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迪卡拉山發現「謎」樣的化石,科學家用60年時間,搞清它的身份

2020-12-23 歷史店

在澳大利亞南部地區,考古專家們曾發現一塊奇怪的化石,對於這塊化石上的生物,生物學界一直頗有爭議。直至60年後,它的真面目才被徹底揭開,被世人所知。此時問題出現了,這塊神秘的化石上的生物究竟是什麼?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澳大利亞南部的埃迪卡拉地區,是一處全世界聞名的「生命起源之地」,此處存在著大量5.65至5.43億年前的多細胞無脊椎動物化石。在1960年召開的第22屆國際地質會議上,這些化石群落被正式命名為「埃迪卡拉動物群」。

對於這樣一座巨大的「遠古生物寶藏」,不少生物學家都曾來此調查研究,並尋找到更多的古生物化石。魯比克教授是澳洲考古學界專家中的翹楚人物,他對「埃迪卡拉動物群」十分感興趣,於是便選拔自己的學生們組成考古隊,攜帶各種先進的儀器設備,前往該地進行調研。

埃迪卡拉山地區氣候炎熱,考古隊員們頂著高溫進行認真的工作,他們用帶來的錘子和鎬頭,對附近可能存在化石的山脈進行了探索,果然找到了不少古生物化石,這令他們十分欣慰。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一塊石英巖中,魯比克教授突然發現了一塊有趣的化石,而當他將大家全部招呼過來後,幾乎所有的人都驚呆了。

眼前的化石模樣奇怪,它的形狀類似於圓形或橢圓形,其兩側對稱,並且有著分節的身體和一條縱貫軀體的中心軸,表面紋理呈肋狀,看起來猶如一塊巨大的披薩餅,更像一塊圓圓扁扁的芭蕉葉,與中國農村老人用於納涼的蒲扇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通過魯比克教授的仔細測量發現,這塊化石上的生物體長巨大,約有1.4米左右。

魯比克教授為了能夠更好研究該生物化石,便與學生們將其完整取出,運回到自己的實驗室之內。不過有趣的是,儘管魯比克教授在生物學方面有著頗高的造詣,可是對於眼前化石上生物的種類依然難以說清,為此,他找到了不少生物學家,並舉行會議公開進行研討。

在研究會上,生物學家們各抒己見,提出了關於該生物物種的三種猜測。有專家認為,從外形來看,這種生物很可能是一種巨大的蘑菇,也就是所謂的真菌屬,至於現今為何難以找到如此體型巨大的蘑菇,完全可能是與地球上氧氣濃度變低有關。不過有專家不同意此觀點,在他們看來,化石上的生物更類似於海洋動物,因為其表面紋理與現代某些海洋生物如出一轍,其作用是能夠更穩、更快地遊動。除此之外,也有專家提出了該生物是某種植物葉子的理論,認為其是遠古芭蕉樹葉的某一部分。然而遺憾的是,雖然化石上的生物受到了專家們的足夠重視,但限於科技的限制,眾專家依然無法對其作出鑑定,因此這個難題也被擱置在一邊,只能等待後世專家揭開最終的秘密。

60年的時光轉眼即逝,隨著DNA技術的不斷成熟,關於生物種類的鑑定水平,也達到了一定的高度。為了能夠揭開60年前的秘密,生物學家們再次將目光聚集於化石之上,繼而以DNA技術對其進行檢測。此次負責研究的專家來自於俄羅斯與澳大利亞,他們首先要檢測的,正是殘存於化石中的生物DNA結構與蛋白質種類。

檢測結果表明,在化石之中,存在著脂質殘留物,這樣的發現又意味著什麼呢?從生物學角度來看,現今地球上的生物群體中,只有真核生物能夠製造出含有固醇的油脂分子。如此也能表明,化石上的生物是一種真核生物。然而,只有這些論斷還遠遠不夠,生物學家們依然無法說明該生物究竟是原生生物,還是海洋動物。

隨著研究的加深,生物學家們又對化石上殘留的固醇進行了含量分析比較,最終發現,其內所存在的膽固醇含量極高,居99.7%左右,而麥角固醇卻僅有0.23%。這一檢測結果又會說明什麼呢?簡單來說,原生生物與海洋動物的差別很大,而從微觀上來看,其區別就在於所分泌的固醇種類,大多數動物分泌的物質以膽固醇居多,而原生生物所產出的則是麥角固醇。如此一來,我們就能夠知道,這種生物正是一種海洋動物,這也大大縮小了生物學家們的排查範圍。後經DNA螺旋比對,確定其序列與如今的海洋生物水母類似,故此斷定,該化石生物為遠古時期生存於海洋之中的水母,名為「狄更遜水母」。

自此以後,埃迪卡拉神秘化石之謎被徹底揭開,人類的古生物種類百科大全中又添加了一位新成員。狄更遜水母能夠被發現,不僅掀開了埃迪卡拉遠古生物群落的一角,更為後世研究古生物提供了入門的金鑰匙。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相關焦點

