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所等發現減排使北大西洋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成為海洋吸熱的中心

2020-12-22 瀟湘晨報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和氣溶膠,造成地球系統能量收支不平衡,全球正在加速變暖。地貌由綠變黃、森林大火蔓延、冰雪融化導致海平面高度升高……大多數進入地球系統的總能量通過海氣界面熱通量形式被海洋表層吸收,進而被海洋環流運輸、遷移並存儲在海洋內部。海表吸熱是影響區域和全球氣候的關鍵因子,其變化對地球各圈層均有影響,能夠調節全球變暖速率。

19世紀中期以來,隨著全球加速增暖,海洋從大氣中吸收並存儲的熱量也在迅速增加,其中以南大洋(30°S以南,圍繞南極大陸的海域)和北大西洋的表層熱吸收為主,但南大洋的貢獻大於北大西洋。這種海洋吸熱的南北不對稱性很大程度上源於大氣中溫室氣體和人為氣溶膠的同時增加,並且與海洋環流的變化有關。大西洋的一支強勁熱鹽環流——大西洋經圈翻轉流(AMOC)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其上層分支可將熱帶地區暖海水輸送至北大西洋中高緯度地區,為北美和歐洲大陸帶來溫暖空氣和豐沛降水。已有研究通過分析冰芯等記錄發現,在地質歷史時期,AMOC的減弱(如新仙女木事件,距今約1.28萬年前)導致全球變冷、東亞夏季風減弱、冬季風增強。由此可見,AMOC在調節全球氣候中發揮重要作用。

在北大西洋地區,溫室氣體的增暖效應導致AMOC減弱、海洋吸熱增加;人為氣溶膠卻帶來相反的影響,其冷卻效應使AMOC加強、海洋吸熱減少;這兩種效應相互抵消,使北大西洋熱吸收增加較少;由於人為氣溶膠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因此,對於南大洋地區來說,其溫室氣體的增暖效應主要驅動海洋熱吸收的大幅增長。但當著眼於整個21世紀海洋熱吸收的可能變化時,科研人員發現在未來預估氣候變暖情景下,大氣中人為氣溶膠減少,溫室氣體濃度隨排放情景不同或減少或增加。這與19世紀中期以來二者同時增加的狀況存在較大區別。因此,21世紀海洋熱吸收的區域特徵和機制可能因不同排放情景而改變。

近期,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黃剛團隊聯合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研究人員,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了題為Dependence of regional ocean heat uptake on anthropogenic warming scenarios的研究論文,揭示全球變暖不同情景下,氣溶膠和溫室氣體對海洋吸熱的區域影響。基於《巴黎協定》確立的1.5°C、2.0°C低溫升閾值和已有研究,該研究著重探討了未來低排放情景下海洋熱吸收的南北不對稱性及原因,分析大氣氣溶膠對海洋,尤其是北大西洋熱吸收、傳輸和存儲的重要調控作用。

研究人員利用第五次國際耦合模式比較計劃的多模式模擬數據,運用通用地球系統模式進行氣候模擬實驗。研究發現,21世紀北大西洋和南大洋海表吸熱在高排放情景下具有一致增加的長期趨勢。但是,在低排放情景下,和南大洋吸熱減少的長期趨勢相比,北大西洋吸熱具有增加的長期趨勢,這使北大西洋在未來成為全球海洋吸熱的中心。其中,南大洋吸熱在高低排放情景下的相反趨勢主要是由於溫室氣體的不同走向;北大西洋吸熱在高低排放情景下均為增加趨勢,主要受人為氣溶膠和溫室氣體共同調控。該研究進一步指出,在高、低排放情景下,未來人為氣溶膠減少會造成AMOC減弱、海洋向北熱輸送減弱、北大西洋副極地地區熱輻散,進而導致北大西洋副極地地區海表熱吸收增加、整層海洋熱存儲減少。

