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敘事與非現代性隱喻:從《被遺忘的祖先的陰影》說起

2021-02-08 任行

看過天才的謝爾蓋·帕拉傑諾夫導演的代表作《被遺忘的祖先的陰影》,心都醉在了白雪皚皚的烏克蘭樹林間、渺遠曠闊的烏克蘭草原上。帕拉傑諾夫的電影是詩意的、繪畫的,又是宗教的。此片中那種凝滯的富於某種啟示意味的繪畫般的直觀感和具象感、詩意敘事的飄逸感和深層次的沉重感,與每個人臉上的和氤氳為底蘊的宗教般的神聖與莊嚴一起,構成了這部電影無窮魅力和令人瞠目結舌的頂禮膜拜感(這又是有宗教意味的)的源泉。


「一個偉大的民族擁有兩顆心,一顆用來流血,一顆用來寬容。而他們的一生都在送別,受傷來不及療傷,死亡來的太快,因其微茫連遺忘都是奢侈。」烏克蘭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文化藝術極其興盛的民族。我一直心儀於其詩歌、繪畫和民謠藝術,把民族的神話和傳說的蘊於種種具體的藝術表現形式中,便從根本上提升了這些藝術表現形式的歷史感和藝術高度。帕拉傑諾夫導演本人是蘇聯的亞美尼亞族人,亞美尼亞和烏克蘭在宗教和民俗文化上都有相當的共通之處(這種共通之處極富美感,讓人有興致去探幽,可惜在本文中不便展開),對比帕導拍的另一部電影《烏克蘭狂想曲》,可以看出其就這個視角展開電影語言敘事的得心應手之處。1973年12月,前蘇聯政府以「宣揚烏克蘭民族主義」的罪名逮捕了帕拉傑諾夫,判處他5年苦役。世界著名藝術家、電影導演組成了一個營救團進行抗議,包括著名詩人劉易斯等。蘇聯另一位電影大師塔可夫斯基還專門寫了一封信聲援。但帕拉傑諾夫還是在監獄裡度過了可怕的四年。帕導本人的命運蹉跎也和烏克蘭民族的苦難歷史和多舛命途糾連在一起,互相映照。烏克蘭民族從基輔羅斯、沙皇統治再到蘇維埃俄國這數百年的生息與抗爭的歷史,盡融入這部短短97分鐘的影響的祈禱、祝詞、唱詩、聖像藝術和婚禮和葬禮及種種儀式中。這部電影本身即是烏克蘭民族的一部史詩。這部電影從劇情方面來說很簡單,講述了主人公伊凡兩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悲歌:先是伊凡一生的摯愛女主人公瑪麗奇卡在尋找伊凡的途中不幸墜河而死,後有下一位女主人公巴拉格娜背叛伊凡,故事最後以伊凡死於情敵手下而結束。帕導採用非習慣性的敘事。掀起了一場「美學革命」,把電影分割成11個主題。他放棄了一般的戲劇敘述邏輯,而是利用鏡頭之間大量的象徵、隱喻,迷一般的啞劇,製造出他獨特的詩歌敘述方式。


此部電影不僅敘事不可按照普通的思路來理解,在整個電影觀感的風格上,帕拉讓諾夫也離傳統更遠,更狂野,更傾向於繪畫般的具象化。在大師的鏡頭裡,飽含了民族的鮮豔的色彩,電影裡那融合著夢和哲理般的鮮紅色,鮮豔到了給人某種刺激的意味。電影開始時伊凡的父親為了尊嚴和一個富人決鬥,對方的斧子劈下,鮮血凝出,幻化成血紅色的奔馬,這一極富超現實主義繪畫象徵意味的場景長久地迴蕩於我的腦海,揮之不去。帕導的電影也可被稱作繪畫電影,我們在其中很難看到鏡頭的運動,他總是喜歡把鏡頭定格在某處,如同靜物寫生一樣,用畫家的眼光來觀察我們這個世界。而在他想要表現的這個世界裡,總是充滿了神奇的、鮮豔得美麗和不可捉摸的色彩。令人瞠目結舌,難以名狀。

