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上至尊之道 最上一乘妙訣☆
性命之道在此向道家養生的志士仁人推介由易吾散人所傳的性命雙修金丹之正法秘訣——金丹正法前六轉之煉己築基,又名丹道周天。現將入手應知和須知簡介如下。
(一)入手應知
丹道的修煉實際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名為「人元金丹」,為金丹大道的小乘功夫;第二步名為「地元神丹」,為金丹大道的中乘功夫;第三步名為「天元大丹」,為金丹大道的大乘功夫。三個階段,實際就是丹經所述的「三元丹法」。
三元丹法的入手,據丹經記載,歷代以來,成真者均以某一元為側重而兼顧其他二元。南派側重於人元金丹而了道;北派則側重於天元大丹而超凡;至於地元神丹,其典籍雖約五十九部,但修煉傳承卻十分罕見。近代以來,由於派別門戶的競爭與局限,對於三元丹法各執一說,多有偏頗,尤其忽略了「修心」的重要性,將性命雙修曲解,現流行於社會的基本上都是以中下品漸法為主的旁門小道小術,根本談不到什麼得道成真,充其量達到個卻病或延年的效果而已。而一些有成績者,如少數藏秘佛教修真者,則須拜師經多次灌頂修行後,也不過達到個地仙(即鬼仙)陰神水平罷了。究其原因,就是入手方法非上品或最上一乘丹法,也非三教精華合一、自守門戶所致。實際自宋元以來,凡修煉有成者,大都為三教合一而修者。
中下品丹法的致命缺點(有關丹經介紹):
中品有「斤兩、火候、採取」等法,然夾雜了過多的後天有為方法且混煉,致使遇到瓶頸而難以突破。其採取的「玄關」一般在「臍後腎前」,功成最多出個陰神;一般身死後須投胎或奪舍而重修,大家聽到、見到的所謂「靈童」、「神童」多由此來。
而下品,則羅列了所謂「卦爻、斤兩、火候、採取、法度」等一系列方法,將靈關設在頭上(即所謂上丹田),具體以明堂「山根」求性光;並以所謂下丹田修命,指「命門」為玄關;以後天為主,面面俱到,完全失去了先天無為的靈魂,雖初功好似上功快、效果顯著,而且外形光鮮、肉厚,但實際內裡無實,更無靈性;築基後就再也難以進步,故多為祛病保身之法,其宣揚的得道成真恐永遠也難以實現。不過,這也算在現實氣功界的佼佼者了,故追求者多為中下士名利之輩。
《大成捷要》:「人元金丹乃接命之術,地元神丹乃服食之道,而天元大丹乃性命雙修之全體大用也。」天元大丹又名「天元大道」,最有代表性的功法如「九轉還丹」,或叫「金丹大道」。九轉者,九還也,暗合九九八十一數。其理論來自於三教各自開門經典,如以道家道德經、佛家心經、儒家大學、中庸等原始公開教義,此乃真正的性命雙修理論、生命再造之學,數千年來流傳至今。其精髓是大道至簡、大道無私、普渡眾生;大道就是天道,修煉直指先天無為,故無所不為。此為無上至真之道,修真絕學,我輩既然修煉,就須立意高遠,勤而行之,必有意想不到的收穫。何況道就在身邊,師傅就在眼前,而天地大自然就是最好的師傅。天地無言無為,然一切有序演化,歷歷分明!有悟性者,此時應該明白這個道理了。
自古以來,流傳的經典,正法都講天元大道,是因為修天元大道,才能有成。只有得到天元真法,才能煉成金丹。宗師三豐認為:「三教聖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天元大道之九轉修煉法,每一轉為一個步驟,最高境界:大覺金仙。「大覺金仙」即「佛」,「對那些忽然徹悟到其中真正玄妙的人,三年就煉成,就可以獲得永恆,即修成像老子和釋迦一樣的人。」
所謂三年就可以煉成者,是對那些極少數具備上根器者及身心十分健康者而言。而絕大多數人,都是中下根器者,須按九轉權法一步步修煉方成,三年煉成個築基結丹而成就「人仙」,就很不錯了。這對於立志修真者,在專項修煉下,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而業餘修煉,短期(不間斷)即可達到丹道小周天的運行。而「結丹」,非經專項閉關一年的潛心修煉不可(謂得道)。至於後續的大周天修煉,那就得出世隱修了,其經驗、方法,只有成道者自知,只有提綱提示,決沒有詳細的文字記錄傳世,據說這關乎「天機」。
丹道周天法即是金丹大道入手的築基方法,為「九轉還丹」的前六節功夫,非作者杜撰與創新。之所以定名為丹道周天法,是由於新環境與時代要求的因素。本法系作者根據自身經驗整理而成,集合了古經正宗理論及前賢寶貴口訣,性命雙修,主在修心,故易學易練,「小周天」容易成功(前四轉),但「結金丹(神丹、聖胎)」就有相當難度與一定的修煉條件限制(第五、六轉),如不進行專項閉關修煉,大都會流於「氣丹」形式。氣丹僅使身體保持健康而已,且不能固本,若停止修煉,則與常人無異;唯有金丹結成,就可實現「漏盡通」,達到長生久視的目的,就是「得道」的境界。
所謂「長生」,非指不死,因肉體總是要消亡的,實指無病且可延壽,將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想多活幾年就多活幾年,不想活而想死,那便坐化辭世即可。當然,遇到突發事故而死,那也是很正常的。考慮到今人實際,現重點予以推介,這因為是常人在塵與出塵的分水嶺,也是與任何體育鍛鍊方法都不能相提並論的極其高級的具有修煉、修行性質的性命再造工程。大科學家錢學森稱其為「科學中的科學」。
金丹大道如此神奇,故很多假法偽法也就附庸其中!旁門外道畢竟還算是道,而假法偽法根本就不是道。因有真就有假,正如有好必有壞一樣,這是世界的真實寫照,這就是陰陽論。所以每個修煉者,應首先學會識別真假的本領,這個本領:第一,與原始經典對照,特別是《道德經》,不為後世文章所迷惑;第二,就是實踐,因實踐出真知。譬如以太陽之光和月亮之光做對比,可真假立判。這個真假,並不是光本身,而是誰發出的光,是太陽還是月亮?
所謂「借假修真」,就是基於這個原理!是說以月光之理而修出體內真陽,否則何不直接「以真修真」?這就是丹道的特點。而靠冥思苦想作為借假修真的方法,那必定是假是幻,最終自誤誤人!故我輩須正確理解「借假修真」四字的真正含義,是原理而不是真正的方法,是由「有為」向「無為」、「後天」返「先天」、由「虛假」到「真實」的過渡。切切!
一、功法第一階段
此步屬於準備階段,有關詳情,請留意修行圈發布的內容,如:入門須知、入門方法、九轉還丹基礎知識(二)(之一為圭旨元集圖示與解說)、九轉還丹全功介紹等相關文章。
二、功法第二階段
靜功修煉:
動功練習,屬於後天有為方法,其效果一般是以強身為主,可以治病但不能根除疾病,即所謂「治標而不治本」。然動功卻是靜功的基礎,有一個比較健康的身體或一定的氣功基礎,實踐證明,入門效果比較理想。這是丹道入門的第一步,繼而進入第二步1-4轉的靜功修煉,有、無為相兼,即可順利達到築基標準,即實現小周天之「內丹」運行,再進行一段時間的溫養(煉炁化神五、六轉)專修,真正實現身體無漏、固本而造就「還丹(金丹)」條件。第三步即是大周天「外丹(大丹)」修煉,7-9轉的功夫(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等出世修煉)。
實際丹道修煉的關鍵部分,就是第一第二動靜兼修兩步功夫,這就是本站極力推介的「丹道周天法」煉己築基。唯有如此,功成才可以使身體真正健康無病、達到性命牢固的目的。至於出世修行,即第三步,那就是自己以後的事了,因基本全是無為性功修煉,此暫無須贅述。一般年輕、身心健康且樂觀者,業餘修煉,若無間斷且可閉關專修,兩三年即可完成一至六轉的丹道築基目的,成為人仙甚至地仙。如條件容許,則須及時進階出世行化神七轉功夫;繼而八轉出神,煉神還虛;九轉與道合真,實現唯有自己知道的天仙理想。
在此需提醒修煉者:年輕還未完人道任務者,只可重點練習前三轉,參考第四轉的聚火開關法,待「氣通小周天」即可。此時的你,身體異於常人,平日只隨意練習就行了,沒必要整天幾次的練功。如一日坐片刻數次,感到氣能運轉就行了;或以活子時適時打坐更好。總之以保持氣通周天運轉不斷為準。當然,你須了解四、五轉採藥周天自動運行、六轉之養胎化神原理,以便為將來的進階修煉留下本錢。唯有條件成熟、立志修煉者,應適時進階五、六轉功夫,達到丹道大小周天通的中乘境界。周天自動運行,神通相繼具備,金丹結成,可謂登峰造極,可以告一段落。那時不是你在練功,而是功在煉你了。
對於年齡較大、五十四至六十四歲的處於六十四卦後期的中老年人,以及身患慢性疾病者,則需較長時間。在此需要指出:丹道屬於修煉,在修煉中,一些慢性疾病會自然消除,業債也會自然還清,故不可抱著治病的心態去修煉!如果僅僅為了治病,那就不是修煉,而是以暴制暴或以惡制惡,不但治不好病,消不了業債,反而會激化矛盾,適得其反。
經驗證明,正常人一般需三年,即可實現煉己築基目標。而對於六十四歲以上的老年人,因為已經度過了八八六十四卦一個周期,身體基本健康無大病者,新的一輪周期開始,須從六根清淨入手,如前法一步步進行修煉,但須堪破天命,多做善事,順其自然就是。因為只要堅持,此正法可保你最終成功(大概五六年時間)。對於那些老態龍鍾、疾病纏身者,最重要的是要加強修心,樹立大志,祛除依賴思想,包括藥物依賴以及倚老賣老、懶動需人侍候的思想,依前法一步步修煉,順應天命,自我懺悔,多做善事,舍而後得,自有造化。據丹經講解,假如萬一功未成但壽命已終,則今生功德與修煉基礎自然轉入下世,成為來世得道之根基,只有好處而無壞處,保證你不吃虧,其造化必然強於今生。否則,會因六道輪迴,因果報應而遭惡性循環之苦。對於這一說法,當今必然有很大爭議,屬現今科學所無法證明的事情,信不信由你。但對於信者來說,絕對沒有什麼壞處;而對於不信者來說,絕對沒有什麼好處。
