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喊與細語》

2021-02-21 朗道設計學院

* 此文章為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註明轉自「朗道遊學」(langdaoyouxue)公眾號。

隨著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海街日記》在中國內地被廣泛的看到,這部描述四姐妹之間溫暖真摯情誼的作品不斷受到人們的關注。同時另一部北歐電影也浮現在我腦海,那就是《呼喊與細語》,電影講述的同樣是幾個姐妹之間的故事,但是其情感遠沒有那麼溫暖動人。

但是因為伯格曼「對於電影素材無與倫比的控制力,表演的極致,色彩構圖的強烈效果,使得電影成為伯格曼這個時期最為耀眼、最為神秘的作品」。以至於弗朗索瓦·特呂弗更稱其為「戰後電影史上少見的傑作。」

電影講述了三個姐妹之間的故事,他們生活在一所中世紀的大房子裡面,二姐安妮患有子宮癌瀕臨死亡,她的兩個姐妹——卡琳和瑪麗亞還有僕人安娜輪流照顧她,直至她去世。在照料二姐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暴露出自己人性上的自私、冷漠與嫉妒。

電影的每一幀畫面都似乎傳達一種油畫般的美感,但是在這精緻的電影畫面之下,是幾個女人之間的冷漠與疏離。從電影開始,人物便被紅色的空間所包裹,身體以及對身體的觸摸被充分表現出來。伯格曼將場景設定為一個中世紀的房間,在這個中世紀的古老房間裡面,伯格曼對於人的身體進行了一次大膽的冒險,也就是同性之戀和亂倫之戀的雙重冒險。在這種身體的實驗中,伯格曼破除了「承載思維、知覺、情感」的肉身神聖的外殼,進而試圖探尋身體的無限可能性,在這種探尋的過程中試圖接近人與人之間精神的本質。

電影首先排斥了男人,同他的另一部電影《假面》一樣對於女性經驗進行描述,對於男權統治下的意識形態提出質疑。正如海斯凱爾所說:「這部電影所有的男人——華而不實自傲的醫生,具有諷刺意味的卡琳的虐待狂丈夫,以及瑪麗亞虛弱、蒼白的丈夫——的形象都是可悲的,較之女性,少有身體上的活力」。同時上帝是一種具有破壞性的、令人生畏的力量,在這裡「應該對人類精神負責的上帝」成為一種可怕的力量,而僕人安娜卻被賦予了一種善良仁慈如聖母般的品質,安娜的出場經常伴隨著代表神性聲音的巴赫無伴奏。


僕人安娜抱著死去的安妮,像是西方宗教題材中聖母慟子的場景


米開朗琪羅雕塑《哀悼基督》

同時伯格曼的《呼喊與細語》,不同程度上呼應著北歐另一個最偉大的畫家愛德華·蒙克的《吶喊》以及《病中的孩子》這兩幅畫,蒙克自述道:「我以《病孩》開闢了新的道路——它成為我的藝術中的一次突進。我其後的大部份作品的產生都歸功於這幅畫。」從此之後,蒙克的很多作品都展現了一個人在病床或者在病房中死去。


《病中的孩子》


《死者之床》


《死在病房》

而另一幅作品《吶喊》則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這幅作品真正展現了蒙克的精神世界,同時這幅作品的問世,又超脫了藝術史的範疇,展現了那個時代的人的存在性焦慮。它甚至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在許多漫畫或者電影中隨處可見。電影《小鬼當家》中的喊叫畫面,以及《辛普森一家》中痛苦的北歐人的形象都來自於蒙克《吶喊》中這個「喊叫」的小人。


《吶喊》


《小鬼當家》

如同《吶喊》一樣,蒙克的其他作品也都充斥著一種深深的恐懼感和絕望,深刻的影響了此後的美術作品,最重要的當然是使得德國表現主義興起。表現主義也同樣注重表現內心情感,忽視對於形象的刻畫,往往採用扭曲和抽象的方式來表達恐懼和絕望。並且影響了以後的野獸派等多種流派的產生。

康定斯基為代表的輕騎士社的作品

蒙克不僅僅對於德國表現主義有著深刻影響,弗蘭西斯·培根就曾表明自己對於蒙克的推崇。弗朗西斯·培根《尖叫的教皇》系列作品也受到了《吶喊》的啟發。而在1984年,安迪·沃霍爾也創作了一系列絲網印刷作品,也用過度明亮的色彩重新詮釋了《吶喊》。

弗朗西斯·培根的《尖叫的教皇》系列


安迪·沃霍爾的絲網印刷品《吶喊》

蒙克的繪畫所產生的影響當然不僅僅在美術界,還延伸到了文學界。除了蒙克以外,挪威最為國人所知的當然是易卜生了,《玩偶之家》曾經不知激勵了多少女性。而愛德華·蒙克的《斯芬克斯》就給易卜生帶來靈感的湧現,從而寫出了《當死者復生的時候》。


