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計算疲勞時要不要考慮壓應力?

2020-12-22 騰訊網

估計大家經常會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在計算疲勞時要不要考慮壓應力?

我們先來看看ASM international(世界上最大的以材料為中心的工程師和科學家協會)是怎麼說的:疲勞是漸進的、局部的、永久性的一種結構變化,這種變化發生在承受波動的應力和應變的材料中,這些應力和應變可能會在足夠數量的循環次數後導致裂紋或斷裂。疲勞斷裂是由循環應力、拉伸應力和塑性應變三者同時作用引起的,如果這其中任何一個不存在,則不會產生疲勞裂紋並擴展。循環應力促使了裂紋的產生;拉應力促使了裂紋的擴展(傳播)。儘管壓應力 (compressive stress) 不會導致疲勞,但壓力載荷 (compressive load) 可能會導致疲勞。疲勞過程包括三個階段:初始疲勞損傷導致裂紋成核和裂紋萌生,裂紋逐漸擴展直到剩餘未破裂的截面變得太弱而無法承受施加的載荷為止,最後剩餘截面突然斷裂。

通過上面這個描述我們可以總結出這麼個結論:單純的壓應力並不會對疲勞產生影響,計算時也是可以忽略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們講的是壓應力,不是壓力載荷,我們不能說你給一個部件施加一個循環的壓力載荷,它不會發生疲勞破壞。

有很多研究人員也做過很多的試驗研究,也發現了帶有缺口的試棒在施加循環壓力載荷下出現了疲勞裂紋,這些裂紋通常只是擴展到一個有限小的值(在彈塑性交界處)後便停止了擴展。造成裂紋出現並在一定程度內的擴展的原因,也有很多研究論文,目前主流觀點認為殘留應力和加載時缺口尖端處的塑性變形是主要原因。但不論如何,壓應力在疲勞分析中不會導致裂紋完全擴展至斷裂。

在我們國家的一些鋼結構標準中也有提到過相應的內容。比如GB50017-2017《鋼結構設計標準》 中的"疲勞計算及防脆斷設計"章節。其中提到:對非焊接的構件和連接,其應力循環中不出現拉應力的部位可不計算疲勞強度。但條文中也更明確指出,焊接結構的疲勞強度之所以與應力幅密切相關,本質上是由於焊接部位存在較大的殘餘拉應力,造成名義上受壓應力的部位仍舊會疲勞開裂,只是裂紋擴展的速度比較緩慢,裂紋擴展的長度有限,當裂紋擴展到殘餘拉應力釋放後便會停止。考慮到疲勞破壞通常發生在焊接部位,而鋼結構連接節點的重要性和受力的複雜性,一般不容許開裂,因此規定了僅在非焊接構件和連接的條件下,在應力循環中不出現拉應力的部位可不計算疲勞。

相信大家根據以上的解釋,會對疲勞分析中壓應力的問題有一個大概的了解。不過要提醒大家的是,上面提到的壓應力是在整個應力循環過程中都是純壓應力才可以。當然,在有拉壓的情況下,壓應力也會起到延緩裂紋擴展的好處。

