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戴耳機三小時致突發性耳聾 專家:這種損傷不可逆

2021-01-18 上遊新聞

核心提示: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數據,目前全球約有11億年輕人(12~35歲)因個人音頻設備音量過大而面臨不可逆的聽力損失。

張曉夢從來沒想過自己會和「耳聾」扯上關係,一年前被確診為突發性耳聾時她才25歲。生病前,每天戴耳機三個小時的習慣已經陪伴她快八年,從大學時期學英語、聽歌,到工作後通勤時戴耳機聽音樂來逃避公交車上的噪音,她從未察覺耳朵有任何異常。

轉變是突然發生的。2018年3月開始,張曉夢左耳斷斷續續出現響聲,有悶堵感,兩天後開始嗡嗡作響,甚至聽不清同事說話。她這才察覺不對,到廣東省內一家三甲醫院檢查,左耳低頻段40分貝以下都聽不到,而正常聽力應該在20分貝以內。

「可能長期聽耳機損傷了耳朵細胞,也可能是熬夜沒休息好,或者耳朵血液循環不好。」張曉夢回憶醫生的分析,病因並不是單一的,也很難確定具體是哪一種。經過三個月的治療,「耳聾」漸好,卻又多了耳鳴的毛病。

張曉夢並不是個案。多位醫生表示,長期、連續、高強度的噪音會對聽力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對於年輕人來說,長時間戴耳機或經常出入高分貝的音樂現場,都有損害聽力的可能。2月12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數據,目前全球約有11億年輕人(12~35歲)因個人音頻設備音量過大(如用手機耳機聽音樂)而面臨不可逆的聽力損失,到2050年,殘疾性聽力損失人士數量或將增加至9億多,相當於每10個人中就有1人存在殘疾性聽力損失。

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病

「這些年,因為戴耳機導致聽力損失而來看病的年輕人有不少。」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副所長、北京同仁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中心行政辦主任劉博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她每次出門診要接待20多位患者,這中間總有那麼一兩個是因為耳機使用不當導致聽力損失的年輕人。

「大學生中因娛樂性噪聲引起的聽力異常逐年上升。」2015年《娛樂性噪聲對大學生聽力損失調查和臨床病情分析》顯示,12%~15%的大學生受到娛樂性噪聲的影響,且一般在5~10年後發病。

2017年,青海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系對該省某高校1616名學生進行「耳機使用現狀及對聽力損傷的影響」的問卷調查,結果36.38%的學生出現噪聲性聽力損傷症狀,大四學生聽力損傷的危險性是大一新生的1.427倍,不科學使用耳機的情況十分普遍。

這一結論也驗證了2015年《大學生聽力損失現狀的流行病學調查》的發現。據調查,23.98%的受試者有戴耳機入睡的習慣,這將延長耳機佩戴時間,是導致噪聲性聽損傷的潛在危險因素;此外,超過一半的受試者會在嘈雜環境中提高耳機音量,以此掩蔽環境噪聲,但這往往使耳機音量過大,從而導致噪聲性聽力損失。

廣州市中山大學新華學院2017年對在校本科生的耳機使用習慣做了較為詳細的研究,調查顯示77%的學生有使用耳機的習慣,每次戴耳機控制在3小時以內的學生佔到8成,接近9成的學生會將聲音控制在最大音量的60%以下,但仍有12%的學生將耳機聲音調製耳朵能承受的最大音量。

按照衛生部2007年公布的《職業性噪聲聾診斷標準》,連續8小時接觸85分貝及以上的噪音,就會有職業性噪聲聾的風險。耳機營造的與世隔絕的聲音世界一旦過於吵鬧,對耳朵來說便與工廠中設備運轉發出的轟鳴無異,都會侵蝕人的聽力。另一方面,耳機消費者也呈現出「年輕態」的現狀,市場研究公司捷孚凱(GfK)發布的《2017年中國耳機耳麥市場消費升級》報告,19~33歲是中高端耳機的主力消費人群,以受過良好教育的學生與白領為主。

