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青少年期長時間戴耳機聽音樂可致耳聾
俗話說:看耳知壽命,耳朵不僅能夠知曉外界信息,也是全身器官的健康「探測器」。在一些公共場合,我們常會看到塞著耳機聽音樂的青少年,他們把音量放得很大,殊不知,長時間戴耳機聽音樂正在嚴重損傷著你的聽力。
據世界衛生組織 (WHO) 發布的一項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有約11億年輕人(12-35歲之間) 正面臨無法逆轉的聽力損失風險。預計到2050年,殘疾性聽力損失人士數量或將增加至9億多,相當於每10個人中就有1人存在殘疾性聽力損失。在我國,聽力殘疾人數約3000萬人,是聽力殘疾人最多的國家,其中0-6歲的聽力殘疾兒童約有14萬人,每年僅聽障新生兒就有2萬-3萬人。而從損傷聽力的主要成因看,個人音頻設備音量過大(例如用手機聽音樂)是造成風險的主要原因。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現代生活中的噪音損傷聽力最嚴重,超過85分貝就會損傷聽力,如:汽車噪音(80分貝,持續暴露損傷聽力),鼓風機(90分貝,暴露2小時就會導致聽力損傷),搖滾音樂會(110分貝,2分鐘就損傷聽力)……這足以說明,在生活中,損傷聽力的因素無處不在,我們的聽力經不起噪聲長時間的「折騰」。
聽力損傷往往是不可逆的,如果不想在無聲的世界獨自黯然傷神,就從現在開始,保護好你的聽力。甘肅省人民醫院耳鼻喉科陳彤主任建議,為了不讓聽力受損,在噪音為100分貝的環境下,耳朵暴露時間每天不能超過15分鐘,110分貝的環境下,時間不能超過1分鐘。
1、聽力受傷分5個程度
聽力的產生其實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聽覺是由耳、聽神經和聽覺中樞的共同活動來完成的,聲波經過耳廓的捕捉收集之後,由耳道傳入,帶動鼓膜振動。聽小骨將振動傳導到耳蝸,在耳蝸裡,聲音從聲波信號轉化為神經電信號,通過前庭神經傳送給大腦處理,最終成了聽覺。
陳彤介紹,在聽力產生的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直接影響聽力效果,長此以往就會造成聽力損傷。人耳的聽力範圍通常是20-20000赫茲的聲音。除去一些外傷等幹擾因素,人的聽力一般在18歲左右發育到完全成熟狀態,隨後開始逐漸下降,在五六十歲後下降尤其明顯。
「這是因為處在耳蝸最前端控制高頻的毛細胞長期暴露在聲波下,最容易受到傷害死亡,因此聽力損傷往往從一些高頻聲音開始,逐漸變得聽不見。」 陳彤主任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規定,如果把耳聾的嚴重程度按聽聲音的能力範圍進行分類,可分為輕度、中度、中重度、重度、極重度。輕度耳聾,在聲音很小或在環境比較嘈雜的情況下,聽聲音有點困難;中度耳聾,正常的交流就有障礙了;中重度耳聾,就需要別人用最大的聲音說話才有感知;重度耳聾,就需要人貼到耳邊大聲喊才能感覺到有聲音;極重度耳聾,基本上就無法感受到聲音了。
一般認為語言頻率平均聽閾在26分貝以上,聽不清說話,即有聽力障礙,聽力損失在70分貝以內者稱重聽,在70分貝以上者為聾。
陳彤
個人簡介