那些宣揚什麼百日速成、百日開「天眼」者,一般都是忽悠人的。世上沒有什麼「速成」,欲速則不達,而且很容易出偏。要知丹道修煉是一項性命再造工程,牽涉到的各種因素很多,尤其是精神上的因素。辯證法認為:「精神變物質,物質變精神。」而且「精神」是第一位的,佔絕對主導因素。況且練習打坐,需要盤腿功夫,這對於大多數現代人來說,由於自上小學以來,數年或數十年坐的是凳子椅子,雙腿基本上長期處於近九十度的直角狀態,所以其腳腕、膝部、髖部非常僵硬,僅這一項,就需很長時間才能克服疼痛難耐、更難以入靜的缺陷。如果僅坐在椅子上或者睡覺練習靜功,對於初功修煉者,是可以的,但最終難以通向高深層次。
之所以安排從動功入手,就是解決初功由後天有為(外動)向先天無為(內動)的過渡問題。直到進入先天無為、能夠入靜,真氣發生而周流六虛,那時動功練習就可有可無了,動功就處於低級無用狀態,而完全由自身潛能的自發動作所代替,這才是真正的功夫。
1、功法目錄:
一轉:涵養本源,救護命寶。
二轉:安神祖竅,翕聚先天。
三轉:蟄藏氣穴,眾妙歸根。
四轉:天人合發,採藥歸壺。
五轉:乾坤交媾,去礦留金。
六轉:靈丹入鼎,長養聖胎。
2、時間安排:
前三轉每轉不少於100天,年高體弱者時間適當延長。注意此時間為正常情況下的安排,因個人體質、心態不同,故會提前或者推後,因人而異,不可過於拘泥,應以自身感應並達到功法效果為準。原則是每日須保持功態,初期可以時間短一些,二三十分鐘即可,但須多練數次,最佳效應,每日2-4次。當氣感上身,則可每日一兩次亦可。練功時間和次數,影響到功成的時間長短,一些人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當然效果不理想了。丹道修煉如下種植苗,埋在土裡,其生長過程是有個周期的,自然的,不知不覺就長成了。故不可像一般鍛鍊一樣,急功近利,拔苗助長。欲速而不達,自然是關鍵。看看各種大樹的成長,長的慢的材料最好,壽命最長,如松、柏等;長得快的如楊、柳等,其生長、凋謝、材質,都不中大用。以天地大自然為師,你可得到許多啟示。
須知,一轉功夫乃全功綜合無為方法,所謂「涵養本原,救護命寶」,即「心息相依,神氣合一」之觀心得道致虛頓悟之法。為了適應各不同根器者修煉,頓漸結合,故有後續次第方法,是為「九轉」。圭旨亦明確指出:「修行正路一條。教人打從源頭上做起。若源頭潔淨,天理時時現前,識念自然汙染不得,譬如昊日當空,魍魎滅跡。此一心地法門,是古今千聖不易之道。」又曰:「此法直指人心,一了百當。何等直截,何等簡易。但能培養本原,觀照本竅,久則油然心新,浩然氣暢,凝然不動,寂然無思,豁然知空,瞭然悟性。此所謂皮膚剝落盡,一真將次見矣。」「後面雖有次第工夫,不過是成就這個而已。」
四轉為三轉後期實現胎息後活子時來臨時的採小藥小周天搬運法,隨到隨採,但須注意「採而非採,取而不取」,「定」、「忘」二字最關鍵。五六轉乃小周天採大藥及大周天煉養方法,有採有煉有養,達金液還丹、結丹成胎為目的;直到真正實現男「馬陰藏相」、女「斬斷赤龍」、眼前出現紅球(還丹)為度。丹道周天功成,屆時疾病全消、命基牢固,並開智增慧(六神通出現)。此時雖可以治病救人,但不利後續修真且有損於自身元氣,張揚者恐招來禍端。更不可去參加什麼科學測試,因現代科學之死儀器根本就測不出來,否則定會自取其辱。原則是「慧而勿用」,不為名利,自然處世。
一般人到此境界,已經滿足而難以進取。真若立志繼續修行者,條件容許,即可遁世,自有造化奇遇。不過筆者還因夙願未了,家緣未斷,暫無此條件而在此有為待時,在此不便妄言,見諒。
(二)入手須知:
修道煉己之功夫,分為九步,圭旨次第為「九轉還丹」,即九還七返功夫,七返已包含於九還之中。煉己即煉心,故圭旨元集圖例有「九鼎煉心」之說,參詳之下,即可明白心性功夫如月亮一般,由晦漸明,功完即如十五圓月,朗照天空,此謂「性光園明」。然修身何比修月,而不提日?蓋因心為陰喻月,炁為陽喻日。月明全賴吸收日光而明,心月圓明即是日月合璧、性光圓滿,明心見性。其過程系將一顆陰心識神放之虛空,如月受日,真陽到身,則識神變為元神,外藥已得;經靜定真意化合,外藥化為內丹胎神;內丹為陰丹,胎神即陰神;經過內煉溫養,內藥化為外丹;外丹即陽丹,陽丹即陽神;陰神化為陽神,則變化無窮。
吾人學道,做還虛之功,到陽生之時,自應明白「時子之心傳、月圓之口訣」,方可用九還七返之功,這一點圭旨亦有提醒。
心屬性離火☲,卦象外陽內陰,實陰也,離火與震☳木相生,故以青龍、奼女、紅汞等象言喻之。後天之心為陰我之心,然心非肉心,乃指心境、心性,全被後天識神控制,七情六慾肆虐飛揚,故有生老病死。所以要將此一顆陰我之心,放置於虛空,接受虛空的洗禮以及日光的照射,如月受日,逐漸成為陽明之心。修心為修性,性即神,就是人們常說的心神、元神。後天心神乃一身之主宰,心病則身病,心死則身死,短短不過數十年而已。而先天心神則為一生之主宰,為元神,如日月長明,與天地共存。故圭旨稱之為「本源」。
修性不離修命,命即精氣也,亦即身也。後天之精氣,即腎氣。腎屬性坎☵水,卦象外陰內陽,實陽也,坎水受兌☱金相生,故以白虎、金公、黑鉛等象言喻之。腎水不漏則生身,下漏外洩則害身。腎身以後天呼吸氣而存在,氣短則命短,氣長則命長,氣絕則身亡。唯有先天之精氣,即元精元氣,才是長生的動力。經過修煉,元精、元氣合二為一,就是「炁」,亦稱真炁。真炁發生則「胎息」出現,胎息進而為真息,主命基永固。故煉炁即是修命。先天炁來自於虛無,需要有心神的配合。心靜才能入虛,唯有入虛,真息才能出現,才能神靈炁清。此即修神養氣、性命雙修。先天炁煉成,性光自然圓明,而且源源不斷,長久不衰。故稱為「命寶」。
修道即修此「神、炁」二物也,修性從「神」字下手,修命從「炁」字下手;性命雙修,必須在「神炁相合」處下手。神屬於性,氣屬於命,人藉炁而有命,藉神而能靈;神炁二物,為人之至寶。此神炁相合處,即「中」,為內外虛空相接之虛竅,亦即人身天地中如圭旨所稱的「虛無窟子」。此「中」,妙竅皆在其中,故三教皆以一中字象之。然此為「虛中」,而非「真中」。必神氣相合,心息相依,而後才有真中。白玉蟾曰「念頭動處為玄牝。」天地之門是也,現統稱「玄關」。我輩頓漸兼修,先繫心於此中下手,以開通玄關,即老子「守中抱一」之法。此天元之工也。
中為「意」之所在。前面說到心身性命,包含了「上藥三品,神與氣精」。現在說意,謂之「三家相見」,即心、身、意。「意」為何物?意即土也,含天幹戊己之土,二土相合成「圭」,圭旨也。既名之曰「三家」,則其中不只一人也。三者,一內、一外、一中;在內水火相交為一家,在外金木相併為一家,在中二土成圭為一家。是為三家,中有六物,即水、火、金、木、二土是也。水火陰陽相配,金木亦陰陽相配,戊己亦為一陰一陽而相交合。證之《河圖》之理,則東三南二為五為一家,東三為性,南二為神,性靜神動,中有分別,是為一家;西四北一為五為一家,西四為情,北一元精,情靜精動,是為一家;中央戊己,各為五數,自成一家,是即三家。
以神、氣、精為上藥三品,三品和合,為「會三歸一」。「三家相見」,即小周天也;九還七返,正是三家相見。經曰:「神與炁精,意與身心,三家相見,煉成真金。」 先有無極,後生太極;無中生有,由靜極而後生一而神者也;是為太極之一炁,作生化之本源,故謂之「祖炁」,亦即太乙涵真之氣也。太乙即天一,涵在水中,故「涵真之氣」,是即「水中金」也。待動極而靜,又生陰氣,是為兩儀,上天下地;中間空洞,仍留太極,與無極之真同其體,故三即一也,一即空也。既成五行矣,而變五為三,變三為一,其作用全在中空,此為無極之真空,太極之一炁。人間修道,吾身之五行,亦是理也,其作用全在中宮「真土」。此意即一意不散之意;吾人火候,全憑中宮「意」之調停,真意即神覺也。破體修真者,必須虛空中之真陽到身,識神變為元神,靜定以後,方生真意,成立真胎。
《悟真篇》曰:「自有天然真火候,不須柴炭及吹噓。」此中火候,全系自然而然;倘反其自然,則水火不能交,金木不能並,而反為邪偽之道矣。《契》曰:「自然之所為兮,非有邪偽道。」《道德經》曰:「天法道,道法自然。」即無為而無不為,自心空空洞洞,本無所為,全為太虛鴻濛之象,而中宮金木水火,自然交並會合,無為而為。身心無為,而神氣自然有所為;亦唯身心無為,而神氣方能有所為。《悟真篇》曰:「始於有作無人見,及至無為眾始知。」在無象無形之中,和合結丹,自然不見。蓋無為者身心,有作者神氣;唯無為方能有作,作在神氣,人之所不能見者也。
在此需要說明的是,所謂大小周天,丹界有兩個概念。一是小周天通後有個全身從頭到腳運行的過程,這一般發生在五轉功夫的後期,屬於自動運轉,故一般丹法稱為大周天;另一個則是將這個體內的真炁(內丹)運行,都視為小周天(五六轉),而七轉以後,真炁(外丹)可以運行於太虛,收放自如,極具靈性,故稱為大周天。對於這兩個周天概念,一定要搞清楚,否則會引起混淆。前者的所謂大周天,不過是炁的內在功夫(丹基)而已,沒有什麼靈性,也難出什麼功能;而後者才是真正的大周天,可以開智增慧,五眼六通,屬於天仙之道。
胎元成立後,須做溫養工夫一年,方能做大周天功夫。此一年在大周天之前,而不在其後也。小周天之藥,是生而後採;大周天之藥,是採而後生。積金充滿,方能變為純陽之體,大周天乳哺工夫是三年。小周天后一年溫養,方生紅球;出神以後,有三年哺育,九年面壁功夫。所謂一年沐浴,三年乳哺,九年面壁,皆取陽數,約略而言功夫之遲速,全視其根氣之勤怠如何而定,不能一概而論也。
