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真正進入「影市寒冬」——是業內對今年電影市場的預判,但有趣的是,3月以來,依然有各路種子選手顯現出了強大的票房生命力。
翻拍片《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成了這個月最大的華語片票房黑馬,目前票房已破8億,跌破一眾行業人士的眼鏡。
有著「奧斯卡光環」的《綠皮書》第一時間引進,目前票房4.58億,應該是自《鐵達尼號3D》之後,內地票房最好的「奧斯卡最佳電影」了。
晚了近個把月引進的《波西米亞狂想曲》,作為音樂類傳記片,題材並不討好,但原型人物真的傳奇,再加上「皇后樂隊」經久不衰的音樂影響力,這部只在藝聯上映的電影,以每天5%左右的排片砍下了10%以上的票房,刷新《三塊廣告牌》創下的6000萬藝聯單片票房記錄也是指日可待。
……
面對這些票房佳績,業內眾說紛紜,是「迴光返照」?還是寒冬裡的「口紅效應」?
我倒情願認為,好內容在冬天裡也能發光散熱。越是嚴冬,越是考驗電影人手藝的時候,內容好、能切中時代情緒的的電影其實更容易出來。
因為流量,越是在低洼地裡,反而越容易向頭部內容集中。
好幾位讀者看完《波西米亞狂想曲》都跟我交流了一番自己的觀影感受。
總結一下大概就是標題裡的這串標點符號:???!!!
看電影的過程中,有些懵逼,很多時候是邊看邊在腦海裡打問號的,看完卻忍不住發出幾個感嘆,啊啊啊,音樂真牛逼!!!
#一秒變歌迷#
是的,作為電影來講,這是一部因為諸多原因,導致敘事留白太多,讓路人觀眾看得難免有些「一頭霧水」,但——即便沒有完全看明白敘事節點,卻還是能沉浸其間,被一首又一首歌曲感染,被天才們的創作力打動,然後在最後高潮處,被那場璀璨的表演「嗨」到人生巔峰的神奇電影。
從電影敘事來說,它,缺憾明顯;
對看電影人的來講,它,動人心魂;
哪怕僅僅只是為了最後20分鐘——1985年那場史上最偉大的「拯救生命」大型搖滾樂演唱會上,Queen樂隊的巔峰表演的復刻再現,你也會感嘆:這張電影票,真是物超所值!
看完你甚至會深深遺憾,自己錯過了和天才同一個時代的機會,無法親眼看到巔峰時期的皇后樂隊,在舞臺上是如何光芒萬丈,無法在臺下為他們親自打call。
電影以皇后樂隊主唱弗雷迪·莫庫裡(拉米·馬雷克 飾)傳奇的一生為主線。
#左:弗雷迪·莫庫裡;右:拉米·馬雷克#
講述弗雷迪是如何從一名名不經傳的孤僻少年成為傳奇巨星,和皇后樂隊的小夥伴們創作出一首首膾炙人口的經典,上演一場場動人心弦的搖滾現場,鑄就一段不可複製的音樂傳奇的人生故事。
音樂人生的主線之外,還有一條若隱若現的「暗線」,就是關於弗雷迪·莫庫裡的個人生活的。
這一點,恰恰是這部電影的「引火點」。
弗雷迪·莫庫裡這個人,太先鋒、太奇特、太與眾不同了!
如果放開手來拍,電影顯然可以比現在呈現的樣子更好、更深刻、更生猛,但略遺憾的是,電影拍得相當「保守」,只是拍出了弗雷迪人生/魅力的冰山一角。
不過,饒是如此,已經足夠震撼。
拋外音樂的層面,簡單粗暴點來說,這就是個「我吸毒、我濫交、我酗酒、我性變態(就當時的社會輿論環境而言),但我是個好boy」的人物側寫。
——如果一個人,能夠這樣標籤化解讀的話。
但這樣的一個隨時可以因生活的某些橫斷面被汙名化的男人,當他的人生有了音樂和夢想的加持,有了對自我的不懈堅持,2個小時下來,你也會被他那一生放縱不羈愛自由的執著、單純、孤獨和堅持所魅惑。
這個人太可愛了!太耀眼了!
和他那橫跨四個八度的嗓音一樣,華麗、璀璨、無與倫比……
正如他的助手彼得•弗裡斯通在他的傳記《誰願永生》裡說的,「弗雷迪是這個世界上個性最複雜的人物之一」。
用一生的所言、所行、所歌表現了這種複雜,是弗雷迪作為個體,與眾不同的魅力;
而電影對這種複雜性蜻蜓點水般的、自我限定的表現,也讓這部電影看起來,有那麼一點點意猶未盡。
比如說:和男孩子們的兄弟情這一塊。
一位可愛的小妹妹看完問我,弗雷迪不是有女朋友嗎?不是都求婚了嗎?不是剛剛給女友瑪麗寫了一首偉大的《love of my life》嗎?不是倆人一邊看電視一邊還在跟她說你看所有人都在為你而唱嗎?
為什麼下一秒就說分手了?
還說是因為他發現自己愛的是男人,而瑪麗還說自己早知道了?
