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讀希阿榮博堪布的《次第花開》,裡面有一章是寫關於克服恐懼的話題。
「恐懼」 這個詞我們並不陌生,我自己仍然清楚的記得,在過去的這幾年中我也曾無數次深陷在焦慮和恐懼的漩渦中抽不了身,那種狀態真的可以用煎熬來形容。
那麼,我們為什麼會焦慮和恐懼呢?
希阿榮博堪布在書中說,「焦慮和恐懼的核心就是我們拒絕無常的發生。」
佛陀也曾說過,一切痛苦的根源都在於我們長期以來對自身以及外部的世界存在著一個根深蒂固的誤解,這個誤解叫做執幻為實。也就是我們把幻化的一些東西當成了一個實在的東西。然而,萬事萬物皆依賴內在和外在的條件而生滅,因此並不具有固有性和恆常性,用佛教的術語說,即無我和無常。
那什麼是無常?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 萬事萬物時刻都在變化中,每個人的人生也都在得與失之間起起伏伏,這個就是無常。因此說,無常乃事物普遍具有的性質。說白了,我們生活的本質就是變化,即無常。
然而,即便我們能夠理解這個世界是無常的,是一刻不停的在變化的,但真正落到我們的個人體驗上,無常仍然是指事物不按我們的預期或喜好發展時,令人懊惱、憤慨的狀況。就如同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也只有在面對強烈的痛苦、分離或死亡的時候,才會注意到無常。
並且,我們通常會選擇逃避它,因為我們認為它只是人生的一種遭遇,甚至可以說是一種不好的,讓人不快的遭遇。我們自以為是的認為,只要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就可以規避它。然而,如書中所說,無常並不是人生的一個過渡期,不是人生當中的一些偶然,無常是整個人生。
這本書裡邊有句話對我的影響特別大,他說人們誤以為是無常帶來了痛苦,而實際上造成痛苦的不是無常,而是對無常的恐懼。
希阿榮博堪布提出克服這種恐懼有兩個辦法,第一個辦法是熟悉無常。
相信大多數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我們越是害怕一個東西,就越不敢面對它,越不敢面對它,內心也就越害怕和焦慮。堪布說,人們與無常的關係也是這樣的。如果能夠轉過身來,面對面地好好端詳一下,就會發現無常並不像想像地那麼可怕。試想,倘若沒有無常,我們的人生將會一成不變,永遠都沒有轉機的時刻,離別的人永遠沒有相聚的機會,生病的身體也永遠不可能痊癒。
如果我們平日能夠留意觀察日常生活中自己和周圍的人事變遷,會讓我們更好的熟悉和接受無常。我們會知道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身體的抵抗力逐漸下降,臉上的皺紋也慢慢增多,長輩親人會相繼離開,工作事業會面臨停滯...... 我們終將學會用冷靜理性的態度來看待生命之流變,意識到不是只有自己在失去、在衰老,會生病,也不是只有自己需要經歷挫折,會沒有安全感。普天之下,每個人都是一樣的,所以,你並不孤獨。每個人的生活也都會充滿變化起伏,有得有失,這是普遍的,也是自然的。所以,熟悉無常會讓我們的內心得到真正的放鬆,也會讓內心更開闊。
克服恐懼的第二個辦法是了解恐懼無常的原因。
記得諾蘭的《蝙蝠俠 - 俠影之謎》中有一段這樣的故事情節。Bruce因為他爸媽的死而懷有深深的罪惡感,但他慢慢學會了用憤怒代替這份罪惡感,因為對兇手的憤怒會讓他暫時的忘卻失去親人的悲痛。然而,壓抑在他內心的這股憤怒的力量始終找不到出口,因為他內心充滿了恐懼。影片中忍者告訴他,他父母的死不是他的錯,並教會他接受並且面對事實,面對自己的恐懼,去擁抱內心中最深層的恐懼,並最終克服恐懼的故事。
我的一位好朋友在經歷了人生的一些重大的挫折之後在她的手臂上紋了一隻蝙蝠俠,我很好奇其中的原因,於是有了下面的對話。
生活中,恐懼無常是常態,並且在絕大部分情況下是沒有任何選擇餘地。而人類的本性是趨樂避苦,所以,面對自己不了解的事,肯定會害怕,進而選擇逃避,然而,逃避是沒有用的,只會陷入一個又一個的輪迴中。
因此,當我們在經歷困難、挫折、痛苦的時候,首先接受已經發生的事實,因為,你不可能去改變已經發生了的事情,那麼,不如接受它。然後再去了解產生各種恐懼和焦慮的原因。正如電影中所說的,「去感受恐懼如何模糊你的感官,感受恐懼的力量如何扭曲你的身心,如何掌控你的一切,這股恐懼的力量才會屬於你。擁抱你最深層的恐懼,和恐懼的黑暗力量融為一體,專注,全心投入,隨心所欲控制你的全身。」
如此,直面恐懼,你最終才能克服恐懼。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