這部電影最讓我感懷和迷醉流連的則是它所體現出的宗教感。其中葬禮的場面給人印象非常深刻:陰暗的室內人們帶著面具、拉著樂器、唱著如讖咒語般的歌謠跳著舞。讓人想起漢族和侗族的儺戲,又讓人想起遠東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蒙古、突厥語族的許多民族薩滿教巫醫作法時跳的跳神舞步。黑色的十字架和遙遠的祖先們被遺忘的故事,烏克蘭民族風情在導演的手中又有了豐富的展示。這一切類似與民俗畫一般的東西在導演手中構成了隱喻的符號,通過這些組合到一起,導演執著地描繪出一片從亙古到永遠的天空。


我的生活閱歷不停地向我揭示一些靈感閃光的點,比如我的故鄉和遙遠的異鄉之間的一些讓人訝異和興奮的共通之處。這個暑假我參加了家鄉--四川北部一個乾隆年間湖北移民聚居的山村--的一位摯親老人的葬禮。此村村民相傳來自於一母同胞的六兄弟的後裔,彼此都以親戚視之。因為族譜和縣誌大部毀於文革,很多血脈流傳關係只能靠代代口述。家族裡有長輩正在四處考察做族譜歷史恢復的工作。據我對風俗和傳統服飾的推究,可能是客家人後裔,但也不確定。服飾上和貴州的「屯堡人」有很多相似之處,而宗族感極強,甚至在那個政治動蕩的年月依然強大。傳統習俗依然具有極為強大的生命力和統治力,即使對已經在外定居的子弟而言。葬禮也嚴格按照習俗規程辦理,臨近的鄉親不需要請便自發前來幫忙料理各種所需,下著大雨也阻擋不了四鄰八鄉所有能來的親族前來送葬,各個方向不同穿著的來人聚集在山坳的小院之中,這畫面本身就有一種宏大的儀式感。吹鼓手吹著嗩吶打著鼓點,歌者唱著經文一樣重複沓拖的念詞,初聽覺冗長無趣,歷久則有一種形式藝術般的直感,而且讓人不由自主地聯想起某種宗教般的意味。這聯想讓人初覺奇怪,但細想又頗有一些相通的幽深妙處。宗族意識自然不是宗教,但宗族意識卻確可以粗淺地說為是中國人數千年來的信仰。這兩個詞的聯繫和區別,伴著宗族和宗教意識的聯繫和區別,實在大有可想。這一切之中,很多片段讓我不由自主地想起《被遺忘的祖先的陰影》中烏克蘭民族的葬儀,儘管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民族,民俗、文化和宗教都缺乏歷史上的交流,遑論相似。但我確實感受到某些混一相通的東西,甚至都不是形而下程式地一一對應,而是瀰漫地無處不在。烏克蘭葬禮的念詞、音樂、舞蹈和儀式,片段閃爍地讓我聯想到經歷的家鄉那個葬禮上的所在,讓人驚異,讓人痴狂。醇烈如酒,如讖般讓人迷醉。


 

據說帕拉傑諾夫電影敘事的獨特風格來自於他的亞美尼亞靈魂,那依連於高加索山的種種神話傳說,以及東正教與伊斯蘭教交錯的宗教聖靈,是他作品的靈感源泉。他的作品將烏克蘭的山崖、草原和閃亮的星星復活於中世紀樣的實際卻並不確切的時空下,隱隱透露出一個著了魔的宇宙,神秘而詭異,並充滿強烈的儀式色彩,人和動物在其中幻化為犧牲的祭品。這些人與物,在帕拉傑諾夫的鏡頭下都具有一種莊嚴的美,如東正教和亞美尼亞使徒教會的聖像畫及雕塑藝術(這裡可以參見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安德烈·盧布廖夫》,看過相信會對聖像畫有別樣的感受)一般,失去亦或是剝離了其本真性,而呈現出神性的美感。亞美尼亞使徒教會是一個古老而特殊的國家教會,獨立於基督教三大主流教派以外。不同於基督教主流教會神的「兩種屬性」說(即認為基督的本身具有兩種本性,即神性與人性,這兩種屬性相和而不相混),亞美尼亞使徒教會信奉神的「一性說」,認為基督的人性完全溶入神性,因此只有一個真正的屬性——神性。本部電影中人物所體現出的神性的光環也許和此有關,又很可能受東正教重視「人」的地位的教義傳統的影響,從而造就了這樣的審美絕品。