「前人在研究海洋吸熱在全球變暖情景下的變化時發現,相對於歷史時期,自中排放至高排放情景下,北大西洋在全球海洋吸熱中佔比越來越多;南大洋對全球海洋吸熱的貢獻雖仍為主導,但是越來越少。然而,人們缺乏對未來低排放情景下海洋吸熱區域特徵和機制的認識。」論文第一作者、大氣所博士生馬曉帆說。「我們首次發現低排放情景下海洋吸熱具有明顯的南北不對稱形態,長遠來看,北大西洋吸熱持續增加,將成為全球海洋吸熱的主要區域。該現象反映出氣溶膠的重要調控作用及AMOC的影響。因此,重視人為排放氣溶膠的氣候效應、考慮海洋環流的長期影響,將有助於氣候事件的檢測歸因和提升對人類活動影響氣候變化的預估水平」。

「為避免地球生態失衡,國際社會共同協商,各國為減緩全球變暖正做出實際舉措,人類正朝著實現低排放目標而努力。該研究體現出低排放能夠調節海洋吸熱的重要科學意義,有利於推動學界認識、理解和預估低排放情景下的氣候變化」,論文通訊作者黃剛談到。該研究的合作者還包括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助理教授Wei Liu和Robert J. Allen、大氣所研究員李熙晨。

由於目前海洋觀測存在時空局限性,該研究依賴氣候模式的模擬結果;未來觀測體系的健全、觀測數據的改進有利於在此基礎上進行補充研究。加強氣候模式的研發、提升氣候模式對海洋環流的模擬能力,有助於提高決策者對海洋吸熱的認識,進而進行合理有效預估,為其做出減緩氣候變化有關決斷,提供科學基礎。

論文連結

圖1.近一萬年的大氣CO2濃度曲線(左)及全球平均溫度曲線(右)。人類活動使CO2濃度和全球溫度在近一百年內迅速攀升,遠超自然條件下的速率。無論是近一萬年還是近幾百年時間尺度上,人類活動過度排放到大氣中的CO2均是全球變暖的重要驅動力。(左圖來自美國SCRIPPS海洋研究所,連結https://sioweb.ucsd.edu/programs/keelingcurve/;右圖摘自WMO Statement on the State of the Global Climate in 2019)

圖2.低排放(RCP2.6)和高排放(RCP8.5)情景下,CMIP5多模式模擬的海洋熱吸收變化。CMIP5多模式平均的2006-2100海洋熱吸收趨勢(A,B),圖A為RCP2.6情景,圖B為RCP8.5情景,打點區域通過95%顯著性檢驗,正值表示海洋獲得熱量。CMIP5模式模擬的北大西洋(35oN-70oN,80oW-10oW,藍色)和南大洋(35oS-70oS,0o-360o,粉色)海表熱吸收異常值2006-2100年平均序列(C,D),圖C為RCP2.6情景,圖D為RCP8.5情景,粗線表示多模式平均結果,彩色陰影表示一個標準差的模式間不確定性,計算異常值參考時段為2006至2025年,為方便作圖,南大洋熱吸收時間序列的數值被擴大了三倍。(圖片來源於該研究論文)

