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話題備受代表委員關注。多位代表委員提出建議、提案,要求完善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相關法律、有性侵記錄者不得從事未成年人工作、增加被性侵兒童精神損害的賠償等。
近年來,團北京市委把未成年權益保護作為工作重點,從法律支持、心理援助、經濟幫扶等方面,不斷加強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尤其加強對困境未成年人的關愛與幫助。
幫助受害未成年人及其家庭重拾生活信心
團北京市委注意到,未成年人受侵害案件發生後,雖然司法機關可提供法律救濟,但如何幫孩子彌合心靈創傷是盲區。
2018年,團北京市委接到北京市海澱區檢察院轉介的緊急個案。檢察機關在辦理一起盜竊案時,涉案的單親媽媽哭訴說,自己14歲的女兒小芳(化名)正獨自一人居住,此前遭受過自己男友的性侵。當晚,辦案機關就解救了小芳,可怎麼安置和監護這名少女卻成了難題,只好向團組織尋求幫助。
團北京市委啟動緊急救助機制,成立了由當地團組織、檢察院未檢部門及相關法律、社會工作專家組成的幫扶工作小組,委派專業司法社工承擔小芳的臨時監護工作,並送去救濟款,解決了小芳的臨時基本生活保障問題。
幫扶小組還聯繫了小芳在河北廊坊的姥姥接受監護委託,並與團河北省委聯合開展幫扶,為小芳協調好學校,使她日後的生活和學習都有基本保障。團北京市委相關負責人說,此次個案是京冀兩地共青團首次聯合開展困境青少年幫扶工作,也是對建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京津冀一體化機制的重要探索。
受到性侵時,小陽(化名)只有8歲。這個不幸的女孩原本就患有心臟病、巨結腸等多種先天性疾病,那次不幸的遭遇讓原本就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接到檢察機關通報後,團北京市委成立幫扶工作小組,一方面協調北京兒童醫院為小陽治療身體上的疾病,另一方面依託北京林業大學心理小組為小陽每周進行一次心理治療。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小陽的身體已得到有效治療,心理狀況也明顯好轉,相關幫扶救助工作在訴訟結束後仍在持續進行。
團北京市委相關負責人說,團市委針對涉訴未成年人及家屬、受害未成年人、民事案件中的未成年人,委託專業社會組織採取測評心理健康狀況、人格心理特徵等方法進行心理援助,相關檔案資料供司法機關工作參考,既為司法工作引入專業社會輔助力量,也為身心受到打擊的少年兒童修復創傷。
2019年,團北京市委共為涉訴未成年人及家屬提供100人次心理援助,形成50份心理評估報告。
為未成年人司法保護照進一束溫暖陽光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可當未成年人的權益因「家事」受到侵害後,團北京市委也會果斷出手。
團北京市委與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共同開展涉未民事案件社會觀護服務試點工作,在全國範圍內率先開啟了在涉未民事案件中全面引入社會工作專業服務的先例。
團北京市委聚焦撫養、探望、監護權等涉未成年人家事案件,委託觀護員對涉訴未成年人背景進行調查,對未成年人權益受侵害情況及時幹預,參與案件調解,回訪考察生效裁判文書執行情況,以協助法院最大限度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充分發揮家事審判在修復家庭關係、治癒情感、為未成年人提供監護方面的職能作用。
小迪(化名)出生後一直由祖父母照顧,2016年,其父母李某、張某離異時約定由母親張某撫養。
張某撫養小迪一個月後,就以生活困難為由將小迪送回祖父母身邊,並多次提起變更撫養關係訴訟,後均因李某不同意而撤回起訴。
父親李某很少過問小迪的學習生活,還因小迪學籍問題與父母和張某發生激烈衝突,小迪受到驚嚇。為此,法院出具了人身安全保護令。
小迪的父母二人還相互推諉,均不配合辦理小迪入學手續,小迪因適齡時未能辦理入學登記被列為困境兒童。小迪的祖父母遂提起撤銷監護人資格訴訟,要求撤銷其父母的監護人資格。
小迪的狀況引起司法機關的關注。觀護員對小迪家庭情況進行了詳盡的調查,並對相關風險等級進行評估,為司法機關依法撤銷小迪父母監護人資格、指定祖父母為監護人提供了有力支撐。最終,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小迪順利辦理入學登記,回歸正常的校園生活。