以上就是我對《被遺忘的祖先的陰影》這部電影分角度和分層次的解讀,囿於水平與識見,恐貽笑大方,萬望見恕。

(小編:本學期任行又回來啦,歡迎大家向我們投稿,儘管放馬過來吧!)

相關焦點

  • 被遺忘的祖先的詩意
    「電影和文學一刀兩斷的時刻已然來到……」《被遺忘的祖先的陰影》海報第一次在《雕刻時光》裡讀到塔可夫斯基此言
  • 《被遺忘的祖先的陰影》《安魂曲》| 鹿地放映 周六下午
    這種表達風格傳遞的是人民對詩意的追求,是人類辛勤勞作之餘,對更高精神追求的嚮往。這些作品通過高度抽象提取的精神內核來達至藝術表達的真實,我們不能說它與寫實主義孰高孰低,但我們可以說它們在追求真實感受的目標上,殊途同歸。電影從來不只是敘事傳道,敘事的目的是精神體驗,是一種手段,不應該成為桎梏。鹿地放映五年多來選擇的各種風格類型的作品,也始終在踐行對多樣性的支持和理解。
  • 《被遺忘的祖先的陰影》[8.6分][蘇聯|劇情|愛情|歷史|1964|1080P|烏克蘭語中字]
    ◎片名: 被遺忘的祖先的陰影◎導演: 謝爾蓋·帕拉傑諾夫◎編劇: Ivan Chendej / Mikhaylo Kotsyubinsky◎主演: Ivan Mikolajchuk / Larisa Kadochnikova / Tatyana Bestayeva / Spartak Bagashvili / 尼古拉·格林科 /
  • 《無人區》:人與獸衝撞之下的現代性隱喻
    說起導演寧浩,或許很多人都不認識。但是,說起他導演、監製的影片,大家一定聽過、看過。片子依舊是寧浩所擅長的多線索敘事,卻不再引人發笑。因為它足夠嚴肅。火是影片中非常重要隱喻,潘肖認為,人和動物的區別在於,人會用火。因此,當潘肖把打火機扔到卡車司機裝滿稻草的大卡車上,屬於人的報復開始了。
  • 張汝倫:思想史研究必須批判現代性敘事
    一個直接的後果就是,在中國,絕大多數人是把現代性就理解為現代化,批判現代性,就等於反對現代化,就等於逆潮流而動,就是反動派。近代思想史研究中佔主導地位的「現代性敘事」,就是建立在把現代性與現代化混為一談的基礎上(正因為如此,我在此書初版自序中把這種現代性敘事稱為「現代化敘事」。
  • 《氣球》:萬瑪才旦的現代性命題丨新力量
    波德萊爾為現代性下了一個著名的定義:「現代性就是過渡、短暫、偶然,是藝術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恆和不變。」探討人的欲望,是現代性的重要命題。思考現代文明中不同民族遭遇的困境,是許多電影的主題。《白雲之下》(王瑞,2019)講述遊牧民族與現代社會的割裂,《烏龜也會飛》(巴赫曼·戈巴迪,2004)呈現庫德人武裝傳統與和平夢的破碎。
  • 張旭東 | 《繁花》與現代性經驗的敘事增補
    不過這一切並不僅僅指文學意義上的上海方言特色,而是一種藉助一種特殊寫作樣式和敘事結構再現出某種相對隱秘的、難於言表的、甚至「秘傳」的社會經驗。我下面引一段話,是德國評論家本雅明評論法國作家普魯斯特時寫的:「最重要的話並不總由人高聲宣告,同樣我們也並不總是私下裡與那些最接近的人、最親密的朋友,或那些最樂意聆聽懺悔的人分享非說不可的話。
  • 電影《撞死了一隻羊》:輪迴救贖與現代性解碼
