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試圖統一大東亞的五場戰爭,可惜蒙古軍隊無法適應熱帶叢林

2020-12-24 斟北鬥

1271年,忽必烈在北京正式稱帝,建立了元朝。這是一個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合二為一的大帝國。隨後,在1276年滅南宋,標誌著東亞大陸首次被統一在了一個帝國之內。元朝統一後,其侵略的基因並未減退,繼續對周邊的國家發動戰爭,但是這些戰爭都以失敗告終。我們來盤點一下。

1,東徵日本

1260年,忽必烈在漠南稱帝。幾年後,忽必烈向日本派遣使者,要求日本稱臣納貢。但是日本顯然忽視了蒙古帝國的存在,選擇忽略。這下惹怒了忽必烈,於是忽必烈決定東徵日本。1274年,忽必烈任命徵東元帥忻都、右左副帥洪茶丘和劉復亨統率蒙漢軍2萬人、高麗軍5600人、水手6700人.計3.23萬人從高麗合浦出徵。在登陸戰中,元朝軍隊取得勝利,但是在隨後的山地站中遭到不小損失。於是,元朝軍隊晚上只好撤退到船上,不幸的是,當夜意外颱風刮翻元軍200多艘兵船,元朝殘餘軍隊被迫撤退,第一次東徵失敗。

1281年,元朝又派20萬大軍發動了第二次東徵,分為兩路出發。不過結果和第一次差不多,元朝軍隊難以適應山地戰,最終被趕回了船上。當時又出現了颱風,元朝船隻大部分毀壞,不得不撤退。由於兩次失敗都和颱風有關,於是日本將之稱為「神風」。當然,元朝不能徵服日本的根本原因是難以適應山地戰。這場戰爭也加速了日本鎌倉幕府的滅亡。

2,南徵佔城。

佔城即佔婆補羅,位於越南南部,是單獨的國家,曾經被稱為林邑,環王國。1278年,元朝右丞相派遣使者出使佔城,佔城王表示內附。之後,元朝冊封佔城王佔城郡王。但是元朝想直接控制佔城,直接佔城設立行省。此時遇到了佔城的堅決反對,元朝使者也被扣押。於是忽必烈於1282年派遣唆都調集淮、浙、福建、湖廣軍5000人,海船百艘,戰船250隻,進攻佔城。最終,元朝軍隊攻陷了佔城,佔城王表示臣服。此後元朝駐軍駐紮佔城。

3,南徵越南

越南在宋朝時期脫離中國,建立了獨立國家,而元朝就試圖重新統一。早在1257年,蒙古軍隊就從大理攻入越南,企圖包圍南宋,但是遭到了失敗。之後,越南陳朝對元朝稱臣。此後,元朝遠徵佔城之時,陳朝也積極配合,派遣軍隊參加。

但是佔城被滅後,元朝就試圖南北夾擊滅陳朝。1284年,元朝50萬大軍出發進入越南,越南軍隊無法抵抗,節節敗退。陳朝國王選擇撤離都城,主力走匿山林,避免與元車決戰,和元朝軍隊打起了遊擊戰。最終因暑雨不止、瘟疫流行、被迫退師,唆都戰死。1287,元朝派遣30萬大軍再次南徵,次年以糧盡師老北還。此後越南表示稱臣,元朝對越南戰爭停止。元朝無法徵服越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天氣,越南太熱,地形複雜,又採取遊擊戰,使得元朝軍隊難以適應。

4,南徵緬甸

緬甸在宋朝時期為蒲甘王朝。元朝建立後,元世祖忽必烈派遣使者出使蒲甘,要求其臣服。但是使者一去不回。1277年,緬甸又出兵攻打雲南盈江、金齒。於是,元朝決定滅蒲甘王朝。當年,元朝駐紮在雲南的大軍就推進到了江頭城,因為天氣炎熱而未能繼續前進。1280年,忽必烈再次發動戰爭。到1283年,江頭城、太公城均被攻破,緬甸北方12個部落投降。1285年,蒲甘國王正式投降,臣服元朝。

