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的12月7號,電影《羅丹的情人》在法國上映,到今天整整三十年。
《羅丹的情人》的女主角卡蜜兒由伊莎貝爾·阿佳妮飾演,三十年前的伊莎貝爾明豔動人,並且有一雙純淨湛藍的眼睛,才華橫溢的她曾5次獲得凱撒獎最佳女主角,並得到坎城和柏林電影節女主角獎與兩次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被認為是法國影壇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女演員。
伊莎貝爾·阿佳妮在法國電影界留下的年輕影像就跟中國香港同一年代的王祖賢、張曼玉等人一樣堪稱時代經典,憑藉《羅丹的情人》中卡蜜兒一角,伊莎貝爾·阿佳妮第三次獲得最佳女主角稱號。
影片中的卡蜜兒自小便喜歡雕塑,視譽滿全城的羅丹為偶像,後來卡蜜兒機緣巧合之下與羅丹相識相知。羅丹對卡蜜兒的作品感到震驚,羅丹意識到卡蜜兒極高的才情或許會為自己的創作帶來靈感,而卡蜜兒也為出現在自己生活中的偶像神魂顛倒。
兩個同樣有藝術天分的人在一起往往能給世人帶來更好的作品,但他們之間的愛情卻成了火焰,讓這些藝術夾雜著痛苦,最後成了毒藥,毀了卡蜜兒。
羅丹是一個有妻子的男人,雖然只是法律意義上的妻子,卡蜜兒在做了羅丹十幾年的地下情人後,她懷孕了,她質問羅丹,選原配還是選她?羅丹的回答讓卡蜜兒失望之極,他說他的妻子有病,不能和她離婚,但是這和他繼續與卡蜜兒在一起有什麼關係呢?這當然有關係,誰都會想跟自己的愛人光明正大的一起生活啊。
卡蜜兒性格剛烈,志向高遠,而且對藝術非常虔誠,她對羅丹為了迎合官方而頻繁進行社交活動表示不滿,認為藝術不該屈從於權勢,即使在這之前沒有人比她更懂羅丹和他的作品,但藝術認識上的不同讓她對羅丹的愛慕產生了懷疑,他們的心逐漸背離。
卡蜜兒是個在愛情和藝術裡都全心投入的女子,分手之後她的心裡滿是痛苦,失去愛情的她便埋頭創作,但羅丹對她的影響太大了,她的作品表達的都是痛苦,她把與羅丹分手的痛苦都揉進了雕塑裡。
卡蜜兒小有名氣之後,與羅丹久別重逢,羅丹看了卡蜜兒的作品後與卡蜜兒大吵了一架,說卡蜜兒模仿他,還說卡蜜兒的雕塑是諷刺他在兩個女人之間被撕扯,結果他們自然是不歡而散。他們的愛情已隨時日消逝,痛苦已發酵成仇恨,卡蜜兒也愈漸瘋狂。
卡蜜兒拒絕了國家的請她做雕塑的邀約,也曾把政府給的巨額支票付之一炬,因為為國家創作的雕塑不能參加藝術展,她希望自己的雕塑作品脫離羅丹光環的籠罩,希望世人看到她的才華。她沒能順利參加國際展覽會,她一口咬定是羅丹從中作梗,四處逢說自己討厭羅丹等等。
這段感情對卡蜜兒造成的傷害無疑使毀滅性的,卡蜜兒逐漸失去了創作的靈動性,失去愛情的痛苦已經折磨得她失去了她曾引以為傲的才情。也是因為她的才情帶來的驕傲,讓她與愛人離心。
讓卡蜜兒瘋掉的或許是她自認為的卓越才情帶來的驕傲和痛徹心扉的與情人的分離,也或許是她不符合時代的自我獨立、脫於世俗的反抗精神。
不論她與羅丹的相愛是藝術的幸運還是愛情的悲劇,卡蜜兒都是別人婚姻的第三者,哪怕她曾為世人帶來了優秀的雕塑作品。且不論羅丹到底是利用卡蜜兒的才情進行創作還是因為藝術與卡蜜兒真心相愛,這個悲劇的發生都是有羅丹出軌的原因在其中的。
卡蜜兒悲慘的結局,羅丹一如既往的風光,兩相對比,甚是諷刺,或是諷刺愛情,抑或是男權與女權的差異。
事實上,在現實歷史裡,卡蜜兒·克勞岱爾是唯一一位能在奧賽博物館(巴黎三大藝術寶庫之一)享有一席之地的女雕塑家,而更多人知道的卻是她另一個身份——羅丹的情人。有很多人看了這部電影,都為這位愛情失意、努力證明自己的人感到痛心,他們也不喜歡《羅丹的情人》這個譯名,而更喜歡《卡蜜兒·克勞岱爾》這個名字。
《Camille Claudel》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小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