小周天所結為內丹,又為陰丹,在下丹田之處,設法封固於此。又為大藥歸爐,內丹封固於此,即在其中,圓轉如輪,胎息自然一開一闔,與胎兒在母腹中全同,凡息返為胎息;再進而由胎息返為真息。真息者無息也,此時六脈全停,內丹結成。此丹成後,百病全消,命基永固;男縮外陽,女斬赤龍。赤龍,天癸也,返為童女之體,而斷天癸,亦名「轉女為男」。男女之分,在於天癸;斬斷天癸,即與男無異矣。男現馬陰藏相,女斷赤龍,是為胎仙;《黃庭經》曰「琴心三疊舞胎仙」,即此是也。倘能保守無失,可以長生不老,謂之人仙;再進為地仙,即陸地神仙也。地仙有變化之能,人仙則無之。結內丹成人仙,經一年溫養功夫後,方為地仙。一年溫養之功後,可以長生久視,疾病不傷,災害不侵;若不行溫養之功,過十六年後,仍舊五千四百生黃道而破體。男子五千四百八十天,女子五千零四十八天,再度破體,與小孩無異,破體後反為常人。故此溫養功夫,實為最要,否則僅能過十五年而已。行過一年溫養之功,可以不再破體,此為自然造化上不再破體。若意馬心猿,把握不定,仍能敗壞。所以須經過一年溫養功夫,方能對境忘情,見色不色;然遇特別事故,亦可敗壞。故必須用了性之功,方能永劫長存,大周天七轉以後即了性之功也。
外藥了命,內藥了性;外藥結內丹,內藥結外丹;唯結外丹,方能離軀殼,而自由變化。內丹成後,溫養一年,倘遇須死時,如逢全忠盡孝事件,或遇災禍暗算之時,不能不死,雖死其元神亦靈而不滅。如忠臣孝子,以死全節,或遭劫數,或逢暗算,死後元神有主,可以投胎奪舍。身既死矣,而元神有靈,自能知覺何處可出仙人,擇有祖德之家,前去投胎。當男女交媾時,可先入胎,其他中陰,自不能再入此胎,此即「投胎」也,擇胎而先投入;至「奪舍」,則元神靈覺,知何家有德,可出生人仙,算定胎兒何時出世,胎元感動中陰,而出胎時,奪他中陰之胞胎而入,推出其他中陰,而自行投入,此即「奪舍」也。惟陰神能投胎奪舍,此雖較勝,而實仍為陰神,故可行此法。到此則夙具靈根,自能童體修真而仙矣。凡童體修真者,皆自投胎奪舍中來也。
凡築基已成者,皆能投胎奪舍,合之「舊住移居」二者,為「四果徒」,佛家謂阿羅漢、須沱洹、斯沱含、阿那含是也。「舊住」即阿羅漢果;「移居」即見屍還魂是也。修陰神而尚未成功,借他人已死之體,而還附之,以復其人身,是為「移居」,譬之人生之改換宅舍是也。然此四果徒,皆非正果,佛家名為「聲聞緣覺」之小乘。因不能還虛歸空,所以只成地仙,而不能神變普渡,佛家目為「自了漢」,只能自了。再進則為菩薩,有神變而行救世渡人之事矣。
道家最上一乘、無上至真之道,即先天大道也。以太虛為鼎,太極為爐,清淨為丹基,無為為丹母,性命為鉛汞,定慧為水火。定即是水,定中生慧,即為慧中發火,窒慾懲忿為水火交,以定然後能慧故也。性情合一,為金木並;以洗心滌慮為沐浴,即大忘也。存誠定意為固濟,戒、定、慧為三要,如佛家無異,修者修此三者而已。中為玄關,明心為應驗,見性為凝結,天、地、人三元混一為聖胎,性命打成一片為丹成,身外有身為脫胎,打破虛空為了當。此最上一乘之妙,至士可以行之,謂之「圓頓兼修」、「功滿德隆」、「直超圓頓」、「形神俱妙」、「與道合真」。吾人所做之工夫為漸法,而所修者為「圓頓雙修」,殆由漸以頓悟圓通也。此即天仙之道,天仙則同於佛,抱普渡眾生之願,而為「大覺金仙」,超出三界,永劫不壞。太上老君,已經七次混沌不壞。
丹法分人元、天元。所謂「天元大丹」,亦從人元做起,人元亦合天元。天元純為先天大道,始終還虛;人元則下手之初,摻以後天有為有作之法。古者多由人元以進天元,人元即築基栽補之法也,現稱煉己築基。上德聖智,可以直修天元;天元為圓頓兼修。若為鈍根,自以人元入手為易。人元則為漸法,所謂「道以全形,術以延命」是也。人元丹法,以己意為主,亦取意生身之義。法在專一其意,以達於誠,不過煉己未熟,火候恐不甚易,而其簡易不若天元。古人謂,天元唯上根可修,中人之資,必須由人元而進天元也。
說明:此入手須知,乃筆者根據上乘、最上乘有關典籍整理而成,為正法修煉基本原則,非筆者自家而為,基本都是原話,以免發生歧義。看不懂或似懂非懂者,可參閱有關典籍,隨著修煉,多讀多悟幾遍,自然可懂。故不可急躁,有個概念即可。
附、開功通用形法:
面部朝東,東南、或南陽氣生旺之方為佳,起初根據自身條件或環境可任選下列四種基本姿勢之一進行,但以盤坐(跌跏)為上。
圭旨云:「坐不必跌跏,當如常坐。夫坐雖與常人同,而能持孔門心法則與常人異矣。所謂孔門心法者,只要存心在真去處是也。」所以,關於形法姿勢,無論行住坐臥均可練功,重意不重形,學者可根據自身實際選用。不過實踐證明,坐煉效果最穩妥,有利於聚氣通關,睡煉作為輔助,須結合應用為是。
盤坐式:雙盤最佳,單盤次之,散盤常用,右腳在內,左腳在外,具體可參照修行圈往期關於靜功的文章。。將雙腿盤起,會陰穴、尾閭穴、長強穴自然開啟,使任脈之坤氣過氣海時尚有路可循。壇經曰:「心念不起名為坐,自性不動名為禪坐,禪妙義端不外此。」
坐椅式:自然端坐在椅子前部約三分之一處,兩腳於肩同寬平置於地,全身放鬆。此式適宜於平時因地制宜或年老腿硬者初期而用。
站立式:兩腳自然分開,於肩同寬,兩腳稍內扣,略呈倒八字形,兩膝微曲,以自然舒適為宜。適宜於因地制宜練功或混元輔助功法的有效應用。
要點:頭正身直,虛靈頂勁,下頜內收,含胸松肩,腰部自然伸直。頭往上頂,身子微往前傾,督脈自然拔起,督脈各穴自開,有助元陽之氣上升。又提耳根勁,將膽經拉緊開啟(稱為起少陽膽經之火),因耳根以上是三焦經末端和膽經始端,提耳根勁,靜待三焦與膽經之氣交會。
睡臥式:五龍盤體法,詳見三轉之臥禪法或{輔助功法}之睡功法。
初學者也可以兩腿自然伸直坐在床上或地板上,兩手心朝下自然捂在膝蓋上。
結手印:任選下列方法,根據功法進展調整之。
太極訣:雙手手心向上,左手在右手上面;上下相對輕微接觸,兩手大拇指指端亦輕微接觸,似挨非挨;雙手五指自然微微分開稍呈自然彎曲之狀(其中兩小指伸直一點),和下面的掌指似挨非挨為度,平放在小腹肚臍的下沿位置,但不可過分緊挨肚臍。兩手掌心向外翻起,兩掌外翻之力極大地牽動肩部外翻,因此「肩井」穴開;肩井穴是足少陽膽經要穴,此穴一開,膽經始開,且上臂腋窩可達空松。注意體會兩手之間會產生微微氣感,繼而下丹田也產生氣感。如果雙手及手指緊挨,並貼緊腹部時,或整體沒有放鬆時,則不會有此效應。要注意調整、尋找、體會,不可草率從事。
子午連環訣:左手中指尖與拇指尖扣成環,右手拇指插入左手環中,掐抵左手無名指根,餘四指自然抱左手,食指尖掐左手無名指與小指外根間,手心對照臍眼,實為相照氣穴。在手掌圖中,無名指根主子水,中指尖主午火。子水主腎,午火主心,子午相對,即心腎相交之意。當然此非指後天有形之物相交,而是先天無形之氣的相交。
握固:即以大拇指掐住無名指根節橫紋(手訣圖之子位,主腎水坎位),以四指握之,須中指中節平處壓蓋大指指甲之末。功中若聞忽然驚嚇,加勁以握緊,則驚自定,不致神亂。所以其訣名曰握固,為要訣也。若還不明,可看嬰兒之手,自然明白。
自然訣式:兩手指稍曲,手心向下保持空虛,自然放在膝蓋上。
舌舐上顎(搭鵲橋),上顎縱深有兩竅,曰「兌」,天池是也。舌尖儘量上卷,可以感觸到兌穴天池,但身體肥胖者初期則將舌頭平放於上下牙齒之間,有利於減肥。
調鼻息,凝耳韻:調鼻息,要領是不調之調,氣息微微而自然;凝者,耳凝聽而不散,聞鼻息似音韻,兩者結合,自然為妙。
垂簾: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兩眼光合視於一點,為「日月合璧」。上眼帘為簾,故為「垂簾」,要領是輕閉,似閉非閉,只留一線縫隙讓一點光線進入眼睛裡邊,可以看到自己的鼻尖。有基礎者可以全閉,但須完全放鬆,效果更好一些。垂簾合法,意甚舒適。輕輕合著,似乎閉,而並未全閉,不松不緊,亦不著相,剛到恰好地步。要以不吃力,合自然天然之造化。
(三)正法詳解
一轉:涵養本原,救護命寶。
九鼎煉心詩曰:措摩心地鍊金丹,止念當為第一關;念斷自然情識斷,須知水靜沒波瀾。
(涵養本源圖示)
圖解:此以後天人體圖形所示,當以先天虛無境界來看,因人身乃一小天地,唯有以「人天合一」思維,方能正確理解。本源、先天心性,即圖示之「心源性海」,位居人體中宮上竅,即「心」區,「方寸」之間。「心」字形象:「三點如星布,橫鉤如月鉤」。此「心」非血淋淋之肉心,為人之「心意」,丹經名稱眾多,叫「丹元、坤水、日魂、主翁、天君、靈臺、靈關、丹臺、乾馬、靈山、赤水、守靈、奼女、朱汞、玉液、金烏」等。另有諸多形容,如:「秘密藏、腔子裡、硃砂鼎、赤龍、神明之舍、道義之門、真汞、何思何慮之天,不識不知之地;止其所、自在處、光明藏、天玄女、靈明竅、活潑潑地、虛靈不昧之神,色空不二之物。」 又曰:「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盡在心源。千古一心,萬古一道;天君泰然,百體從令。」以此心:「作如是觀清淨種,照無色界幾千塵。」詩曰:「菩提本性本如如,萬法通兮透太虛;自有靈明開般若,機緘露處現真如;真心一點源於此,無生無滅無終始;精神合道自長生,道馭精神真不死。眾妙應須無一觀,更將有向竅門看;可名物母明明說,兩顆明珠轉三盤;默默無言微微更,無言之內有真機;自家竅妙自家會,萬裡青天一鶴飛。」
上品丹法系先天大道,其修煉方法非常簡易,無卦爻、無斤兩、無火候、無法度,僅有「採取」一法,即「不採之採,不取之取」。故全在於「悟性」,適宜於上士、上德具有先天慧根者修煉。然這種人極為罕見。圭旨為了適合大眾(中士、下德者),在築基期前四轉有作有為,採用上乘方法,即漸頓相兼,性命雙修;至五轉以後,則採用最上一乘方法,由漸頓相兼性命雙修過渡到八轉以後的無為性功修煉。至於下士即無德者,在此不值得一提,因根本談不到修煉二字,可以自尋一些下品丹法或其它氣功作個強身健體的鍛鍊即可。
