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戲劇大師曹禺誕辰110周年。1933年,曹禺大學畢業前夕,創作完成了四幕話劇《雷雨》。那一年,曹禺只有23歲。
「好戲在內心」。話劇《雷雨》正式公演後,很快引起強烈反響。它不僅是曹禺話劇劇本的處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還是中國話劇文學史上一座劃時代的裡程碑。可以說,《雷雨》這部經典作品影響和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精神成長。
8月9日,在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SKP RENDEZ-VOUS聯合主辦的「真誠如孩子:你所不知道的戲劇大師曹禺——萬方《你和我》新書發布會」上,一部整體採取等待開啟的家庭檔案和家庭相冊結合的概念設計,為讀者提供浸入式閱讀感受的《你和我》,呈現在讀者面前,廣受好評。
這也是疫情發生後,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舉辦的首場「現場+」新書分享會,主持人張越,劇作家、曹禺的女兒萬方,藝術家濮存昕,詩人、文學評論家楊慶祥與讀者和網友分享了《你和我》的閱讀感受。
楊慶祥:看一遍《你和我》
可能對非虛構寫作有一個新的認知
作為一名學者和評論家,楊慶祥特別推薦青年寫作者讀一讀《你和我》。「真誠和共鳴,是《你和我》這部作品的魅力。這是我近年看到的最好的非虛構作品之一。」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楊慶祥認為,「作品中的你,不是單指一個人,它記錄的是一代人甚至是幾代人的故事。有的戲劇小說詩歌作品之所以難以打動人,缺少的就是共情和共鳴。」
「作為一部非虛構的傳記作品,萬方的《你和我》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和研究。這幾年非虛構創作非常熱,但是真正讓我們覺得寫得特別好的非虛構作品不多。現在有很多的寫作營,主要是教大家怎麼寫非虛構,包括最近一些大的媒體也搞類似的這種寫作營。實際上寫作,你去教,不太可能教會,不像演員,你教他一個動作,他就記得了。寫作要自由,要天性。但是,一個基本的前提是去看那些最好的作品,取乎其上,得乎其中。說一千道一萬,看一遍萬方老師寫的《你和我》,可能會對非虛構寫作有一個新的認知。」楊慶祥說。
楊慶祥 羅曉光/攝
關於曹禺先生的傳記很多,從學術的角度楊慶祥認為,「這本書對研究曹禺先生、理解曹禺先生和他的作品,價值也非常大。關於曹禺先生的研究著作特別多,但是如果給本科生研究生推薦一本書,我肯定首先推薦的是萬方老師的《你和我》,因為我想讓年輕的學生首先去記得這個人,記得曹禺這個人,要愛上他。你要先愛上他,再去讀他的作品。在讀他的作品的過程中會更加愛上他。這本書的價值在於給我們提供了特別共情的、親切的、有弱點、有愛憎的曹禺先生以及方瑞先生的整體形象,他是一個人,他不是一個神,他既不是高高在天上,也不是趴地上,他就是在人世間行走、生活、愛恨的人,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這本書非常值得大家去了解。」
有讀者提出「戲劇創作者和小說創作者有什麼區別」的問題,楊慶祥分析道,「戲劇的作者,他首先應該是一個演員,曹先生為什麼能夠成為傑出的劇作家,首先他是非常傑出的演員,他的舞臺感特別好,他知道舞臺上的人物應該怎麼行動、怎麼說話,所以,他才能寫出那麼好的劇作。劇作家更需要的是空間感,但是小說家不一樣,小說家只要用語言敘事,他強調的是時間感。中國當代小說與西方的小說比,有一個問題就是在『寫對話』上,因為西方的小說家大都是戲劇家出身,都是先寫劇作,我們缺少這個訓練,所以,有的寫作者小說裡的對話都寫得不好。小說家應該是一個演員,他應該也去體察,就一定能把小說寫好。」
楊慶祥 羅曉光/攝
身為80後,楊慶祥對90後設計師郭小川對裝幀設計的用情和用心,給予了認可和肯定。「我買書喜歡買精裝本的書,如果有更好的版本,我就會把前面的版本扔掉,買更好的版本放在那裡,因為看起來很賞心悅目。所以這本書很值得去買。」