  • 埃迪卡拉發現「謎」一樣化石,專家用60年時間,才搞清它真實身份
    在埃迪卡拉南部地區,考古專家們曾發現一塊奇怪的化石,對於這塊化石上的生物,生物學界一直頗有爭議。直至60年後,它的真面目才被徹底揭開,被世人所知。此時問題出現了,這塊神秘的化石上的生物究竟是什麼?埃迪卡拉山地區氣候炎熱,考古隊員們頂著高溫進行認真的工作,他們用帶來的錘子和鎬頭,對附近可能存在化石的山脈進行了探索,果然找到了不少古生物化石,這令他們十分欣慰。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一塊石英巖中,魯比克教授突然發現了一塊有趣的化石,而當他將大家全部招呼過來後,幾乎所有的人都驚呆了。
  • 研究了60多年的塔裡怪物,身份至今是謎,塔利怪物長得太奇葩了
    不僅如此,該研究還表示他們的方法能夠用於對「塔利怪物」的身份鑑定。一時間該消息引起了公眾的關注,什麼是「塔利怪物」?根據該探究團隊的成員表示,他們已經對塔利怪物化石進行生物信號分析,初步鑑定它是脊椎動物。
  • 研究了60多年的塔裡怪物,身份至今是謎,它會不會是外星異形?
    科學家表示,這個新方法或許可以幫助揭開困擾科學界60多年的「塔利怪物」真實身份的謎團,而且他們已經通過這個新方法,初步對「塔利怪物」進行了推測,認為它極有可能是一種全新的、非比尋常的脊椎動物,並且是地球生物演化過程中重要一環。什麼是「塔利怪物」?
  • 科學家發現五億年前蝦化石,被譽為寒武紀「麒麟」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記者今天(11月5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南古所)獲悉,科學家發現了一種5億多年前長有五隻眼睛的蝦形化石,其身體兼具當時海洋中巨型捕食動物「奇蝦」和節肢動物的多種特徵,被譽為寒武紀的「麒麟」,命名為「章氏麒麟蝦」。它是打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的過渡型物種。
  • 澄江化石群發現「麒麟蝦」
    科研人員認為,這種生活在5億多年前的生物,兼具當時海洋巨型捕食動物「奇蝦」和節肢動物如昆蟲、蝦、蟹的多種特徵,是解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的過渡型物種,也為生物進化論再添實證。 這一成果發表在北京時間5日出版的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
  • 在這個世界上,有多少科學無法解釋的謎?
    營口墜龍事件是在1934年發生的事情,首次墜落是發生在1934年7月初,營口很多人說在田莊臺上遊發現一條活龍,並且通過目擊者的描述,說它與畫上的龍模樣一致,有四爪和鱗片,嘴上兩個長鬚,大眼睛凸出,身長大約10來米。
  • 意發現迄今歐洲最古老智人牙化石
    原標題:意發現迄今歐洲最古老智人牙化石  新華網米蘭4月24日電(記者宋建)義大利研究人員日前在美國《科學》雜誌上報告說,他們發現了迄今歐洲最古老的兩顆智人牙齒化石,其歷史可上溯至4萬年前。   這兩顆牙齒化石分別是1976年和1992年在義大利北部兩處洞穴裡被發現的,當時一同被發現的還有一些史前同期的藝術裝飾品和工具。它們雖被發現數十年之久,但一直未確認其所屬年代。
  • 揭開「巨型」遠古化石背後的跳蚤進化之謎(二)
    黃迪穎認為,新的跳蚤化石具有很長的刺吸式口器,這與中生代具有吸管的長翅目昆蟲極為相似,有力支持了蚤目起源於長翅目的假說。隨著一些帶毛動物的出現,跳蚤祖先的翅膀逐漸退化並開始寄生生活。它們身上發育的各種櫛狀剛毛和向後的鬃毛好像一個個「倒刺」使其牢牢「扒住」寄主毛髮難以被抖落;而由背腹扁平進化為側扁且變得微小的體型更有利於減小阻力,方便它們在寄主毛髮間穿行;隨著時間的推移,跳蚤的後足演化為跳躍型,它們的行動變得更為迅捷,彌補了它們由於體型變小帶來的運動活動限制,而現代跳蚤甚至可以跳過它們身長几百倍的距離。
  • 十堰境內發現的距今100萬年「鄖縣人」化石撼動「人類起源於非洲...
    1989年、1990年,鄖陽區青曲鎮先後發掘出兩具直立人頭骨化石,直接撼動「人類起源於非洲」的科學定論。  從1975年在鄖陽區梅鋪鎮發現「鄖縣梅鋪猿人」開始,「鄖西白龍洞人」、「鄖西黃龍洞人」和距今100萬年的「鄖縣人」接連在十堰境內被發現。隨著對十堰古人類文化研究的深入,十堰被學術界譽為「古人類長廊」。
  • 她在威寧發現3億年前的珊瑚化石
    前段時間,烏蒙視界發布了《威寧有位「追花使者」:她徒步草海30多次,拍攝200多種野花!》一文,這位「追花使者」——李英,拍花之後,又把記錄目光投向化石。從2017年5月至2019年1月之間,李英通過周末徒步,在威寧縣城周邊的草海自然保護區、陝橋社區孔家山、六橋街道楊家大坡、海邊街道甘海子等地,發現化石3類22種,疑似植物化石2種和不能確定的2種,共拍攝化石圖片近200張,這些化石中,年代最長的達3.3億年。為了進一步探究和鑑定所拍到的化石,經多方努力和朋友幫助,李英得到了貴陽金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館長金仁義和河北化石專家王奕的幫助和指導。
