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平呂氏世系概略

2021-02-16 世界呂氏宗親總會

一、東平呂氏先世概略

從眾呂志看,朱熹曾先後作四篇《呂氏宗譜》,不論是真是假,所述晚唐呂夢奇以前世系,有年代乖亂,有先後倒置,有移花接木,謬誤百出,為人所詬,有人說朱氏所作呂氏世序,明顯是用一條金線將沒有汙點的呂氏人物象珍珠一樣串成項鍊,掛在呂氏家族的脖頸上,誠哉斯言!因此其序決不能作為呂氏先世篤考。

先秦之時,姜姓呂氏支系已有霍邑之呂(炎帝後裔,帝舜秩宗伯夷之後,都山西霍縣,呂氏總源)、南陽之呂(南呂,南陽呂國遺裔,周室分封霍呂之後,都今南陽董呂村,一說在今鎮平侯集南,古涅陽國境內,遺族南遷湖北蘄春)、新蔡之呂(東呂,楚文王滅南呂,分其遺族東遷新蔡建國,後為蔡平侯所滅,遺族繼遷至舊彭城今徐州銅山呂梁東南呂地)、齊呂(霍呂后裔,呂尚之後)等。

楚漢之交,籍由戰爭,諸呂顯名,但宗支有異。

最著名的當然是單父之呂,前承齊國之呂,傳係為1太公呂尚—2丁公伋—3乙公得—4癸公慈母—5哀公不辰、胡公靜、獻公山—6武公壽—7厲公無忌—8文公赤—9成公脫—10前莊公購—11僖(釐)公祿甫、夷仲年—12襄公諸兒、前廢公無知、桓公小白—13中廢公無詭、孝公昭、昭公潘、懿公商人、惠公元、公子雍—14後廢公舍、頃公無野—15靈公環—16后庄公光、景公杵臼—17齊晏孺子荼、悼公陽生—18簡公壬、平公驁—19宣公積—20康公貸、公子慶、公子祁,自康公失國,田齊代姜後,公子祁這一支西走廩丘(鄆城水堡),後轉魯地,衍傳為單父呂氏,傳係為公子祁—公孫光大—呂敏—呂不伐—呂雍、呂稟、呂和—呂威—呂文—呂澤、呂釋之、呂雉、呂須,秦代呂文因避仇自單父入沛,遂以女嫁劉邦。此支呂氏在呂雉當權時盛極一時,但在「誅呂之役」後湮沒於史,後世當有東平呂氏如漢魏呂曠呂翔、任城呂氏如漢魏呂虔、廣陵呂氏如漢吳呂岱;


新陽之呂,即呂青、呂臣家族,當承自新蔡之呂,以張楚呂臣組織蒼頭軍傳陳勝餘燼起功,衍分新陽、寧陵,其中新陽呂氏傳係為呂青—呂臣—呂義—呂它—呂談—囗—囗—呂陽—……—呂蒙、呂範—呂琮(霸兄)、呂霸(蒙嗣子)、呂睦(琮弟)、呂據(範次子)、呂習(曹魏廬江主簿),寧陵呂氏傳係為呂青—呂臣—呂射—呂始—囗—呂得—……—呂羌—……—呂強、呂伯奢、呂貢(建安時豫州刺史);

河北之呂,當承自彭城呂梁之呂,因項羽故人呂馬童於烏江邊分滅項羽起功,封建中水國,今河北河間,傳係為呂馬童—呂瑕—呂青眉—呂德—呂宜城—囗—呂建明—囗—呂闢胡(前漢始元五年前82年為雲中太守)—……—囗(後漢越騎校尉屯九原)—囗—呂布;

南陽之呂,當承自南呂,因呂勝在烏江邊與呂馬童一起分得項羽屍首起功,封建涅陽國,今南陽鎮平,傳係為呂勝—呂成—囗—囗—囗—呂忠—呂越人—……—呂晏(父城人,從劉秀起兵)—……—呂常(博望人,漢末橫海將軍,襄陽太守)、呂建;

    其他還有秦柱國呂禮之侄呂倉後裔的溫縣之呂,前承齊康公次子呂纓之後,漢景、漢武時呂季主、呂步舒父子即為溫縣人;秦相國呂不韋亦承康公貸太子公子進之後,其後裔則遠布巴蜀南中。

分享: 

二、  東平呂氏世居地望考略及與任城呂氏分野

敬和堂呂氏郡望東平,《禹貢》云:「大野即瀦,東原底平」,是東平得名之始,又今東平東南、汶上東北古置東平陸縣,以別於山西平陸,頗疑東平為其簡稱而來。按東平自前漢初始置東平國,屢置屢廢。