何為中士、下德?可以作個自我鑑定:集正氣於一身,個性平和穩健、無名利思想、更無爭強好勝念頭,然是非清楚有原則、有主見、個性堅定開朗、剛柔相濟、樂善好施、忠孝仁義兼備、大公無私、能放下過去與現在、能靜下心來、崇尚傳統文化且理解能力較強、能讀懂《易經》、《道德經》、佛經等,有信仰、年輕健康者、或雖年齡較大但有一定內功基礎且身體健康無大病者、能克制各種欲望尤其是性慾、不好色、能堪破生死、有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能力和條件等。這類人入道則易,而且用時較短,按功法要求即可得道。「中士聞道,「若存若亡」。即「存想入定」與「虛空忘記」,「定」、「忘」功夫也。須漸次而進。
紫陽真人曰:「但見無為為要妙,不如有作是根基。」上陽祖師曰:「到老無為,如何得樂?入室採鉛,是雲有作。大德市朝,又誰知覺?欲成匡廓,先立鄞鄂。得一黍珠,方是不錯。九載坐忘,無為功博。行滿三千,與眾共樂。若只無為,不先有作。此乃愚夫,自相執著!殷勤數語,以曉後學。」山陰悟一子曰:「學道之始,但只知無為,不知有作,不過獨修一物之孤陰,何能結丹而成聖胎?終落於空。可悲,可惜!」
一轉主煉陰我之心,即煉己,由後天之身心做功夫。後天之心多妄想,更有遊思,妄想即「念」。修煉者,法在止觀。止者止念,觀者觀心,止觀在於習靜,在止於至善。以至善之心,止於玄牝之門。止觀雙修,佛家的層次,初時為「小止觀」,然後有「大乘止觀」,再後有「天人止觀」。小止觀為漸法;大乘止觀為圓頓兼修之法;天人止觀乃最後還虛了手之事。此觀為止念觀空,須從空中下手。此為佛家解釋,謂之「止觀雙修」;道家謂之「性命雙修」;儒家謂之「妙竅雙修」。現統一為「性命雙修」,至於下面及全功在語言描述上,採用了儒釋道三教精華,但以道言統領,這是最上一乘丹法的特點。
初功須勤練輔助方法,以得氣祛病為度。正式靜坐,首先練習「淨化入空門」3-5分鐘。以後隨著功深,可以免去此步。
一、實做心法:
1、觀心得道,乃至虛無;
2、洗心退藏,添油接命;
3、要點提示;
4、玉液鍊形,通關蕩穢。
1、觀心得道,乃至虛無:
這一轉系九轉還丹全功的綱領,即「觀心得道」。太上云:「吾從無量劫來,觀心得道,乃至虛無。」尹真人曰:「夫觀心者,非觀肉團之血心,若觀此心,則有血熱火旺之思,不可不慎也。」九轉還丹,亦是九鼎煉心。此「心」非指我血淋淋一顆肉心,而是心性,實指天地之心、道心。丹道修煉,由後天返先天,主旨在於先天,即將人身內作為一個小天地,與身外這個大天地結合起來。這是每一個修煉者必須首先要清楚明白的一點,否則總會在後天色身做文章而終身不能自拔。
這個「心」的位置,就體內小天地來說,就是插圖所示的「心源性海」,就是人們常說的「心性、心情、心神、心意、心中、心腎」等等形容心的種種稱謂。閉眼體會一下這個「心」的位置,就是在我們的身體之中心,即心下腎上(或心下臍上)這一個虛無空間,後面即是夾脊雙關。此處上有離宮心源,中有丹鼎黃庭,下有坎宮性海,此處感到溫暖舒適,就屬正常。如果此處過熱、悶脹、發冷、發酸、疼痛、脊背畏寒、氣短、煩躁等不適,就表明你定有心病無疑。當然心病,不僅僅只是心臟有病,也關聯了其他臟器或思想上的疾病。
所謂「心源性海」,實指心腎之陰陽二氣。心象徵離火,外陽內陰,其實屬陰,丹經喻為奼女汞龍;腎象徵坎水,內陰外陽,其實屬陽,丹經喻為金公白虎。這說明心腎二髒為體內陰陽的代表,亦是性命二字的概括。萬物造化不離陰陽,人之生存,在於性命。故陰陽不可分離,性命亦不可分離,二者既矛盾又統一。就五臟來說,心為統領,心不病則神不病,主生氣常存;腎為將帥,腎健康則身健康,主精氣旺盛。心腎二髒與陰陽二氣,屬於性命的本源。
可見這個「心」的含義非常深遠。丹經有稱為「天心」者,其意是指「玄關」,就是道經所說的「玄牝之門」,是丹道修煉至關重要的一個概念,不理解這一點,就沒有得道的可能。
「有欲觀竅」,觀身內這個心的位置,即是心下腎上這個虛無窟子中心,其中心,即黃庭中宮,後為夾脊,正是心意所在之處。起初用工,黑乎乎什麼也沒有,為混沌狀態,日久功深,心平氣和,無思無慮,入靜致虛,無我無相,則會感到心如明鏡,光透明堂,且虛室生白(眼前見到光亮),就是證驗。入靜致虛,虛即無的意思,什麼也沒有了,無我無相,就會進入「無為」先天狀態。「無欲觀妙」,這個妙,就是先天境界。
所謂觀心之「觀」,是指不能用眼睛去「看」,而是用二目合一之光,即天目觀照,如果僅靠意守而不用觀,是不能湊效的。丹經定義丹道修煉,不過二字而已,即「靜」與「觀」。觀的前提是靜。唯有入靜、心無雜念,靜下心來,一心觀照,則慢慢就會出現光明,就會明心,明心就會見性,發現真我。但觀不是緊緊守住此竅不放,而是似觀非觀、似有似無、自然而然為訣竅。
何謂「迴光返照」?就是實做心法的開始。因人的全身除了左日右月(女性相反)兩眼為陽之外,其他各處都是布滿陰氣。陰即黑暗阻滯的意思。先要兩眼平視前方,由遠而近(注意如在室內不要因有物阻隔而影響平視遠方,加一個意念,視眼前為無物,如身在室外廣野即可),慢慢收回垂簾一線觀照鼻尖,而鼻尖對正臍眼,即是正確身形。所謂垂簾一線,是指眼皮不要全閉,留個縫隙,使一線之自然光線進入山根、印堂部位)。熟練後,眼皮可以輕閉,以能見到光明為度。因人本有第三隻眼,俗稱天目。起初觀照,取決於光源程度,對著亮光,則會看到隱隱約約的一片白光;若在黑暗中觀照,只能是一片黑暗而已,但不要對光有分別心。初期可以「借假修真」,即發揮思維意識,眼前如有一輪紅黃之月一般,或體內空穴出現光明,或心如明鏡等。
所謂借假修真,屬有為有作之法,不可經常使用,只用在初功入手階段。丹道的精髓是無為自然,故應當經過練習,逐步過渡到自然真實的境界,這就是「性光」。性光只有功深入靜至虛無時才會出現,所以要很好的認識與體驗「虛無」的真正含義。
請反覆自然地演練幾遍,注意放鬆、自然,不要用兩眼去照,要忘掉眼睛,接著忘掉整個頭部,甚至忘掉整個身形,即無我無相,什麼也沒有了,這時就會見光。這是秘法,關鍵在於「無我無相」之虛無,與虛空合一,與光合一。反覆實驗練習,這全在於悟性,掌握了要領,立馬就可見光,你全身就會融合於光的境界。
此觀光秘法,初期觀照山根,時間不可過長(只需數分鐘,而血壓偏高者更須注意,最好不要觀照,直接守中即可),隨著日久功深及以後各轉的修煉,則可適當延長觀光時間。要領全在於一個「自然、虛無」意識。不可有意追求,否則會因有血壓高及陽亢暗疾而致頭昏腦脹,或因要領不佳而致死守死觀明堂一點,反而久久不見性光,致使氣結出偏。這全在於一個自然,無我無相,以空虛靈明為得法。
接著就是迴光返照,即引眼前光團,進入腦中泥丸,照亮整個頭部;再將此光團分作兩股順兩耳後側分別引下經喉管(十二重樓)而到「心下腎上」這個窨冥空間的中心,靜靜觀照涵養。這是後天有欲觀竅的入手方法,還不是我們「觀心」的真正目的。真正的觀心目的,是由此入靜進入先天,「無欲觀妙」。這個「妙」,就是即將開啟的玄關「天心祖竅」,位在「坤宮」。經曰:「人有三心,曰人心、道心、天心。人心者,妄心也;道心者、照心也;天心者,玄關祖竅炁穴是也。太上觀心者,以道心而普照天心也。」在此提前指出「炁穴」一詞,因天心就是玄關開啟後的玄竅,屬虛無丹田,是真炁發生之處,屬竅中之竅,故稱炁穴,這是指先天而言,是真正的丹田。
注意,話雖這樣說,但還是不可想到什麼大腦、整個頭部、喉管、腹部等,是說順著這個路線下來,但要忘掉這個路線的一切,什麼也沒有,則光明就自然擴大下來,自然照亮身中。但也沒有什麼身中,好像在虛空,與虛空合一,與光合一,無我無相,只有光明。如此反覆練習、熟練,久久涵養觀照,體會其中即將發生的造化。這個造化,就是玄關開竅,就是動氣熱量,就是真正的「氣穴」。此即一轉迴光返照涵養本原繼而過渡到二轉歙聚先天的基本方法。
注意靜觀要領:全身心放鬆,似觀非觀、似有似無、自然而然,心中有這個意識即可,就是知而不守的功夫。要有個本體如天地虛空、窨窨冥冥,靜觀這個窨冥虛空的無極中心,兼顧周圍。不要死盯著一點不放,任何時候都要有個重點之外的全局整體意識。隨著功深,會有無極演變為太極。這個要領,實際就是陰與陽、黑與白、有與無之間的臨界狀態。觀看太極圖,即可明了其義,其中的S曲線,就是陰陽魚之間的臨界線。
太極圖是道家對宇宙學說的全息縮影。其外圓,表示虛空無極,為一;黑白魚形表示虛空無極中含有陰陽二儀,由一生二;其中的黑白兩點,表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相交後產生造化,為二生三。世間萬物,都是有此原理而來,即一生二,二生三,生生不息,形成無窮無盡個第三者來。陰陽魚相交的S曲線,正是陰陽相交的臨界狀態。這個臨界狀態,卻是似有非有,似無非無;似白非白,似黑非黑;似交非交,非交似交。
我們靜觀某處,既不能觀有,也不能觀無;既不能觀白,亦不能觀黑;既不能觀,又不能不去觀。有為而觀,就是執著;無為而觀,就是頑空。唯有以中立的態度,觀其臨界狀態,自然而然,等候其陰陽相交而產生造化。這就是我們靜觀的目的。所謂兼顧全局的整體意識,猶如觀太極全圖,並非只緊盯其臨界線不放。凡以後遇到類似靜觀問題,都應遵從這個要領,茲不再述。
這還是靜觀的要領而已,直至功深,什麼太極圖,什麼臨界狀態,什麼S曲線,統統都似廢話,實際什麼也沒有,無我無相,只有光明。我與虛空合一,我就是光,光就是我;我是虛空,虛空是我。總之,是在虛無之中,與虛空合一。唯有這樣,你必在虛無、光明之中!
初期靜坐觀心,由於過去七情六慾的影響,必然雜念紛紜,靜不下心來。而此轉的重點之一就是「止念」,念頭不息,就談不到入靜,不能入靜,就不能致虛,也談不到修煉。故止念是重中之重。但只要眼神觀照,不使分心,就會杜絕雜念侵襲。只要進入虛空、光明,什麼也沒有了,可以說,連呼吸都沒有了,還有個什麼雜念?