  • 渾身插滿牙籤的怪物,科學家用了100年才知道它的頭長在哪裡
    化石是人類了解過去地球環境和史前生物的一個重要媒介,但化石的形成可不容易,畢竟,生物可沒有辦法保留自己的遺體,只有在極其特殊的情況下,一些生物的殘骸才會保留下來。而受到火山爆發以及地殼運動等影響,大部分的化石不是被毀就是被掩埋在深層地下,被人類發現的化石更是鳳毛麟角了。
  • 身長約30釐米,科學界研究60多年,仍不知道該生物是什麼
    確實事實告訴我們,這個生物真的很難確認,自從1958年發現這種奇怪的史前生物化石之中,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這種生物的1200多個化石,但是最終的結果就是無法確定它到底什麼生物,至今都是謎,可謂是科學家們也傷透腦筋,太奇葩了,那就是——「塔利怪物」,仍不知道它是什麼,十分罕見。「塔利怪物」為何這麼難確認?
  • 在宇宙中神出鬼沒的巴克球,首次被發現於8000萬年前的動物化石中
    巴克球,即Buckyballs,是「Buckminsterfullerenes」的簡稱,通常用來指由60個碳原子以五邊形和六邊形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類似足球的表面的大球形分子結構。這種具有奇怪結構的分子,在2010年首次被太空人們在太空中發現。
  • 史前「海龍」化石在英吉利海峽被發現
    本文轉自【cnBeta.COM】;據外媒報導,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的史前海洋生物,暱稱海龍(Sea Dragon)、正式命名Thalassodraco etchesi。這種小型海洋爬行動物生活在一億五千萬年前的侏羅紀晚期,似乎已經進化到可以下潛到極深的地方。據了解,這具生物化石是在英國多塞特郡英吉利海峽沿岸的侏羅紀晚期深海沉積物中發現的。 這種生物屬於魚龍(ichthyosaurs),這群生物是流線型的海洋掠食者。然而最近發現的樣本存在幾個不同之處,這足以使其擁有自己的屬和種。
  • 生物學發現全新動物化石叫它瘋狂野獸
    對於人類來說,幾千萬年前的史前世界真的是精彩又神秘,有時候不經意間發現的一塊小化石,就能帶人們打開一扇全新的大門。今年一群古生物學家在馬達加斯加挖掘出了一個從未發現過的,新物種的化石,在經歷了幾個月的研究之後,生物學家們發現這種生物真的是前所未見,就好像是外星生物一樣……生物學家給這個生物起名叫做「Adalatherium hui」,這是結合了馬達加斯加語中的
  • 距今1.1億年!日本發現最小恐龍蛋化石 重僅10克估計是小獸腳類動物
    距今1.1億年!微信掃一掃,我知道了 筑波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本周二表示,它已經在日本西部發現了世界上最小的恐龍蛋化石
  • 智利科學家在南極洲發現了一個神秘的化石 可能屬於滅絕的海蜥蜴
    智利科學家在南極洲發現了一個神秘的化石,看起來像是一隻football縮的足球。在將近十年的時間裡,該標本沒有被貼上標籤,也沒有在智利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藏書中進行研究,科學家們只能通過科幻電影啟發的暱稱「東西」來識別它。
  • 考古發現的巨人和極小人類化石,讓人震撼!
    早在1520年,人們在墨西哥城附近就曾挖掘出巨型的人類骨架,這些骨架粗如牛骨。後來,在墨西哥其他地方也找到過這類巨骨,其中有一塊巨人的頭蓋骨大得像個鐵鍋,人們甚至可以在它上面烙制玉米餅。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他們於5月在敘利亞西北部地區發現了一個巨大的腳印,數月後,又在該國發現了巨大的墳墓。
  • 古脊椎動物化石的寶庫-「盧氏盆地」
    1956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收到盧氏文化館寄去的古脊椎動物化石標本後,所長周明鎮便於1957年帶領40多位專家,到盧氏對地質第三紀進行了一次普查,並在王家坡(當時叫孟家坡)發掘3個多月,挖出了大量的化石。從此,盧氏的化石馳名世界。1984-1985年,盧氏縣文物普查時,認定的動物化石點達40處之多。
  • 日本發現最小恐龍蛋化石 原來高大的恐龍群中也會有小矮子
    日本發現最小恐龍蛋化石 原來高大的恐龍群中也會有小矮子時間:2020-06-25 12:56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重約10克!日本發現最小恐龍蛋化石 原來高大的恐龍群中也會有小矮子 位於日本茨城縣的筑波大學周二發布消息稱,一個研究團隊在日本發現了世界上迄今發現的最小恐龍蛋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