公元前187年,呂雉掌國,追封其兄周呂侯呂澤為呂王,諡悼武,澤子酈侯呂臺分封於濟南,建呂國,都平陵城,號肅王。呂后八年十月(時承秦制,以夏曆十月為歲首,故應為前181年),立呂肅王子東平侯呂通為燕王,遞封通弟呂莊為東平侯,呂通封侯於史無載,但呂后元年(前187年)曾大封諸呂,故東平侯國極有可能建立在該年。前180年,呂后去世,案《史記·惠景間侯者年表》:「(呂后)八年五月丙辰,侯呂莊元年(前180年)坐呂事,誅,國除。」

前125年-前120年,劉慶曾為東平侯,但也因有罪除國。直到甘露二年(前52年)東平才升封為王國,宣帝三子劉宇為東平王,行政上與郡同級,到前4年劉雲自殺除國。前1年,王莽重立劉開明為東平王,到公元8年劉匡兵敗國除。

後漢光武建武15年(公元39年)重新建國,自此郡國相續,一直保持郡級建制,直到唐初移治置州。

任城國始建於84年,雖從東平國分出,亦曾於劉宋初(420年)到北魏神龜元年(518年)這百年間一度廢置入高平郡,但與東平再無交集。

漢末三國時期,最先著名的齊呂后裔是任城人呂虔。

呂虔,192年至227年在世,字子恪。任城(今山東濟寧東南)人。三國時期曹魏將領。呂虔有勇有謀,曹操在兗州時,任命他為從事,率領家丁駐守湖陸。稍遷襄賁校尉,平炅母之亂。後升任泰山太守,擊降袁紹所署中郎將郭祖、公孫犢等。並與夏侯淵共同鎮壓濟南等地的黃巾軍徐和、司馬俱,又平東萊李條。被推舉為茂才,加任騎都尉,仍管轄泰山郡。

公元220年(黃初元年),曹操之子曹丕繼任魏王,加任呂虔為裨將軍,封益壽亭侯。後又任徐州刺史,加任威虜將軍。呂虔請琅琊人王祥擔任徐州別駕,將民政之事全部委託給他,世人都讚揚他能夠任用賢人,又有贈刀開琅琊王氏(東晉時曾號稱「王與馬,共天下」,「舊時王謝堂前燕」之王氏,為東晉一流門閥)的傳說。後來,呂虔在徵討利城叛賊的戰役中,斬首俘虜立下功勞。公元227年(太和元年),魏明帝曹叡繼位,改封呂虔為萬年亭侯,增加食邑二百戶,連同以前的共計六百戶。

呂虔去世後,由其子呂翻襲封萬年亭侯的爵位。

呂翻死,子呂桂襲爵。

西晉初,任城人呂忱字伯雍,文字學家,曾為義陽王司馬望(205-271,司馬炎從父)典祠令,後為東萊郡弦令,作《字林》六卷,上承許慎《說文》,下啟顧野王《玉篇》,為著名字書;弟呂靜,安成郡安復令,音韻學家,作《韻集》;西晉永嘉初,又有北軍中侯任城呂雍參與宮廷政變。此三人應為呂虔後裔或旁系,尤其前二人的事跡表明任城呂氏率先改變家風,轉武從文。但因遭世亂或其他原因,除呂虔七世孫後燕尚書左丞呂述一支外,任城呂氏後世不顯於世。

如前所述,東平、任城分立後史無再合,呂虔家族在當時就以任城郡望行世,諸家呂譜從朱熹世序,以呂虔為東平呂氏之祖,其實大謬。而成就呂氏從地方豪強躋身二流士閥、使呂氏從武功世家轉變為詩書門第的任務也由東平呂氏最後完成。

東平之呂,兩漢先世無聞,結合歷史記載上東平國建置情況和古人安土重遷的生活習慣來推斷,應當是呂通、呂莊就封后的孑存,或者是與呂文相關的公子祁他系後裔,故應可以追溯到單父之呂。西漢的「誅呂之役」中,陳平、周勃等人「分別悉捕諸呂男女,無少長皆斬之」,呂氏集團核心人物幾乎全部被殺,還涉及呂族宗親,皇親國戚,也遭戮殺。尤其對單父縣呂姑村,不論姓氏,更是斬草除根,連哺孕嬰兒也不放過,大小不留一個活口,由於於大規模的西漢誅呂之役,,以及數百年的政治壓制和歷史歧視,使許多呂氏後裔隱匿四散,偃旗息鼓,從而使世系失傳。