    影片借司機金巴在夢中替殺手金巴完成復仇的巧思來彌補缺憾,司機金巴拿下墨鏡便是人物內心外化的表徵,隱喻著故事最終圓滿的結局。如此結尾處那句藏族諺語——「如果我告訴你我的夢,也許你會遺忘它;如果我讓你進入我的夢,那也會成為你的夢」便能得以解釋,它讓觀眾游離於現實與夢境之中,留置了一個開放式的解讀空間,猶如司機金巴和殺手金巴的鏡像表演,他們從對方中看到自己,觀眾也可以由此來照見自身。
  • 陽光下的陰影:《陽光普照》空間敘事研究
    電影敘事作為一種以電影語言為表達工具的敘事活動,影像產生過程本身就天然包含了一定的容納行動的空間環境。在電影的敘事構成中,空間敘事起到了基礎性的作用,影片中大量的表意功能都需要藉助空間手段來實現。因此,也有很多人將電影畫面稱為「完美的空間能指」。
  • 治癒系《鎌倉物語》:散文化詩意敘事和生活化溫暖氣息的日式奇幻
    在這部《鎌倉物語》當中,他用散文化詩意的敘事、格調清新的鏡頭、唯美夢幻的音樂以及充滿生活化的溫暖細節為觀眾打造了一場治癒系美夢。01、散文化的詩意敘事方式,格調清新、畫面唯美、劇情溫暖且節奏舒緩,輔以宮崎駿電影式配樂,共同營造「治癒系」效果上世紀90年代,日本萌發並流行的「治癒系」風格,很快風靡了影視、動漫、音樂等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領域,並形成完整的「治癒系」文化產業系統。
  • 為什麼現代性總是和男性相關,而懷舊總帶有女性氣質?
    即使是最避世的文學作品,也會含蓄地影射一些它所試圖超越的社會現實;同理,那些自稱塑造了社會現實結構的文本,本身也受到了各種敘事、隱喻和修辭圖式的影響。社會學理論也是一種再現行為,它借用了各種描述性詞彙、分類體系、闡釋方法和言說規則(enunciative rules)。通過解讀這些再現的邏輯,我試圖揭示性別寓言(特別是那種充滿了懷舊感的女性氣質觀)在塑造現代社會學和批評思想上起到的重要作用。
  • 《巫山雲雨》:如何尋找強敘事電影的詩意
    歐容會把亂倫、同性、性虐進行肆意組合,金基德則塑造一個不折不扣的底層暴力人物,維倫紐瓦向我們展示個人主義者即興荒誕的一天,章明試圖尋找敘事與寫意之間的橋梁,展示封閉空間的愁緒。牛逼的劇本,表意與敘事的精妙平衡,前10分鐘的心理鋪墊實在好,三個人物都像水盆裡的魚,被困在氤氳的山雨之間。船鳴和悶熱的天氣,煩悶和壓抑的性慾,朦朧且詩意。前十分鐘的調度是全片最好的,在第五分鐘,張獻民飾演的三峽信號工麥強才首次張口說話。那麼前五分鐘影片做了什麼?畫面裡只有一個人物,麥強。
  • 「非虛構」敘事體詩歌寫作的可能性
    「非虛構」敘事體詩歌寫作的可能性 ——讀壯族詩人梁洪詩集《一個餃子的距離》 該詩集創作於2017年12月3日至2019年2月5日,收錄了65首紀事體短詩,作為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一冊詩集如此大的容量、包含這麼多的敘事情節著實難得,可謂空前之作。讀詩集似乎面對一位有豐富閱歷的大哥,聽他娓娓道來。詩集中有故事裡的現實,也有現實中的故事,在敘事中抒情,在抒情中敘事。  初讀《一個餃子的距離》,一般會將裡面的作品列為敘事詩。
  • 夢醒時分,已非少年. | 詩意解夢
