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色彩和視角隱喻 看馮小剛《夜宴》裡類型電影敘事程式的引入

2020-12-23 簡安觀影

2006年,馮小剛根據《哈姆雷特》和《雷雨》改編的《夜宴》上映後,他贏來的不是國內觀眾的呼聲與叫好,相反地,他引來的是前來握手相識的外國影人和一個又一個的國外獎項。

而國內觀眾的喝倒彩,直接體現在豆瓣上的評分,5.6分。

幸運的是,簡安當時是因為偶爾間看到裡面的一幕情節,被那一幕的畫面吸引著而翻出這部電影想看看,而不是第一動作就是去豆瓣看評分才決定要不要看。

誠然,放在看慣各種特效、各種敘事方式的現在,這部電影有一定的弊病,這無法否認。但,假如時間回退到14年前,美國好萊塢的電影發展已經經歷穩定期,處於又再次企圖改革的階段,而中國的商業電影環境,還不穩定。

當時的馮小剛,快到知天命之際,卻還在電影之路上青澀得很,也大膽得很。也因為他的大膽,才有了後來人們冠以他的「中國第一代導演」稱號。

也才有《夜宴》,這部帶有以愛情和皇權爭奪為雙重悲劇色彩的電影,在國際的舞臺上綻放光彩。

電影梗概

電影從厲帝登上原本屬於哥哥的皇位,留下背後一堆人對他這皇位如何得來的揣測未背景展開。太子無鸞性格陰鬱,沉迷在吳越之地學藝。聽聞自己的父親駕崩後,自己又遭受到追殺便帶著面具趕到皇宮要報仇。

也就是在這個外面的人看著光鮮亮麗,裡面的人才知道有多黑暗的皇宮裡,慢慢地揭開他和再嫁的婉後、青女以及厲帝之間關於權利、愛情以及仇恨的糾葛。

雖然這部電影是改編自國外的《哈姆雷特》,有著明顯的俄狄浦斯情結。但卻又不是全然的戀母情結。

與《哈姆雷特》裡,愛上自己的親生母親相比,《夜宴》更符合中國的傳統——因為皇權,自小青梅竹馬的戀人成為自己的後母,而自己的父親也死於叔父的權利之爭下。

經過處理,《夜宴》的情節調整成中國觀眾可以接受的、並且符合中國文化,但《夜宴》卻也採用了早期好萊塢電影的經典敘事方法——類型電影敘事程式。

「所謂類型電影,通俗來說,就是一種普遍的電影形態,也可以解讀為當時佔據主流的電影。」「這種電影形態,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美國理很流行,甚至可以說佔據統治地位。」

類型電影的經典敘事程式在於它預先揣摩了觀眾們的觀影喜好,在電影中預先埋下了符合觀眾心理預設的情節等。

《夜宴》出現之前,類型電影敘事程式已經在美國發展了六、七十多年,相當穩固。

而橫向對比,中國引入電影的時間,是1896年。而與世界第一部電影,1888年的《朗德海花園場景》對比,中國晚了8年。

如果將電影的發展時間看成是一條線,那麼,起初的8年滯後,只不過是幾個小點。20世紀20年代中國電影才開始萌芽,在這之後,中國電影與美國為首的電影差距越拉越大。

馮小剛在2006年《夜宴》裡,將類型電影的敘事程式借鑑到中國特色的電影裡,無疑是在縮小中國電影與世界電影的差距。

下面也將從類型電影的三個基本要素:公式化的情節定型化的人物圖解式的造型來分析《夜宴》。

公式化的情節

公式化的情節,在《夜宴》裡最直接的是著眼於《哈姆雷特》的情節進行改編。

謀權篡位,王子復仇等的固化情節,在《夜宴》裡顯而易見。

觀眾們就像這場電影裡每個人物命運的「先知」,他們只是在等,等著背景音樂的緊張,等著情節環境的轉移,等電影色彩的變換,然後王子就要開始復仇,皇叔就會死去。

公式化的情節,無疑讓觀眾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掌控感,以及「預言家」似的那股自豪、甚至驕傲的情緒。