「在大眾印象中,『耳聾』是老年病,隨年齡的增加出現耳聾的情況確是正常現象。但現實生活中另一個影響聽力健康的因素則是噪音,尤其是個人頻繁使用娛樂設施使耳長期暴露在噪聲中。」 民用航空醫學中心民用航空人員體檢鑑定所醫師秦彩虹向《中國新聞周刊》說,在《2784名中國民航招飛體檢學員聽力狀況調查》中,秦彩虹發現大學生聽力損失患病率比高中生高,這與大學生娛樂生活更豐富、噪音累加關係密切。

引起噪聲性耳聾的原因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1990年代前,對噪聲性耳聾的研究還主要集中在工業噪聲領域,紡織廠、火車站周邊往往是調研的熱門選擇。1979年,第一臺隨身聽問世,這讓隨時隨地使用耳機聽音樂成為可能。此後,陸續有中外學者開始發現,非職業或娛樂性噪聲接觸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聽力損失,越來越廣泛使用的耳機成為最重要的危險因素。

「耳塞式隨身聽可以產生導致聽覺機能潛在危險的強度,即85~105分貝,尤其對於年齡在18~22歲的大學生來說,如果耳機使用方式如音量設置和持續聆聽時間不當,則存在發展為永久性噪聲性耳聾的嚴重危險。」多位醫生都提到《聽力學及語言疾病雜誌》2004年發表的這一研究結論。

人耳能感受16~20000赫茲(Hz)的振動頻率,其中每一種頻率能引起聽覺的最小振動強度即為聽閾,正常聽力的成年人聽閾在25分貝以內。根據WHO的劃分標準,聽閾值上升到26~40分貝,即為輕度聽力損失,而日常交流一般為50~60分貝,因此早期聽力損失很難被察覺到。

「聽力損失是『耳聾』更為官方的說法,在醫學上有更細緻的劃分。」 同仁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主管技師劉輝對《中國新聞周刊》介紹說, 「輕度聽力損失患者比較明顯的是聽不見耳語,就是聲帶不振動的悄悄話。」當聽閾值上升到41~60分貝時,即為中度聽力損失,日常交流會存在障礙,往往聽不清對方在說什麼;聽閾在61~80分貝為重度聽力損失,交流基本靠喊,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聾了」;聽閾達到81分貝以上,則是極重度聽力損失,即便佩戴助聽設備也需要視覺和觸覺幫助聲音感知。

現代城市生活中,噪音如影隨形。鐵道第三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劉英傑2009年對國內6座城市10個地鐵站的現場噪聲測試結果顯示,列車進站時噪音峰值可達到90分貝。為了聽清耳機中的聲音,人們往往不自覺調高音量,無形中增加10分貝、甚至20分貝,如果排除耳機的降噪功能,這相當於把電鑽(100分貝)或起飛的螺旋槳飛機(110分貝)塞進耳朵。

根據WHO 2015年的建議,暴露在85分貝以上8小時或100分貝以上15分鐘都是不安全的。安全的聽力取決於聲音的強度、時長和頻率。突然暴露在巨大的噪音中會導致暫時性聽力損失或耳鳴,而長時間、有規律地暴露在噪聲中,耳朵的聽覺細胞則會永久性損傷。

就像鐮刀割倒麥子

聽覺系統是一套精巧而嚴密的組織。簡單來說,耳廓將不同方位的聲音收入耳中,聲波經過耳道傳遞到鼓膜,然後由「轉換器」聽小骨將鼓膜的振動放大並傳遞給前庭窗,前庭窗連接著內耳,通過振動引起內耳耳蝸中液體的運動,進而刺激耳蝸中的聽毛細胞將分泌液波變換成神經信號,數億根神經的旅程由此邁出第一步,並將帶動一系列廣泛的聽覺反應和知覺。