    於是,它把關於自己的一切都遺忘了。然而它即是你,所以承受了這遺忘之詛咒的仍然是不願面對這一切的你。然而,劍,並不是指真正引起你與他人爭執的那所謂鋒芒,而只是一個標準。鐵鏽正是時間存在過的最強有力的證據,鮮紅色則隱喻了在這一過程中的無數傷痛和付出。劍開始變成另外一種形式的存在——受困於囚籠之中,意味著迷失而又無法得到認同,最終在不斷的否定之下失去了拔出它的勇氣。你最後的抉擇卻是,既沒有拿起它,也沒有繼續囚禁甚至遺忘它——這意味著某種意義上的和解。
  • 寺山修司《再見箱舟》 / 集體時間的幽禁與現代性衝擊(上)
    寺山修司《再見箱舟》 集體時間的幽禁與現代性衝擊文/Amosushi儘管寺山修司的《再見箱舟》被譽為日本的《百年孤獨》,但實際上在美感的出產形式上卻不盡相同,在《再》中,我們看到寺山修司本人風格化的極度展現,而這種展現即依託了其電影濃重的符號美學,這種符號化的影像風格不僅凝縮在鏡頭甚至更小的語素單位上即碎片化的,也是寄托在電影整體性上的,但倘若我們太過仔細分析其電影中的隱喻及符號
  • 《靈能教師安恩英》的7個隱喻,造成了它的致命缺陷?
    非人類的怪物、鬼魂之欲,也都賦形於果凍。相較於這些年眾多神鬼題材,設定十分有新意。能看到果凍世界的安恩英,在她眼中,一切都是非正常的,既神奇又噁心。她本性善良,把暗中幫助別人當作自己的使命,她的對應角色是麥肯錫老師。
  • 《燃燒女子的肖像》:極簡敘事下的多重隱喻
    這是個看了開頭幾乎就能預知結尾走向的故事,在敘事層面似乎沒有什麼新意。同時,這部電影的表現手法也極為克制,在最能左右觀眾情緒的衝突點也並沒有著力渲染,而是用充滿女性氣質的方式輕柔帶過。這樣極簡化的表達方式不僅沒有造成電影文本的單薄,反而更契合影片之中微妙的情感。1 孤島敘事·極簡風格影片是通過女畫家瑪麗安為貴族女子艾洛伊茲秘密畫畫這個引子來展開故事的。
  • 【陌上現場】阿尼馬格斯:隱喻 「化獸術」、動物崇拜與動物隱喻
    ▲ 阿尼馬格斯:隱喻 開幕現場陌上畫廊最新推出群展《阿尼馬格斯:隱喻》已於2016年10月15日成功開幕,展覽主題圍繞魔法、動物崇拜與動物隱喻而展開,由青年策展人王將主持策劃,展覽將持續至本次展覽以「阿尼馬格斯:隱喻」作為展題,力圖以一種富有詩意的修辭來比擬所邀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上的一些特點:以動物題材作為觀念表達的載體,或在視覺,或在敘事,或在材料的運用上具有某種幻化神奇的能力。
  • 《蜂巢幽靈》:以「隱喻」為路徑 進入西班牙詩電影的藝術世界
    我們得承認,電影可以負載強大的隱喻意義,關於這一點,義大利電影導演帕索裡尼表示:電影靠隱喻生存。用隱喻來構建一部電影並不容易,導演首先得熟悉每種符號能夠表述的意義,然後通過恰當的方式將其排列組合。為了讓觀眾更容易進入導演構築的隱喻時間,維克多.艾裡斯摒棄了複雜的敘事方式,將故事聚焦在一個西班牙家庭中,通過孩子的成長來完成自己的藝術表達。
  • 今天我們怎樣「看」動畫(上):「啟蒙」的欲望與動畫現代性想像
    他們既是現代性工程滿懷雄心的規劃者,又是後現代的快感遊牧者。而在中國近代和80年代的雙重創傷性的時間線上,對「更進步」、「更優越」的西洋/東洋(美國/日本)現代性想像,一方面經由對中國動畫史遺產的揀選,構建和延續了國族復興的宏大敘事;另一方面,這種對現代性的欲求和宏大構想又內在於後現代式的文化消費情境,構成了一代中國動畫觀眾的文化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