也因為這樣的情節固化,觀眾全然不用擔心會有巨大的情節跳脫,超出自己的感官接受程度。

撇開這些公式化的情節,馮小剛還給公式化之外的情節留白。

比如,厲帝給婉後卸妝、按摩以及深情款款的對話,都無一表明了厲帝平時就對婉後愛慕,也令人懷疑這場皇權的計謀是出於對婉後愛而不可得的謀反。

再比如,婉後真的與太子有真感情,並且不是血緣至親。兩個人自小一起習武,對彼此的武藝、性格等都很了解。

再比如,太子對青女殘暴的對待,令人對青女感到惋惜與不值得。

以上等等,都是不受觀眾預期的情節。在公式化和非公式化相結合下,又不會讓觀眾失去興趣。

定型化的人物

無鸞註定會死,喜歡無鸞的青女會死,謀權篡位的皇叔也會死等等,已然成為《夜宴》裡的人物定型化。

入席的觀眾,比電影裡的這些人物更早知道他們的命運。

章子怡飾演的婉後在定型人物之外游離,也成為牽動劇情發展的關鍵卻不可測的人物。

除此之外,厲帝也是跳脫定型人物之一的角色。他沒了《哈姆雷特》裡皇叔的兇狠,相反地,他因為深愛婉後而自願喝下毒酒。

定型和非定型人物裡,更能挑戰觀眾的反應能力。

圖解式的視覺影像

馮小剛不愧為美術出身。

《夜宴》裡首當其衝,最引人稱讚的也是美術方面的造詣。

但在觀眾目不轉睛地欣賞著美的時候,卻又可以看到馮小剛在顏色裡邊暗藏的隱喻。

整部電影裡,綠林是個大的背景,就像是一卷狹長的膠片,綠色為一段底色,黑色也是一段底色。整體從綠色向黑色過渡。而在這底色上,是白色、紅色以及黑灰色、黑紅色為移動的色彩在做盤旋。

黑與白象徵善與惡

太子在吳越之地,身著白色衣物,面帶白色面具,與前來刺殺他的黑壓壓羽林衛之間,形成分明的善惡。白衣人面對死亡,全身的肢體依舊有節奏,緩慢地,就像是預知死亡而優雅赴死,這也給後邊太子的死亡埋下伏筆。

白色代表純潔與拒絕除了與黑暗面對比,白色,在這部電影裡,還象徵著一種拒絕同流合汙之意。

太子一直身著白色衣物,他一直想與婉後、厲帝甚至是青女等撇開關係,大有自認為絕塵不染之意。

在他拒絕承認與婉後之間的愛情,拒絕承認青女對他真摯的愛,他拒絕接受厲帝死後的皇位等一切他覺得是骯髒的事物與情感時,他也忘記了,白色是最容易沾染上其他顏色、髒物的顏色了。他成為了兩位女子情感上的「施暴者」,成為可惡又可悲的人物了。

黑色警告危險太子與黑衣羽林衛短兵交接後,開始進入京城,準備復仇。這時候,電影整體的背景色轉為暗黑色。暗黑深沉的皇宮,厲帝九五之尊的黑色服飾,夜宴群臣時的夜色等等,都是在告訴觀眾,處處危機

同時,越到電影中後段,黑色佔據的面積也越多,壓過白色的面積,隱藏著惡的一方勢力大起。同時,也將電影的情節推到高潮,定型人物也開始進入他們各自生命的倒計時了。

綠色象徵生命太子最早出現在電影裡時,便是在一片綠色的林子裡。綠色作為春天、眾多植物的生命顏色,也暗示了太子的生命。

太子如果不進京,不復仇,而是待在這片林子裡,那麼,他的生命也許能繼續下去。

紅色隱喻愛情、死亡和喜慶紅色,常規上主要有2種隱喻,一種是死亡,一種是喜慶。大喜大悲,都在紅色裡體現了。

從電影一開始,婉後挑紅色布料,準備皇后冊封大典開始,紅色就有著喜慶含義。在後來與厲帝一起出現的情節裡,紅色依舊是喜慶的含義,但這其中卻又有著諷刺。因為這份喜慶並不是婉後想要的,她要的,是成為太子無鸞的皇后的喜慶,可是她無論從當下的現實裡,還是從倫理道德裡,都是不可能獲得這份喜悅、喜慶。