呂氏族譜中稱先祖世居東平魏家村孝義莊,考今東平已無孝義莊之名,但有和睦莊呂氏,東接呂家廟,西連呂樓,為呂氏留居東平唯一一支。和睦莊今屬東平縣彭集鎮,西距鎮中心3公裡,位置相對偏僻,但在唐貞觀以前的東平郡時代,特別是在東漢時期由於郡治在齊故邑無鹽城(今東平縣城東無鹽村),城東北西三面環山,城南臨汶水(今大汶河),渡河而南過後亭(古郈邑),直南10裡許即是和睦莊,從郡治南下任城,東向堽城、汶陽,西上壽張、東郡,均以此地為總路口。另一個可能的地點是今天新湖鄉的呂祖廟,西南鄰近魏家莊,該地中古時期屬東平郡壽張縣(故治今東平霍莊附近),西距壽張縣治15裡左右,東離無鹽城也不遠。當然還有一個可能的地點,那就是後來陷落成湖的東平湖區邊緣地帶。

壽張為曹魏時期東平郡國治所,漢末呂曠、呂翔曾屯陽平(今莘縣),即在壽張北通袁譚大本營南皮、西通袁尚大本營鄴城的交通節點上,而且其直系後裔呂思禮墓誌指明為壽張人,因此東平呂氏最早顯名於世的呂曠家族極有可能就是壽張人,而東平呂氏在之後的東晉十六國時期最先出名的亦是壽張呂羅漢家族,以及之後的呂思禮家族。



東平呂氏世居圖

三、中古時期東平呂氏人物世代鉤沉(上)

古人因受政治、軍事、經濟、生活條件影響,代際變化較大,現以信史、墓誌等為依據,自公元三世紀初至公元九世紀末七百年間,暫按三十年左右一代共二十一代,將中古漢唐之際東平呂氏各家族聞人羅列於下:

 

1、呂曠:193前-220後左右在世,魏司徒(疑為贈官),列侯,203年棄袁降曹,屯陽平;

呂翔:列侯,隨呂曠降曹。

 

2、呂昭:字子展,?-246,魏鎮北將軍領冀州。

 

3、呂巽:字長悌,244前-262後,呂昭長子,司馬昭相國椽;

呂安,字仲悌,245前-262,昭次子,與嵇康交好,妻為兄所侮,262為鍾會譖殺;

呂粹,字季悌,246前-265後,昭三子,西晉河南尹。

 

4、呂預:字景虞,呂粹子,西晉御史中丞。

呂潛:晉二州牧。

 

5、呂宅:301-?,呂潛子,河東太守。

 

6、空一代。但此時期有呂護,-362,未知郡望,後趙末期割據軍閥,疑即為呂顯先世。

 

7、呂顯:字子明,376前-397後左右,東平壽張人,居幽州,後燕河間太守,396以郡奔後魏,轉巨鹿太守,爵魏昌男,卒於官。

 

8、呂溫:字睎陽,426左右在世,呂顯子,426隨拓跋燾伐赫連昌,為幢將,後魏上黨太守。

 

9、呂羅漢:426前-482,呂溫長子,後魏鎮西將軍,益秦二州刺史,山陽公;

呂大檀:溫次子,後魏中散,恆農太守;

呂豹子:溫三子,後魏光州代刺史;

呂七寶:溫四子,後魏龍驤將軍,東雍州刺史。

 

10、呂興祖:呂羅漢長子,襲爵山陽公;

呂伯樂:羅漢次子,後魏郎中令;

呂世興:羅漢三子,校書郎。

 

11、呂僧珍:454-511,字元瑜,東平範人,居廣陵,蕭梁領軍將軍,散騎常侍、平固縣侯,入直秘書省。

 

12、呂逵:501左右,東平壽張人,呂曠十一代孫,後魏平原太守。

呂峻:呂僧珍長子,早卒。

 

13、呂思禮:501-538,呂逵子,519年舉後魏秀才,西魏七兵尚書,安東將軍,汶陽侯,賜死於蒲州蒲坂裡。

呂珪:西魏河東太守。

呂淡:呂峻子,嗣平固縣開國侯。

 

14、呂亶:579左右,呂思禮子,北周駕部下大夫。

呂休:呂珪子,北周陝州副留,蒲臺縣開國男。

呂晟:北齊虞州刺史(疑為贈官)。

 