如果忽然雜念襲來,這是你分心了,也不要強行止念,也不可任其發展,而是「覺知」即可,因「覺之既無」。要注意訓練這個覺之既無的功夫,就會自然了。方法是,立刻恢復觀照,則雜念自無。因此雜念襲來,是由於分心失照的原因造成,故只要收心恢復觀照,其雜念自然就沒有了。
全功自始至終都是自然呼吸,以深長勻細為得法,而且自然吸氣深入坤腹,並形成腹部呼吸(一呼一吸意念都在腹部),亦即丹田呼吸,這就是「息息歸根」。初功為了激活氣機,可在意於呼氣而不在意吸氣,而且自然吸氣到小腹後,由小腹有意呼氣到心窩處即可。只需幾口有意呼氣即可,感到腹部乃至心窩內有了熱感,即可恢復自然呼吸。然後息息歸根,行丹田呼吸法,或叫氣穴呼吸法。直至神息相依、無我無相時,就自然忘掉呼吸了。
由於是初入手靜坐練習,必然會不習慣,不熟練,雜念也很多,不容易馬上就靜下心來,故只能以意靜觀溫養心源性海這個虛無空間,不要勉強追求虛無與光明,只要有個與虛空合一、與光合一的意識就行了。訣竅:「似觀非觀,似守非守,知而不守」,自自然然,不可追求。隨著日久功深,自然會慢慢達到入靜致虛而見光的境界,則靜坐時間自然會有所延長,幾個小時也感到只是很短的時間,甚至可以以坐帶睡。
如果你以前具有一定的內功基礎,那麼根據這個方法,就會立即得到驗證。但如果你是初涉內功領域,此前毫無內功基礎,那麼你千萬不可急躁追求,只當播種待收,「只管耕耘不問收穫」,根據萬物生長定律,循序漸進,百日之期,定有收穫。而收穫的多少,取決於你用功的程度和質量。
丹道以精(坎水)、神(離火)、意(中土)三者為無上至寶,又稱「身(坎水)、心(離火)、意(中土)」為三家。精水即元精,先天真一之水;神火即元神,以光來體現;意土即中宮。精水為基,意土為體,神火為用。人身有三魂七魄,而元神藏於魂;識神則依魄而生,亦依附於識神而用,故魄為識神之體,陰性。丹道修煉就是要保魂制魄,要斷絕識神。而迴光返照,就是保全三魂消解七魄,即消陰制魄之唯一方法。魂在天心,為輕清陽氣,自太虛得之,與原始同形;魄乃沉濁陰氣,附於有形之凡體。魂好生,魄望死。一切好色動氣,皆魄(即識神)所為。修煉者只要迴光返照,自然精水充足,神火發生,意土凝定,則聖胎可結;煉去陰魄識神,就是純陽之乾體。
此轉所謂「觀心得道」,亦即「觀、止」兩個要點。觀即迴光返照,止即制止雜念。此轉由於是入手修煉,靜觀心意僅在體內這個小虛空,相當於「守中」,還談不到「抱一」的概念,其實質是在訓練性光與命炁的涵養方法。唯有功深入靜乃至入定,進入虛空無極(如二轉境界),才能真正體現其「抱一」真髓與「觀心得道」的奧妙。不過這個方法要求修煉者具有上根器者,專接引資質極佳且有悟性者,故適合上根器者。一般人恐達不到這個標準,故有了適合中下根器者的方法,即「洗心退藏於密」,作為常人添油續命而觀心得道的漸進入手秘法。
如何知道你屬於那種根器?這個你可經過試煉即知。首先按此步觀心入手方法試煉幾次乃至一周時間,感到能夠靜下心來,靜坐時間較長,甚至能夠入靜,雜念很少,體內微微發熱而舒適,那就可以證明你屬於上根器者或具有上根器的基本素質,你就可以按此步方法修煉,當有了氣感反應,就可順勢進入二轉「安神祖竅,歙聚先天」的修煉。
一般丹法的入手,教人直接意守下丹田,這在原理上來說是正確的。因心神離火與命氣坎水相交,即陰陽相交,才可產生造化,這是丹道修煉築基階段的必經步驟。但這個方法並不適合於絕大多數世人,僅屬於上根器者或具有相當內功基礎者。絕大多數人,由於後天識神的幹擾,不可能使心神與命氣一下子實現陰陽相交,這有一個涵養過程,就如談戀愛一樣,由最初的相識到熟識以致如膠似漆、兩情相戀,才可實現最終的陰陽相交。這是一個非常自然的過程,一點也來不得強迫。唯有這樣,以後的結合,才會牢不可破。否則,事與願違,不是留下日後禍患或者發生矛盾而產生不良後果。
丹道的築基過程,說到底就是要實現心腎「先天」二炁的相交,即陰陽交媾,才能出現造化,即結「丹」。這個「丹」,不是單純的氣功之氣團,而是行滿三百周天數足後生成一團真息,即是「丹元」。丹元初成,大如黃豆,再經過煉炁化神的十月胎養,成就狀如朱橘的「還丹」,亦即金丹。
這就是丹道修煉的基本原理,這在不承認傳統道德者來說,簡直不可思議!丹經曰:「上藥三品,神與炁精」,即人們都認可的「精氣神」三寶,但都有一個共同的也是片面的思維,即都從「後天」這個角度去認識事物,而完全忽略了「先天」這個根本的思維概念。什麼是「先天」?先天就是「虛無」就是「空」,屬於無為狀態;什麼是「後天」?後天就是「實有」,屬於有為狀態。而這個後天的「實有」,卻來自於先天的「虛無」空間。故「空」,並非「頑空」,是無中生有;而後天的「實有」,卻最終要消亡,即「有而實無」。這就是事物的辨證原理,是實實在在的科學現象。如果不承認這個辨證原理,那就無法開展丹道修煉;不承認先天虛無而只認後天實有,那就永遠也體驗不到丹香之果。
「上藥三品,神與炁精」,相當於三種藥物而促進生命的延續,它具有先後天性質。後天性質,即心神與精、氣的同時存在,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三者不可分離,這就是我們作為「人」的概念,但具有時效性,即正常情況下,百年左右,就會自然逝世。如果三者偏廢,則疾病叢生,在痛苦中異常死亡,只不過短短數十年而已。而先天性質,即是儒釋道三家聖人指出的由後天返先天之先天大道,告知世人可將性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即「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逆天而行理論,其奧妙就在於「先天」二字。而進入先天的奧秘,就是將精氣神三寶逐級轉化合三為一。如「鍊形化精」,即由後天返先天,尋著玄關,將後天精水或經血,化為元精;接著「煉精化炁」,將元精化為元炁;再接著「煉炁化神」,將元炁化為元神...。
這個「元神」,就是胎元金丹。由此可見,先後天之虛無與實有,實際就是一個「神」字!神與炁精的關係。丹道修煉,說到底就是「神炁」而已。神與炁,它不是兩個概念,而是一回事,神即炁,炁即神。對於三家來說,道家將神稱作炁,炁就是道;佛家將炁稱作神,神就是道;而早期儒家解釋的最明確,將炁稱作精神,即「浩然正氣」、精神不死。其修煉目的,實際都離不開「神」字。之所以「神」,正因為其虛無而實有,散則成氣,聚則成形,千變萬化,在無形中普渡眾生。這就是「神」的真正含義。神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仙」,即大覺金仙,就像三聖老子、釋迦、孔子一樣,成為萬世師表,後世楷模。
2、洗心退藏,添油接命:
此法屬於圭旨「添油接命」之秘法,是針對性鈍之中下根器者,是為後天體破、雜念不止、心煩意燥而不能正常靜坐者而設,尤其是對身有慢性疾病,後脊發冷、胃寒、咳嗽、身冷等身體虧虛者最為有效。一轉實做心法之所以以此步作為第一步,就是考慮到多數人,以便儘快進入功態,同時治癒有關疾病。另外還具有很好的制止雜念的效果。在此需要指出,丹道屬於修煉,在修煉中,一些慢性疾病會自然消除,業債也會自然還清,故不可抱著治病的心態去修煉!如果僅僅為了治病,那就不是修煉,而是以暴制暴或以惡制惡,不但治不好病,消不了業債,反而會激化矛盾,適得其反。
一些專一執迷於所謂完全「無為」甚至「頑空」修煉者,沒有很好的研讀《性命圭旨》真正含義,抱著門戶偏見而斷章取義,將小周天築基中的一些無為下的有為引導之漸法權進視為「誤人」,故大加詆毀誹謗。實際這是不明丹法原理所致,他們根本不懂什麼是《道德經》以及《周易參同契》等火候原理,他們吃不到葡萄,就以為葡萄都是酸的。只要稍加用心研讀了《性命圭旨》者,就不難看出,其本意均首先強調自然無為之基本原則,指明在築基期間以漸進之法,性命雙修,由有為進入無為,由無為而無所不為,一開始就切入先天以開通「玄關」的修煉正題。隨著功夫的進展,到煉炁化神後,才實現真意的轉化至真正無為的境界。
為此,筆者提醒後學,在研讀《性命圭旨》時,不可片面理解其中一些有作有為方法,更不可斷章取義,使其主輔顛倒、有意追求而落入後天小道曲徑。如二轉的「龍虎轉炁」、三轉的「伏氣」(胎息)方法、四轉的「有為採藥」以打通後天氣路等方法,甚至五轉的「卯酉周天」,都是有其前提的,即先天狀態下返至後天乃至收功時的無為中的有為,是完全順其自然的方法,並非有意造作而故意為之,這方面圭旨均一再作了提示,須句斟字酌,不可走馬觀花草率掠過,否則就是因「自誤」而誤人了!就是看圖,其竅穴名詞,集三教所有,先、後天一貫羅列而名稱眾多,故須知其用法不同而叫法不同的意思,所以必須站在胸無任何偏見的立場,全面認真地理解,方不致有誤。更多精彩,請關注修行圈公眾號。
言歸正題,夾脊關兩旁內下有腰腎與命門氣穴,坎卦之水;正中對黃堂,坤卦之土,內上有絳宮,離卦之火。「洗心退藏於密」,所謂「密」者,即意守夾脊關後出現的玄竅是也。守住此夾脊關竅(注意不必尋找非常準確的部位,感到在後心與腰部的命門之間即可,其兩旁即是內腎),則自然實現上下兼顧,自然通於虛無氣穴一竅。久之,此處必然發熱而舒適,似有火灼一般,而兩腎有如熱湯傾注之驗。觀守夾脊雙關實際就是使意氣自然通向心源、氣穴與中黃,亦是「守中」的意思。所謂「雙關」,因夾脊穴關聯整個脊柱的上下兩個關竅的起手與結尾,故稱雙關。
對於「夾脊」的理解,須有先天與後天兩個意識:在先天關聯中黃、太極、天心、祖竅、玄牝之門,統稱玄竅;在後天,則關聯中宮黃庭與氣穴之鼎爐。其作用貫通上中下三個丹田,此即退藏於「密」的所在。故夾脊雙關歷來有稱為玄竅者。
夾脊雙關乃修真入手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竅穴,《尹真人皇極闔闢仙經》南樵子注曰:「此夾脊雙關一竅,在人脊背二十四節上下之正中,真可以奪神功改天命。」同書閔小艮則注曰:「按此竅在脊前脘後而有形無形。未開謂之玄關,既開謂之玄竅,學者行到虛極靜篤時,此竅乃現,胎息息於此也。我身元神於此升降,乃謂得道道路也,謂得天得地也,故此元神一入,自覺此中大無外細無內也。丹書一名神室,又曰黃房,其名不一,總之結胎、養胎,甚至脫胎,皆基於此處。」《尹真人闔闢仙經》又說:「學者誠能凝神夾脊之竅,守而不離,久久純熟,則裡面皎皎明明,如月在水相似,自然散其邪火,消其雜念,降其動心,止其妄念。」這都實指「外玄關」之妙。更多精彩,請關注修行圈公眾號。
其起手方法,為「存想山根」,即是如前所述之明堂天目。《呂祖金華宗旨》一書閩一得注曰:「而山根為人身之性戶,上達泥丸,中達黃中,下通臍後者。故凝聚光於此處,由此而下注,是乃不易之工法。」接著引光氣沿頸椎緩緩逐節而下至夾脊,使夾脊與山根明堂形成一個充滿光明的炁路,是為此法的特點。自然呼吸,注意「深、長、勻、細」,息息歸根(下丹田),使之心息相依為正法。更多精彩,請關注修行圈公眾號。
注意要非常自然地進行,意念神光一路照亮。「神光」來自於「意念」,意念與吸氣要同步。練功純熟,只要意到山根,則所吸天地正氣自然沿此路下達於氣海關元(下丹田),為「歸根復命」。此呼吸之法,走的是「黃道」、先天來路。然後呼氣至心窩,但不可超過心窩。這是一轉剛開始的幾口呼吸,心窩部發熱即停,改為丹田氣穴呼吸法,即吸氣到氣穴(命門),呼氣到下丹田(不超過臍眼),再由下丹田吸氣到命門,由命門呼氣至丹田,腹部亦隨呼吸而自然微微起伏收縮,繼而逐漸忘掉呼吸,此為息息歸根之法。而意念、內觀始終微微在夾脊部位。久之,一吸一呼,呼吸之間可奪天地正氣,護住自身元氣,起到鞏固根本,救護命寶作用。唯有固本護命,才能談到修煉,此乃具有洗心制燥、止念、添油接命之妙法。
圭旨云:一切常人,時吸皆隨咽喉而下,至中脘而回,不能與祖氣相連,如魚飲水而口進腮出,即莊子所謂,「眾人之息以喉」是也。若是至人,呼吸直貫明堂,而上至夾脊,而流入命門,得與祖氣相連,如磁吸鐵,而同類相親。即莊子所謂,「真人之息以踵」是也。踵者,其息深深之義。既得深深,則我命在我,而不為大冶陶鑄矣。其中「真人之息」,指內呼吸之真息;「踵」實指真氣的大周天運行。