除了喜慶的含義外,紅色還有死亡的含義。

吳越之地裡,紅色血液,先皇鎧甲面具裡的血液,以及皇后冊封大典上大面積的紅色等,都是暗示著死亡。

《夜宴》裡,紅色還象徵著愛情,但是是死亡了的、枯槁了的愛情。這份愛情是屬於婉後的。

在電影最後一幕裡,婉後被不知名的飛刀射中,最後飛刀又消失在魚缸中。但婉後轉過頭時,找不到飛刀的來源以及射刀者。

在這裡,她胸前的那紅色,以及飛刀帶出的血液,像是婉後心中最後的一絲愛情。

她在電影中,從前期的紅色到最後一身的黑色、雍容華貴的九五之尊的衣物,就像是她的愛情在慢慢死亡的過程,最後的那個飛刀,就是她愛情真正死去的時候。

鏡頭視角《夜宴》裡有2類特色鏡頭拍攝方式,一個是俯拍,一個是平行鏡頭拉深拍遠景。

電影一開始,就是章子怡衣物的下擺拉長,鏡頭隨之拉深推開電影的序幕,也像是厚重的歷史被敲開門,緩慢又不失莊重。

可能因為皇后的服飾都帶有長的下擺,於是在拍攝皇后時,總是平行鏡頭拉深到遠景的拍攝手法。結合婉後一角,起著推動關鍵情節發展的作用來看,每次這種鏡頭的出現,都是電影的情節高峰,也算是在緩慢的節奏中,暗示觀眾情節的走向。

另外一個特色鏡頭是俯拍。

太子在吳越之地演奏時,鏡頭從上往下,成為俯拍,外加太子演出的地方是圓形的,宛如羅馬競技場的樣子,加上俯拍的角度,觀眾被推到上帝的視角,觀看。

而太子、青女死的時候,鏡頭也從平視轉為俯拍,所有的人物重回故事的籠子裡,觀眾再次成了俯視者,同時也成為闖入者。

演員所塑造出的影視人物

雖然演員本身就是會受劇本裡角色的框定,而有所限制。而在此基礎上,類型電影的敘事程式會更加框定和限制演員。

這部電影裡的演員陣容,章子怡、周迅以及葛優等,可謂是神仙打架。

曾經有記者在採訪葛優,問到與章子怡在《夜宴》裡對戲的感覺是什麼?葛優說,她很兇。

確實,章子怡的兇,絕不是我們這幾年在綜藝節目裡看到的公然扔鞋,或者更確切地說,她的兇是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在《一代宗師》中,她就特別能吃苦,只要能將人物演得好,什麼苦她都能吃。

也是因為對演戲這件事的敬畏,所以她看到劉燁嘻嘻哈哈的態度時,生氣得扔了鞋。

而在《夜宴》中,章子怡的特寫鏡頭很多。

面對無鸞對於面具的說辭時,她憤怒地反駁無鸞。她認為,最高境界的表演,是將自己的臉,變成面具。

從她與無鸞閨房重逢時的欣喜,慢慢感受到厲帝滾燙的愛,內疚地看著厲帝喝下毒酒,太子死時的心痛欲絕和無助,到失去心愛之人後的茫然與枯槁等場景和特寫等,她將一個情竇初開的女子經歷愛而不可得後的絕望再絕望,最後選擇堅強、獨立地靠自己的深情又絕情的深宮女人演活了。

這樣的婉後是游離在定型化中心之外,卻又悲慘地在外圍打圈,最後逃不過命運的人物。

而與章子怡對戲最多的是葛優。

葛優近幾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大都是搞笑、幽默的。

姜文曾這樣評論葛優:一個演員的不確定性是最重要的,還有極端性和幽默感,這些最後會形成一個演員的可塑性,葛優身上有這點,他是難得的好演員。

在《夜宴》裡,葛優飾演起深情款款的厲帝,就與他平時的形象不一樣,也驗證了姜文說的「極端性」。

據說,葛優在拍深情的場景時,場下的人忍不住地笑。但在熒幕之前的觀眾們,觀看時,卻是一本正經地感受著那個包含淚水,堅決地喝下自己心愛之人敬的毒酒的那個厲帝,他的痴情、痴心,都令人難忘。