15、呂徽:呂休子,隋許州長社縣丞。

呂和:呂晟子,隋岐州刺史。

呂長:隋平原郡長史。

三、中古時期東平呂氏人物世代鉤沉(下)

 

16、呂貴成:呂徽子,贈尚書左丞。

    呂紹宗:617左右,呂和子,唐右拾遺,領軍大將軍,涼州都督,李淵部將,617攻河東堯君素不勝。

    呂頊:濟州參軍。

    呂爽:呂長子:龍門縣令。

    呂真(岌):?-742年後,朝散大夫,巴西縣令。

 

17、呂藏元:669-736,呂貴成子,贈鴻臚卿。

    呂休璟:呂紹宗長子,唐左領軍將軍,714首任安西四鎮節度使,北庭都護;

    呂休琳:呂紹宗次子;

    呂霈:呂紹宗子,殿中侍御史。

    呂崇嗣:呂頊子。

    呂非熊:呂爽子,大理寺評事。

    呂敏:洛郊縣令。

    呂向:?-757前,呂真(岌)子(可能並非同一人),字子回,冀州錄事參軍,722召入翰林,開元十八學士,官至工部侍郎,工草隸,世號「連綿書」。

    呂玄晤:岐州刺史,高力士嶽父。

 

18、呂德(懷)俊:字壽,722前-773前,呂藏元長子,中大夫,趙王府諮議參軍;

    呂諲:722-773,藏元次子,同門下平章事(宰相),五州節度觀察處置等使,江陵府尹;

    呂儀:722後-?,呂藏元三子,秘書監丞。

    呂廣:呂休璟子,太子舍人;

    呂長卿:呂霈子,左衛倉曹參軍。

    呂延之:?-760。呂崇嗣長子,759-760越州刺史,第三任浙江東道節度使;

    呂從之:崇嗣次子。

    呂仲逸:呂敏子,王府諮議。

    呂林父:呂向子,壽陽縣令。

 

19、呂季重:呂德俊子,歙州刺史,中書舍人;

    呂任本:呂諲長子;

    呂春卿:諲次子,尚書奉御;

    呂夏卿:諲三子;

    呂冬卿:諲四子。

    呂洞:呂廣子,太常博士;

    呂元膺:字景夫,749-820,呂長卿子,尚書左丞,810-812鄂嶽節度使,817-818河中節度使。

    呂渭:字君載,735-800,呂延之子,御史中丞,796-800湖南都團練觀察處置等使,陝州大都督;

    呂沅:字君夢,呂從之子,侯官縣尉。

    呂俛:呂仲逸子,光祿寺丞。

    呂剛:呂林父長子,大理評事;

    呂則:林父次子,潭府士曹參軍;

    呂釗:林父三子,壺關縣尉。

    呂牧:766(永泰二年)進士,由尚書郎出為澤州刺史。

 

20、呂溫:字和叔,772-811,呂渭子,刑部郎中,侍御史;

    呂恭:字敬叔,777-813,渭次子,假嶺南道節度判官;

    呂儉:渭三子,僕寺進馬;

    呂讓:字遜叔,793-855,渭四子,中散大夫,秘書監。

    呂宗禮:810年左右,江南西道從事。

 

21、呂安衡:呂溫子;

    呂羅漢:呂溫子(據民國東平志,疑與北魏呂溫相錯乖,實應無此人);

    呂庭:呂恭長子;

    呂瑰:恭次子;

    呂特:恭三子;

    呂煥:呂讓長子;

    呂熀:讓次子,鄉貢進士;

    呂煜:讓四子,傳因進士不第,改名喦(巖),字洞賓;

    呂炫:讓五子。

 

需要說明的是,東晉南北朝時期,天下驟變,門閥大盛,而當時漢胡雜處,政治混亂,包括小姓、胡族強勢人物,很多人為了改變政治地位或立身安命等自身長期利益,爭附大家門庭,因此對郡望大姓的攀附之風興起,直至唐宋,發展為偽譜盛行,祖宗亂認,象氐族後涼呂光,即為王族,仍附單父呂氏,鮮卑叱呂氏,南遷中原後亦改呂姓等,東平呂氏自然也難以免俗,只是實情如何已經不得而知。

四、中古東平呂氏人物爭議釋疑

現將前述世系中有關爭議人物略論如下:

(一)、呂護:原為石趙將軍,冉魏永興二年(公元351年)八月,身為冉魏徵虜將軍的呂護綁架洛州刺史鄭系,投降東晉。隨後背叛東晉,投奔後趙幽州刺史王午。東晉永和八年(公元352年),王午為其將秦興所殺。呂護殺興,復自稱安國王,屯魯口。東晉永和十年(公元354年)三月兵敗走野王,為前燕大將悅綰所圍,遂降前燕,被封為寧南將軍、河內太守,守野王。東晉昇平五年(公元361年)二月,呂護吞併高昌殘部,再次投降東晉,被封為前將軍、冀州刺史。三月被前燕慕容恪、皇甫真所圍,七月糧盡,部將張興為皇甫真破殺,遂隻身突圍走滎陽。十月,呂護再次投降前燕,被封為廣州刺史。東晉隆和元年(公元362年)七月,呂護攻東晉洛陽,為陳佑所挫,退守小平津,中流矢而卒。

頗疑呂護與呂顯有家族、權力傳承關係,因為呂護在石趙冉魏時期北投幽州,並曾駐屯魯口(今河北饒陽),故呂顯家世才會說到先世居幽州;而呂護擁有軍閥實力,面對當時強大的前燕政權和東晉政權,多次失敗後仍難以被徹底剷除,且能迅速恢復實力,為一郡豪強地方實力派的可能性極大,而且其起家當在河北及近地區,東平地望亦在該範圍內,與呂曠曾屯之陽平,呂昭曾治之冀州均為同一地理區間,故呂顯也具獨立實力;呂護所據魯口,即在河間郡西鄰,故呂顯在後燕時期能因眾據河間;呂護依據實力,叛服無常,中央政權對之無可奈何,只能通過遷其治地,徐徐削弱之,而不能將其連根拔起,但畢竟不容於中古傳統標榜的忠孝觀念,因此正史述及呂羅漢先世時需作春秋筆法,不書呂護之名,為之掩飾。

另呂護先後為晉燕兩州刺史,亦與前述呂潛事跡暗合,「永寧」年號可能為「永和」之誤;河東太守呂宅只見於唐呂溫為其父所撰墓誌中,「宅」字為名也非常理,或為它字之誤,因相距年代過久遠,未能明其實。目前所見史實中曾為河東鎮將的東平呂氏,只有北魏呂七寶和西魏呂珪,後者出現年代過晚,顯然不可能是東平望河東堂之始,而呂羅漢四弟呂七寶為北魏東雍州刺史,治地正是河東。

(二)、呂紹宗:此傳系中,唐初呂紹宗頗有出入,案呂紹宗為李淵起兵時部將,隋大業末(617年)曾攻隋通守堯君素於河東,但其長子呂休璟卻在近百年之後的開元二年(714年)做上第一任的安西四鎮節度使,北庭都護,年代差距明顯,如果不是因同名出錯,則當是中間失代所致,《元和姓篡》和《新唐書》在人物世系方面記載錯漏缺誤現象較多,往往與墓誌文史、實際可能性出入較大。

呂紹宗如果不是及時投靠李世民的話,即使超身於建成、世民奪權之爭,但因是李淵舊將,那麼在貞觀年間也極有可能被邊緣化,則其出任西線的涼州都督是順理成章的,其後代深入西域也是水到渠成,那麼初唐兩個呂紹宗可能為同一人,畢竟在一個封建王朝,同名同姓兩個人都要爬上高位不是沒有,但實在很少。因此最大可能是呂紹宗與其後代呂休璟、呂休琳、呂霈之間由於家族外遷河西遠離權力中心,有一至二代失載所至,到高武后經營西域才開始重新嶄露頭角。另外也可解釋同為子代,呂霈之取名明顯與前兩個不合的原由,如果他們之間是從兄弟關係就合理多了,因此呂紹宗及其先世在此世系表中位置可能要上推一代。

(三)、呂向:盛唐時期最有疑問的是呂向,主要問題是其官職,據李孜為其母呂氏(大理評事呂剛妹)所撰墓誌雲,呂氏祖父呂向為冀州錄事參軍,但史載呂向曾與房琯就學陸渾山,於722年召入翰林,為開元十八學士之一,官至工部侍郎,工草隸,善書「連綿書」,名氣、官位遠大於前者,古人尤其是親屬撰墓誌,唯恐名不能揚,位不能高,因此這裡的東平呂向極有可能不是同一人,而是同一時代的政治地位不同的同望同名同姓兩個人。