「可以把噪音對耳蝸聽毛細胞的傷害想像成鐮刀割麥子,一大波噪音來襲就像鐮刀,最前面的聽毛細胞像麥子一樣『唰』地倒下一片,再長起來就很難了。」同仁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主管技師劉輝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短暫暴露在噪聲環境中,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息,聽力恢復到正常聽閾,這樣的情況被稱為「噪聲性暫時性閾移」。反覆或持續暴露在高強度噪音環境中,一旦聽毛細胞被徹底破壞,就是永久性閾移,這意味著不能再恢復到正常聽閾。秦彩虹建議,在不影響正常生活的情況下以保護預防為主,一旦影響正常生活,則可能需要佩戴助聽設備。

「噪聲性耳聾的另一個主要問題是治療效果不好,因為不知道損傷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劉博解釋說,噪聲引起的聽力損失首先從高頻(4000-6000Hz)開始,但這很難在日常生活中被察覺,等到發現聽力下降,往往損傷已經拓展到語頻範圍(約為300-3000Hz)。「由高頻擴展到語頻的時長很難確定,因人而異,一般都是經過了幾年的積累。」劉博說。

耳蝸就像是蝸牛的殼,由外向內捲縮,越向內,感音頻率越低。「高頻感應區距離前庭窗最近,前庭窗一動,高頻首先受損,這就是噪聲性聾高頻最先受損的一個重要原因。」劉輝解釋說。起初,感知高頻的聽毛細胞被噪聲「鐮刀」割倒,人們在難以察覺的情況下繼續暴露在噪音環境中,當耳蝸中的麥田被一片片收割,逐漸危及語頻領域才被人們發現,這時已然造成的損失便不可逆轉了。

聽力損失也是一個逐漸加重的過程,隨著噪聲強度的增加而加重,同時,語頻聽損與高頻聽損呈明顯的正相關,高頻聽損增加,語頻聽力損失也隨之加重。

只要足夠細心,高頻聽損也有自檢辦法。劉博介紹說,一是在嘈雜環境中交流時聽不清對方說話,二是當對方語速明顯加快時感覺聽不清楚,再或者,將手錶放在耳邊,卻聽不到指針的「滴答」聲。

一半的聽力損失病例可預防

「我們既然具備預防聽力損失的技術知識,就不應該再讓這麼多年輕人繼續因聽音樂而損害他們的聽力。他們必須明白,聽力一旦損失,就不會再恢復。」 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媒體上公開表示,而研究表明,大約一半的聽力損失病例是可通過公共衛生措施加以幹預的。

2月12日,世衛組織與國際電信聯盟共同發布了一項用於生產和使用智慧型手機和音頻播放器等設備的新國際標準,以期年輕消費者在娛樂的同時讓聽力得到更好的保護。標準建議個人音頻設備應包括:跟蹤用戶聽的音量和持續時間記錄,告訴用戶他聽聲的做法是否安全,自動降低音量和父母控制音量等功能。

據市場研究公司捷孚凱(GfK)調研,2017年中國耳機市場零售額同比增長35%。在購物網站輸入「耳機」便可隨意挑選各類耳機,既有可以塞進口袋的微型耳塞,也有DJ標配的頭戴式耳機,還有跟隨健身風紅起來的運動藍牙耳機。

避免聲音損失是否可以通過挑選合適的耳機實現呢?2015年,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和土木工程學院的學生曾研究過頭戴式、入耳式與平頭式三種不同類型的耳機對人聽力的短期影響。結果顯示,入耳式耳機對聽力損害最大,其次是頭戴式耳機,影響最小的是平頭式耳機。研究解釋稱,正常情況下,聲音經過一段距離進入耳內,其中高頻部分被空氣吸收,而依靠耳機傳聲,聲壓直接進入耳內,集中傳到鼓膜上,沒有緩衝餘地,刺激了神經末梢,引起聽神經異常興奮,容易造成聽覺疲勞。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主管技師高福秀曾撰文耳塞型耳機對聽力的影響,過量的、非噪聲刺激也可以引起耳蝸的損害,造成噪聲性聽力下降。這是因為耳蝸器官受到長期、過量的刺激後,細胞組織代謝紊亂,供血、供氧不足,致使末梢感受器損害。