END

相關焦點

  • 基於疲勞破壞的吊梁壽命評估分析
    2 吊梁焊縫壽命評估機理吊梁的疲勞破壞主要包括鋼板母材的疲勞破壞和焊縫的疲勞破壞,而吊梁焊縫較吊梁母材更易產生疲勞破壞,尤其是應力較大處的焊縫。在吊梁結構中,焊縫產生疲勞裂紋一般要比其他連接形式的循環次數少。
  • 常用的機械疲勞分析方法,都在這裡了
    但該種方法有兩個主要的不足之處: 一是因其在彈性範圍內研究疲勞問題,沒有考慮缺口根部的局部塑性變形的影響,在計算有應力集中存在的結構疲勞壽命時,計算誤差較大; 二是標準試樣和結構之間的等效關係的確定十分困難,這是由於這種關係與結構的幾何形狀、加載方式和結構的大小
  • 緊固件螺栓彎曲疲勞斷裂的典型案例
    疲勞概念:金屬材料在應力或應變的反覆作用下發生的性能變化稱為疲勞。 疲勞斷裂概念:材料承受交變循環應力或應變時,引起的局部結構變化和內部缺陷的不斷地發展,使材料的力學性能下降,最終導致產品或材料的完全斷裂,這個過程稱為疲勞斷裂。也可簡稱為金屬的疲勞。引起疲勞斷裂的應力一般很低,疲勞斷裂的發生,往往具有突發性、高度局部性及對各種缺陷的敏感性等特點。
  • 從英國賽文橋加固案例 看鋼橋面板疲勞開裂問題
    由此帶來的鋪裝層最大拉應力、鋪裝層與鋼板間最大剪應力、鋼橋面板的撓跨比、鋼橋面板最大拉應力和最大剪應力等,仍需下功夫去做試驗研究和精細的計算分析。橋面鋪裝一般會出現開裂、鋪裝材料與橋面板分離、車轍以及抗滑能力不足等問題,多數情況下都因鋪裝材料所致。
  • 中科院寧波材料所在類金剛石碳膜的應力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然而,目前DLC研究領域中還存在高殘餘壓應力、摩擦學不穩定和低成本大面積製備困難等問題,這使其應用受到嚴重限制。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汪愛英研究團隊針對DLC薄膜中存在的關鍵問題,設計、研製了具有高離化率的大面積均勻a-C:H碳膜線性離子束技術和雙彎曲磁過濾陰極電弧ta-C碳膜技術(授權專利:200920120060.1、201010135514.x )。
  • 銷軸的計算公式
    [4]——銷軸的許用剪切應力,這裡採用45號鋼 計算滿足。 當為雙面角焊縫連接時,(焊腳高度16mm)計算: 2、 上下耳板之間的間距(圖中為5mm)越大,則銷軸承受的彎矩越大,承壓面受力分布越不均勻;間距越小甚至達到緊密貼合的程度,銷軸承受的彎矩達到最小,受力狀態較為理想(上文中取彎矩受力點為板中心位置,和實際受力略有區別,計算時要根據實際情況加以區分),承壓面分布均勻。
  • InfoMat:巧用應力,點「石」成「金」應力調控稀有金屬納米材料相變
    稀有金屬在常態下傾向於生成熱力學上最穩定的最密堆積相,然而當材料縮小到納米尺度時,也可以發生相變,生成新的相位或者轉變到常態下亞穩定的相位。實驗表徵說明,相變後的稀有金屬納米材料的各項重要物化性質都會呈現巨大的變化,如光學性質、導電性質、電磁性質與催化活性等。因此,對稀有金屬納米材料進行相位調控成為了提高稀有金屬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在調控相變的過程中,應力往往是新相位產生過程中的重要驅動力。
  • 臺灣交大《Acta Materialia》:過載增強高熵合金疲勞性能!
    通過透射電鏡和有限元分析探討了單fcc CoCrFeMnNi HEAs的裂紋擴展性能、殘餘應變/應力分布、疲勞裂紋尖端附近的塑性區大小以及相應的潛在機制。鑄態CoCrFeMnNi試樣在兩種不同的疲勞試驗中仍保持單相fcc結構。可以認為恆定振幅和可變振幅的循環載荷不會在鑄態CoCrFeMnNi HEA中引起相變。拉伸過載時由於在裂紋尖端附近激活孿晶的臨界分切應力超過235 MPa,CoCrFeMnNi合金中的孿晶組織也會引起加工硬化,從而提高了的抗疲勞性。
  • 說說真應力真應變
    按照應變的定義,有在相同的伸長量下,只是由於材料A試樣短才與材料B具有了相同的變形量,實際上材料A的變形要大一些。結合前一問,在此條件下材料B已經發生斷裂,因此材料A的變形能力要高於材料B。可見,應變通過「單位長度的變形量」消除了比較材料變形能力時的試樣長度影響。
  • 實用乾貨分享——鋅合金壓鑄成型模流分析使用教程
    3) 熱應力是模具成形零件表面產生裂紋的主要原因,在每一個壓鑄件生產過程中,成形件表面除了受到金屬液的高速、高壓衝刷外,還存在著吸收金屬在凝固過程中放出的熱量,產生了熱交換。此外由於模具材料熱傳導的關係,使成形件表面層溫度急劇上升,與內部產生了很大的溫差,從而產生了內應力。當金屬液充填型腔時,型腔表層首先達到高溫而膨脹,而內層模溫較低,相對的膨脹量小,使表層產生壓應力。
  • 防爆切管機的金屬疲勞現象對管道切割作業的影響
    在防爆切管機開始進行管道切割作業時,由於銑刀對管道縱向剖切引起的震動,以及齒輪在傳遞力矩時的周期性變化會造成切管機內部齒輪、齒輪組以及蝸輪、蝸杆的金屬疲勞現象。所謂的金屬疲勞(英文詞條名:fatigue of metal)是指一種在交變應力作用下,金屬材料發生破壞的現象。
  • 上銀直線導軌壽命及計算方法
    上銀直線導軌壽命及計算方法,以下有幾點供大家參考:1.壽命當直線導軌承受負荷並作運動時,珠道表面與鋼珠因不斷地受到循環應力的作用,一但到達滾動疲勞的臨界值,接觸面就會開始產生疲勞破損,並在分表面發生魚鱗狀薄片的剝落現象,此種現象叫做表面剝離。
  • 一文帶你搞懂應力集中
    對於受拉構件,當其中無裂紋時,構件中的應力流線是均勻分布的,如左圖所示;當其中有一圓孔時,構件中的應力流線在圓孔附近高度密集,產生應力集中,但這種應力集中是局部的,在離開圓孔稍遠處,應力流線又趨於均勻,如右圖所示。工程上用應力集中係數來表示應力增高的程度。
  • 正應力與剪應力悽美愛情故事
    正應力在前,剪應力默默跟著。在摩爾圓上行走。剪應力很早就知道,在摩爾圓上,有一個地方,剪應力會變為零,它千萬不能去:但是正應力從小的理想,就是為了到一個地方,成為主應力。但是,有件事剪應力一直不知道怎麼開口,因為正應力成主應力的地方,就是剪應力變零的地方。
  • 衝擊地壓監測技術與裝備
    衝擊地壓微震監測技術 採煤工作面的推進,實現煤炭資源的採出,同時引發支架後方上覆直接頂的垮落,以基本頂為代表的堅硬巖層受拉剪應力的局部集中,產生「裂紋擴容貫通破斷失穩」變形,每一環節均向周圍巖體釋放彈性振動波,採用適合的傳感器採集該彈性振動波的波形參數,並建立數學模型計算出震源坐標及發震時刻,估算震源釋放的能量,稱之為微震監測技術,基於該技術研發的監測系統
  • 論文推薦|潘一山等:煤礦衝擊地壓巷道三級支護理論與技術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創新點(1)建立了衝擊地壓巷道「應力-圍巖-支護」力學模型,得到了考慮巷道支護作用下衝擊地壓啟動應力條件為遠場應力大於臨界應力,停止的能量條件為近場圍巖吸收能量和支護吸收能量大於遠場釋放能量。(2)指出巷道衝擊地壓防衝支護應從靜-動力學兩個角度,同時考慮「啟動—破壞—停止」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