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陳可辛帶著豪情壯志,攜手三位頂級男演員向世界獻上了一部屬於中國的英雄電影。
但是,大陸觀眾對這部電影並不買帳——
在影片上映的那段時間,唱衰聲不絕於耳。
觀眾甚至都認為陳可辛江郎才盡。
即使奪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等八項金馬獎,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這部電影在豆瓣的評分始終未能到達及格線。
(十四個人觀點:豆瓣及格線7分)
《投名狀》
大陸觀眾對這部影片低評價,可能一大半的原因,都來源於有關部門的審核閹割。
126分鐘的電影,足足被砍了16分鐘。
這導致在許多情節上,觀眾覺得莫名其妙,邏輯不能自洽,甚至認為龐青雲(李連杰 飾)是一名背信棄義之人。
認為這部傳的震天響的英雄電影,不過是大哥綠了二哥,並且害死了二哥,最後三弟為二哥報仇的狗血故事。
這顯然與陳可辛想表達的,相去甚遠。
是金子,總會發光。
隨著網絡的便捷化,完整版的投名狀被越來越多的人觀看,《投名狀》的評分,也在隨著時間,慢慢回到它應有的位置。
▼
什麼是投名狀?
投名狀在古代,便是在你加入一個非法團體時,用一個非法的行為來表示忠心的保證書。
這就像你抓住了對方的把柄,對方也抓住了你的把柄。
從那一刻起,你們就是一條繩子上的蚱蜢,同生共死。
在電影裡,龐青雲、趙二虎(劉德華 飾)和姜午陽(金城武 飾)每個人各自殺了一個外人,以此為誓,成為兄弟。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觀眾對於龐青雲、趙二虎和蓮生的情感戲不能理解。
明明拜過把子成了兄弟,為什麼龐青雲還要私下和弟媳發生關係?
這種道德觀敗壞的角色,怎麼能擔得起主角?擔得起英雄?
不過。
在十四看來,龐青雲本身其實並不想發生這段感情。
第一次與蓮生發生關係,是在破廟,龐青雲剛剛從死人堆裡爬出來,一無所有。
對於他來說,活下去都是一件痛苦的事。
這時,一個女人出現在了自己的面前,給自己熬粥,照顧自己——
這就像一道光,照進了黑暗。
讓他感覺,原來他還活著。
那時候,龐青雲還不知道這個女人將來是自己的弟媳。
在他看來,這不過是兩個孤苦的人相互依偎,互相取暖。
當知道蓮生與趙二虎的關係後,龐青雲是怎麼做的?
他選擇躲避。
他選擇不進村子,在村外睡覺,以此來和蓮生劃清界限。
第二次發生關係,是圍困蘇州五年,趙二虎孤身潛入蘇州。
所有人都以為二虎一定死在了裡面。
所以,龐青雲才會說:
「如果我能活下來,娶你。」
▼
如果只是看到了情感糾葛的狗血故事,那你還尚未看懂這部電影。
它講的是三個被時代所逼,走投無路的男人為了活下去結拜兄弟歸順朝廷,最後因為階級出身不同,價值觀念不同,被朝廷利用走向覆滅。
十四認為,在這部電影一開始,就註定了悲劇。
趙二虎是一個理想主義者。
他會打家劫舍,但是天性淳樸善良,盜亦有道。
在他的觀念裡,這個亂世之中,兄弟最為重要。
天大地大,沒有兄弟情大。
趙二虎看重兄弟,更看重承諾。
而投名狀是那個時代最重的承諾。
在蘇州,趙二虎孤身潛入敵營,見到了敵軍首領。
他曾以為對面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大壞人——
但是,在近距離的接觸之後,他發現對方和自己沒什麼不同。
一樣的窮苦,一樣的仗義。
只是一個歸順了朝廷,一個拿起了武器。
他們,都只是不想在這個濁世之中受欺負罷了。
在與敵軍首領決鬥的過程中,首領趁機自殺,只向趙二虎提了一個要求:
「讓士兵回家務農。」
這要求過分嗎?
