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虛構」敘事體詩歌寫作的可能性

2020-11-19 華西都市報

「非虛構」敘事體詩歌寫作的可能性

——讀壯族詩人梁洪詩集《一個餃子的距離》

  

□丘文橋

  閱讀詩人梁洪的詩集《一個餃子的距離》,我對詩人梁洪有了更全面、更立體的認識。詩集《一個餃子的距離》,是廣西民族出版社為了展示、總結新時期壯族文學成就而出版的「我們叢書·壯族作家作品系列」之一。該詩集創作於2017年12月3日至2019年2月5日,收錄了65首紀事體短詩,作為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一冊詩集如此大的容量、包含這麼多的敘事情節著實難得,可謂空前之作。讀詩集似乎面對一位有豐富閱歷的大哥,聽他娓娓道來。詩集中有故事裡的現實,也有現實中的故事,在敘事中抒情,在抒情中敘事。
  初讀《一個餃子的距離》,一般會將裡面的作品列為敘事詩。梁洪的詩集從結構形式上看是紀事型的敘事結構,對平常生活進行了高度的藝術概括,以人物為點顯示生活的本質。但通讀後,其寫作抒情性又沒有從詩歌的語言裡得到完全體驗。如他的《同學裡當護士的那麼多呀!》集中展示了這樣的矛盾結合。
  梁洪在《一個餃子的距離》裡「書面語」加「口語」的「複合型寫作」綜合了「書面語寫作」和「口語寫作」所具有的藝術優點,表現出詩人對於這種寫作方式的嫻熟運用,可謂得心應手。「複合型」詩歌寫作也在他的詩歌寫作中得到實踐。
  梁洪的詩歌,既是非虛構的,卻又是虛幻的,他利用一段又一段類似於「生活」的紀事解構了生活本身。他不斷地營造敘事的圈套,讓讀者進去,然後上當。讀者會發現敘事密度越大,知識譜系越駁雜,詩人的「非虛構」方式越值得懷疑。和「非虛構」的其他體裁一樣,梁洪直接從生活中獲取素材並親身體驗其中,再試圖通過「紀實」「非虛構」傳遞出來。
  例如,在《五千裡的遙遠只是一個餃子的距離》裡,他站在平民主義的文化立場上,把「一個餃子」的長度和溫度經過獨立思考後表達出來。梁洪的詩具有物質的廣博性,大自然的濃密性。往深處說,梁洪這首詩有哲學體系在背後支撐。也就是說,偌大中國,由北到南哪怕最卑微的一種食物,哪怕它有視覺空間上的局限性,詩人在寫作時可以任意放大到包容全中國14億人的共同文化認知,這是一種可貴的深刻的生命哲學。
  優秀的詩人總是對詞語在特定的語境中所包含的意指及其所引發的效果非常敏感,讀者需要思考詩中提到的「觀察」的「位置」。「這個鳳落腳的城/清新如畫/山環繞著城/霧環繞著山/光環繞著霧/太陽被濃密的水霧遮攔/我可以和這個圓圓的白 對視/一如相熟的樣子」(《我和鳳落腳的這個城有些緣分》),從措辭角度講,詩人在此處顯示了高超的雙關語造詣。沉思性的主題開始向詩歌的文體逐步滲透,例如,《用四十二年懷念一個人》語調中回憶的成分保證了沉思主題所必需的文體上的溼度。這個主題是用一個獨具隻眼的隱喻來演繹的:歷史仿佛是個巨大的「現場」,沒有人能有效地表明自己不在「現場」。
  現實中的影像,試圖通過更多的非虛構語言嘗試,在具體詩歌中表現,《一個餃子的距離》的紀事體不知能否被認定為詩人的自創,這有待其他研究來證明,但在閱讀的過程中,詩人寫作空間形式上的實踐令人耳目一新。