又云:此竅初凝,就生兩腎,次生其心。其腎如藕,其心如蓮,其梗中通外直,拄地撐天。心腎相去八寸四分,中餘一寸二分,謂之腔子裡是也,乃心腎往來之路,水火既濟之鄉。
又云:欲通此竅,先要存想山根,則呼吸之氣漸次通夾脊,透混元,而直達於命府,方才子母會合,破鏡重圓,漸漸擴充,則根本完固,救住命寶,始可言其修煉。
心息相依,一吸一呼,行之既久,入於氣穴,乃自然而然之妙也。意念、內觀始終微微在夾脊部位,呼吸之間可奪天地正氣,護住自身元氣,起到鞏固根本,救護命寶作用。平日無論行住坐臥,凝神於此竅,守而不離,日久則裡面皎明如月在水,自然散其邪火,消其雜念,降其動心,止其妄念。妄念止則真息自現,而性存命固。
太上《道德經》之「有欲觀竅、無欲觀妙」的至理名言,是丹道修煉的基本指導方法,此步的靜觀原則,與觀心得道的要領是一樣的,最終都是入靜至虛無,與虛空合一,與光合一。兩種方法可以交替練習,根據自身實際,以取得最佳修煉效果為準。所謂交替練習,其法:首先按上述(一)之觀心得道乃至虛無方法修煉20分鐘左右,然後接著按(二)之退藏於密,添油接命方法再修煉20分鐘左右。如果能夠入靜致虛,那就沒有時間概念了,能久坐,則功效立顯。
3、要點提示:
此轉的核心,只不過「觀心、止念」四字而已。要在「迴光返照與止念」,即「觀、止」。觀之及久,天目漸開,眼前便會顯出慧光,別名丹光、性光。慧光如月光,一般以O表示;隨著功深,此O會越來越明亮(性光園明)。若養足就是蟾光,而蟾光如金光,高深為紫光。
配合之法:自然呼吸,息息歸根。洗心退藏於密,不離「心息相依」。息者,一吸一呼為息,重在「聽息」,聽息用耳。息之出入,不可使耳聽到聲音,聽其無聲為度。久則微微氣息似斷,則胎息漸現。「止念」為口訣中之口訣,唯有止念,才能靜下心來,才能入靜致虛,也是貫穿於九轉全功的主線。無念才能無思,無思才能無慮,無慮才能無欲,無欲才能無為,無為才能無我,無我即是混沌杳冥虛無先天,則真炁自來,真性自現。
修心的同時,也在鍊氣,即心息相依,息息歸根。虛心實腹之旨,要在虛其心才能實其腹,故為「命寶」。心印經解曰:修士煉己,道在虛心實腹。《悟真》曰:「虛心實腹義俱深,只為虛心要識心。不知煉鉛先實腹,教君守取滿堂金。」心象《離卦》中爻空虛,本是先天之乾,因與坤交而中爻陷入坤中,以成坎,乾遂虛而為離,離即乾之變也。是則心本象天,天體既虛而靈明,則心亦未嘗不然。惟其心虛,腹乃可實;又惟腹實,心乃可虛。
注意此轉之核心即是前法的觀心止念與調息。內觀者,眼不外視;內聽者,耳不外聽;調息即聽息無聲,甚至忘記呼吸,功深胎息(真息)自至。此三者全在於一心,眼觀實是心觀,耳聽實是心聽,心靜自然息之,此即「心息相依」之真諦。直至心明如鏡、心如止水、氣息微微、入靜致虛為效驗。心即天心玄關之竅,觀照意守夾脊關實際就是自然通向天心玄竅。屆時可及時轉入二轉的修煉,可進一步得到驗證。
順便提一提靜坐常識,此常識可使靜坐提高質量。靜坐又稱打坐,一些人如果因腿硬而不能正常盤坐,可以坐在椅子上、兩手心分別輕捂在兩膝蓋上練功;也可以兩腿自然伸直、兩手心分別輕捂在兩膝蓋上坐在床上練習。當然,應當儘量及早培養盤坐的習慣,這可是靜坐修煉的基本功。靜坐的質量是看其能否入靜。入靜須注意太過於無意,亦不可太著意。太過無意即是「頑空」或「死虛」,即什麼也不想,無竅無用,如槁木死灰,甚至出現昏沉之弊;而太著意即是過於執著,不能自然放鬆身心。正確方法是「有意無意、若有若無、似觀非觀、似守非守、似聽非聽、自然而然」,這樣才會得到真消息,真造化。另外如果感到陰氣沉沉,即氣冷、息沉、寒衰等,或者心猿意馬、雜念紛紛而不能制止,甚至隨雜念而入欲色界,那就更差了,坐而無益。
一般來說,初學靜坐的時機,應是睡眠醒來之後,尤其是清晨,此時雜念最少,精神也好,正是打坐的好時機。如果身心疲憊欲睡或因事幹擾心緒不寧而勉強打坐,則會出現昏沉或散亂疲乏之象,坐亦無益。初功原則是,想坐便坐,想睡便睡,須儘量順其自然。待日久功深,進入佳境,則適當延長靜坐時間,甚至於以坐代睡,這才是打坐功夫。至於一日四時打坐時機,即子卯午酉,以及節氣交替、初一十五、生日或日月食之機、身體忽然發熱等,可收天人合發之效。不過初功不宜覺察,隨著日後功深,自會有所感應,效果卓著。
一轉的「洗心退藏於密」,屬於初功,對坐姿並無什麼過高的要求,建議初次介入者,可隨意而坐,感到舒適即可。對於手訣,初學者以「握固」法為宜。如果初功即行過高要求,反而不利於入靜。
即日起,要注意或節制眼耳鼻舌身意六漏。特別要控制身(精)漏。同時日常言行注意樹立道德觀念,慢慢從思想、行為上脫離世俗習氣,經常保持心平氣和、性情舒暢,使已經裝滿填實的心意,逐漸變為空虛,最終達到「無」,無心之心。「無事常教心空,有事不教心亂。」這可有效防止或減輕生活中的各種不順因素對於修煉的影響。
如果修煉幾天,氣感不明顯且心意雜念幹擾嚴重,則每於功前作「懺悔」,即自我批評、自我檢討,將過去感到做錯的地方、對不住人的事情、殺生行為等,統統做一反省悔過。如此連續七天或四十九天即可。這個方法比較靈驗,有利於靜功修煉。
口中津液,是生命活水,修煉後即是玉液、金液,真正的「丹」即是此液形成,故不可吐掉,須隨機咽入腹中。
此轉用功時間,一般以百日為期,總以達到功法要求為準。原則是,沒有練好這一轉,就不可勉強進入下一轉。這在有條件專修者來說,很容易實現,但對於業餘修煉者,就不要拘泥於時間限制,總以取得功效後再轉入下一轉為原則。既然進入修煉,那就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了,而是一輩子的事,所以不可急躁冒進而違背自然原則,以免形成夾生飯後果。
青華老人曰:「以煉心為最上一乘:從此結胎,是個聖胎;從此出神,是個聖人;放大光明,超出三界,與太虛而常存,後天地而不毀,此西方古佛修行之妙道也。奈何世之師家,但知煉命,不知煉性;但知開關閉氣、移爐換鼎之法,不知性始真空、渾然無物之理,所結之胎原是凡胎,所出之神原是凡人,依舊上不得天,依舊參不得聖,無可奈何,只得重做工夫,使這孩子重去修真學道,重去明心見性,實者虛之,有者無之,此所謂因其本而反求其末也。仙家煉命之學,補原之藥也;煉心之學,去病之藥也。欲要煉命,必先煉性;欲要補元,必疏其雜病而先去之,此一定之理也。是以精修之士,獨重煉心,淘得一點元神如水月交輝,火候到時,胎神圓滿,揭開鼎蓋,跳出輪迴,盡天地,遍乾坤,都化作一團紫彩金光,上貫三清,下徹六道,將見元始至尊與毗盧遮那古佛歡然來會,與之握手敘契闊之多時,恨相見之已晚。此近在頃刻之間,而更何九年溫養之可言哉?」
一轉作用要點:此乃常人丹道修煉起手時的救護補益、返本還原之功,旨在將已擴散於耳、目、口、鼻及四肢百骸的精氣神而復返歸於肉團之心,所以叫做涵養本原。
詩曰:「未煉還丹先煉心,此心不煉難成真。四非原是治心法,悟得即能日日新。」
4、玉液鍊形,通關蕩穢:
此為本節輔助方法,為玉液鍊形法則,具有通關蕩穢作用,可每日因地制宜練習,現以白話文解釋如下:
建議自然站立式,兩腳分開於肩同寬,兩手自然下垂於體側,全身放鬆。意注玄膺穴(舌根處,見修真圖片),舌尖下舐,待津液自生,將舌頭在口腔內逆時針攪動十八圈,再順時針攪動十八圈,如井水般,滿口時徐徐以意引下十二重樓,經羶中、中脘、臍眼稍下,分開兩路,經左右大腿外側而下至腳背、大拇指尖,然後轉入腳底湧泉,到腳跟、腳彎、循大腿內側而上至會陰,尾閭,合作一處,微微提肛,經命門腎堂、夾脊至大椎,再分成兩路送達兩肩、兩膀、兩臂外側至手背,由中指尖轉入手掌,經勞宮、手腕內臂,腋窩、肩內胸旁歷頸後,過玉枕而入百會,從腦灌頂,再復下經顱門、明堂、上顎(此時舌舐上顎,以舌搭鵲橋迎至玄膺而止。此為一轉畢。
如此重複行功三至五次。最後將津液咽送至下丹田,應有汩汩水流之聲。
二、《道德經》心法要點(清·黃元吉):
學人下手之初,別無他術,惟有一心端坐,萬念悉捐,垂簾觀照。心之下,腎之上,仿佛有個虛無窟子。神神相照,息息常歸,任其一往一來,但以神氣兩者凝注中宮為主。不傾刻間,神氣打成一片矣。於是聽其混混沌沌,不起一明覺心。久之恍恍惚惚,入於無何有之鄉焉。斯時也,不知神之入氣,氣之歸神,渾然一無人無我、何地何天景象,而又非昏聵也——若使昏聵,適成枯木死灰。修士至此,當滅動心,不滅照心。惟是智而若愚,慧而不用。於無知無覺之際,忽然一覺而動,即太極開基。須知此一覺中,自自然然,不由感附,才是我本來真覺。
道家為之玄關妙竅,只在一呼一吸之間。其吸而入也,則為陰、為靜、為無;其呼而出也,則為陽、為動、為有。即此一息之微,亦有妙竅。人慾修成正覺,惟此一覺而動之時,有個實實在在、的的確確、無念慮、無渣滓一個本來人在。故曰天地有此一覺而生萬物,人有此一覺而結金丹。但此一覺如電光石火,當前則是,轉眼即非,所爭只毫釐間耳。學者務於平時審得清,臨機方把得住。古來大覺如來,亦無非此一覺積累而成也。
修士興工,不從無欲有欲、觀妙觀竅下手,又從何處以為本乎?雖然,無與有、妙與竅,無非陰靜陽動,一氣判為二氣,二氣仍歸一氣而已矣。以其靜久而動,無中生有,名為一陽生、活子時;以其動極復靜,有又還無,名曰復命歸根。要皆一太極所判之陰陽也。兩者雖異名,而實同出一源——太上為之一玄。玄者,深遠之謂也。學者欲得玄道,必靜之又靜,定而又定,其中渾然無事,是為無欲觀妙。此一玄也。及氣機一動,雖有知,卻又不生一知之見;雖有動,卻又不存一動之想。有一心,無二念,是為有欲觀竅。此又一玄也。至於玄之又玄,實為歸根之所,非眾妙之門而何?所惜者,凡人有此妙竅,不知直養,是以旋開旋閉,不至耗盡而不已。至人於玄關竅開時,一眼覷定,一手拿定,操存涵養,不使須臾或離,所以直造無上根源,而成大覺金仙。
下手工夫,在玄關一竅。太上首章即將無名有名、觀妙觀竅指出,足見修道之要,除此一個玄關竅,餘無可進步也。故開頭四句,說大道根源,實屬無形無狀,不可思議窮究。惟天地未開之初,混混沌沌,無可端倪,即如人直養於靜時也。天地忽闢之際,靜極而動,一覺而醒,即人偵氣於動,為煉丹之始基。第此轉眼之間,非有智珠慧劍,不能得也。要之,念頭起處為玄牝,實為開天闢地之端。自古神仙,無不由此一覺而動之機造成。又曰無欲觀妙,有欲觀竅,兩者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故同出而異名。凡有形象者,可得而思量度卜,若此妙竅,無而有,有而無,實不可以方所名狀。縱舌如懸河,亦不能道其一字,所以謂之玄玄。學者亦不有視為杳冥,毫不窮究一個實際下落。果於此尋出的的確確處,在人視為恍惚,在我實有把憑。久之著手生春,頭頭是道矣。
太上特示下手之工,為大眾告曰:凡人打坐之始,務將萬緣放下,了無一事介於胸中,惟是垂簾塞兌,觀照虛無丹田,即凝神又調息,即調息又凝神,如此久之,神氣並成一團,傾刻間入於杳冥之地,此無為也;及無之至極,忽然一覺而動,此有為焉。我於此一念從規中起,混混續續、兀兀騰騰,神依氣立,氣依神行,無知有知,無覺有覺,即玄牝之門立矣。由是恪守規中,凝神象外。一呼一吸,一往一來,務令氣歸玄竅。息息任天然,即天地人物之根,聖賢仙佛之本,此最為吾道家秘密天機,不容輕洩者也。
學者須從虛極靜篤中,養出無美無善之真出來,才算修煉有本。其道惟何?玄關竅也!舍此則無生矣。修道者舍此玄關一竅,別無所謂道矣!如以美善為道,亦屬後天塵垢。太上以此言警之,望人因流而溯源也。不然,美善之稱,亦三代以下之君子,又烏可厚非哉。
修行人務以沉神汰慮、寡慾清心為主。那知覺思慮之神、惡妄雜偽之念,紛紛擾擾,此念未休,彼念又起,前思未息,後思又來。我必自勸自勉,自寬自解——如亂絲之糾纏,我必尋其頭緒而理之;若蔓草之荒蕪,我必拔其根株而夷之。如此則紛紜悉解,而天君常泰矣。雖然,此獨居習靜之功,猶未及於鬧處也。苟能靜而不能動,猶是無本之學。必靜時省察,一到熱鬧場中,尤要競競致慎!