(四)、呂煜:晚唐時期最有爭議的當然是八仙之一呂洞賓的問題,有人把呂讓的生年與呂喦的生年一比較,就發現3歲的父親不可能生出小孩,將呂喦牽附在呂溫家族顯然是太過了,近年各地爭搶名人甚至奸人、神魔,呂洞賓也難逃此劫,這只是當前浮躁時期的搞笑行為,不值一哂,權當一說。

(五)、《元和姓篡》所述後魏定州刺史呂祥家族,世係為後魏定州刺史呂祥—趙州刺史房子公呂真周—囗—呂武—右衛將軍蒲州刺史呂整—呂懷人,但說該系「狀雲本出東平」,有攀附之嫌,故未作確認;又有後魏河東太守呂行均,說是呂虔之後,但《新唐書》及朱熹世序認定為呂虔之孫,並以其為東平呂氏河東望之始祖,世人並以此上推呂虔為東平望,按呂虔於漢末曹魏初在世,其子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替他生出一百五十年後為官的孫子,若此後魏為曹魏之誤,則四百年間其「六代孫雄,黃左十四監」(指盛唐時期)又肯定不成立,故此世系亦存疑;又有呂虔七世孫後燕尚書左丞呂述家族,雖系年合理,但明顯為任城呂氏,亦未作存錄。

(六)、南朝東平呂氏: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又有東平呂球曲阿湖射水獺的志怪故事,因事涉神怪,故未予存錄,書雲呂球豐財貌美,當是高富帥二代,曲阿湖即今丹陽練湖,築成於西晉陳敏為廣陵相時,若呂球此人真的存在,應該是南渡北傖,也許是東平呂氏下江南的先輩之一了。

1916年11月出土於紹興漓陽謝塢(今蘭亭西南灰灶頭西)的《呂超墓誌石》所述墓主呂超,即為南渡東平人,「因官即邦,今居會稽」,官至南齊龍驤將軍隋郡王國中軍,魯迅考釋為呂超卒於齊永明七年(489)五月廿五日,為齊隋郡王會稽太守蕭子隆屬官,因墓誌文字漫失,不能通讀,若是,則可能即呂球後裔。

與呂超同時的名臣宋齊之際呂安國(427-490),劉宋大明末年以將領見任,顯而易見是武功起家,在討殷琰叛亂、抗北魏南侵、平候伯之謀、靖湘州蠻亂等軍事行動中屢立大功,入蕭齊官至散騎常侍、金紫光祿大夫、兗州中正,本傳稱為廣陵人,但在《南齊書·州郡志》又載有呂安國永明七年請於北兗州僑置東平郡啟稱:「東平既是望邦,衣冠所系,……,臣尋東平郡既是此州本領,臣賤族桑梓,願立此邦。」亦可證廣陵呂氏確為東平望,東平郡僑置後領有僑置壽張縣,只是不知呂安國先世何居,亦可能為前述呂僧珍的先世一輩。

 