這也算是導演故意設計的一個跳脫定型化的人物形象。

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版《夜宴》

馮小剛作為第六代導演,本身有點那個時代的特點:灰色調。而他的執導風格,除了具有先鋒性、前衛性,還有青春性。

作為50年代末出生的人,他繼承了以寓意、主觀為主的第五代導演風格。這樣的風格,融合他的美術優勢,以及擅長從細節處展現幽默功力等,讓他漸入佳境。

對比第五代導演,馮小剛又比較能「感知」市場,《夜宴》就是誕生在這樣的感知能力下的作品。

很多人因為這部電影套著老舊的故事,以及不統一的臺詞風格而予以差評,這是馮小剛急於類型電影敘事時沒考慮周全的一點。但這依舊不能否認《夜宴》的成功。

從商業上的收益來說,《夜宴》很快地在海外票房崛起,成本一下子回收,甚至國內的票房對他來說,都是收益。

從色彩、光影以及人物的塑造、構圖、視聽說等來說,馮小剛也是成熟並且成功的。而《夜宴》獲得的獎項也應證類型電影程式化這條路的可行性。

不管是高山流水,還是蘿蔔青菜,借鑑《哈姆雷特》的一句經典名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版本的《夜宴》。也許,這才是電影值得人類追從的原因。