《斯芬克斯》

德國表現主義繪畫深入到不同的藝術形式中,進而影響到了電影,使得20世紀20年代的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異軍突起,這些作品採用怪誕離奇的手段來反映人內心的恐慌和焦慮,是一戰時期人們內心狀態的表達。主要作品有《一條安達魯狗》、《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等。伯格曼的電影《呼喊與細語》中也無處不在的充滿著表現主義電影的影響,這種影響表現為一種過度:色彩的過度、構圖的過度以及影像風格的過度。


《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

在電影《呼喊與細語》中伯格曼通過幾個女人之間的內心糾葛,闡釋了近乎一個世紀之前愛德華·蒙克作品《吶喊》的主題,也就是對於現代社會和人生的焦慮。所不同的是,伯格曼仍然延續著他一以貫之的對上帝和信仰的思考,不僅僅質疑了人的存在,同時也質疑了上帝本身。

▼ LANTAO朗道 - 2016年8月北歐現代建築與設計短期課程即將發布,敬請期待。


 課程諮詢電話:010-85325628、13910567765

回復 1 義大利米蘭理工大學室內設計管理碩士課程

回復 義大利精緻生活方式和葡萄酒文化課程回復 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室內設計課程回復 荷蘭比利時建築與室內設計文化課程回復 日本<精緻美學>設計遊學課程回復 法國室內設計與裝飾短期課程回復 義大利個人形象設計與時尚文化課程回復 北歐之光:建築·室內·產品設計遊學課程回復 美國建築與室內設計遊學課程回復 10 智利建築藝術與葡萄酒文化課程

