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羅丹的情人(羅丹與卡蜜兒)
編劇:布魯諾·努坦
導演:布魯諾·努坦
主演:伊莎貝爾·阿佳妮、傑拉爾·德帕迪約
片長:175分鐘(法國版)、158分鐘(美國版)
年代:1988年
類型:劇情、傳記、愛情
出品:法國
獲獎:榮獲柏林影展最佳女主角銀熊獎,及凱撒獎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攝影、最佳配樂、最佳服裝設計等七項大獎,1990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最佳女主角提名。
電影海報
1883年,43歲的羅丹第一次見到19歲的卡蜜兒,因為卡蜜兒,羅丹改變了對女人的看法,羅丹發現,卡蜜兒不但是理想的愛人,也是天地之合的工作夥伴。在他倆熱戀的1885至1896年的十多年間,羅丹創造出非常出色的作品,像《蹲著的女人》、《我很美》、《上帝的愛撫》等,許多人認為,羅丹把生命最大的熱情給了卡蜜兒。蜜兒雖然聰明、漂亮、年輕,但仍不是羅丹之妻的對手,羅丹對妻子玫瑰說:「她像只動物一樣地依賴我」。最後,卡蜜兒決定離開羅丹,1898,34歲,但她永遠無法從傷痛中復原, 42歲就瘋了,且一直在瘋狂中活到79歲(1913年-1943年,49歲到79歲在精神病院),羅丹雖然最終與終身伴侶玫瑰成婚,但18天後,玫瑰就過世了,這時也是羅丹生命之旅的最後一年。羅丹過世後葬於妻子身邊,但他堅持羅丹博物館一定要有一部分展示卡蜜兒的作品。如今該館藏有15件卡蜜兒作品,希望卡蜜兒的才華能為後世所見。
主演伊莎貝爾·阿佳妮
電影開始,在著名電影配樂大師蓋布瑞爾·雅德所寫的、帶有些憂傷的音樂聲中出黑底字幕,雅德還為《巴黎野玫瑰》、《英國病人》、《天才普雷利》等電影作過曲。
一個寒冷的夜晚,卡蜜兒的弟弟保羅匆匆來到卡蜜兒所在的藝術學院宿舍尋找卡蜜兒,宿舍管理員和同學告訴保羅,卡蜜兒不見了。開場導演即用帶有一些緊張和神秘的氣氛給影片定下了灰暗的調子,同時也勾起了觀眾興趣--卡蜜兒這麼晚去哪裡了?
交代故事時間、地點--1885年,巴黎
接下來在長達四分鐘的時間內,沒有臺詞,沒有音樂,只有連續動作---卡蜜兒深夜在挖粘土,把粘土放在箱子裡,自己一個人扛回工作室,之後和一個等待在那裡的男子一起喝茶,接著換衣服開始擺弄那些粘土做雕塑,而那個男子也一言不發,靜靜地看著卡蜜兒做事。
這是一段連續的時空,有很強的紀實感,它交代了卡蜜兒的身份(一個女雕塑愛好者)和她所處的生活環境,也交代了她「為雕塑狂」的狀態。但開始挖粘土的場景有些像廢墟和墓地,給人製造了不安的情緒和具有某些象徵的意義--似乎在暗示卡蜜兒的命運。
卡蜜兒開始做雕塑,還是沒有說話,但畫面開始轉為明亮和溫暖的調子,襯託了卡蜜兒的青春、熱情和純淨,而這個時候,觀眾才第一次看清楚了年輕的伊莎貝拉阿佳妮的臉。
拍這部電影的時候,阿佳妮33歲,現在已經63歲了。她是法國當之無愧的巨星,曾主演《阿黛爾雨果的故事》、《瑪戈皇后》、《迷戀》、《四重奏》、《致命的夏天》等多部名片,多次獲坎城及凱撒獎最佳女演員獎。
在一連串的動作之後,宿舍管理員和同學找到了卡蜜兒,通過女傭的談話,觀眾確認了卡蜜兒是個「雕塑的瘋子」,但卡蜜兒依然一言不發地專注於雕塑。這場戲的「熱鬧」也衝淡了之前四分鐘的沉悶氣氛。
接下來,影片的另一個主角羅丹出場,導演設計了同學用放大鏡看羅丹的照片,卡蜜兒在忙著擺好作品等待羅丹的一靜一動的場景,同學說羅丹喜歡勾引年輕的女子,讓觀眾對羅丹的形象有個基本的認識。但是,羅丹來了之後卻看不出他對女子有興趣,而且看卡蜜兒的雕塑也顯得心不在焉,只是有點自說自話,一直在說自己的事情,沒呆一會就匆匆離去,這個形象和觀眾的期待有反差,也產生了有趣味的效果,而且最後卡蜜兒對羅丹也沒有好印象,兩個後來相愛的人第一次見面互相不「待見」,這也是愛情電影常規的設計。
飾演羅丹的德帕迪約也第一次正式亮相,他是法國當之無愧的巨星,他的作品《大鼻子情聖》、《最後一班地鐵》、《丹東》、《1900》、《基督山伯爵》的深入人心,同樣,他也獲獎無數,演《羅丹的情人》的時候他40歲。
接下來的一段是卡蜜兒的家庭戲,看上去只有卡蜜兒母親一人在嘮叨,但是通過她觀眾知道了許多信息,算是對前面動作戲的補充---卡蜜兒不遵守學校的管理規定、家裡經濟條件不好,父親在外賺錢養家,卡蜜兒和一個外國人在外租房,弟弟保羅喜歡「下流」的詩歌(其實是法國詩人蘭波的作品),最後這場戲以卡蜜兒離席而結束,表明她的反叛個性。
後面是一場表現卡蜜兒和弟弟保羅親密關係的戲,姐弟倆躺在一起,說著心中的理想,場景全由近景和大特寫組成。至此影片進展15分鐘,漸入佳境。
(圖片來自視頻截圖) 版式編輯 ∣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