相關焦點

  • 夜宴結局是什麼意思 馮小剛《夜宴》婉兒是怎麼死的
    《夜宴》是馮小剛導演的作品,在2006年上映,這部影片也是備受好評,那麼《夜宴》結局什麼意思呢?在結局的時候,婉兒死了,而殺死婉兒的兇手沒有人知道,也是為觀眾留下了一個懸念。  在電影《夜宴》結尾處,「婉後」章子怡以勝利者的姿態撫摩著手中的茜素紅說:「欲望只有讓我成就了輝煌。」
  • 馮小剛為什麼要拍一部《夜宴》?
    於是乎彼時國內的一線大導演們要紛紛下海,於是便有了陳凱歌的《無極》,馮小剛的《夜宴》。《天下無賊》是成功的,馮小剛猜《夜宴》應該會大火——因為《夜宴》有強大到無懈可擊的配置:老演員有葛優保駕護航,新時代有章子怡,周迅,吳彥祖等壓陣。至於動作是袁八爺,服裝葉錦添,故事是《哈姆雷特》,看來怎樣也不會輸,世界文學名著改編,具有打動全人類的要素,說不定可以進軍奧斯卡。
  • 馮小剛監製舞劇《夜宴》 非翻版其同名電影(圖)
    馮小剛監製舞劇《夜宴》 非翻版其同名電影(圖) 2014-05-29 13:48:29來源:遼寧日報作者:責任編輯:耿慶源 王媛媛接受採訪時表示,排演舞劇《夜宴》的想法正是緣於8年前與馮小剛合作電影《夜宴》,當時王媛媛想趁熱打鐵推出這部舞劇,當然並非電影翻版,而是想用古典芭蕾重新演繹故事,但由於多種原因,中止了創作。但王媛媛始終沒放棄這個想法,一直尋找合適時機。當北京當代芭蕾舞團建團5周年之際,舞劇《夜宴》終於完美呈現。  王媛媛說,相比8年前的想法,如今創作的《夜宴》更加純粹,沒有過多修飾。
  • 《無聲》:類型雜糅與疾病隱喻
    類型的雜糅類型片有相對穩定的敘事成規與影像風格,但對不同類型片的元素、主題、風格等方面的整合與雜糅,也成為當前世界範圍內電影創作的常態與趨向在筆者看來,電影的結局——楚熙對泰仁誘拐者的指認與泰仁的絕望逃跑,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類型片與文藝片的界限,使其具有了些許電影《燃燒》的藝術味道。儘管《無聲》在犯罪片的類型基礎上,雜糅了喜劇片、溫情片與黑色電影的類型元素,但其整體風格又是相對統一與完整的,並沒有出現類型元素混亂、風格斷裂的問題。身份的反轉、命運的無常與明亮的畫面、溫情的場景等帶來的錯位感,使電影也具有黑色幽默的風格。
  • 詩意敘事與非現代性隱喻:從《被遺忘的祖先的陰影》說起
    帕拉傑諾夫導演本人是蘇聯的亞美尼亞族人,亞美尼亞和烏克蘭在宗教和民俗文化上都有相當的共通之處(這種共通之處極富美感,讓人有興致去探幽,可惜在本文中不便展開),對比帕導拍的另一部電影《烏克蘭狂想曲》,可以看出其就這個視角展開電影語言敘事的得心應手之處。1973年12月,前蘇聯政府以「宣揚烏克蘭民族主義」的罪名逮捕了帕拉傑諾夫,判處他5年苦役。
  • 楊蕾:青紅皂白:元代雜劇表演中的色彩程式
    因為在戲劇演出裡邊位置很重要,誰站中央,誰站兩側,這個位次和人物關係已經關聯。副淨:臉上有勾畫是必須的,在雜劇裡非常明確。服裝樣式比較怪異,色彩構成比正角顏色要雜亂一些,位次處在邊側。外末:外末的顏色構成相對來說也都是黑、紅、皂,也是在邊側。樂伎:演出配樂人,一般是元代的長服,戴蒙古帽,昨天劉老師說到土黃色,除了土黃色還有好多褐色,褐色和土黃色在雜劇舞臺的角色妝扮中大多為底層人物。
  • 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價值觀與敘事視角分析
    在第一個故事裡,主人公派的故事被大眾知曉,作家的故事則在派的故事裡被完全隱藏,電影的關鍵是要展示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思想。從故事結構的角度來看,李安模仿了自己給予角色的思考、想法、感受以及如何構成整個故事。在這個過程中,李安用第一人稱表達自己的立場。影片結束時,通過調查員的對話,重新描述了前兩個故事的真實性,給了觀眾新的思考。
  • 《豪門夜宴》:港產電影黃金時代的讖語歡悲
    「時代」命題的電影不少,而一部拍攝於1991年的港產老片,在「老片今看」的語境下,這部電影堪作港產電影黃金年代的獨特標記。它的名字也與黃金年代的氣度景象相匹配——《豪門夜宴》。單就電影素質來看,這部作品本身談不上佳作,情節薄弱,演員們的抖包袱、耍機關、插科打諢稍嫌過度,影響了劇情推進和敘事節奏(當然,這是八九十年代香港喜劇電影的通病)。
  • 《夜宴》:拍攝之前,「馮門宴」為誰而設
    以上是馮小剛新片《夜宴》中的主要人物,憑這些人物的關係讓我們不聯想到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都有些困難。但馮導說了,與講述王子一個人面對生存還是毀滅的抉擇不同,《夜宴》則是講述每一個人關於生存還是毀滅的故事,是一部關於欲望的電影。這有點象文字遊戲,我姑且信之。
  • 「夜宴門」上,馮小剛讓苗苗跳舞,葛優一旁起鬨,陳道明怒斥二人
    比如今天的故事的幾位主角,他們都是圈裡口碑以及名氣各方面都不錯的大咖,也都很有觀眾緣。夜宴門開端之《芳華》說起之前火爆網絡的"夜宴門",相信很多人應該對這件事情還是有一點印象的,因為那個時候有很多的大腕都曾經涉及到這件事情,諸如導演馮小剛,演員葛優、陳道明等具有影響力的人物。