相關焦點

  • 獎金21萬元 | 第三屆【非虛構寫作】大賽正在徵稿(有證書)
    真故舉辦非虛構寫作大賽的初衷之一,就是表達個體與時代之間的張力,從時間維度重新理解人。這個五月,我們再度攜手數十家知名影視企業、出版機構和媒體平臺,共同發起第三屆非虛構寫作大賽,尋找這個時代的故事「當事人」。在這裡,我們向所有人發出敘事的邀請:寫下你最在乎的故事,釐清自我形成的脈絡,記錄你所處的這個時代。
  • 《非虛構寫作指南》讀書筆記
    新年以來,自己對寫作,尤其是非虛構寫作產生了比較濃厚的興趣。這是自己在這段時間內讀的,寫作相關的三本書。個人感覺來說,這本書不是一本特別好的指導書,知識點比較零散,筆記導出也比較零散。但是對於讀者熟悉非虛構寫作的文章感覺來說還是有用的。
  • 非虛構作品寫作攻略(附案例)
    敘事方法的靈活運用對於寫一篇非虛構作品來說尤為重要,它可以讓文章更具故事性,也更具吸引力。如在《少年殺母事件》中,記者林珊珊運用插敘、倒敘、順敘等手法,加上大量的人物對話、情景、心理描寫和長短句的交錯運用,使人物表現極富戲劇張力。除此之外,時空敘事也是非虛構寫作中敘事的一個重要維度。
  • 寫作者的聖經:《寫作指南:非虛構寫作指南》
    ——William Zinsser書名:《寫作指南:非虛構寫作指南》英文名:On Writing Well:The Classic Guide to Writing Nonfiction前言寫作是一件難事。William Zinsser也深有同感。因此,作為一個擁有非虛構寫作的大腕,他萌生了寫這樣一本《寫作指南》的想法。
  • 楊慶祥:看一遍《你和我》,可能對非虛構寫作有一個新的認知
    楊慶祥:看一遍《你和我》可能對非虛構寫作有一個新的認知作為一名學者和評論家,楊慶祥特別推薦青年寫作者讀一讀《你和我》。「真誠和共鳴,是《你和我》這部作品的魅力。這是我近年看到的最好的非虛構作品之一。」有的戲劇小說詩歌作品之所以難以打動人,缺少的就是共情和共鳴。」「作為一部非虛構的傳記作品,萬方的《你和我》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和研究。這幾年非虛構創作非常熱,但是真正讓我們覺得寫得特別好的非虛構作品不多。現在有很多的寫作營,主要是教大家怎麼寫非虛構,包括最近一些大的媒體也搞類似的這種寫作營。實際上寫作,你去教,不太可能教會,不像演員,你教他一個動作,他就記得了。
  • 詩歌與非虛構:凝聚記錄的力量,也應避免語言的過度自信
    詩歌從最初開始,就是幫助我們表達和交流情感的,讀詩是要去理解寫詩者的心事,以便更加理解自身,並在生命的某個時刻得以印證這樣曾經被詩人很好表達過的情感,最終,是讓詩歌成為自己生命中的一種本能,成為認識世界的一種新的感官,而非一樣好看的遊戲裝備。
  • 咪蒙的文章是非虛構寫作作品嗎?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關於「非虛構寫作」的相關內容,非虛構寫作是近幾年新傳考研的熱門話題,自從2019年咪蒙旗下的公眾號發了一篇《一個出生寒門的狀元之死》,一經發布,就達到了十萬加,同時也引起了人們的爭議。有網友發現文章的時間、人物和事件無法對應起來,隨後,咪蒙為自己開脫稱該文是非虛構寫作,而非新聞作品。
  • 書香天府·全民閱讀51丨龔靜染:「自由地寫作」是虛構與非虛構的靈魂
    其中,作家龔靜染的著作《西遷東還》,入選「十大非虛構圖書」。龔靜染《西遷東還》是一部關於抗戰後方人物的書,講述了抗戰時期的一段流寓史。書中記錄的人物包括馬一浮、熊十力、南懷瑾、葉聖陶、範旭東等,涉及學術界、文藝界、政商界等多個領域的人物,共十五篇。
  • 西天譯介 南亞穆斯林:用英語寫作的虛構作品和詩歌
    阿里也以實驗的方式,嘗試用英語來把握印度-穆斯林文化的本質——就其詩歌、其街頭的歌謠和聲音而言——儘管這個實驗造出了一些難看的句子。1947年,阿里移民到巴基斯坦,在那裡從事把經典烏爾都語詩歌翻譯成英語的工作,並試圖把烏爾都語的加扎爾(ghazal)元素納入他自己的英語詩文。
  • 「特寫杯」非虛構寫作大賽在京頒獎
    12月29日,「特寫」APP上線儀式暨「特寫杯」非虛構寫作大賽頒獎活動在京舉行。「特寫」APP是團結出版社開發的一款以「人物傳記」為特色的移動產品,用戶可以用文字、照片、音頻、視頻記錄自己或身邊的故事。
  • 非虛構寫作能否成為 IP坍塌後的一根救命稻草?