現在該項工作已進入第二輪試點工作,2020年將繼續為30名涉未民事案件中的未成年人開展社會觀護調查,對12例涉未民事案件展開延伸觀護工作。
做未成年人成長蛻變路上的守護者
做好睏境青少年精準幫扶,是團北京市委開展兒童權益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
「破繭而出,蛻變成蝶」,這是小雨(化名)的家人和朋友對她的共同印象。
小雨今年16歲,從小父母離異,身患殘疾的父親獨自帶著這個沉默寡言、性格內向且自卑的女孩生活。
3年前,團北京市委在自閉症兒童精準幫扶項目中第一次接觸到小雨,整場手工活動中,小雨一直拉著父親坐在角落。
孤獨的小雨引起了現場工作人員的注意,團北京市委自閉症兒童精準幫扶項目對這名沉默的天使開啟了歷時3年的幫扶。社會工作者每天都與小雨保持聯繫,鼓勵她要積極地面對一切困難和磨礪,並不斷給她提供展示自己的機會與舞臺。
如今的小雨已經可以獨立主持一場活動,可以站在講臺上流利地發言,尤其是她寫的毛筆字,更是雋秀灑脫。化繭成蝶的蛻變使小雨告別了怯懦,她現在正在備戰中考。
農村留守兒童是團北京市委重點幫扶的另一類青少年群體。珍珠泉中心小學位於北京延慶東部山區,是一所擁有6個年級45名學生的寄宿制學校,學生多為山區裡的留守兒童。
自2018年以來,團北京市委委託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諮詢服務中心開展「暖陽行動」幫扶項目,多次深入該校開展調研工作,與學校籤署精準幫扶協議,根據學校情況及學生需求,先後引入多類別社會資源,為學生開展愛心捐贈、助學圓夢等幫扶活動,為孩子們設計了水長城心理拓展、激情冰雪·相約冬奧冰球體驗、拍攝快閃短片《我和我的祖國》、徵集冬奧短文《我的冬奧我的夢》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幫助他們構築夢想、建立自信、提升社會適應力。
與此同時,團北京市委還委託專業社工機構制訂北京農村留守兒童學校教育管理與服務工作手冊,加強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心理、人格積極健康發展,及早發現並糾正心理問題和不良行為;會同公安機關完善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加強校園安全管理,做好法治宣傳和安全教育,幫助兒童增強防範不法侵害的意識,掌握預防意外傷害的安全常識。
多年來,團北京市委針對不同類型的困境青少年設計殘疾青少年社會融合、來京務工青年城市融入、留守兒童服務等精準幫扶項目,聯合群體分布集中或需求突出區域的團組織以及優秀社會組織共同開展與你「童」行、夢想行動家、暖陽行動等幫扶項目,平均每年開展市級示範幫扶項目8個,帶動區級幫扶項目900餘個,覆蓋人數超過1.2萬人。
打造屬於青少年的基層維權陣地
團北京市委通過打造16個青少年身邊的「陽光地帶」,形成以「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服務青少年健康成長、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為目標的青少年權益工作綜合服務陣地。
15歲的小佳(化名)已經休學在家一年,她患有重度抑鬱症,有過自傷行為及自殺傾向,存在一定程度的進食障礙,無法正常生活。
看著小佳長期將自己封閉在屋裡,沉迷網絡,不與外界交流,小佳的母親心急如焚。
「陽光地帶」的社工接手了這個案例。在調查小佳的社會背景和家庭關係後,社工發現孩子的奶奶和父親重男輕女思想嚴重,父親長期酗酒,對孩子的成長不聞不問,而母親因為護女心切,反而管教過於嚴格,甚至有時對小佳暴力相向。
社工及時運用危機介入模式,保障小佳不再進一步自傷自殘,並利用認知行為療法幫助小佳發現並建立合理、安全的情緒宣洩渠道,通過家庭會談及必要的家庭治療改善家庭氛圍,讓小佳重新感受到家庭溫暖。
經過22次直接服務和8個月的耐心陪伴,小佳最終重樹生活信心。
「陽光地帶」的幫扶效果顯著。2019年,北京市16家「陽光地帶」的40餘名專職權益社工共開展個案幫扶657例,累計幫扶次數3384次,開展小組活動68組共計431節,開展普法活動314場,服務滿意度達100%。
「陽光地帶」已經成為北京青少年身邊想得到、找得著、用得上、信得過的維權陣地。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世昕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