那麼……問題來了……小妹妹發出了靈魂叩問……他到底是什麼時候愛上男人的?
這些問號不僅僅是小妹妹有,我看電影的時候,也有過一樣的懵逼,因為電影裡關於弗雷迪從「直」到「彎」的表現真的非常隱晦,前幾場戲還是他和瑪麗在沙發上恩恩愛愛,拿戒指求婚,鏡頭一轉,他跟隊友去了美國巡演。
演出場場爆滿,非常成功;
演出間隙,他總是不忘打電話給瑪麗,傾訴相思之情。
然後神一樣的剪輯手法出現,說完我愛你,掛下電話,弗雷迪看到一個大胖子走過,進入男洗手間,關門,兩個人眼神交匯,有剎那的火花閃現。
他盯著男洗手間關上的門,倚牆偷窺的眼睛裡,從思索好奇漸漸轉換成了性趣盎然……
來來來,看看奧斯卡影帝級的「眼技」。
基本上,全片愛女人的情節倒是濃墨重彩,但和男人相關的情感戲部分,則大多時候都得像上面這段一樣,靠你猜猜猜。
有一場演出間隙助理保羅給他安排小鮮肉侍寢的戲份:僅僅是弗雷迪在後臺和女友通完電話,然後三個人很有默契地打了下招呼,一起走了。
接下來就是第二天早上起來,小鮮肉睡眼惺忪地從沙發上被叫起走人。
第一次看的時候,我誤以為,小鮮肉是助理保羅(此時已出櫃)的愛寵來著……
剪輯手法,真的很「中國畫」了。
因為電影從籌備之初,就說好了由皇后樂隊的兩位成員布萊恩·梅(Brian May)、羅傑·泰勒(Roger Taylor)擔任聯合監製,對於怎麼樣表現自己隊友弗雷迪生前活(備)色(受)生(爭)香(議)的私生活,他倆一早就做了嚴格限定——這也是電影之所以呈現出現在這種保守畫風的原因。
如果弗雷迪本人還在世,電影應該會更生猛一些。
就像當年他接受相熟記者採訪時表現的那樣,真實、幽默、不羈得出人意料之外。
記者問他:演唱會場地大、觀眾多,你會緊張嗎?
他哈哈大笑:不,越多越好;
停頓一下,補充:在任何方面都是如此。
猝不及防開完車,就得意地嘿嘿一笑。
記者又問:音樂之外,有什麼特別興趣愛好嗎?
他車開得更猛了。
回答如下圖👇
說到嗨起處,附送消音級答案👇
把記者驚得直跳腳,我知道你是個性情中人,但沒想到你這麼勁爆!你知道你是個勁爆的人嗎?
他回答:親愛的,我真的還可以比這個更生猛!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問題是:你覺得你以後會去天堂嗎?
他笑:不,我才不想去。地獄更好一些,我想看看到下面能不能遇到一些有趣的靈魂。
此時的他,應該是完全接受了愛男人的自己,面對記者的旁敲側擊,乾脆實話實說,反正想去也去不了天堂,就在地獄快樂吧。
而電影裡,弗雷迪從「直」到「彎」的迷惘、糾結和掙扎,再到最後的坦然以對,勇敢地接受、愛上這樣的自己,通過拉米·馬雷克的細膩表演,整個過程還是相當完整的。
雖然趨於保守,但整個精神氣還是在那裡。
不管是藝術追求上,還是自我追尋上,那種生命那麼短暫,要做(活)就做(活)到極致的激情貫徹電影始終。
不管是堅持發行6分鐘的單曲神作《波西米亞狂想曲》,還是為了反抗假唱就乾脆拿起話筒舞出獨門假把式的諷刺表演……作為搖滾史上最傳奇的音樂家,最偉大的表演者,弗雷迪一直用極致的追求,反抗著世俗的陳規,勇敢地做自己。
搖滾舞臺上,他是當仁不讓的王。
而作為人群中,因為性取向而成為少數的個體,弗雷迪最後也終于欣然「接納」了這樣的自己,包括由此帶來的命運的副贈品:愛滋。
人這一生,最本真的事情不過也是如此:認清自己的弱點,面對自己的恥點,去堅定地追尋你認為美好的事情。
而這部電影,在音樂的魅力之外,最難能可貴的也是這一點——通過男主人公的一生再現,告訴所有人:去認識你自己,認同你自己,堅定你自己!
福利時間
1、
上篇推文的福利是「掌柜的請你看電影」
不限定電影
中獎名單如下
沙雕女孩 鄭 萌兔兔
ella
ich liebe dich
2、
本篇推文福利是「掌柜的請你看《波西米亞狂想曲》」
幸運名額3人
每人2張電影票
參與方法
詳見置頂留言
3、
還是那句老話
歡迎轉發歡迎星標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又改版了
對我們這種非日更的小號非常不友好
所以這裡再次厚顏請各位把我星標了吧
這樣才不會找不到我
怎麼樣星標?
動一動手指
就能掃碼關注
收養兩個有趣的靈魂
同時開通有今日頭條、新浪微博、uc大魚號
網易新聞客戶端、天天快報、一點新聞、百度百家等多平臺矩陣
歡迎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