陳彤,男,1968年6月出生,甘肅省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1991年7月畢業於西安醫科大學,同年參加工作,從事耳鼻咽喉常見疾病診療28年,2002年2月至5月在北京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進修,2007年3月榮獲甘肅省萬民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優秀醫療隊員稱號,參與完成課題低溫等離子技術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的臨床應用研究,獲得甘肅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發表國家級論文10餘篇。
2、青少年期:長時間戴耳機聽音樂可致耳聾提前30年到來
陳彤稱,人在一生中不同的年齡階段,聽力損傷的幹擾因素是不同的。嬰幼兒,多半是遺傳性耳聾為主,常見的有先天性畸形,包括外耳、中耳的畸形,例如先天性外耳道閉鎖或鼓膜、聽骨、蝸窗、前庭窗發育不全等,可能是由妊娠期受病毒感染或服用耳毒性藥物引起,也可能是由分娩時受傷等導致。
兒童期是聽覺、語言發育的關鍵時期,及時發現並採取有效幹預措施和康復訓練,能使絕大多數聽力殘疾兒童顯著改善功能。
青少年期主要是噪聲性損傷,最主要是戴耳機聽音樂,有研究表明,長時間戴耳機聽歌,可導致耳聾提前30年到來。
對於成年人,經常因為精神壓力大、睡眠不好都可以導致突然的耳聾耳鳴,還有經常從事潛水、乘飛機、裝修、爆破等工作的人,在噪音分貝高的環境下,也會突然耳聾耳鳴。
老年性耳聾是與年齡相關的感音神經性耳聾。該病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發生,病情呈進行性加重,重者可致全聾。60歲以上患病率佔40%以上,65-75歲的老年人患病率可高達60%左右。通常情況下,老人每年會下降3-5分貝聽力範圍,因此老人就在不知不覺中聽不清聲音了。
怎樣判斷耳朵是否出了問題?一般來說,成年人如果出現以下情況就需要引起重視:要求別人重述他們說的話,聽收音機或看電視時提高了音量,經常出現耳鳴現象,下意識提高自己的講話聲音。
兒童聽力有問題時,對聲音無反應,不能正確理解他人說的話,語言發育遲緩,有的孩子耳部有流出物,或反覆出現耳部疼痛或阻塞,一旦發現這些症狀,應及時就診,並定期檢查聽力。
3、每次戴耳機的時間不要超過一個小時
戴耳機聽音樂,這是很多青少年喜愛的事,軒軒也不例外。白天走路聽,晚上睡覺聽,「說是生活中沒有音樂就不能自拔。」軒軒媽媽很苦惱,孩子喜歡音樂是好事,但無節制地戴著耳機,對聽力損傷大,也在無形中嚴重傷害著健康。軒軒的行為也是很多青少年因喜愛音樂犯的錯。
陳彤說,人的內耳有2萬個纖弱的感覺神經細胞,它們非常脆弱,經不起噪聲長時間的打擾,一旦細胞受損超過3個月,聽力下降是必然的。同時,近距離高分貝的噪聲會造成人內耳的毛細胞損壞甚至死亡,久而久之就會引起噪聲性耳聾,這樣的損傷往往是不可逆的。
「每次戴耳機的時間不要超過一個小時,每過一個小時要把耳機摘下來,讓耳朵休息至少15分鐘,每天累計戴耳機的時間不要超過3個小時。」專家說,在國際上公認的保護聽力的「60-60-60」原則,就是告訴人們,在使用耳機時,音量不要超過最大音量的60%,連續使用的時間要小於60分鐘,外界聲音最好不超過60分貝。
相比插入式的耳機,頭罩式耳機是罩在耳朵上的,一部分聲音可以通過空氣傳播,對鼓膜的壓強相對較小,對耳蝸上感受聲音的纖毛細胞的刺激也就小一些。