英雄惜英雄。
趙二虎是英雄,為了蘇州百姓和士兵慷慨赴死的敵酋,也是英雄。
▼
在整部劇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多年之後,龐青雲形容自己的人生時說的:
「我這一生,如履薄冰。你說我能走到對岸嗎?」
當趙二虎要求釋放四千降兵的時候,龐青雲不肯。
釋放四千士兵,無異於放虎歸山。
龐青云為了自己的理想,承受不住這個決定的後果。
蘇州殺降這一情節,把三個兄弟之間的價值觀念深刻的體現了出現。
趙二虎是一個理想的英雄主義者,就像美國大片拯救世界的個人英雄一樣,只是,他沒有超能力。
龐青雲,也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但是他的理想與趙二虎不同,他希望天下蒼生都不再窮苦,不再受戰爭的牽累。
為了拯救天下的理想,自己的命不是命,兄弟的命也不是命。
區區四千人的性命,怎麼和天下百姓相比?
所以,他選擇殺掉降兵。
在龐青雲看來,所有的犧牲最後都是值得的。
在兩江總督和趙二虎的生命之中抉擇的時候,龐青雲毅然拋棄了兄弟。
因為,只有自己當上兩江總督,理想才有實現的可能——
讓百姓吃得飽,睡得香。
至於姜午陽,在他的眼裡,既沒有天下,也沒有理想,只有兄弟。
當他看到二嫂和大哥偷情的時候,他沒有選擇告發。
因為在他看來,兒女私情遠不如兄弟情重要。
所以他知道大哥要殺二哥的時候,沒有想到理想,也沒有想到天下。
午陽覺得,這只是大哥為了搶嫂子,只要把嫂子殺了,那麼所有的事都會回到從前的樣子。
就像那句誓言:
「亂我兄弟者,殺之。」
▼
我想,整部劇中,龐青雲最絕望的不是被姜午陽刺殺,也不是被朝廷背叛。
而是在那一場弔唁的酒席上,聽到了午陽殺死蓮生的吶喊,用毛巾蒙住臉哭泣的那一刻。
龐青雲不是因為心愛的女人死了,所以哭。
是因為連最親近的兩個兄弟都無法理解自己,而哭。
你要是問,龐青雲愛過兩個兄弟嗎?
十四覺得,他是愛的。
若龐青雲想殺趙二虎,在第一次蘇州抗命,第二次私發軍餉都早早可以軍法處置。
但是,他沒有。
只是當他夾在理想和兄弟之間時,選擇了理想。
因為,他認為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最後一段午陽刺龐的雨戲中。
龐青雲中槍,才終於醒來,夢碎。
對慈禧,對朝廷的幻想破滅。
那時的他,終於拋下了理想,對午陽說道:
「投名狀,快。」
這是整部電影裡,龐青雲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說出投名狀這三個字。
但是其中的意思,姜午陽理解了嗎?
並沒有。
在十四看來,龐青雲的意思是:
「不求同生,但求同死。午陽,你殺了我之後,也趕緊自殺。我們兄弟三個天上見。」
為什麼?
因為龐青雲是兩江總督,刺殺兩江總督的人,怎麼可能活得下去?
等待他的下場,只有一個——
凌遲。
姜午陽直到最後,也沒能理解大哥話裡的意思。
▼
十四在開頭說過,這是一部中國英雄電影。
在十四看來,中國英雄和美國英雄的區別,在於個人的力量能否改變世界。
美式英雄各個身懷絕技,以一人之力拯救世界。
這種浪漫的英雄主義美國人愛看,中國人愛看,全世界人都愛看。所有人都幻想自己有朝一日能手吐蛛絲,飛天遁地。
但是中國的英雄,是夢想家,是凡人。 他們沒有廣大的神通,也沒有好萊塢電影裡的機遇。
他們只是在一次次理想破滅後,又慢慢爬起來,繼續前行。
即使無人知曉,即使無人理解。
最後,他們倒在了理想的泥濘之中。
你能說他們不是英雄嗎?
我是十四,期待下一次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