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洗心退藏圖解讀:
艮其背不獲其身 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
行其庭不見其人 聖人以此齋戒神明其德
解讀:艮,八卦之一,卦形是「☶」,代表山;其釋意甚多,主要指停止,界限之意,此處特指目光集中注視之意;詳見下圖艮卦:
洗心退藏,洗心,就是清心之意,即沐浴之意;通俗來說,心有汙染,不乾淨,就給心洗個澡,使之變乾淨潔淨,即心中無一毫私意;退藏,即不僅無一毫私意,也不產生任何欲望,貪念。即內視背部使心寧靜潔淨。
第二句行其庭不見其人…:行走社會待人接物,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思考問題,不超過自己本分;衡量自己的力量,不要輕舉妄動;以此齋戒去涵養自己的道德;此處齋戒意同莊子《人間世》之"心齋",指心靈的虛靜;詳見莊子《南華經》之四:《人間世》讀後感。
整段話意指:松靜內視心之後背部,以洗卻心之汙染使心潔淨;行走社會,要心齋其心,涵養其道德使之變得高尚。
道乃天地心,愚痴不解尋。
破衣要縫補,須用水磨針。
解讀:道是很自然的,用不著刻意去尋求;衣服破了縫補一下就好,心汙染洗洗乾淨就行,貴在堅持,須有水磨針,水滴石穿之恆心而己。
紅紅白白水中蓮,出汙泥中色轉鮮。
莖直藕空蓬又實,修行妙理恰如然。
解讀:水中蓮,自然潔淨,紅的,白的,綠的分分明明,無遮無俺;雖出自汙泥,但不染泥顏色鮮豔;其根蓮藕莖直中空蓬實,這恰怡似修行之妙理,其根深中空蓬實葉自然鮮豔,喻人心中無汙,德行端正,心正眼直行正自然就會合道。
一條直路少人尋,尋到山根始入門。
坐定更知行炁主,真人之息自深深。
解讀:大道至簡,一條直路!但凡夫俗子常常鑽牛角尖,苦苦尋覓不得!
找到了源頭,即山根,鼻祖自然就會入門;上段就指出了修行之源頭。
源頭找到了,只要靜坐入定真炁自然會行,不用刻意引導,長期堅持不懈息自然會深沉勻細。正如《皇帝內經》所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此處真人意指修行得道之人,詳見《大宗師》讀後感。
時時灌溉,常教玉樹氣回根,
日日栽培,不使金花精脫蒂。
解讀:玉樹是很多人都非常喜歡的花卉,葉片比較肥厚,四季常青;玉樹在生長條件良好的情況下是不會出現氣生根的,如果它的莖節出現了氣生根,很有可能是盆土長時間處於乾燥的情況下,缺水造成,為了防止玉樹氣生根,人們需要時時灌溉之;
同樣,金花茶是「植物界大熊貓」、「茶族皇后」,它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之一;金花茶對降血糖、降血壓、降血脂、降低膽固醇,對糖尿病及其併發症有獨特神奇的功效;為防止金花脫蒂,人們需要日日栽培;
整段意指洗心涵養道德需象種植玉樹金花一樣,須時時處處堅持行之;即曲不離口,拳不離手。
不是玄門消息深,高山流水少知音。
若能尋著來時路,赤子依然混沌心。
解讀:並非道家修行高深莫測,恰似高山流水少知音;大道至簡,庸人自擾而已。此處高山流水與《笑傲江湖》中知音難覓相同。
若能認準源頭,即返妄心回歸真心,去除心上汙泥,就返回了赤子之心,赤子之心純真無邪,與混沌之心就沒有什麼分別了。赤子,意思是剛出生的嬰兒,喻天真純潔善良;混沌,古代傳說中指世界開闢前元氣未分、模糊一團的狀態。
二, 退藏沐浴工夫:
易之洗心退藏於密這句話頭,唐宋神仙謂之沐浴,近代諸人標為艮背,總只是這個道理,這個竅妙。原夫心屬乎火,而藏之以背之水者,洗之之義也,心居乎前,而藏之以背之後者,退之之義也。
解讀:此段解釋何謂洗心;唐宋神仙謂沐浴,近代人叫艮背,意思一樣,即給心洗澡,去除心之汙泥之意。
故初機之士,降伏其心,束之太緊,未免有煩燥火炎之患,是以暫將心火之南而藏背水之北,水火自然交養,自然念慮不生。即白玉蟾所謂洗心滌慮為沐浴是也。
解讀:此段說明為什麼要洗心,何時要用洗心之法。因為觀心之時,有時意念太重,難免產生煩燥之症,故實施洗心之法治之。
然沐浴雖為洗心之法,艮背雖有止念之功,二理是則是矣,皆未到實際之地。此向上一著,千聖秘而不傳後世。學徒所以罕聞、罕遇。人若明得此竅,真可以奪神功,改天命。
古仙有言曰:夾脊雙關透頂門,修行徑路此為尊。以其上通天谷,下達尾閭,中通心腎,召攝靈陽,救護命寶。此非修行徑路而何?吾人未有此身,先有此息,此身未滅,此息先滅,此又非修行正路而何?