凡事讓人以先,我處其後,尊人以上,我甘自下。若此則與世無忤,與人無爭焉。又況好同惡異,世俗大體皆然。我惟有隨波逐流,從其類而和之,雖有光明正大之懷,我決不露其圭角。惟有默識其機,暗持其體,同己者好之,異己者聽之。所以魯人獵較,孔子亦獵較。古聖人當大道未明之時,莫不以此混俗也。又觀六祖得衣缽之後,道果雖圓,尚未盡其微妙,由是留形住世,積功了道,隱於四會山中,獵夫與居,恬不為怪,所以得免於難。若非和光同塵,烏能長保其身?
太上將道之體,畫個樣子與人看,又教體道者欲修大道,先認道源。欲尋道源,先從自家心性中閑邪存誠,自下學循循修之,久則底於神化之域,方知吾心性中有至道之精,常常不離懷抱也。須從靜中尋出端倪,用存養省察之功,以保守天真,不以盛氣凌人,不以繁冗亂性,即張子所謂解脫人慾之私也。撥開雲霧,洞見青天;軒斷葛藤,獨露真面。一旦動與人交,不知有光埋光,在塵混塵,或顯才智,或炫功能,抑或現煙霞泉石之身,露清致高標之態,歷觀往古,惹禍招災,為大道之害者不少。如漢朝常錮之禁,晉時清流之禍,雖緣小人之奸,亦由己不知明哲保身之道也。人能混俗和光,與世同塵,一若靈芝與眾草為伍,鳳凰偕群鳥並飛,不聞其香而益香,不見其高而益高。如是藏拙,如是直養,則湛寂真常之道,則恍惚於眉目間,不存而若存,有象而無象。《中庸》云:「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非居帝之先而何?
三、《性命圭旨》精華摘錄
(一)觀心口訣:
大道茫茫,當從何處下手?是以齊襟必舉領,整網要提綱。昔尹師指出:修行正路一條。教人打從源頭上做起。若源頭潔淨,天理時時現前,識念自然汙染不得,譬如昊日當空,魍魎滅跡。此一心地法門,是古今千聖不易之道。
故老子曰:若夫修道,先觀其心。觀心之法,妙在靈關一竅。人自受生感氣之初,稟天地一點元陽,化生此竅,以藏元神。其中空空洞洞。至虛至明,乃吾人生生主宰。真所謂有之則生,無之則死,生死盛衰,皆由這個。
儒曰:靈臺。
道曰:靈關。
釋曰:靈山。
三教同一法門,總不外此靈明一竅。
釋教曰: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論其所也。
玄教曰:大道根莖識者稀,常人日用孰能知,為君指出神仙窟,一竅彎彎似月眉。論其形也。
蓋此竅乃神靈之臺,秘密之府。真淨、明妙、虛徹、靈通、卓然而獨存者也。眾生之本原,故曰心地。諸佛之所得,故曰菩提。交徹融融,故曰法界,寂靜常樂,故曰涅槃。不濁不漏,故曰清淨。不妄不變,故曰真如。離過絕非,故曰佛性。護善遮惡,故曰總持。隱覆含攝,故曰如來藏。超越玄秘,故曰密嚴國。統眾德而大備,爍群昏而獨照,故曰圓覺。其實皆一竅也。背之則凡,順之則聖。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迴息。
欲息輪迴,莫若體乎至道。欲體至道,莫若觀照本心。欲照本心,應須音眼虛鑑,常教朗月輝明,每向定中慧照。時時保得此七情未發之中,時時全得此八識未染之體。外息諸緣,內絕諸妄。含眼光,凝耳韻,調鼻息,緘舌氣,四肢不動,使眼耳鼻舌身之五識,各返其根,則精神魂魄意之五靈各安其位。
二六時中,眼常要內觀此竅,耳常要逆聽此竅,至於舌準常要對著此竅,運用施為念念不離此竅,行立坐臥心心常在此竅。不可剎那忘照,率爾相違,神光一出便收來,造次弗離常在此,即子思所謂不可須臾離者是也。
先存之以虛其心,次忘之以廓其量,隨處隨時,無礙自在,正合龍虎經云:至妙之要,先存後忘。此又口訣中之口訣也。
然要進除六識,尤在知所先後。意雖為六識之主帥,眼實為五賊之先鋒。故古德云:心是樞機,目為盜賊。欲伏其心,先攝其目。蓋弩之發動在機,心之緣引在目。機不動則弩住,目不動則心住。
陰符經曰:機在目。
道德經曰:不見可欲,而心不亂。
魯論曰:非禮勿視。
朱子曰:制於外所以養其中也。
金笥寶籙曰:眼乃神通玄牝門,抑之令眼使歸心。
眼守此竅不離,即如來正法眼藏,合涅槃心之秘旨,故楞嚴經云: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又觀經觀心品云: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畢竟沉淪。
道德首章云:常有欲以觀其僥者,觀此竅也。常無欲以觀其妙者,觀此竅中之妙也。
昔黃帝三月內觀者,觀此也。
太上亦曰:吾從無量劫來,觀心得道,乃至虛無。
觀心非易,止念尤難。是以念頭起處,系人生死之根。
古仙云:大道教人先止念,念頭不住亦徒然。
圓覺經云: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起信論云:心若馳散,即便攝來,令往正念,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修行妙門,唯在於此。
虛靖天師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是病,不續是藥。
當知妄念起於識根,對境成妄,實非有體。在眾生時,智劣識強,但名為識。當佛地時,智強識劣,但名為智。只轉其名,不轉其體。初一心源廓然妙湛,由知見立知,妄塵生起,故有妄念。若知見無見,則智性真淨,復還妙湛,洞徹精了,而意念消。
意念既消,自六識而下莫不皆消。即文殊所謂一根既返元,六根成解脫。既無六根,則無六塵;既無六塵,則無六識;既無六識,則無輪迴種子;既無輪迴種子,則我一點真心獨立無依,空空蕩蕩,光光淨淨,而萬劫常存,永不生滅矣。
此法直指人心,一了百當。何等直截,何等簡易。但能培養本原,觀照本竅,久則油然心新,浩然氣暢,凝然不動,寂然無思,豁然知空,瞭然悟性。此所謂皮膚剝落盡,一真將次見矣。
工夫至此,自然精神朗發,智慧日生,心性靈通,隱顯自在。自然有一段清靜闔闢之機,自然有一段飛躍活動之趣。自然有一點元陽真炁從中而出,降黃庭,入土釜,貫尾閭,穿夾脊,上沖天谷,下達曲江,流通百脈,灌溉三田,驅逐一身百竅之陰邪,滌蕩五臟六腑之濁穢。如服善見王之藥,眾病鹹消。若奏獅子筋之弦,群音頓絕。所以云:一心療萬病,不假藥方多。
是知一切諸聖,皆從此心方便門入,得成祖佛,為人天之師。凡夫不能證者,由不識自心故。故曰:海枯終見底,人死不知心。六道群豪皆此門出,歷千劫而不返,一何痛哉。
.
若不知入門下手功夫,安能遽到了手極則地位?若未能盡心,而安能知性?未能明心,而安能見性?夫明心盡心之要者,時以善法扶助自心,時以赤水潤澤自心,時以境界淨治自心,時以精進堅固自心,時以忍辱坦蕩自心,時以覺照潔白自心,時以智慧明利自心,時以佛知見開發自心,時以佛平等廣大自心。
故知明心是生死海中之智楫,盡心是煩惱病中之良醫。若昧此心,則永劫輪迴而遺失真性;若明此心,則頓起生死而圓證涅槃。始終不出此心,離此心別無玄妙矣。後面雖有次第工夫,不過是成就這個而已。更多內容,請關注修行圈公眾號。
噫!莫看易了,至人難遇,口訣難聞。故張平叔云:只為丹經無口訣,教君何處結靈胎?殊不知經中口訣自載,大都秘母言子,不肯分開說破,使人湊泊不來。況多為譬辭隱語,使學者眩目惑心,以致中途退步。餘甚憫之,今將丹經梵典中之口訣,—一指出,留與後人,為破昏黑的照路燈,辨真偽的試金石。
自然居士云:
心如明鏡連天淨,性似寒潭止水同。
十二時中常覺照,休教昧了主人翁。
智覺禪師云:
菩薩從來不離真,自家昧了不相親。
若能靜坐回光照,便見生前舊主人。
天然禪師云:
心本絕塵何用洗,身中無病豈求醫。
欲知是佛非身處,明鑑高懸未照時。
主敬道人云:
未發之前心是性,已發之後性是心。
心性源頭參不透,空從往跡費搜尋。
無心真人云:
妄念才興神加遷,神過六賊亂心田。
心目既亂身無主,六道輪迴在目前。
高僧妙虛云:
惺惺一個主人翁,寂然不動在靈宮。
但將此中無持礙,天然本體自虛空。
太乙真人云:
一點圓明等太虛,只因念起結成軀。
若能放下回光照,依舊清虛一物無。
大溈智頌云:
真佛無為在我身,三呼三應太惺惺。
若人不悟原由者,生劫茫茫認識神。
唯寬禪師云:
勸君學道莫貪求,萬事無心道合頭。
無心始體無心道,體得無心道也休。
段真人云:
心內觀心覓本心,心心俱絕見真心。
真心明徹通三界,外道天魔不敢侵。
薛道光云:
妙訣五千稱道德,真詮三百頌陰符。
但得心中無一字,不參禪亦是工夫。
無垢子云:
學道先領識自心,自心深處最難尋。
若還尋到無尋處,方悟凡心即佛心。
逍遙翁云:
掃除六賊淨心基,榮辱悲歡事勿追。
專炁至柔窺內景,自然神室產牟尼。
解迷歌云:
若要真精無漏洩,須淨靈臺如朗月。
靈臺不淨神不請,晝夜工夫休斷絕。
佛國禪師云:
心心即佛佛心心,佛佛心心即佛心。
心佛悟來無一物,將軍止渴望梅林。
寶積經頌云:
諸佛從心得解說,心者清淨名無垢。
五道鮮潔不受染,有解此看成大道。
世奇首座云:
諸法空故我心空,我心空故諸法同。
諸法我心無別體,只在而今一念中。
中峰禪師云:
從來至道與心親,學到無心道即真。
心道有無俱泯絕,大千世界一閒身。
張無夢云:
心在靈關身有主,氣歸元海壽無窮。
彭鶴林云:
神室即是此靈臺,中有長生不死胎。
道玄居士云:
一出便收來,既歸須放下。
海業禪師云:
動不忘於觀照,靜不忘於止息。
衝妙云:
身不動而心自安,心不動而神自守。
徐無極云:
性從偏處克將去,心自放時收拾來。
佛印云:
一念動時皆是火,萬緣寂處即生春。
陶宏景云:
修心要作長生客,煉性當如活死人。
無著禪師云:
明即明心空寂,見即見性無生。
華嚴經云:
若能諦觀心不二,方見毗盧清淨身。
馬丹陽云:
若能長守彎彎竅,神自靈明氣自充。
丘長春云:
當時一句師邊得,默默垂簾仔細看。
以上數語,皆成仙作聖之要、入道入德之門也。首阿難多聞總持積歲不登聖果,息緣返照,暫時即證無生。蓋凡夫之心,終日趨外,愈遠愈背。唯返照者,檢清攝念,攝念安心,安心養神,養神歸性。即魏伯陽所謂金來歸性初,乃得稱還丹是也。咦!煉礦成金得寶珍,煉情歸性合天真。相逢此理,交談者千萬人中無一人。
(二)退藏沐浴工夫(添油接命)之原理:
圭旨云:「易之洗心退藏於密這句話頭,唐宋神仙謂之沐浴,近代諸人標為艮背,總只是這個道理,這個竅妙。原夫心屬乎火,而藏之以背之水者,洗之之義也,心居乎前,而藏之以背之後者,退之之義也。」
初學修煉者,因心緒紛亂不寧,後天識神佔據一身,未免有煩躁火炎之患,所以暫將心火之南而藏背水之北,水火自然交養,自然念慮不生。即白玉蟾所謂洗心滌慮為沐浴是也。沐浴可以洗心降燥,退之艮背更有止念效果,但主要作用還不僅僅是這兩點。古仙有言曰:「夾脊雙關透頂門,修行徑路此為尊。以其上通天谷,下達尾閭,中通心腎,召攝靈陽,救護命寶。」人若明得此竅,真可以奪神功,改天命。
因人在沒有出世以前(生身受氣之初),「在胞胎內隨母呼吸,受氣而成此縷,與母聯屬,漸吹漸開,中空如管,通氣在來,前通於臍,後通於腎,上通夾脊泥丸,至山根而生雙竅,由雙竅下至準頭,而成鼻之兩孔,是以名曰鼻祖。」
人之所以能奪天地之正氣者,由其有兩孔之呼吸也。所呼者自己之元氣從中而出,所吸者天地之正氣從外而入。人若根源牢固,呼吸之間,亦可以奪天地之正氣而壽綿長久。若根源不固,精竭氣弱,所吸天地之正氣隨呼而出,身中元氣不為己之所有,反為天地所奪。何也?蓋為呼吸不得其門而入耳。
一切常人,時吸皆隨咽喉而下,至中脘而回,不能與祖氣相連,如魚飲水而口進腮出,即莊子所謂,「眾人之息以喉」是也。
若是至人,呼吸直貫明堂,而上至夾脊,而流入命門,得與祖氣相連,如磁吸鐵,而同類相親。即莊子所謂,「真人之息以踵」是也。踵者,其息深深之義。既得深深,則我命在我,而不為大冶陶鑄矣。
今之人,有調息、數息、抑息、閉息,皆是隔靴止癢,不得到於玄竅。
此竅初凝,就生兩腎,次生其心。其腎如藕,其心如蓮,其梗中通外直,拄地撐天。心腎相去八寸四分,中餘一寸二分,謂之腔子裡是也,乃心腎往來之路,水火既濟之鄉。
欲通此竅,先要存想山根,則呼吸之氣漸次通夾脊,透混元,而直達於命府,方才子母會合,破鏡重圓,漸漸擴充,則根本完固,救住命寶,始可言其修煉。按了真子曰:欲點常明燈,當用添油法。尹師曰:涵養本原為先,救護命寶為急。又曰:一息尚存,皆可復命。人若知添油之法,續盡燈而復光明,即如得返魂之香,點枯荄而重茂盛。所以云:油幹燈滅,氣絕身亡。然非此竅則不能添油,非添油則不能接命,命不接則留性不住,性不住忽一旦無常到來,則懵懵然而去矣。故呂公曰:嗇精宜及早,接命莫教遲。果然是接之則長生,不接則夭死。
況此著工夫最是簡易,不拘行住坐臥,常損此心,退藏夾脊之竅,則天地之正氣可扯而進,與己混元真精凝結丹田,以為起生之本。蓋以天地無涯之元炁,而續我有限之形軀,不亦易乎?
