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毅飛按:
無意間讀到《性命圭旨》一書,深感痛快,遂選載部分並簡單注釋之。
嬰兒現形圖
夫蝟螉之蟲,孕蛟蛉之子,傳其情,交其精,混其氣,和其神,隨物大小,俱得其真。氣穴法名無盡藏,藏包於竅竅包空。我問空中誰是子,他雲是你主人翁潛龍今已化飛龍,變現神通不可窮。一朝跳出珠光外,湧身直到紫薇官前面火候已足,聖胎已圓,若果之必熟,兒之必生,彌歷十月,脫出其胞。 釋氏以此謂之法身,又曰實相。玄門以此謂之赤子,又曰嬰兒。嬰兒當移胎換鼎之時,躍然而出,潛居氣穴之間,又重開一混沌也。 蓋此穴原是神仙長胎住息之鄉,赤子安身立命之處。因是熟境,順路而歸。嬰兒既宴坐靜室,安處道場,須藏以玄玄,守以默默。始則藉坤母黃芽以育之,繼則聚天地生意以哺之。此感彼應,發邇見遠。其中自呼自息,自闔自開,自動自靜,自由自在,若神仙逍遙於無何鄉,似如來禪定於寂滅海。 (任毅飛註:當家才知柴米貴,養兒方知父母恩。天地之生意不可妄自卜度,生生還是無生,一念眾生一念玄門,一念玄門一念眾生。)既到此大安樂處,仍須密守關元,無令外緣六塵魔賊所侵,內結煩惱,奸臣所亂。若坐若臥,常施瑩淨之功。時止時行,廣運修持之力。遂得六門不漏,一道常通,真體如如,永固丹基者矣。日夕如此衛護,如此保顧,如龍養珠,如母育子,不可頃刻暫忘,剎那失照。 (任毅飛註:一將功成萬骨枯,眾生苦樂悲歡總有盡數。)李清庵曰:丹從不煉煉中煉,道向無為為處為。息念息緣調祖炁,忘聞忘見養嬰兒。 呂純陽曰:腹內嬰兒養已成,且居塵世暫娛情。無端措大剛饒舌,卻入白雲深處行。蓋溫養育嬰乃作仙之一大事,若養育失調,嬰兒就有棄殼離巢之變。此時著實提防,不可輕縱出去,則一出而迷途,遂失舍而無歸。 故白玉蟾有重整釣魚杆,再斫秋筠節之嘆。上陽子云:既達返還九與七,此即木金三五一。炁全神壯換胎時,照護嬰兒休遠出。防護之訣,密固三要為緊。 《參同契》曰:耳目口三寶,閉塞勿發通。真人潛深淵,浮遊守規中。 其法是以眼觀眼,以耳聽耳,以鼻調鼻,以口緘口,潛藏飛躍,在正一心。則外無聲色臭味之牽,內無意必固我之累。自然方寸虛明,萬緣澄寂,而我本來赤子怡怡然安處其中矣。 雖然外固三要,尤要內遣三害。三害者,邪念、煩惱、嗔恚是也。故道覺禪師曰:修此戒定慧,斷彼嗔貪痴。蓋貪痴易於制伏,唯有嗔毒難降。 《聖胎訣》云:嗔恚之火一燃,胎真去如奔馬。直待火滅煙消,方才歸於廬舍。 宋儒亦曰:忿火不懲,必有燎原之患,欲水不窒,豈無潰川之災? 《圓覺道場修證儀》云:一念嗔起,具百萬障門,今欲去嗔之法,唯宗老子之日損、周易之懲忿、世尊之覺照。
高憎妙普曰:嗔火正燃時,我以覺照之。猶如湯消冰,了了無分別。緣此嗔火非實有體,皆從無名而來。猶《寶積經》偈云:如鑽木出火,要假眾緣力。若緣不和合,火終不得生。是不悅意生,畢竟無所有。知聲性空故,嗔也不復生。嗔不在於聲,亦不身中住。因緣和合起,離緣緣不生。如因乳等緣,和合生酥酪。嗔自性無起,因於粗惡事。愚者不能了,煩惱自燒燃。應當如是知,究竟無所有。嗔性本寂靜,但有於假名,嗔恚即實際,以依真如起。了知如法界,是名嗔三昧。 《寶積經》又云:求自然智破無名殼,則無名變成慧炬,而嗔火化作心燈。嗔之一毒既消,八萬四千煩惱亦滅。文云:智者於苦樂,不動如虛空。善觀察煩惱,我我所俱離。又云:無障大悲,觀諸眾生,所有煩惱皆從虛假妄想而生。