解讀:上二段描述洗心之方法及竅妙;洗心就是內視後背夾脊區域;由於夾脊上通天谷,下達尾閭,中通心腎,故能召攝靈陽,救護命寶;此為洗心之竅妙。
原人受生之初,在胞胎內隨母呼吸,受氣而成此縷,與母聯屬,漸吹漸開,中空如管,通氣在來,前通於臍,後通於腎,上通夾脊泥丸,至山根而生雙竅,由雙竅下至準頭,而成鼻之兩孔,是以名曰鼻祖。
斯時,我之氣通母之氣,母之氣通天地之氣,天地之氣通太虛之氣,竅竅相通,無有隔閡。幾乎氣數滿足,裂胞而出,剪斷臍帶,囚地一聲,一點元陽落於立命之處。自此後天用事,雖有呼吸往來,不得與元始祖氣相通。人生自幼至老,未有一息駐於其中。凡夫塵生塵滅,萬死萬生,只為尋不著來時舊路耳。
太上教人修煉而長生者,由其能奪天地之正氣。人之所以能奪天地之正氣者,由其有兩孔之呼吸也。所呼者自己之元氣從中而出,所吸者天地之正氣從外而入。人若根源牢固,呼吸之間,亦可以奪天地之正氣而壽綿長久。若根源不固,精竭氣弱,所吸天地之正氣隨呼而出,身中元氣不為己之所有,反為天地所奪。何也?蓋為呼吸不得其門而入耳。
一切常人,時吸皆隨咽喉而下,至中脘而回,不能與祖氣相連,如魚飲水而口進腮出,即莊子所謂,眾人之息以喉是也。
若是至人,呼吸直貫明堂,而上至夾脊,而流入命門,得與祖氣相連,如磁吸鐵,而同類相親。即莊子所謂,真人之後以踵是也。踵者,其息深深之義。既得深深,則我命在我,而不為大冶陶鑄矣。
今之人,有調息、數息、抑息、閉息,皆是隔靴止癢,不得到於玄竅。
此竅初凝,就生兩腎,次生其心。其腎如藕,其心如蓮,其梗中通外直,拄地撐天。心腎相去八寸四分,中餘一寸二分,謂之腔子裡是也,乃心腎往來之路,水火既濟之鄉。
解讀:上五段詳細說明內觀夾脊洗心為什麼可以固真氣,救命寶;人出生之前,嬰兒通母之氣,母之氣通天地之氣,天地之氣通太虛之氣,竅竅相通,無有隔閡。氣數滿足;但出生之後,與太虛元始祖氣不再相續,而要奪天地之氣,唯有自身根源牢固,即做到呼吸深長細勻;但常人做不到,反為天地所奪,故生命有限;至人,真人,即得道之人其息接踵,其息深深之意,故可盜天地之氣而長存;而洗心沐浴恰恰可以邦助我們慢慢做到這點。
欲通此竅,先要存想山根,則呼吸之氣漸次通夾脊,透混元,而直達於命府,方才子母會合,破鏡重圓,漸漸擴充,則根本完固,救住命寶,始可言其修煉。按了真了曰:欲點常明燈,當用添油法。尹師曰:涵養本原為先,救護命寶為急。又曰:一息尚存,皆可復命。人若知添油之法,續盡燈而復光明,即如得返魂之香,點枯荄而重茂盛。所以云:油千燈滅,氣絕身亡。然非此竅則不能添油,非添油則不能接命,命不接則留性不住,性不住忽一旦無常到來,則懵懵然而去矣。故呂公曰:嗇精宜及早,接命莫教遲。果然是接之則長生,不接則夭死。
蓋人稟天地氣數有限,不知保養,自暴自棄,如劉海蟾云:朝傷暮損迷不知,喪亂精神無所據;細細消磨漸漸衰,耗竭元和神乃去。闔闢之機一停,呼吸之氣立斷。嗚呼!生死機關,其速如此,世人何事而不肯回心向道耶?
況此著工夫最是簡易,不拘行住坐臥,常損此心,退藏夾脊之竅,則天地之正氣可扯而進,與己混元真精凝結丹田,以為起生之本。蓋以天地無涯之元炁,而續我有限之形軀,不亦易乎?
學者只要認定此竅,守而不離,久久純熟,則裡面皎皎明明,如月在水,相似自然,散其邪火,銷其雜慮,降其動心,止其妄念。妄念既止,真息自現,真念無念,真息無息。息無則命根永固,念無則性體恆存。性存命固、懸念俱銷,此性命雙修之第一步也。
解讀:此四段說明要涵養本原,救護命寶,必須觀心;觀心出現煩燥可以洗心退藏應之;如此久久純熟,如月在水,自然散其邪火,銷其雜慮,降其動心,止其妄念。妄念既止,真息自現,真念無念,真息無息。息無則命根永固,念無則性體恆存。性存命固、懸念俱銷,此性命雙修之第一步也。
嗟乎!人生如無根之樹,全憑氣息以為根株,一息不來,命非己有。故欲修長生者,必固其氣。氣固則身中之元氣不隨呼而出,天地之真氣恆隨吸而入。久之,胎息定,鄞鄂成,而長生有路矣。
解讀:此段是對該節整篇文章之小結。唉!我們人生就象無根之樹,全憑氣息為根,一息上不來,命非己有;欲求長生,必先固氣,氣息深長勻細方可盜天地之真氣,才有長生之希望呀!
此段當與第三節蟄伏藏氣穴同看。
解讀:此節應與第三節蟄伏藏氣穴同時閱讀.
以上。
若想了解更多內容請關注公眾號:財富心創,命法自然。若覺得此文還有點閱讀價值,請邦忙點一下右下角的"在看「,以便讓更多的有緣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