等各個階段,它確實是封建帝王,用來統治國民、維護王權的一大利器,但是它對於中國的監察制度與民主建設,也有功不可沒的借鑑意義。
  • 唐朝興盛與中衰的制度根源:租庸調製與府兵制
    雖然這不是什麼佳作,然而補上此篇,系列才告完整。拙文獻上,姑妄發之,諸君姑妄看之今人談論唐朝的興衰,經常從君王勤政與否,官吏清廉與否考慮。這確實有一定的道理,畢竟國家與朝廷是人構成的,尤其是古代的人治形式下,個人的錯誤極易影響大局。
  • 專屬於寡婦和光棍的對聯,1句話雅俗共賞,道出古代女人的艱辛
    專屬於寡婦和光棍的對聯,1句話雅俗共賞,道出古代女人的艱辛我國中國5000年的傳統文化發展孕育出了許多精彩紛呈的文化,他們不僅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後代子孫,甚至還傳播到了海外,對聯兒就是其中之一。從古至今也有著許多對聯兒廣為流傳。這其中不僅僅只有高雅,非常人所能理解的句子,還有一些較為通俗,甚至可以被大家拿來取樂的對聯。
  • 現代光棍為何都想回古代?祖宗智慧真令人佩服,想單身都難
    許多大齡男青年找不到老婆,光棍數量猛增,甚至還出現了光棍村。根據現狀,我國有關部門曾統計,到了2020年,中國至少有3200萬的光棍。然而奇怪的是,古代打光棍的人很少,而現代打光棍的人卻越來越多。古人思想觀念上重男輕女觀念最深,許多家庭在生下女孩子後,會選擇性遺棄,從而解決了男女比例失衡的問題。
  • 魏晉時期選官制度:曹魏興盛原因與九品中正制的發展
    不過魏朝設立的九品中正制度,由於其歷史獨創性,最終得到司馬氏繼承,並一直延續到隋朝前期。由此,九品中正制度大行於世四百餘年,並成為古代三大選官制度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 選官制度,自古以來便受到統治者重視。各類人才層出不窮,國家才能興盛不絕;而統治者掌控選官制度,也能幫助他們更好加強中央專權。
  • 秦瓊落難時當鐧賣馬,古代窮人走投無路時典當老婆
    古代窮人走投無路時就把自己的老婆典當給別人,並設定一定的期限。這就是所謂的典妻。有個成語「典妻鬻子」,就是說的這一社會現象。 典:意思是典當;鬻:意思就是賣。把老婆典當給別人,把兒子賣掉。形容走投無路,生活極其貧困。
  • 古代日本天皇制度與古代中國皇帝制有什麼不同?
    2.二元化權力體系與中央集權君主專制 古代天皇制長達1260年,經歷了形成、興盛和衰落3個階段。其中,古代天皇制的形成,啟動於聖德太子改革,初步形成(模型化)於孝德天皇與天智天皇的大化改新時期。從「壬申之亂」到「應天門之變」是古代天皇制的興盛期。866年「應天門之變」之後,古代天皇制步入長達1000餘年的衰落期。
  • 中國異事錄:古代「盲妓」令人髮指,富家子弟惡俗成潮流!
    導語:古代供民眾遊玩的場所不多,平民喜歡在市井鄉野做小遊戲,文人墨客則喜歡於風雅之處吟詩作賦。至於那些上流人家,他們有一個不一樣的「遊戲」,那就是召「盲妓」。儘管社會經歷了「廢娼運動」,富家子弟仍然熱衷於流連煙花之地,還逐步開發了「盲妓」。
  • 情債:拉幫套、典妻、娘妻,舊習下很多女人一出生就註定悲劇一生
    這種現象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並不罕見也持續了極長時間,早在《漢書》中就曾經有「賣妻」的記載。事實上,每逢朝代更迭戰爭四起,亂世人不如太平狗的時候,將妻子當成商品買賣的事情便時有發生。當然,所謂形成習俗制度的典妻並不是單純指賣妻,而更像是一種婚嫁制度。
  • 拉幫套、典妻如貨和嫁小丈夫娘妻,陋習下女人悲慘的生存境遇
    這種現象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並不罕見也持續了極長時間,早在《漢書》中就曾經有「賣妻」的記載。事實上,每逢朝代更迭戰爭四起,亂世人不如太平狗的時候,將妻子當成商品買賣的事情便時有發生。當然,所謂形成習俗制度的典妻並不是單純指賣妻,而更像是一種婚嫁制度。
  • 又是一年高考季——淺談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
    而每到臨近高考時還都會有各地考生錄取公平性的爭論,但無論如何,高考終歸是給了全國考生一個相對公平的競爭機會,即便貧寒家庭的孩子也有了一個通過寒窗苦讀,從而改變命運的途徑。高考加油中國古代的科舉制也是寒門學子入官為仕的重要途徑,歷史上也誕生了眾多通過科舉成為名臣良將的案例,可以說科舉制是中國選賢任能制度的一個裡程碑。
  • 你知道之前日本「娼妓」是有多麼悲慘嗎?
    日本的廢娼運動是立足於保護女性人權和解放女性的立場上開展的一場廢除公娼制度的社會運動。1872 年,明治政府頒布了禁止人身買賣的《娼妓解放令》,但是由於對女性基本人權的認識不足,也沒有採取相應的措施,這項法令有名無實,娼妓沒有得到解放,公娼制度也並沒有廢除。
  • 【周末讀史】中國古代掃黃:太平天國時期嫖娼要砍頭
    其實,不僅是在現代,即使是在賣淫合法的古代,也對娼妓業諸多限制,並出現過多次由統治者主導的掃黃行動。例如每個朝代幾乎都禁止「逼良為娼」,從準入機制上進行控制,明朝法律就規定:「凡娼優樂人買良人子女為娼優者,杖一百」。明宣宗更是發動了中國第一次大規模掃黃,太平天國時期因為法令嚴苛,甚至使娼妓絕跡。
  • 書摘|娼妓三千年:哪朝哪代紅燈區最香豔?
    管仲是中國重商主義的鼻祖,為了幫助齊桓公實現「富國強兵」的國家戰略,他不僅首開食鹽專賣,還實行妓女官營。管仲曰:「蓄積有腐棄之財,則人飢餓;宮中有怨女,則民無妻。」齊桓公首先響應這個「國策」,將自己的宮中的700名美女獻了出來;其他娼妓也全部來自官家。這說明一件事,並不是什么女人都可以做得了娼妓的,蓬頭垢面、粗手大腳的農婦自然沒有這種資格,只能依靠那些養尊處優的官宦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