除了戴耳機,長時間打電話對聽力也有損傷。「平時接打電話,每側的耳朵不要超過3分鐘,每過3分鐘就應換另一側接聽。」專家說,聽力受損是一個緩慢發展的過程,平時很難引起重視。
4、頻繁掏耳朵也是一種傷害
在有些城市,專門有一群從事採耳的職業人,也就是掏耳朵的人。他們藉助挖耳勺、雞毛棒等工具為人們掏耳朵,清理「耳屎」,每次服務45分鐘至1小時左右。事實上,「耳屎」是人體自然代謝的產物,形成後會自動脫落、排出,不需要人為掏出。
「經常愛掏耳朵的人,存在很大的健康隱患。」陳彤說,「耳屎」可以保護外耳道上皮,防止皮膚乾裂,有抑菌功效;還可阻擋灰塵、小飛蟲等進入外耳道。而掏耳朵過程中很可能誘發多種疾病,如有人喜歡用耳勺、棉棒等挖耳朵,用力不慎易導致外耳道損傷甚至出血,嚴重的還會刺傷鼓膜。如果感染形成化膿性中耳炎,還會導致聽力下降。如果傷及內耳,甚至可能引起神經性耳聾。
陳彤建議,耳癢時,可用75%酒精棉籤擦拭外耳道四壁,深度為1-2cm。平時不要隨便用不潔的指甲、小木棒、髮夾等挖耳止癢,以防損傷耳道深處的鼓膜,引起外傷性鼓膜穿孔、真菌性外耳道炎和化膿性中耳炎等病變。
5、專家支招:保護聽力要做好9件事
耳朵與心、腎、肝、脾、肺有直接關係,與心腦血管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呼吸系統、血液系統、內分泌系統都息息相關。耳鳴可大可小,可能由中耳炎、耳硬化症、噪音損傷等耳病引發,也可能是鼻咽癌、心血管病、聽神經瘤等某些嚴重疾病的先兆症狀。
日常如何保護好聽力,陳彤支了9招。
1.要避免各種噪音:不去、少去嘈雜之地,特別是迪廳、KTV、遊戲廳、高分貝立體聲電影院。繁華區住房裝修應防噪隔音。長期處於噪聲環境下,容易導致聽力老化。如果營造一個較為安靜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環境,就能減少噪音對聽力的不良影響。
2.避免情緒激動,保持樂觀心態:情緒波動過大可引起全身毛細血管的痙攣、收縮,造成內耳聽血管血流的嚴重減慢,發生微循環障礙,從而使內耳聽神經缺氧,導致突發性耳聾。
3.洗澡、遊泳後清潔耳道:洗澡或遊泳後,發現耳道進水,及時用75%的酒精棉籤擦拭外耳道四壁,預防耳道感染。
4.注意耳膜內外壓平衡:乘坐飛機氣壓變化時應佩戴耳塞,或用嚼口香糖的方式以保護鼓膜完好。開快車時風噪聲可能會超過100分貝,這對聽力損傷也很大。
5.避免長時間戴耳機:不要長時間戴耳機,特別是不在行走中使用耳機。長期接觸85分貝以上聲音,耳聾發生率達21%,兒童智力發育會降低20%。高音量的音頻聲對聽覺器官造成疲勞、損傷,從而導致聽力下降,甚至發生耳聾。
6.積極醫治感冒:患感冒、鼻炎或鼻竇炎時,應消炎滴鼻,保持鼻腔呼吸通暢,禁雙側捏鼻擤鼻涕,宜壓住一側鼻孔擤鼻涕。因為感冒能影響咽鼓管的通氣程度,很容易使感冒病毒從鼻咽部上傳至中耳。
7.不能用力擤鼻涕:很多人擤鼻涕時,喜歡同時捏住兩側鼻子用力擤。殊不知這樣會使鼻涕衝浪般「衝進」中耳,使中耳內的器官「溺水」,導致聽力傷害。
8.飲食補鋅,鍛鍊身體:缺鋅是導致老年性耳聾的一個重要原因,平時可以多吃魚、牛肉、豬肝、雞等富含鋅的食物。鎂的缺乏也易導致聽力減退,不妨多吃海帶、紫菜、芝麻等。平時要多鍛鍊身體。
9.定期檢查聽力:如出現耳鳴,聽不清電話鈴、鬧鐘鈴,聽不清別人講話(特別是打電話時)等情況,就應該懷疑是否存在聽力受損,要及時到醫院就醫檢查。
文/圖 記者 歐陽海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