【來源:大氣物理研究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全球變暖背景下的AMOC變化——阿古拉斯海流的角色
    電影裡面描述的就是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格陵蘭冰蓋快速融化,將北冰洋冷水衝淡,從而使得北大西洋經圈翻轉環流(AMOC)關閉,地球由暖轉冷,進入下一個寒冷冰後期。故事發人深省,關注全球變暖就是關注我們的未來。可是今天要說的是,全球變暖下AMOC就不可能加強嗎?今天的主角是阿古拉斯海流,觀點主要引自Beal2011發表在Nature上的工作。
  • 南海海洋所等在海洋環流研究中獲進展
    全球變暖已成為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全球氣候系統正在經歷改變。海洋作為氣候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因其大尺度海洋環流在全球熱量、淡水平衡中起關鍵作用。那麼,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海洋環流是否已發生顯著改變?海洋垂直結構變化是否與海洋環流變化同步?
  • 海洋的二氧化碳製造者!研究發現:這種「透明魚」或導致全球變暖
    事實上,樽海鞘在海洋中分布非常廣泛,但是由於它們好像水母一般透明,所以,想要發現它們並不容易。生活在海洋中的「幽靈魚」前段時間,在馬爾他海域中,也有一名深海潛水員,發現了樽海鞘的身影,他同樣也不認識樽海鞘,於是拍下了視頻和照片,發給了專家辨認,最終的答案是一樣的,這種如同「幽靈」的海洋生物,就是樽海鞘無疑。
  • 氣候變暖加速全球洋流
    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海洋學家Susan Wijffels說,這將促進大量其他方面的工作,如果加速是事實,它可能會影響噴流、天氣模式和海洋深處貯存的熱能數量。  海洋學家曾懷疑氣候變暖正在影響海洋洋流,但迄今為止,觀測結果還沒有顯示出這種趨勢。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論文主要作者胡石建認為,只有全球圖景才能揭示總體趨勢。
  • 全球氣候變暖真假仍莫辨? 「挺暖派」信心漸足
    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在過去的10年時間裡,海平面上升的幅度又加大了。此外,有一種很明顯的現象,就是北半球的積雪面積在減小、冰川消融的速度在加快。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稱,「現在有四條曲線都說明變暖的趨勢是十分清楚的。最近五十年,是每十年增加0.2℃,這是氣候模型所給出來的結果。實際的變化大概也是這樣。
  • 氣候變暖加速全球洋流—新聞—科學網
    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海洋學家Susan Wijffels說,這將促進大量其他方面的工作,如果加速是事實,它可能會影響噴流、天氣模式和海洋深處貯存的熱能數量。   海洋學家曾懷疑氣候變暖正在影響海洋洋流,但迄今為止,觀測結果還沒有顯示出這種趨勢。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論文主要作者胡石建認為,只有全球圖景才能揭示總體趨勢。
  • 全球變暖竟造成了極寒天氣?
    從統計上說,全球變暖的一大特徵就是極端天氣事件頻發,甚至有不少科研人員認為現在的情況可以用來佐證全球變暖——  歐洲緊急應對低溫暴雪  「嚴寒、暴雪」無疑已取代歐債危機成為今冬歐洲的「主題」,有的歐洲國家正面臨著幾十年一遇的暴雪。
  • 北極上演「冰與火之歌」 或進一步加速全球變暖
    隨著北極變暖,極鋒急流現在在南北半球劇烈地起伏,到了夏季就會向北極地區注入暖空氣。這些原因共同導致西伯利亞地區長期高溫。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郭東林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北極地區的溫度變化較全球其他區域更敏感。世界氣象組織數據顯示,1901—2012年,北極地區的變暖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 在重重熱浪的包裹中,北極圈繼去年後再次發生大規模森林火災。
  • 報告預測澳大利亞將面臨氣候持續變暖趨勢
    (新華社發 劉暢暢攝)新華社坎培拉11月14日電(記者嶽東興 白旭)澳大利亞氣象局與澳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日前聯合發布的「2020年氣候狀況」報告預測,澳大利亞將面臨氣候持續變暖、極端天氣頻率增加、林火季節變長、海平面上升等趨勢。
  • 海洋升溫相當於每秒投下5顆核彈!2019年海洋溫度創歷史新高
    科學家們表示,目前全球海洋升溫的速度與海洋中每秒投下5顆廣島原子彈所產生的熱量導致的升溫速度相當。周一發布的一項新研究顯示,2019年又是海洋變暖創紀錄一年,海水溫度達到了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溫度。 中國科學院國際氣候與環境科學中心副教授成裡京是該研究的第一作者。