「如果是在安靜的環境中聽音樂,耳機的類型或許沒那麼重要,但如果是在很吵的地方,降噪耳機,包括入耳式與頭戴式,則可以減少滲入耳中的外部噪音,這可能是保護聽力的辦法。」美國《消費者報告》曾如此轉述哈佛醫學院麻薩諸塞州眼耳聽力學主任凱文·弗蘭克的建議。《消費者報告》電子產品測試主管瑪麗亞·雷雷奇也表示,降噪耳機可以最大限度減少聽力問題,因為不必把耳機的音量開到足以掩蓋噪音的程度,只聽到中等水平即可,而不用把它炸開。但弗蘭克和雷雷奇也都聲明,目前沒有研究表明任何一種型號的降噪耳機會比其他類型更具保護作用。

「降噪效果好的聽力設備確實能減輕噪音對聽力的傷害,無論選擇哪種耳機,最終造成聽力損失都可以從使用時長、聲音強度和頻率這三個方面尋找原因。」劉輝說。對於如何科學使用耳機,劉博說,「業內比較推薦的是60/60法則。」即耳機音量最好不要超過最大音量的60%,每次連續使用耳機的時間不要超過60分鐘。澳大利亞聽力中心則建議每天使用耳機的時間不要超過90分鐘,音量不要超過設備最大音量的80%。一言以蔽之,當你戴耳機時,如果別人能聽到耳機裡傳出的聲音,那就是聲音太大了。