參考書目:《史記》、《後漢書》、《三國志》、《晉書》、《梁書》、《北史》、《新唐書》、《元和姓篡》、《唐代墓誌彙編》及續集等。

相關焦點

  • 東平呂氏、先世概略
    一、東平呂氏先世概略從眾呂志看,朱熹曾先後作四篇《呂氏宗譜》,不論是真是假,所述晚唐呂夢奇以前世系,有年代乖亂,有先後倒置,有移花接木,謬誤百出,為人所詬,有人說朱氏所作呂氏世序,明顯是用一條金線將沒有汙點的呂氏人物象珍珠一樣串成項鍊,掛在呂氏家族的脖頸上,誠哉斯言
  • 呂氏支系分布狀況
    >  無論你在哪裡,只要你姓呂;請點擊上面「世界呂氏宗親總會」關注,擁抱中華呂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宗親交流,攜手同行,弘揚呂氏文化,共建繁榮呂氏,傳播呂氏正能量。  (七)臺灣省  有三萬呂氏,臺北、新竹桃園縣等兒處呂氏宗親會,回大陸控親祭祖。  (八)香港特別行政區  有兩萬呂氏,粵桂閩出去的都有,也組成宗親會。  (九)新加坡  呂氏宗親會,有2500人參加,出會刊,與陸川有聯繫。  (十)泰國曼谷  有呂氏四萬人,有客家報,華僑報。首相川呂沛即呂基文,祖籍福建南安。
  • 最新研究成果 戚繼光祖籍鎖定東平
    近年來,在東平及周邊地區與戚繼光有關的戚氏家族碑拓、墓葬、墓志銘、族譜、家堂、口述史料相繼被相關單位收集和整理,筆者通過對這些史料的整理和研究,將戚繼光的祖籍鎖定為東平縣銀山鎮崑山村。本文將分四個部分對戚繼光祖籍問題進行解讀,第一部分,戚氏家族墓葬、石刻、碑拓及口述史料;第二部分,戚氏家族世系及活動路線;第三部分,戚繼光祖籍東平走訪錄;第四部分,戚繼光祖籍東平相關史料考證。
  • 愛國將領戚繼光祖籍尋根鎖定東平
    《年譜》中對戚繼光的世系記載詳實,一世戚祥、二世戚斌、三世戚、四世戚諫、五世戚泉、戚寧、六世戚景通、七世為戚繼光。據現有史料可知,東平戚氏祖塋存有戚諫墓、戚泉墓、戚繼光墓,東平保存有戚氏家族詳實的活動軌跡證據鏈,下文將一一列述。
  • 永城、鹿邑、霑化、東平、江甫等地丁姓與黃島大村丁姓的關係
    霑化、東平、江甫等地丁氏也都屬於海州丁氏分支,三地丁氏與黃島區(膠南)丁家大村丁氏的關係是分支還是旁支還有待考證。崇禎九年河南歸德府永城丁氏回藏馬山丁家大村祭祖並立碑,碑文記載以上幾支丁氏關係密切,同出一支。
  • 呂希尚與即墨呂氏家族
    點上面「世界呂氏宗親總會」加入世界呂氏大家庭
  • 向東平:告別天際,向北而行
    當時坊間就有傳聞,傳統車企出身的向東平,可能的去向是長城WEY或者北京現代——如今,傳聞已久的消息終於得到了驗證。加入「造車新勢力」兩年零四個月後,向東平終於選擇了回歸傳統車企。事實上,對於向東平的這一抉擇,大多數熟悉他的人並不感到意外。
  • 東平朗讀者「無鹽故事會、有書聲傳情」
    東平信息港訊(文/卜慶振 圖/尹文敏)7月26日上午9時許,在東平街道無鹽村文化大院,30多位東平朗讀者以書會友、以聲傳情,深情講述東平故事。十多個團隊分別講述了《無鹽娘娘的故事》《無鹽大捷的故事》《大井的故事》《四老人話儉》《妙對》等東平歷史傳說與原創故事。  其中,有東平80歲老人原創《白佛山趣聞》故事若干。據了解,老人名叫李俊生,是一位退休幹部。多年來,他用心記錄東平及周邊故事傳奇,記錄自己的生活感悟,親筆撰寫了兩大本隨筆集。活動現場,志願者向孩子們現場展示了老師文稿,引發孩子們的聲聲讚嘆。
  • 《呂氏春秋》:呂不韋主編的一部「數位化」奇書
    且讓我們從《呂氏春秋》的那場史上最貴的新書發布會說起。據學者研究,很可能司馬遷看到的《呂氏春秋》就是「八覽」在前而「十二紀」在後的。這有兩點證據:其一,《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有一段很著名的話,說到「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這就提到了《呂氏春秋》的另一個書名《呂覽》。為什麼《呂氏春秋》又叫「《呂覽》」?有學者認為,就是因為司馬遷看到的《呂氏春秋》第一部分是「覽」,所以習慣上將其簡稱為「《呂覽》」。
  • 吃在東平 人手必備
    來東平,就是要把這些吃個遍東平糟魚、「霸王別姬」、彭集王莊犬肉大羊展家清真牛肉、彭集紅燒肘子北門燒餅、東平粥吃貨在東平說東平,到東平,>東平的美食數不窮!人生,就像在東平喝一碗東平粥有人說:「人生如酒,彰顯著豪邁情懷;人生如歌,吟唱著悲喜交加;人生如戲,演繹著不同角色;人生如線,結滿著大小疙瘩;人生如藤,糾纏著苦澀瓜果;人生如路,伴隨著坑坑窪窪;人生如茶,忍受著開水煎泡;人生如水,衝刷著河岸沙灘;人生如書,記錄著酸甜苦辣。」而小編覺得,人生就像在東平喝一碗東平粥。東平最贊的穆斯林清真美食!