  • 夜宴之中的最後一抹亮色!
    馮小剛導演的《夜宴》留給我的整體感覺,比起我長達一年的期待,要差一些;可比起我聽到潮水般的惡評,則要好一些。我們都承認,這部電影是對莎士比亞的戲劇《哈姆雷特》的拙劣模仿。它很容易讓人想起另一部類似的模仿之作,黑澤明導演的《李爾王》。
  • 【電影】《夜宴》暑假讓爺爺奶奶帶孩子免費看電影!
    《夜宴》是一部中國電影史上罕有的宮廷悲劇,該片根據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改編,曾入圍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並最終獲得
  • 電影【夜宴】的拍攝地之一 不看可惜
    《夜宴》是2006年上映的一部宮廷悲劇電影,該片根據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改編,由馮小剛導演,主要演員有章子怡、葛優、吳彥祖、周迅、黃曉明等明星。該片講述了中國的五代十國時期,宮廷鬥爭中權力、愛情、死亡的故事。為人們講述了一個關於欲望的悽美傳說。
  • 有些電影是拍給未來看的,果然不假……
    在電影史中,不少電影作品是「拍給未來看的」,因而不幸成為了歷史長河中的遺珠:或是叫座不叫好、或是叫好不叫座。但是隨著時間流逝,回頭再看,不少被忽視的片子逐漸熠熠閃光。這兩部影片都相當壓抑疏離,既沒有熱血澎湃的打鬥場面,也沒有絲絲入扣的懸疑推理,影片的色彩灰暗、單調、壓抑,實在不符合主流商業電影的模式,因此票房慘澹。
  • 盤點內地類型電影的最佳拍檔
    何平、王學圻合影當下,內地電影市場正面臨著全球化競爭和國內觀眾新需求的雙重挑戰,類型電影成為大多數電影轉型的方向。所謂類型電影,就是按照不同的類型或樣式的規定、要求創作出來的電影。「馮小剛+葛優」這一中國內地賀歲檔上首屈一指的成功班底,其程式之穩定,號召力之強勁,幾乎與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一樣,成為中國老百姓年末必嘗的一道文化大餐。葛優作為馮小剛電影的固定男主角,他的表演內斂舒緩,耐人尋味的幽默往往來自於對自我的嘲弄,而馮小剛恰恰把握了葛優的節奏和特點來打造劇本,結果,那些充滿著黑色幽默的精煉臺詞,一經葛優天生喜感的臉不緊不慢地表達,立馬成為家喻戶曉的流行語。
  • ——淺析當下愛國主義電影的敘事視角...
    ——淺析當下愛國主義電影的敘事視角姚溪 向天淵十一黃金周期間,電影票房迎來疫情後的首個小高峰,正在上映的《奪冠》《我和我的家鄉》(簡稱《家鄉》),獲得「國慶獻禮片」的稱號。而一年前上映的《我和我的祖國》(簡稱《祖國》),同樣以單元劇形式講述大時代中小人物的精彩瞬間。幾部影片都有不俗的市場表現,可謂票房、口碑雙豐收,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績,與其獨特的敘事風格密切相關。接下來,我們就以《祖國》《家鄉》《奪冠》為例,從敘事視角層面,簡要考察優秀的愛國主義電影是怎樣通過平凡生活去表現家國情懷的。第一,個人視角體察時代變遷。
  • 《Detroit:Become Human》玩家情感故事背後的敘事魔法和體驗設計
    文/囧囧囧囧底特律作為Quantic Dream在互動電影領域耕耘8年後的集大成之作,在我看來覺得一些媒體和玩家低估了這個遊戲的價值,如果深入細挖的話可以看出Quantic Dream在這個設計遊戲時的野心頗大,從Quantic Dream開創的這個方向的獨一無二的互動電影類型上,我認為是極具分析和學習價值的,它同時也會對我們探明遊戲敘事的可能性帶來極具價值的啟示
  • 《夜宴》裡章子怡是被誰殺死的?
    前段時間,生了場病,我看了幾場老電影片段。比如,陳凱歌的《無極》,講的是一個超現實的故事,雖然劇情很爛,但畫面確實是美的。當年《無極》拍出來後,票房慘敗。陳凱歌說:「五年之內無人看得懂無極。」這麼多年過去了,可我還是覺得它爛,謝霆鋒浮誇的表演、蹩腳的普通話更是讓它爛上加爛。
  • 夜宴,盛世顏值的薈萃
    《夜宴》,2006年上映的一部宮廷悲劇電影,該片根據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改編,由馮小剛導演,主要演員有章子怡、葛優、吳彥祖、周迅、黃曉明等明星。據聞靠著章子怡的號召力,馮小剛的電影在海外市場已經收回成本,國內1億3千萬票房都是利潤。而當時,章子怡年僅27歲,但氣場已經是下面這樣了,簡直是霸氣側漏。
  • 電影《芳華》的敘事藝術特色淺析
    該部影片有著極為豐富的敘事藝術特色,能夠打動人們內心,促使現代社會青年群體去深入探討上一輩人的如歌歲月。電影《芳華》的敘事拍攝創新採用了綜合敘事方式,導演科學地將文學多視角敘事與電影多視角敘事有機結合在一起,構建出了多向度敘事藝術結構,向觀眾呈現出一種具有時代人文情懷和質感的電影畫面。文章進一步對《芳華》敘事藝術特色展開分析與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