(原題為:《每天戴耳機殺時間,這屆年輕人「未老先聾」》)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有人因為長期戴耳機而突發性耳聾,嚇得我默默摘下了耳機……
    文 | 劉苗苗 編輯 | 星煮近日,南昌的張先生雙耳突然失聰,就醫檢查後被診斷為突發性耳聾。醫生表示,張先生檢驗的分貝達110分貝,屬聽力非常差的人群,配助聽器都沒有幫助。原來,張先生的突發性耳聾與其長期戴耳機、耳麥玩手機遊戲等不良用耳習慣有直接關係。醫院現已為其做了人工耳蝸植入手術。
  • 38歲男子常熬夜加班突發耳聾 突發性耳聾是怎麼一回事?
    前不久,他的左耳突然失聰,被確診為「突發性耳聾」。醫生表示,年輕人出現突發性耳聾的現象越來越多,不良生活習慣如長期戴耳機、過度疲勞、精神壓力大、熬夜等都是損傷聽力的重要原因。 是一種突然發生、病因未明的非波動性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傷,可在數分鐘、數小時或3天內導致患者聽力的突發下降。簡單來說就是本來好好的,突然就聽不到了。 好發於青壯年,男女都可發病。耳聾程度可為輕度、中度或重度,甚至全聾。多為單側發作,偶有雙耳同時發作。80%伴耳鳴,30%伴發眩暈,80%伴耳悶脹感。 突發性耳聾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 專家提醒丨青少年期長時間戴耳機聽音樂可致耳聾
    原標題:青少年期長時間戴耳機聽音樂可致耳聾  俗話說:看耳知壽命,耳朵不僅能夠知曉外界信息,也是全身器官的健康「探測器」。在一些公共場合,我們常會看到塞著耳機聽音樂的青少年,他們把音量放得很大,殊不知,長時間戴耳機聽音樂正在嚴重損傷著你的聽力。
  • 女子患上突發性耳聾 聽得見女聲聽不見男聲
    專家認為,聽力障礙不只是老年人的專屬,年輕人由於習慣戴耳機、打電話,聽力健康需引起格外關注。(CFP)最近,市民鍾女士突發耳鳴,一開始,她的左耳只聽得見女聲,聽不見男聲。又過了一段時間,什麼聲音都聽不見了。經醫生診斷,她患上了突發性低頻耳聾。記者從人民醫院、市中醫院了解到,隨著天氣轉冷,突發性耳聾患者明顯增加,20多歲的年輕耳聾患者在門診中屢見不鮮。
  • 男子常熬夜加班,左耳失聰造成突發性耳聾!
    前不久,他的左耳突然失聰,被確診為「突發性耳聾」。醫生表示,年輕人出現突發性耳聾的現象越來越多,不良生活習慣如長期戴耳機、過度疲勞、精神壓力大、熬夜等都是損傷聽力的重要原因。 多為單側耳聾,發病前多無先兆,少數患者則先有輕度感冒、疲勞或情緒激動史。耳聾發生突然,患者的聽力一般在數分鐘或數小時內下降至最低點。 1、主要是耳部的疾病,如外耳疾病:外耳道炎、耵聹栓塞、外耳異物等,急慢性中耳炎、鼓膜穿孔、耳硬化症及內耳的美尼爾氏綜合症、聽神經瘤,都能引起突發性耳聾。
  • 38歲男子常熬夜加班突發耳聾!醫生表示,年輕人出現突發性耳聾的...
    【38歲男子常熬夜加班突發耳聾】38歲的劉先生是一名銷售主管,經常熬夜加班。前不久,他的左耳突然失聰,被確診為「突發性耳聾」。醫生表示,年輕人出現突發性耳聾的現象越來越多,不良生活習慣如長期戴耳機、過度疲勞、精神壓力大、熬夜等都是損傷聽力的重要原因。
  • 38歲男子常熬夜加班突發耳聾,5招教你如何規避突發性耳聾
    前不久,他的左耳突然失聰,被確診為「突發性耳聾」。然而前不久,養生君的一個程式設計師朋友,也是突發性耳聾,但是小夥子才23歲!女朋友急得要哭了,當天直接從成都飛到了上海 ,又羨慕又著急。醫生表明,現在年輕人出現突發性耳聾的現象越來越多,一些不良生活習慣都會損傷聽力,如長期戴耳機、過度疲勞、精神壓力大、熬夜等。
  • 近期「突發性耳聾」患者明顯增加
    現如今,由於經常熬夜、睡眠不好、壓力大等原因,突發性耳聾也開始找上年輕人。近半個月來,鄞州二院耳鼻咽喉科接連收治了20餘名突發性耳聾患者,其中不乏青少年,年紀最小的才11歲。通訊員 應紅燕 謝美君 郭珊珊 記者 賀豔連續玩手機,一覺醒來聽不見了17歲小夥小虞平時酷愛手機遊戲,最近放暑假在家,更是一天到晚地捧著手機玩得起勁。
  • 耳鼻咽喉科專家提醒:突發性耳聾不可輕視
    李先生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於是來到了海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下稱「海醫二院」)耳鼻咽喉科,被診斷為「突發性耳聾」。  海醫二院耳鼻咽喉科專家提醒:突發性耳聾是耳鼻咽喉科常見的急症,一旦發現聽力突然下降,要及時前往醫院檢查治療。  什麼是突發性耳聾?
  • 突發性耳聾你了解多少?
