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劇情片被音樂傳記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一舉拿下,和以往不同的是,這屬於個人傳記電影。雖然這是以皇后樂隊的著名單曲命名,但電影重點還是講到樂隊核心人物Freddie Mercury的傳奇一生。其他三位隊員吉他brian may、鼓手Roger Taylor、貝斯John Deacon在電影中僅有一點關聯。那麼作為眾多的搖滾樂迷之一,筆者對皇后樂隊擁有著獨特的熱愛,而對於廣大樂迷來說,皇后樂隊也終於有了自己的一部傳記片。筆者也了解到,為籌備這部電影已有8年之久,可以說是路途坎坷,在期間發生了不少衝突,如從最初的導演史蒂芬·弗雷斯換到布萊恩·辛格,最後由德克斯特·弗萊徹接手,從最初的男主角薩莎·拜倫·科恩換成拉米·馬雷克,可知影片製作過程衝突許多,而電影導演最終定為布萊恩辛格,布萊恩辛格負責了影片一大半的指導,最後因為和男主角拉米的矛盾,經常缺席拍攝現場,被劇組開除,最後因為導演自身醜聞對外界影響重大,最終被逐出20世紀福克斯公司,剩下部分由德克斯特·弗萊徹接手。經歷了不少風波後,終於《波西米亞狂想曲》於2018年11月2號在北美首映,周末票房高達到5000美元,北美票房首居第一,遠超過業界的票房預期。但比較遺憾的是,目前中國大陸地區並沒有正式引進此片。
《波西米亞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來自搖滾樂壇上享有盛譽的皇后樂隊於1975年收錄在專輯《A Night at the Opera》中的一首具有搖滾歌劇風格的歌曲,為樂隊中極具有影響力的Freddie Mercury所作,推出該單曲後,獲得的獎項無數,在英國更是為人熟知。據悉,在英國單曲榜連續九周冠軍,專輯持續賣了27年,全球銷售大約3億張唱片,英國銷售超過200萬張,創下當時英國史上銷售最高單曲紀錄。《波西米亞狂想曲》也被視為是皇后樂隊最偉大的作品。
皇后樂隊著名的歌曲很多,如《we are the champion》、《we will rock you》、《the show must go on》、《love of my life》等,知名度都很高。其中《bohemian rhapsody》能有如此高的成就,在於該曲的特殊性。《bohemian rhapsody》由Freddie Mercury創作, Freddie自身受歌劇的影響和對英國搖滾歌星的喜愛,曲風自然元素許多,以往搖滾樂風格不同,在上世紀70年代的環境下,疊加了英倫搖滾、華麗搖滾、前衛搖滾、重金屬搖滾、硬搖滾、古典樂、甚至有唱詩班的宗教音樂元素,這些曲風的疊加,沒有讓曲子黯然失色,卻成就了它自身的特殊與另類性,有如史詩般特色。長達六分鐘的歌曲,有清音合唱,鋼琴傾訴加詠嘆調,後是鋼琴聲、向媽媽交代罪行,再來是琴音與自己的哀嘆,承認自己的罪行,之後歌劇形式的自我內心活動的展示(或是說罪行的審判),和在重金屬的背景樂下反抗命運,最終輕輕哀嘆結束。眾多音樂元素的結合,《波西米亞狂想曲》誕生。
不同的是電影影片從Freddie還是一個叫Farrokh 的機場行李搬運工開始說起,直到最後的live aid慈善演出結束,但Freddie這樣富有傳奇性的一生,兩個小時的紀錄片不可能講的透徹,電影只是把其簡化,所以在敘事上,漏洞百出,很多事件突兀銜接一起,顯得無頭無尾,Freddie微妙的心理變化,更是混亂複雜。但就算如此,當音樂一出,身為樂迷的觀眾們依然會熱淚盈眶,當Freddie在琴鍵上斷斷續續彈出《love of my life》的時候,筆者依然會為此落淚,這就是Freddie的魅力所在,他本身就是一個聚焦點。由於電影著重對Freddie的尊重與致敬,在表達與劇情這方面略有弱勢,值得說的是主演拉米,除了身高比較吃虧外(Freddie本身是一個大長腿),他將一個搖滾巨星的所有動作,表情,甚至是舞臺上的颱風表現全都還原本人。還有live aid的還原度,和原版視頻絲毫不差,電影最後的一幕能夠引起廣大樂迷的共鳴,這也是電影中最好的部分。除此之外,電影裡最感人的還是Freddie和Mary的情誼,雖然Freddie是出了名的雙性戀,成名後也向妻子宣布自己是gay, Freddie在電影中的交際情況很真實,他陷入一灘爛泥中,Mary給他指引, Mary可以說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彌留之際,也將他的別墅遺產和版權留給了Mary。
在搖滾史上,皇后樂隊改變了搖滾樂的某種定義,當唱片公司拒絕發行另類的《bohemian rhapsody》,皇后樂隊轉而發向電臺,並一夜爆紅,搖滾樂不再局限於狂躁中,但其實,在當時齊柏林飛船,大衛鮑伊,誰人樂隊這類搖滾巨匠,早已經改變了搖滾的性質,曲風另類,而皇后樂隊的誕生,更是讓搖滾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