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父親影響孩子的人格
在孩子眼中,父親就是一個自己成長中的榜樣。
可以說,孩子是父親的影子,父親的一言一行,都會被孩子模仿。
所以,父親在孩子人格形成中有很大的影響。因為父親與母親不同,在孩子眼裡父親的形象是高大的,更容易被孩子當做英雄、榜樣。
孩子對父親有一種崇拜的情感,這種情感使得孩子在無形中模仿父親的動作、說話語氣、乃至為人處世方法。
父親性格內向,少言寡語,辦事謹慎沉穩,那孩子就很有可能也是如此;父親活潑開朗,活力四射,那孩子大多也是外向愛鬧的。
美國心理學家發現:一個人能夠取得成就,20%取決於後天努力,80%取決於父親教導。
作為孩子生命中「重要的人」,同樣一句肯定的話,如果由爸爸說出來,對孩子的影響力會是媽媽的50倍。
媽媽對孩子的影響是孩子能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人,而爸爸則是塑造孩子對人生的看法,關係到孩子人格的形成!
02父親決定孩子的格局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
「每個父親都是使者,只有使者們不斷進修,端正自己的觀念品行,培養出的孩子才能自立於人群之中。」
電影《銀河補習班》中,父親馬浩文問兒子馬飛,「為什麼要學習?」他回答要考清華北大,這是媽媽說的。
而馬浩文對兒子說:「清華北大只是過程不是目的,人生就像射箭,夢想就像靶子,連箭靶子都找不到的話,你每天拉弓有什麼意義呢?」
在父親的引領下,阿飛很早就找到了自己的夢想——成為飛行員,並為之努力,最終成為一名出色的太空人。
雖然現在我們沒辦法逃離應試教育的大環境,只能從家庭教育入手,就像劇中馬皓文的教育方式一樣,用自己的言行去引導、去影響孩子。
注重家庭教育,拼的是爹媽的教育方式,拼的是父親的格局,父親有格局有高度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03父親決定孩子的眼界
曾看過一個這樣故事:
有兩家人在路邊看見了乞丐,走在前面一家的父母對孩子說:「你不好好讀書的話,將來會像他這樣。」
而後面那家的父母卻對他們的孩子說:」你要好好讀書,將來讓這些人都能有工作。」
非常欽佩後一對父母的眼界與格局,他們教育出來的孩子一定會更優秀。
梁啓超給予孩子的正是這種「眼界教育」,他說:「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
梁啓超身上這種家國情懷,從小就潛移默化的傳遞給孩子,他時常教育子女:
「人生在世,常要思報社會之恩。總要在社會上常常盡力,才不愧為我之愛兒。」
「不求做大官,唯求做大事、做實事。」
他十分注重對於子女的言傳身教,人們這樣評價梁啓超一家:「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棟梁」。
父親的眼界,為孩子打開認識世界的第一扇窗戶,甚至會決定孩子的一生,一位好父親一定要在眼界和格局上為子女做表率。
04父親無論工作多忙,也要抽空陪伴孩子
生活中,眾多家庭中都是媽媽在教育孩子,爸爸則負責賺錢養家,勞累一天之後,爸爸更不願意花時間陪伴孩子了。
但是爸爸對孩子的意義和媽媽是不一樣的,如果一個孩子長期缺少爸爸的教育和陪伴,那麼孩子的性格一定是缺失的。
李嘉誠說過:「一個人事業再大的成功,也彌補不了教育子女失敗的遺憾。」
真正高質量的陪伴,不是單純和孩子待在一個空間,自己在玩手機,孩子在玩玩具!
真正高質量的陪伴,是放下手機,陪孩子讀書、玩遊戲,和孩子一起去解決問題,是當孩子需要你時,你能第一時間出現。
很認同《窮爸爸,富爸爸》裡說的一句話:
所謂成功,就是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小孩,因為任何職業角色都可被替代,唯獨父母角色無可替代。
爸爸們,不要再說,我負責賺錢養家,我沒時間陪孩子這種話了,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錯過了就彌補不回來了。
一個好父親的作用,相當於十個好老師。
學齡前和小學階段的孩子對父母依賴性比較強,也是家庭教育的關鍵期,父親一定不能忽略對孩子的陪伴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