嗟乎!人生如無根之樹,全憑氣息以為根株,一息不來,命非己有。故欲修長生者,必固其氣。氣固則身中之元氣不隨呼而出,天地之真氣恆隨吸而入。久之,胎息定,鄞鄂成,而長生有路矣。
此法當與第三轉「蟄藏氣穴」同看,即凝神氣穴,心息相依,要在玄關,玄關乃真正意義上的氣穴。須知「一刻之中,亦有煉虛化炁、煉炁化精、煉精化神、煉神還虛之功夫在內」 的道理。夾脊、命門以下,常人及體虛者常感發冷,藏密氣功稱之為「雪山」地帶,瑜伽功稱其為「根達尼」,是人體智能庫。將心火引至此處,熔化雪山,使其溶液下降至腰椎尾骨,進入尾骨的兩個小孔髓洞,然後會隨功深而向上至腦,為髓通督脈,系國內外開發人體智能極為重視的地方,可見此法之重要。
(三)玉液鍊形法則(日常輔助):
(玉液鍊形圖)
初學之人,平素勞碌,乍入圜中,一旦安逸。逸則四肢不運動,安則百節不流通。以致脈絡壅塞,氣血凝滯,此通關蕩穢之法不能無也。
蓋吾人靈明,一竅六合而內,六合而外,本無不周,本無不照,其不能然者,為形所礙耳。直要煉到形神俱妙,方纒與道合真。
夫行氣用眼者何也?故施肩吾曰:氣是添年藥,心為使氣神;若知行氣主,便是得仙人。普人謂,目之所至,心亦至焉。心之所至,氣亦至焉。斯言確之矣。
鍊形用液者何也?道家謂之蕩穢玉液是津,玉池是口。黃庭內景云:口為玉池太和官,漱咽靈液災不幹,體生光華炁香蘭,卻滅百邪玉液顏。審能修之登廣寒。蓋液中有氣,氣中有液,液氣相生,日充月盛,為金液之基,作潤身之寶。況能穿關透節,無處不到。古歌曰:華池神水頻吞咽,紫府元君直上奔,常使氣通關節透,自然精滿穀神存。
夫玄膺一竅,乃是津液之海,生化之源,灌溉一身,皆本於此。故太上云:舌下玄膺生死岸,子若遇之升天漢。法華經頌云:白玉齒邊流舍利,紅蓮香上放毫光,喉中甘露涓涓潤,心內醍醐滴滴涼。此乃小玉液鍊形法也。
人之孔竅所以通乎其虛,達乎其氣,而周流於一身之內焉,一或有所蔽塞則為瘀痰、為壅血,而一身脈絡不能相通使生疾病。今以此法日行三、五次,但得氣血流通,百脈和暢,病即去矣。止而勿行。此與退藏救護是為表裡二段並行而不相悖。
四、火候法則(根據自身實際選用參考)
上品及最上乘丹法以定、忘,為全始全終工夫,並無火候;守中抱一,即其火候也。虛裡還虛,身內身外,自然感應,其工夫全不落於形相也;中品則有、無參半,比上品已著相矣。中士及全無半點氣功常識者、體虛多病者等行之,初期不易取得氣感,須多做入門前的有關輔助動功的練習,感到無法靜坐時,可以採取如下方法。不過要提醒的是,此乃下品即後天有為方法,不利於先天大道的修煉,最終恐達不到大乘水準,僅可起到治病健身為主的效果,但也強過其他養生之法,故僅供參考。
丹道修煉,相當於煉丹的功夫,搞過冶煉或打鐵出身者,會有更深刻的體會與理解。而無此經驗者,或從事過煮食、熬煎中藥者,也會有一般常識的理解。故火候的概念,十分重要,這關係到修煉的質量與成敗。魏伯陽《周易參同契》,是最好的火候調節方法。
一些從未接觸過氣功或體弱多病、年老虧漏嚴重者,一般都陰盛陽衰,陰陽失調,在卦為「火水未濟」。故在練習丹道時氣感不佳或進展緩慢,需要藉助於後天火候的加強與調節,故產生了各種經驗方法,旨在儘快激活氣機。豈不料,這些經驗方法,下士趨之若鶩,視為高明。其實這些不過小道小術而已,僅可供健身祛病延命一時之用,被列為下品,修士不可不知!
方法如下:
從山根吸氣入於泥丸,同時配合眼神(兩眼合一之光)觀照,再經頸、脊椎而下直入下關竅命門內部氣穴,稍停動一下,意注氣穴;接著呼氣,隨意念緩緩上升至「上關竅」心位,即心窩內部。要注意呼氣與意念觀照同步進行,以其神光照亮心區,似「心花怒放」。主要是意念要跟上。同時要眼神返觀內照氣穴,形如雞子大小之光團,閃閃發光,呼氣時光芒四射,照亮所行區域,歷歷在目。如此自然反覆進行,直至胸腹部有發熱之感時,就要停止氣機升降,將心意停在中宮,靜靜地溫養,進入恍恍惚惚的入靜狀態。
這是道家的方法,系後天心腎二氣相交,進入先天狀態時就是「坎離龍虎交媾」,這對於正常且身心健康之人來說,初功即可會有效驗。也可以按佛家的調息方法,以激活氣機,效果亦非常明顯且獨到:方法如下:
意想腹部氣穴處有一朵盛開的蓮花,其顏色可以為紅色,亦可以為白色或黃色,各有所主象徵。蓮花出於汙泥而不染,非常聖潔並具有靈性。蓮花閃閃發光,照亮五臟六腑,尤其是心臓。吸氣時心臓舒張而蓮花收縮,其光芒亦收斂;呼氣時心臓收縮而蓮花綻開,光芒四射照亮心田及四周。呼吸次數,可以靈活掌握,直至胸腹發熱得氣為準。然後進行溫養,方法同前。
一呼一吸為一「息」,其火候要領,有文武區別。有意加重意念與呼氣,這是「武火」,是以有為之法,儘快激活我內部氣機,同時利於排除雜念。武火調息的次數,初次練功者,道家方法可以行一至四個九息,至三十六息為度。採用釋家方法者,可以以自己年齡大小進行,即今年你四十歲,那就行四十息即可。呼吸的原則,是深、長、勻、緩、柔,總以自然、舒適為準。
在上下升降的呼氣和吸氣的轉折交換處,應有「閉息」概念。紫陽真人曰:「靜坐之際,先行閉息之道。閉息者,夫人之息,一息未際,而一息續之,今則一息即生,而抑後息,後息受抑,故續之緩緩也,久而息定。抑息千萬不可動心,動心則逐於息,息未止而心已動矣。」 是說呼吸的轉折交換處,緩緩地自然停頓、抑制一下,如藕斷絲連,約一、兩秒時間,再緩緩接氣而息。要非常地自然,不可動心而著意停頓。
伺功深時,只要調息三至七次,即可激活氣機。氣機調動起來後,就要停止意念升降活動,一切恢復於平靜,無思無念,只微微守住心源,但應以似守非守、有意無意為原則,以至「知而不守」,這才是功夫,這就是「文火」。
文火也不是一味地死守,當覺得意守部位熱感將要消失時,就須及時加溫,即再從山根隨意念吸氣至氣穴後,行上下升降武火之功。熱感恢復時,再行文火溫養。如此以武火激活,文火溫養、觀照心田,直至入靜,久之忘記呼吸,鼻息似無,似呼吸非呼吸,非呼吸似呼吸,猶如胎息狀態(非真胎息,是向胎息的過渡)。
火候的應用與調節,對於外行非常重要,這個方法一直貫穿於煉己築基整個過程,是由有為到無為、後天返先天的必然步驟。丹道的精髓,在於無為、自然、清淨、虛無、胎息。只有入靜,才會達到此種境界。經曰:「道自虛無生一炁」,這個炁,就是真氣、陽氣、先天之炁,是丹道修煉的目標之一。
如覺熱感消失,雜念忽起,即行武火調息之功,再以文火溫養。寂然常照,委志虛無;身心無為,萬念俱消。久之,即覺心氣平靜,呼吸自和,漸而下丹田微覺震動,漸而胸中熱液下降丹田,漸而下田溫暖,漸而震動,傳及全身,達於四肢。只須以心意神光照在原處。微陽愈動,仍要堅持溫養,這是積精累炁的要訣。開始腹中氣動微小,久則漸漸通達全身,皮膚狀如蟲行等八觸現象。
口中必然產生津液,乃活命神水,開始為「玉液」,要用目光護送入氣穴中。平時可多行「玉液鍊形」輔助之法,具有通經活絡、滋潤肌膚、養顏駐顏神奇之效,並為後續採藥歸壺開通道路。
(性命雙修金丹正法:九轉還丹功第一轉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