相關焦點

  • 伯格曼︱神不在場的呼喊、細語與沉默
    神不在場的呼喊、細語與沉默——英格瑪·伯格曼《呼喊與細語》影評
  • 伯格曼《呼喊與細語》
    一、影片簡介拍攝於1971年的《呼喊與細語》是伯格曼中後期的作品。
  • 《呼喊與細語》,一場伯格曼的人性殘殺
    這其中以《呼喊與細語》(Viskningar och rop ,1972)刨析得最為兇狠,這部上映於 1972 年的電影,就曾經讓高曉松在他的節目裡直呼,如果內心本就抑鬱,最好不要再看伯格曼的這部電影了。可見這部電影在挖掘人性幽暗面上的威力。
  • 薦影 | 《呼喊與細語》——藏在紅房子裡的「秘密」
    編者按:《呼喊與細語》是瑞典著名導演英格瑪·伯格曼1972
  • 《呼喊與細語》:一部幾乎無聲的電影,卻能在靜默中聽到呼喊
    《呼喊與細語》作為英格瑪•伯格曼導演的一部彩色作品,故事情節很簡單。三姐妹中的艾格尼絲身患重病,不久將離世,於是大姐卡琳和小妹妹瑪利亞趕回來照顧她。但一部不到一小時三十分鐘的電影,卻把人物撕裂後細膩的情感展現得淋漓盡致。紅色的椅子,紅色的地毯,紅色的牆壁,這是《呼喊與細語》裡的紅房子。
  • 跨媒體藝術節演出信息丨呼喊與細語
    演化論-2019跨媒體藝術節媒介展演系板塊《呼喊與細語
  • 前行觀影丨英格瑪·伯格曼《呼喊與細語》
    導演:英格瑪·伯格曼英格瑪·伯格曼,瑞典的國寶級編導,20世紀電影大師之一。英格瑪·伯格曼1918年7月14日生於瑞典烏普薩拉,是宮廷牧師之子。<英格瑪·伯格曼的夢境世界>英格瑪·伯格曼的作品一生創作過50多部作品,其中《處女泉》、《杯中黑影》、《呼喊與細語》和《芬妮與亞歷山大》於1960年、1962年、1972年和1982年先後奪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女人的期待》、《野草莓》、《魔術師》、《處女泉》和《杯中黑影》則讓他在柏林、坎城和威尼斯等歐洲三大電影節各有斬獲。
  • 《呼喊與細語》,人際隔閡呼喚愛的救贖,女性奉獻解讀寶貴親情
    在71年的秋天,伯格曼開始拍攝《呼喊與細語》。從質疑宗教到探索家庭生活,伯格曼沉迷於自我形象的氛圍。他寫了「我一次又一次把這些畫面從我腦海中驅除,拒絕用它來拍電影。但這些畫面一直趕不走,我勉強認同了它:三個女人正在等待另一個女人死亡,她們輪流照顧她」關於電影中四個女人的初衷。
  • 行影院|詩意電影放映會第三期——英格瑪·伯格曼《呼喊與細語》
    9月25日,周五晚上19:30-22:00 我們將放映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的電影《呼喊與細語》,屆時將會邀請到範美忠老師與郭文杰老師到現場與大家就影片展開討論,歡迎大家一起來觀影!《呼喊與細語》是由瑞典著名導演、編劇英格瑪·伯格曼執導的一部劇情片,該片提名了第4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與最佳原創劇本獎。
  • 「肺炎患者求助」超話:呼喊與細語
    (拾城 鄭新洽/圖)這些星星點點遍布網絡的呼喊與細語,既是求助者的心聲,也是他們竭盡全力想要抓住的惟一希望。每次運送物資時,樓威辰都會附上紙條,寫一些鼓勵與關懷的話。情人節那天,樓威辰花了兩三個小時找到一家營業的花店,買了束雛菊送給住院的黃秀秀,在那張小紙條上,他寫道:「別害怕孤單,全世界都在愛你。」血氧飽和度降到了87%。
  • 說話輕聲細語,很有親和力的星座女
    說話輕聲細語,不喜歡大聲嚷嚷,一看就超級溫暖,很有親和力的一個狀態,特別的像小女人,單純的是喜歡這三大星座的柔情,更喜歡這三大星座的溫和氣息,跟著星座洞君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星座吧 白羊座 女孩子在說話的時候往往會比較有親和力,像白羊座就是很典型的那種,與人說話的時候都是一種輕聲細語的狀態
  • 起底邪教(一)| 什麼是「呼喊派」!
    起底邪教(一)| 什麼是「呼喊派」!六十年代末,李常受在洛杉磯發起「呼喊」運動,鼓吹「道的時代」已經過去,已轉入靈的辦法「釋放靈」。他們在聚會時的主要特點是集體大聲重複呼喊「哦主」、「阿門」、「哈裡路亞」等等,故而得名「呼喊派」。李常受歪曲基督教教義,妄稱「基督是我,我也是基督」;把《聖經》中「求告主名」改為「呼喊」,讓信徒在聚會時大聲呼喊「常受主」;叫嚷要「搗整個基督教的亂」。
  • 《心靈想要大聲呼喊》|言語有時候能傷人,內心總要呼喊
    又到漫咚推薦動畫電影的時候了,不知道小夥伴們有沒有看過動畫電影《心靈想要大聲呼喊》呢?由長井龍雪執導、岡田麿裡編劇的一部動畫電影,打造過催淚名作《未聞花名》的原班團隊打造的第2彈青春群像劇,並且同《未聞花名》一樣以日本的秩父市為故事舞臺。這是一部很好的動漫電影,非常的撩人心弦。
  • 棉棉細語除蟎潔面巾榮獲日本美妝雜誌VOCE獲獎單品
    棉棉細語除蟎潔面巾榮獲日本美妝雜誌VOCE獲獎單品 2020-05-20 16:41:00來源:北國網
  • 《心靈想要大聲呼喊》:封印在心之殼中的,想要大聲呼喊卻難以啟齒的心情
    《心靈想要大聲呼喊》,又名《心欲呼喊》。
  • 郭汝婷:心靈想要大聲呼喊
    於是在一個下過雨的傍晚,我決定打開一部留存很久的動畫電影《心靈想要大聲呼喊》。推薦的朋友告訴我,這是一部看完後你就有力量繼續生活下去的電影,並且會不斷回味和延續它的故事。帶著朋友的期待,我關上了燈,打開了投屏,在客廳獨自享受這部動畫,結果如她所料。 先說下這部電影的創作背景,談起治癒系催淚的日本動畫,被提名的一定有《我們仍未知道那天所看見的花的名字》簡稱《未聞花名》。
  • 隔著馬路呼喊你的名字
    「要不是你隔著馬路叫我,我真的不敢去找你……多好啊……你隔著馬路…呼喊我的名字……」你的額頭在我鎖骨上搖晃,哭出了聲。你在顫抖,我猶豫了一會兒才用勁握住你的肩,立刻又體會到你的溫軟如玉。我終於不能自持猛地把你摟緊。是的,多好啊,我隔著馬路呼喊你的名字。這時你推我,我一愣,你深深地呼吸了一口,然後閉上眼睛向我開啟你的唇。
  • 「落花流水」:佛家最纏綿的細語
    「落花流水」:佛家最纏綿的細語〈落花流水〉是黃偉文寫給陳奕迅的歌詞,收錄於《Life Continues...》裡,於2006年2月17日正式發行。
  • 【夜聽】張學友《每次都想呼喊你的名字》
    歌詞:微風吹動你的發梢就像風的線條總是在我的眼裡顫動微笑掛在你的嘴角蕩漾我的情懷總是叫我無法言語每次都想呼喊你的名字告訴你心中的話面對面看著你的眼睛不再追尋你的背影每次都想呼喊你的名字>告訴你心中的話面對面看著你的眼睛不再追尋 風的線條微風吹動你的發梢就像風的線條總是在我的眼裡顫動微笑掛在你的嘴角蕩漾我的情懷總是叫我無法言語每次都想呼喊你的名字告訴你心中的話面對面看著你的眼睛不再追尋你的背影每次都想呼喊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