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我國在發展的過程中留下了大量的民俗俗語,雖然現在很多民俗俗語已經消失了,但是還有一部分還保留著,比如我們今天所說的「正月佔歲」習俗,以及與之相關的俗語「頭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
許多地方農村仍保留著「正月佔歲」的習俗,具體而言,就是以月初至正月初八這幾天的天氣狀況來判斷新年伊始的莊稼收成如何,如果這幾天是大晴天,那麼新年伊始就是風調雨順,但如果這幾天天氣不好,又會發生災荒。
雞犬豬羊牛馬,其實都是老鄉們稱之為六畜,早在遠古時代,先民根據自己的需要,根據對動物世界的認識程度,先後挑選了雞、狗、豬、羊、牛、馬,經過馴化,便成為現在的家畜。鄉下諺語「頭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就是根據這六種家畜在人們生活中所起的作用進行排序,並得出正月初一是雞日、正月初二是狗日、正月初三是豬日,以此類推,正月初六是馬日。
國之重器之二,無論以前還是現在,雞、狗都是鄉下常見的家畜,之所以會把雞排在第一位,是因為公雞有「晨露」的習慣,每當太陽升起來,公雞就會高聲提醒人們太陽已經升起來了,新的一天已經來臨,所以人們就把「晨露」定為「晨露」,並且在鄉下有「晨露不能殺雞」的講究。
那麼,為何會有這種結果呢?因為傳說女媧在造人之前,就分別造出了上面所說的這六種動物,所以古代將這六種動物稱為畜日。
另外,古代農村在「畜日」時也有相應的習俗,下面我們就來簡單了解一下:
農曆初一的時候是人們吃不到雞的日子,而這天只能說些吉利的話。另外,許多地方在這一天不能掃地,不能動刀子,不能洗衣服,甚至不能倒廁所,總之,要讓家裡那些常用物品好好休息。
還有就是三豬四羊,在以前的農村,家家戶戶都會在春節後養一、兩隻豬,等到進入臘月以後,家家戶戶就開始殺年豬,豬肉不僅可以供自己的家人吃,人們還會賣掉部分豬肉來貼補家用,所以豬排第三。與豬相比,養羊的農民要少得多,因此,羊排在豬之後,是正月初四的羊日。
再來看看五牛六馬,在過去用牛耕人種田的年代,牛和馬可說是農民的好幫手,農民用牛和馬種田更好。看這兒,也許會有人問,為什麼牛和馬對農民的幫助那麼大,卻排在第五和第六位,這是因為月初五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在農村有月初五送窮神的說法,所以人們把月初五定為牛日,就足以說明牛的重要性了。把臘月初六定為除夕,因為臘月初六是一個家家戶戶把臘月初一到臘月初五的垃圾扔掉,擺脫貧困的重要日子,因此,把馬日定為除夕,是一個很好的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