此次出徵後,緬甸實際上已經四分五裂,王朝名存實亡。元朝在緬甸設置大量的機構,如土路太公路、雲遠路、蒙憐路、蒙萊路、木邦路,並成立緬中行省(1286—1290)來管轄。這意味著,緬甸在歷史上首次被納入到中國的版圖,也是最後一次。元順帝時期,開始撤銷緬甸各部,代之以土司機構。元朝在緬甸設置的土司有邦牙、雲遠、蒙光、木邦、蒙憐、蒙萊、通西、孟併、孟廣等。

5,遠徵爪哇

至元十五年,忽必烈遣使詔諭東南亞列國,要求東南亞各國紛紛臣服。至元十八年,爪哇的信訶沙裡國派遣使者到元朝,表示臣服。但是元朝的目的是要爪哇「君長入朝、後代入質、編民數、出軍役、輸錢糧、置達魯花赤」,和對越南的要求一樣。這引起爪哇反對。於是元朝在1292年派遣1000艘軍艦,聯合滿者伯夷進攻爪哇。之後,信訶沙裡國被滅。但是後來滿者伯夷國王克塔拉亞薩隨後反戈,打退元軍,統一爪哇。相當於這次戰爭最終失敗。

以上的戰爭,元朝發動的這五場戰爭,兩場勝利,三場失敗,損失巨大,是忽必烈窮兵黷武的表現。忽必烈還曾經想發兵進攻蘭納國(泰國北部),但是因為貴州土司叛亂而被迫停止。從這些戰爭來看,無論是蒙古軍隊,還是漢人軍隊,都難以在叢林中取得戰爭勝利。