  • 常識積累 | 《呂氏春秋》及50條名句
    摘自《呂氏春秋·紀·孟夏紀》解釋:善於學習的人,總是取別人的長處用來彌補自己的不足。摘自《呂氏春秋·論·不苟論》解釋:「不自知」乃是導致敗亡的最重要的原因。摘自《呂氏春秋·覽·有始覽》解釋:水井中沒有大魚,新林中沒有大樹。
  • 【吳之源探】淺識唐朝吳兢的世系源流
    近幾年來我一直致力於有關吳文蔚之後左臺御史吳少微以及唐兵部尚書吳良材源流世系的研究,多方收集了許多寶貴的資料,通過認真的分析、對比和考證,我發現許多宗譜的相關記載是具有歷史價值的,然而也存在許多問題,主要是世系銜接和世次差異很大,難以統一合編。
  • 呂不韋主編《呂氏春秋》丨出版史話
    《史記》載,秦國宰相呂不韋曾仿效戰國四公子的做法招養門客三千,又因荀子等人「著書布天下」,便讓這些門客「人人著所聞」,書成後取名《呂氏春秋》。班固《漢書·藝文志》也說該書是「秦相呂不韋輯智略士作」。從編輯工作角度看,《呂氏春秋》是由呂不韋擔任主編,眾人集體寫作的一部經典。
  • 山東東平第三屆羅貫中與《三國演義》《水滸傳》學術研討會開幕
    9月23日,山東東平第三屆羅貫中與《三國演義》《水滸傳》學術研討會開幕。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張立國致辭,希望各位專家學者感悟東平厚重歷史,挖掘弘揚文化內涵,多出高質量研究成果,在羅貫中研究方面暢所欲言,同時為我縣文旅融合發展建言獻策、傳經送寶。
  • 2020年廣州白雲區東平學校招生地段範圍
    白雲區東平學校招生地段:  東平學校小學部  白雲區東平學校招生計劃:  2個班  學校簡介:  由於政策需要,由完全小學變為九年一貫制義務教育學校,現廣州市白雲區東平小學已更名為廣州市白雲區東平學校,包括小學和初中部。
  • 【人物風採】王玉梅,被東平遺失的金玫瑰
    在東平有文字記載的兩三千年的漫漫歷史歲月中,我以為十三世紀和二十世紀是值得大書特書的兩個世紀。十三世紀挈領中國的宋元兩朝,在這一百年中,東平出現了許多光照中國社會史文明史的人物,如畫家梁楷、農學家王楨、文學家羅貫中、戲劇家高文秀、嚴實,還有東平府學現象等等。二十世紀則出現了政治家萬裡、張慶黎、建築設計大師呂彥直、詞作家喬羽,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士堯、詩人王宜振以及數十位將軍和省部級高官等。
  • 「呂氏」個人簡介大曝光,呂家人必看!(最新修正版)
    姓名:呂氏民族:漢族年齡:3000多歲父母:百家姓兄弟姐妹:姜、丁、高、齊、盧、邱、賀、查、查、章、駱、聶、國、易、厲、……子女:呂家旗下子女眾多,不一一介紹(幾百篇都介紹不完)。時光流逝生命,歲月沉澱精華,幾千年來呂氏人沉澱下來的家族文化,化為流傳千年而經久不衰的家族瑰寶,至今仍然傲然獨秀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呂氏祖訓中字字珠璣,發自肺腑,言簡意賅,它對個人的修身齊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呂氏的發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 海陽姜格莊李氏世系
    姜格莊李姓和海陽臺上村李氏是一支,但各自的世系前幾世比較亂,以下內容僅供參考。
  • 播州楊端歷史世系
    還有,《呂夏卿大同譜》記載:襲生林、嚮之,嚮之生鉉,鉉生結,這與《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和《楊萬裡族譜序》內容不一致,多了一代人,唯有楊士奇和楊椿的記載與《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和《楊萬裡族譜序》內容一致,而且二人的記載是根據《華陰府志》武陽長史楊襲的墓碑記載可能性大,因此,從楊奉到楊結的世系,當以明代楊士奇、清代楊椿所述楊氏世係為準。
  • 在東平,越來越多優質男女找不到對象?真相竟是...
    從去年開始,最熱門的莫過於東平相親網線上相親紅娘牽線的「雲相親」了。特別是在疫情期間,更是成為了東平單身青年的相親脫單的主力軍。為什麼要在網上找對象呢?特別是在東平,更是難上加難!上學的時候拼成績,寒窗十年埋頭苦讀,兩耳不聞窗外事。好不容易熬到畢業踏上了社會,熊熊燃燒的事業心只能讓「終身大事」靠邊站。從學校-家兩點一點的生活,變成了公司-家。雖然地點改變了,但不變的是,沒有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