知諸煩惱,體性自離。如是隨覺,即是菩提。煩惱之性,即菩提性。 細觀佛祖經旨大概,謂煩惱性空,勿為窒礙,觀如夢幻,不用介懷。設使觸景情動,如響應聲,既應即止。若此,則煩惱塵勞不待斷而自滅,胎真赤子弗假修而自靈。 又有經云:以智慧劍破煩惱賊,以智慧刀裂煩惱綱,以智慧火燒煩惱薪。 晁文元云:身同夢幻非真有,事比風雲不久留。既能洞達須剛斷,煩惱魔空過即休。張紫陽云:可謂道高龍虎伏,堪言德重鬼神欽。已知壽永齊天地,煩惱無由更上心。六祖《壇經》云: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故《纓珞經》云:佛言我從本來不得一法,究竟定意,始知所謂無念。若得無念者,觀一切法,悉皆無形,因此得成無上正真之道。又云:世人不能成道而脫生死者,良由妄念為輪迴種子耳。蓋妄念起處,即是生災。妄念息處,即是真元。故玄門以止念為本,釋教以無念為宗。無念者,為無邪念,非無正念。念有念無即名邪念,不念有無即名正念。念善念惡即名邪念,不念善惡即名正念。乃至苦樂、生滅、取捨、冤親、憎愛,併名邪念,不念苦樂等是名正念。但事來不受,一切處無心,即是無念也。無念之念,謂之正念。佛經云:善男子,我等住於無念法中,得如是金色三十二相,放大光明,照無餘世界。高峰禪師云:慈氏受一生成佛之功,不出一念,無生性海。 智常禪師云:真如無念。非念法能階;實相無生,豈生心能至?無念念者,即念真如;無生生者,生乎實相。 李之才云:念之天理,則明月之當空,念之人慾,則浮雲之蔽日。 《寶積經》中所說,菩薩安住無所住之念,非憶非忘,所安住念,即名法界。是知從上若佛、若祖、若聖、若仙,皆因冥心息念而得妙道。 故《尚書》曰:唯狂克念作聖,然克念之功須要躬行實踐,方有進步。不然,一片太虛,途路甚遠,少一步定是到不得。昔人所謂工夫不到不方圓,工夫若做到極則處,自然入於無念。既得無念真常,則玄竅嬰兒寂寂然而無撓擾之患矣。 (任毅飛註:
克念越早越省力,克之於未發為進功,得之於已發為全功)
(任毅飛註:此嬰乃三界明師,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無處不在無所不能。)三年功夫已完,溫養事畢。即《悟真》所謂,一霎火焰飛,真人自出現。真人既現,必出太玄而升天谷,再加冥心滅盡之功,則有通靈變化之妙。 劉海蟾曰:卦行火侯周天畢,孕個嬰兒鎮下田。霹靂一聲從地起,乾戶擘開光萬裡。翻身撞出太玄關,這回方是真仙子。《性命圭旨》,全名《性命雙修萬神圭旨》,作者不詳,成書時間宋至明朝。分元、亨、利、貞四集。相傳出於尹真人高弟之手。前有明神宗萬曆四十三年(1615)新安震初子餘永寧書《刻《性命圭旨》緣起》,其曰:"裡有吳思鳴氏,得《性命圭旨》於新安唐太史家,蓋尹真人高第弟子所述也。"。而《性命圭旨》多賴唐皋所藏孤本得以流傅。《性命圭旨》為總結性書籍,主張破除三教門戶之見,宗羅三教歷代精義,一出世就廣泛流傳,明清時期極盛,被三教人士視為三教修持聖典。【天府論禪】線下課程將於2020年7月下旬在成都舉行。報名及諮詢添加微信:ryfweixin (備註:天府論禪 截止日期:2020-07-18),詳情見以下連結之 產品 D 。您還可以通過網站查閱本平臺系列文章:
nianfoshish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