    當瘋狂的IP熱逐漸降溫,中國電影界開始把目光投向了另一個方向——非虛構寫作。
  • 蔡崇達非虛構寫作訪談錄:人是最了不起的藝術品
    在《GQ》任職期間,他的新聞作品《審判》獲得了《南方周末》年度致敬特稿獎、亞洲出版協會特別報導大獎,以及德國《德意志報》頒發的中國年度特稿獎,為中國非虛構寫作在國際傳媒界擴寬影響力起到了特殊貢獻。2014年底,發表非虛構著作《皮囊》,銷量達300萬。
  • 白浪情.詩詞講座第二課:中國現代詩歌寫作ABC與詩歌語言(下)
    其中,用來代替的事物叫做借體,被代替的事物叫做本體。/7擬人化/8擬物化/9誇示(誇張表現,如:三千煩惱絲[思,])/10曲折、微詞、吞吐、含蓄/11意象堆棧/12排比、對偶/13層遞/14頂真/15蟬連/16示現/17鑲嵌/18設問/19回文/20倒裝/21錯綜/22跳脫/21轉折/22感嘆/23摹寫(仿真或白描)/24藏詞:即說話時,故意隱藏部分詞語不說出來。可分為藏頭與藏尾兩種。
  • 非虛構創作:「真實」的力量、困境與未來
    以「事實」為基礎,非虛構寫作以對真實世界的獨到表達,揭露了我們所忽略甚至並不了解的那些隱秘而重要的部分,也在試圖以更有質感的敘事,深入還原事物本來的樣貌。「非虛構寫作的雙重價值」非虛構寫作,顧名思義,與虛構相對,追求的就是真實。
  • 「非虛構」如何打開豐富的「中國」
    「非虛構」的核心精神是什麼?迄今走過十年的中國「非虛構」,該如何更好地回應中國現實?10月17日,由評論家何平、金理髮起,南京師範大學江蘇當代作家研究基地和《青春》雜誌聯合主辦的「中國『非虛構』和『非虛構』中國」——2020上海-南京雙城文學工作坊在南京舉行,對有關「非虛構」的現狀、問題與未來作出了深入探討。
  • 「特寫杯」非虛構寫作大賽獲獎作品名單揭曉
    記錄真實悲喜 特寫美好時代「特寫」App上線儀式暨「特寫杯」非虛構寫作大賽頒獎活動在京舉行與會人員合影 ▲ 12月29日上午,「特寫」App上線儀式暨「特寫杯」非虛構寫作大賽頒獎活動在北京舉行,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書長李惠東出席活動並啟動「特寫」App。
  • 袁傑偉點燃大學非虛構文學創作夢想
    如果以2010年《人民文學》鮮明揚起「非虛構寫作」旗幟為起點,那麼「非虛構寫作」已經走過了10年的文學歷程。這10年中,非虛構寫作掀起一股勢不可當的文學旋風,引起學界廣泛關注。然而,眾聲喧譁之後,紛繁蕪雜的文本並未讓我們如期領略「非虛構寫作」書寫現實的精神真諦。
  • 重新發明詩歌或夢亦非的符號帝國
    將先鋒主義的光輝力量、迷宮般的敘事和破碎的詩意巧妙地結合,實屬難得。與其他作家相比,夢亦非對於符號帝國或實驗文體的近乎神經質的喜愛,讓普通讀者/專業讀者經常望而卻步或抓狂捉急。這種寫作風格註定他的作品的讀者接受只屬於無限的少數。但是這絲毫沒有貶損他作品自身的文學價值與先鋒意義。在文藝領域,甚至碧城詩歌精品酒店的經營,夢亦非的抱負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大得多。
  • 都市傳說、新聞報導與非虛構寫作:為什麼我們總喜歡講故事?
    可能是訴說和傾聽共同構成了一種合作的快樂,因而沒人想嚴格地討論證據或可能性來破壞這種快樂。講述傳說能讓敘述者產生一種控制感,也能讓傾聽者與那些不同尋常的事件之間發生一段短暫的親密關係。權力欲在這一過程中將自身顯露了出來。對事實的認知是寶貴的,而展示這種認知的能力也同樣寶貴。新的都市傳說,仍不斷地在社會中競相上演。
  • 魯敏來陶都文學院授課:談文學創作的虛構和非虛構——陶都文學院學習簡報第四十一期
    魯敏老師說,作為一個寫小說的虛構者,她感覺到當今社會非虛構的力量特別強大,與虛構寫作一起成為花開兩朵、滿園芬芳。她說,所謂非虛構,就是不通過虛構,而通過紀實、調查等方式等來創作。但是有部分非虛構作品也成了謊言的製造者。因此,如何維護非虛構的敘事倫理?如何維護非虛構創作的尊嚴?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如今,很多人不願意讀小說,覺得小說的豐富性、複雜性、深刻性遠不如非虛構。那麼,作為虛構者,小說的追求在哪裡?是不是跟非虛構進行複雜程度的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