相關焦點

  • 四次試圖統一天下卻失敗的戰爭:一次帝國崩潰,一次改寫世界歷史
    自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大一統的觀念深入人心。每次天下陷入分裂,總會有人試圖重新統一,重新建立起偉大的帝國。然而,並不是每一次試圖統一的行動都取得了成功,更有不少次失敗,而失敗的結果非常嚴重,甚至可能會導致帝國的崩潰。
  • 蒙古與明朝雙方的大決戰,30萬蒙古軍隊為何會全軍覆沒?
    有人問「蒙古與明朝雙方的大決戰,30萬蒙古軍隊為何會全軍覆沒?」無論是徐達北上滅元,還是朱棣五次親徵漠北,蒙古的軍隊都沒有達到30萬的規模。元朝的軍隊分為戍衛京師宿衛部隊和鎮守全國的鎮戍部隊,都很分散。元朝大都的禁衛軍絕對沒有突破10萬,所以徐達和常遇春滅蒙元時只用了25萬人。
  • 朱元璋顛覆了元朝,為何無法徹底摧毀蒙古大軍?原因其實很簡單
    公元1368年,也就是洪武元年,明朝任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率領了25萬大軍向元朝的京城大都也就是如今的北京城發動了最後的攻擊。此戰明軍順利佔領了北京,元朝的末代皇帝元順帝只好帶著妻女家眷等逃往漠北蒙古。
  • 朱元璋滅元朝時,蒙古四大汗國為何袖手旁觀?
    忽必烈的軍隊是蒙古帝國的主力,其戰鬥力非常強,而阿里不哥兵力就處於弱勢。兩兄弟在昔木土腦打了一仗,阿里不哥戰敗逃走不久被抓住。忽必烈囚禁了他並未殺死。 第二,名義臣服各自為戰 忽必烈當皇帝後,此時察合臺和窩闊臺汗國都歸海都管,而海都作為察合臺後裔,他還有遠大目標,他想重新把蒙古各汗國統一起來,成為一個最大的領導者。因此,海都背後支持蒙哥兒子發動叛亂,因此他與忽必烈仇恨很深。忽必烈派軍與窩闊臺汗國打了幾年仗。
  • 蒙古帝國、大蒙古國與元朝三者之間有何聯繫?它們分別是誰建立的
    眾所周知,元朝並不是漢人建立的政權,而是由少數民族蒙古統一的王朝,在此之前,蒙古包括四個汗國,不禁令人疑問,元朝建立之後,蒙古汗國就不復存在了嗎?今天我們就來好好探究一下這個問題。圖片:蒙古資料截圖一、蒙古帝國、大蒙古國與元朝許多人到現在也搞不清楚,蒙古帝國、大蒙古國以及元朝三者的概念和它們之間的關係,先來說說蒙古帝國,其實它並不是一個朝代,而是由西方歷史學家下的一個定義,蒙古帝國是大蒙古國解體之前的政權,它包括元朝和蒙古四大汗國。
  • 兩都之戰:直接把元朝的統治,推向了覆亡的深淵
    直至後來的兩都之戰,依然是元朝統治集團為爭奪最高統治權而進行的戰爭。兩都之戰,顧名思義,就是發生在元大都和元上都兩大政治集團的皇位爭奪戰,兩者在地方行省各有支持者,導致全國大部分省份都不同程度地捲入這場戰爭。
  • 朱元璋統一天下有多難?僅打敗元朝?沒怎麼簡單,主要做了五件事
    元末農民大起義,歷時十七年之久,遍及全國絕大部分地區,最後朱元璋趕走元朝皇帝,翦除群雄,建立了明王朝,這在歷史上具有巨大的意義和作用。元王朝是以蒙古貴族為核心所建立的王朝,也是我國歷史上由少數民族統治的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元王朝為了確保他們的統治地位,實行了殘酷的壓迫政策。
  • 元朝軍隊入侵安南,只因越南士兵身上的刺青,蒙古人下令不留俘虜
    ,元朝軍隊曾三次和安南(今越南)交戰,在第一次元越戰爭中,因為蒙古軍隊的兵力較少,在攻陷安南首都升龍後便被迫撤退,在撤退途中一改往日的作風,並沒有對當地居民進行燒殺搶掠,甚至給當地人留下了不錯的印象,被越南人稱之為「  佛賊  」。
  • 成吉思汗的蒙古汗國和忽必烈的元朝為什麼不是一回事兒
    907年唐朝滅亡後,契丹興起,蒙古被遼國統治;1125年金滅遼後,蒙古各部被金國統治。遼國滅亡後,蒙古各部逐漸成為草原的主人,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蒙古各部開始走向統一。 由於遼國和金國被認為是我國的正統王朝,所以他們治下的蒙古各部都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元朝為何拿下南宋後,對外徵伐幾乎沒贏過?有三大原因個個致命
    而失去民心的忽必烈,所進行的勞師遠伐必然會遭到失敗,這也是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所在。元人趙天麟曾批評道:「竊見數年以來,北徵閱牆之叛,東伐孚海之國,近又大舉南徵,鞭策未嘗停,戎僵未嘗解……勝之不足以喜,得知不足以治。」孟子曾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忽必烈富有雄才大略,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統一中國之後,理應效仿漢唐建國初期施行體養生息的國策。
  • 元朝滅亡後,蒙古為何再難稱霸世界?
    這位元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雖然消滅了權臣伯顏的威脅,但是執政未久,就接連經歷了農民起義和地方精英掀起的叛亂,帝國元氣大傷,最終被定都應天府的明王朝派出的北伐軍驅逐出大都。蒙古軍事貴族入主中原的天命,也就此戛然終止。