  • 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突破重要門檻?這份公報告訴你
    公報指出,由於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流行,工業放緩,但並沒有遏制創紀錄水平的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捕獲熱量,增加溫度和推動更多的極端天氣、冰融化、海平面上升和海洋酸化等事件發生。2019年,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長突飛猛進,全球年度平均值突破了百萬分之410的重要門檻,達到百萬分之410.5。2020年,這種上升趨勢仍在繼續。
  • 科學家新觀點:如果沒有人類出現,地球也會出現全球變暖!
    隨著溫度不斷升高,凍土開始融化,甲烷開始釋放,南北兩極的冰架逐步坍塌,二氧化碳的濃度急劇飆升,這都和人類的活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我們也理所當然地認為,全球變暖就是人類的活動所導致的。    在2020年11月12日,自然雜誌上發表了這樣一篇論文,科學家們對全球變暖提出了新的觀點,他們認為如果沒有溫室氣體的排放,全球變暖依舊會到來,也是無法避免的
  • 它們是來自北極「海中獨角獸」,遺傳學預測,海洋變暖會使其滅絕
    但由於全球變暖帶來的氣候變化,這些標誌性哺乳動物正在面臨著一個不確定的未來。說起北極哺乳動物的困境,人們首先會想起北極熊,很多媒體上也經常會在報導全球變暖,或北極冰川消融的事件時,使用一些餓得瘦骨如柴的北極熊的照片,呼籲人們做出行動,節能減排,保護地球家園。
  • 全球變暖將停止是怎麼回事,降溫開始了嗎?
    1979年2月召開第一次世界氣候大會,全球變暖被首次提出。後來通過不斷的科學研究,加上聯合國對於全球變暖防控的倡導,儘量讓全球變暖放慢了步伐。 不過有科學家表示未來地球的全球氣候變暖將會停止,地球的溫度不再上升,而是會大幅度的降低,到時候地球就會面臨著大規模氣溫降低的情況。
  • 其實恰恰與全球變暖有關
    丁一匯介紹,從極地的強大高氣壓到赤道海洋的低氣壓之間出現氣壓梯度,大氣便由氣壓高的地方向氣壓低的地方流動。而由於地球的自轉,風沿地表做水平運動會受到地轉偏向力影響,在北半球向右偏轉成西北風。北半球冬季的氣候正「受控」於中緯度地區的西風帶。在極地的冷與赤道的暖之間,形成跨半個地球的溫度梯度場,二者之間存在明顯的南北溫度梯度。
  • 南極溫度不升反降,每10年下降0.1℃,全球變暖都是杞人憂天?
    甚至助長全球變暖的溫室氣體在幫助南極降溫。基於此,有人認為全球變暖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研究,很多想像中的後果不過是杞人憂天。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尤其是自19世紀30年代以來,人類向大氣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急速飆升,給地球帶來了一系列環境與氣候問題,其中最突出的便是全球變暖。我們已經經歷過很多次「自有記錄以來最高溫」,最近的一次是2020年4月,歐洲經歷了當月史上最高的氣溫。
  • 全球變暖騙局?地球將更宜居,但人類忽略了一個即將發生的事實!
    全球氣溫變暖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聯合國政府間氣候組織多次呼籲各國應該重視氣候變暖問題,但在民間這樣的呼聲卻不高,因為有很多朋友認為全球氣候變暖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謊言!而在北方的朋友更是認為,氣候變暖,北方也變成江南了!
  • 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
    據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測算數據,在剛剛過去的一年,全球表面溫度基本上與2016年創下的高溫紀錄持平,同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直言:「疫情終將過去,但全球變暖或將伴隨我們一生。」氣候變暖已經不是第一年。
  • 一直喊全球變暖,又說地球2020年後進入小冰期,到底變暖,變冷?
    全球變暖這件事相信大家都很了解,被喊了幾十年,已經深入人心,到現在依然常被提及,並且我們自身也能感受到現在的氣溫有明顯的變化。主要原因是從上世紀開始,隨著人類工業的發展,大量的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和甲烷被大量的排放到大氣中,這些氣體就像是給地球蓋了一層厚厚的棉被一樣,導致了全球氣溫的增長。
  • 全球海洋科技發展動態2020年第三期
    最新一期「前沿進展」來了,趕快來了解下全球海洋科技領域的最新動態吧!南大洋氣候變化研究進展全球變暖下南極冰蓋融化可能使海平面上升超20m·海洋技術與裝備具有低滾動角及酸鹼抵抗性的超雙疏鋁合金表面的製備英國研發運載和釋放滑翔機的AutoNaut水面無人船前沿進展已改版,每條消息請滾動閱讀海洋動力過程與氣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