    今天的科普知識,帶著大家再來重溫一下突發性聾這回事吧!概述突發性耳聾是指72小時內突然發生、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至少在相鄰的兩個頻率聽力下降≥20dBHL,可同時或先後伴有耳鳴及眩暈,除第Ⅷ對腦神經外,無其它腦神經症狀。人群發病率約為(6~31)/10萬。
  • 杭州姑娘突發耳聾...
    最近三天更是「殺瘋了」,每天熬夜買買買,凌晨兩三點才上床睡覺。結果早上起來,右耳耳鳴加重了,左耳聽不見了。檢查發現,趙女士的右耳聽力與以往相比變化不大,但左耳出現了比較嚴重的突發性耳聾表現。「這很可能與她熬夜、過度疲勞、精神過度緊張有關。」陳主任說。
  • 突發性耳聾是什麼原因
    突發性耳聾是什麼原因,如今患突發性耳聾耳聾疾病的人越來越多,左耳突發性耳聾就屬於單側突發性耳聾的一種,造成左耳突發性耳聾的原因有很多,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左耳突發性耳聾是什麼原因,由此導致突發性耳聾不斷加重,加大治癒難度,為了使患者們及早擺脫左耳突發性耳聾。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突發性耳聾是什麼原因。
  • 可能是突發性耳聾找上了你!|捉妖記
    後來,他開始聽不到高、低頻聲音,聽別人講話也像「機器人的聲音」,加上頭痛和暈眩問題遲遲沒好轉,於是又去耳鼻喉科做了檢查,這才發現是「突發性耳聾」,然而左內耳已經受損,聽力剩下六成,恐怕難以康復。突發性耳聾?這種印象中只有老年人才容易得的疾病怎麼會發生在年輕的吳克群身上?
  • 突發性耳聾 五種症狀告知突發耳聾
    耳聾是我們最不想遇到的一件事情,但是有的時候會出現突發性耳聾,我們知道是什麼意思嗎,在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會有哪些症狀的發生呢,同時,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去預防這樣的事情發生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看一下吧。
  • 突發性耳聾:常用治療藥物匯總!
    突發性耳聾(簡稱突聾),是指72h內突然發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通常在數分鐘、數小時或一天內患者聽力下降至最低點(少部分第3天降至最低點),至少在相鄰的兩個頻率聽力下降≥20dBHL,同時可伴有耳鳴或眩暈,部分患者有自愈傾向。
  • 吳克群患突發性耳聾,太多人忽略了對耳朵的養護……
    突發性耳聾是什麼病?這麼可怕?在中醫院耳鼻喉科的住院患者中,十個裡就有一個是突發性耳聾的患者,與壓力大、遭遇突發變故有關。熬夜加班的年輕白領多見。每逢考研、期末考、公務員考試等壓力大時,患者明顯增多。另外就是每次長假後,因突發性耳聾、耳鳴、聽力下降等來醫院就診的患者明顯增多。這些患者主要是由於長假時熬夜、酗酒,再加上接觸噪音過久等不良用耳方式,最終導致聽力下降,甚至失聰。
  • 突發性耳聾怎麼辦?6種因素要注意
    診斷其為突發性耳聾,收住入院治療。突發性耳聾,簡稱突聾,是在72小時內發生的原因不明的一種聽力下降,表現為聽力測試圖上相鄰兩個HZ之間最少下降20dBHL。單耳多發,無顯著的性別差異,近幾年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突聾分為四種:低頻下降型、高頻下降型、平坦下降型、全聾型。
  • 聽力殺手-突發性耳聾
    聽力殺手-突發性耳聾在介紹突發性耳聾之前,先與大家分享我科一典型病例。患者董某,女,54歲,主因左耳突發聽力下降伴耳鳴10餘天就診於我科。患者10天前突然自覺左耳聽力下降,伴頭暈、耳鳴,就診於當地縣醫院,以「突發性耳聾」收住入院,住院後給予擴血管、營養神經、止暈等對症治療,治療8天,患者自覺聽力無明顯改善。患者再次就診於西京醫院,複查純音聽閾測定,聽力較之前無明顯變化。再次就診於我科,告知患者突發性耳聾發病機制、預後效果,結合我科以往突聾患者治療效果後,患者決定在我科住院繼續治療。
  • 突發性耳聾會有哪些症狀表現?
    突發性耳聾是一種突然發生的原因不明的感覺神經性耳聾又稱暴聾,其發病急,進展快,治療效果直接與就診時間有關,應視為耳科急診。 突發性耳聾的症狀有哪些? 1、可有自發性眼震。 2、眩暈約2-5天。
  • 突發性耳聾分為4種類型你知道嗎?
    什麼是突發性耳聾? 突發性耳聾(簡稱突聾)是指突然發生的,可在數分鐘、數小時或3天以內,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至少在相連的2個頻率聽力下降20dBz以上。在耳科是一急症,其發病機制仍未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