  • 橫掃歐洲大陸的蒙古帝國,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強大的背後有啥秘訣
    1206年,鐵木真成功的統一了蒙古草原,結束了草原長久以來的群雄割據的局面,草原上面的各大部落首領都推舉鐵木真為草原上的唯一主人,大家尊稱鐵木真為成吉思汗。從此之後,成吉思汗及他的子孫帶著蒙古鐵騎,開始橫掃世界。殲滅西夏,攻滅金國;統一中原,建立元朝;三次西徵,滅亡了四十多個國家。
  • 史上最可怕的六支軍隊,作戰力量震撼世界,我國榜上有名!
    六、波斯帝國「不死軍」,也成為「長生軍」,是波斯帝國王朝的王牌軍隊,參加過著名的溫泉關之戰,這次戰爭也是繼馬拉松戰役之後,波斯帝國和古希臘之間進行的又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交鋒。不過雖然不死軍在戰爭過程中殲滅了眾多希臘軍隊的士兵,但還是沒有改變波斯戰敗的局面。
  • 元朝建立後,為什麼在對外戰爭中,屢戰屢敗呢?
    自從蒙古統一後,開始了開疆拓土,東徵西討,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在早期,蒙古曾進行了三次西徵,一次比一次精彩,一次比一次成果大。在第三次西徵的過程中,蒙古大汗蒙哥去世,由於太突然,並沒有選擇接班人,這也就導致蒙古內亂。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開始了爭奪大汗之位的戰爭,這一打就是五年,最終忽必烈贏了。
  • 【蒙古帝國君王譜】元朝(十四):元惠宗2
    伯顏最被人詬病的是排漢的民族壓迫政策,在他的主導下,蒙古、色目毆打漢人、南人不得還手,禁止漢人、南人學習蒙古、色目文字,重申漢人、南人不得執兵器之戒,嚴格控制漢人做官的限界,漢人、南人遭到前所未有的排斥,在伯顏當權下的中書省只有王懋德、許有壬、傅巖三人做過左丞和參知政事。地方上甚至還沒收漢人鐵製農具及禁止漢人文化活動。至元元年(1335年)十一月,伯顏取消了科舉考試,也是一大倒退。
  • 橫跨亞、歐大陸的蒙古帝國,是如何徵服半個地球的?
    淺層原因第一:蒙古軍隊在對外戰爭中無須後勤保障,在我國古代,有這樣一句話「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就是每逢打仗,必須要保持充足的後備能源,才有實力進行持久戰。但是,蒙古軍隊就不一樣了,他們長期生活在草原上,過著遊牧生活,對於他們來說,牛羊肉就是日常,所以在他們對外擴張的時候,直接把牛羊也帶上,邊放牧邊打邊打仗,渴了有新鮮羊奶,餓了就可以吃羊肉,營養還非常豐富,一般在羊肉吃完後,戰爭也勝利了,然後再通過攻城掠地,以戰養戰,這樣的蒙古軍根本不需要擔心糧食的保障問題。
  • 元朝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以牛肉乾為軍糧,士兵身強體壯所向披靡
    【二】蒙古大軍身強體壯所向披靡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古時候冷兵器時代,戰爭主要拼的是士兵的體力。即便統帥很有軍事才能,但如果士兵都是體弱多病。那麼想打勝仗無異於痴人說夢。相比於中原地區的士兵,當時元朝的蒙古軍士兵吃的是很好的。中原的士兵基本上吃不到肉食。比如宋朝的士兵每頓飯只能吃到餅和菜湯。這些食物如果是現在坐辦公室的白領吃還可以,畢竟清淡易消化。但是作為行軍打仗的軍糧,是很差的食物。因為根本不抗餓。吃完之後沒過多久便餓了,這樣怎麼能有體力打仗呢?
  • 明清戰爭中的八旗軍隊 編制 裝備與戰術
    金朝滅亡後,原居於關外未遷入中原的女真各部受元朝管轄。1235年(即乙未歲,金亡後的第二年),元朝在圖門江北一帶設開元(治所在今東寧縣東)、南京(治所在今吉林省延吉市東)兩萬戶府管理女真人後,接著在其它女真人居住區設立許多路、府、所,管理諸支女真人。總共有五個萬戶府,分別為胡裡改 斡朵裡 託溫 孛古江 脫斡林。後來,女真各部逐漸分化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部。
  • 《對馬島之魂》的背後,是一部元朝和日本的血淚史
    而日本鎌倉幕府方便也很清楚,自己的行為勢必已經惹惱了蒙古帝國,也就是現在的元朝,那麼終有一天元朝一定會打過來,而他們的首要進攻點肯定是距離高麗最近的九州區域,所以他們開始在九州囤積兵力,準備抵抗元軍的入侵
  • 元朝是中國正統朝代?同樣是蒙古帝國,為何四大汗國不算?
    客觀來講,元朝無可置疑是中國正統朝代之一。但是,與元朝並列的四大汗國不是,不屬於中國古代朝代範圍。以前常聽人說,你看我們蒙古帝國時期,四大汗國疆域多大多牛逼啊。這其實是很膚淺的看法。因為當他看到有人質疑元朝是不是正統王朝之時,就知道,不用說四大汗國,元朝尚被人們懷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